關於景深

本文轉自太平洋攝影論壇
 
在攝影創作中,如果只學會熟練地調焦,想拍出清晰的照片是絕對不夠的,因此我花了一些時間,整理了這份以景深爲主數據,給各位同好參考,如果有哪爲高手願意補充一下,那就感激不盡了。
     你也許在拍攝時已經發現,在向某個主體景物仔細對焦後,從拍出的照片上看,這一景物當然是很清晰的,除此之外,它前後的許多景物有時清晰,但有時卻是模糊、虛化的,常常與你要求的清晰範圍相去很遠,這就牽涉到攝影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有關景深的使用?
     ◇通俗一點的說法『景深』就是照片上圖像前後的清晰範圍。
    在精確調焦的主體前後,還會有一段相對比較清晰的範圍。
    例如拍攝時向某人物對焦,那麼該人物必然處於清晰點上,而此時在他前後的一叢灌木和一間房子也相對比較清晰,因此,我們可以說灌木與房子都處於清晰範圍之內,也就是在景深範圍之內。
景深,也就是『景物清晰的深度』。這裏我們所說的『相對比較清晰』,是因爲前後景物的清晰程度畢竟不如對焦點上的那個物體,但是可以爲人們的視覺所接受。
※景深的大小控制主要決定於三個因素:
     照相機鏡頭光圈的大小調節、所用鏡頭焦距的長短以及拍攝距離的遠近。
照相機的光圈在控制景深的作用中,扮演一了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記住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拍攝時,若希望主體的前後景物都非常清晰,可以將光圈儘量向小的方向調節,比如f/16f/22;反過來,若希望對焦的物體清晰,虛化前後的另外一些景物,那就儘量將光圈開大,比如f/2.8f/2,甚至f/1.4
在調節光圈的同時,還要注意曝光量也會發生變化,必須依靠調節快門速度加以平衡;光圈收小了,快門速度就要放慢些;光圈開大了,快門速度就要相對提高些。
除了光圈對景深的控制作用最大之外,還有另外兩個因素也對景深的大小發生作用:一是所用鏡頭焦距的長短,二是拍攝距離的遠近。
     當拍攝時的光圈大小不變,被攝體的位置也不改變時,使用的鏡頭焦距越短,景深就越大;鏡頭的焦距越長,景深就越小。也就是在光圈不變的條件下,使用廣角鏡頭時,景深的清晰範圍就要相對大一些,使用中、長焦距鏡頭時,景深的清晰範圍就相對要小得多。
而當拍攝時的光圈大小不變,所使用的鏡頭焦距也不改變時,被攝體越遠,畫面中的前後清晰範圍就越大;反之,被攝體越近,前後的清晰範圍也就相對越小。這就提醒我們,在拍攝一些特定和近景的畫面時,調焦應該特別仔細,稍有疏忽,使主體景物越出景深範圍。整個畫面就都虛了。
※大景深的作用
     初學攝影者常常會有這樣的體會,有時在一個旅遊點上拍紀念照,從取景框中看出去,人物和遠處的景物都很清晰,可當照片印出來後,卻發現畫面上的人物非常清晰,而背後的景物卻是一片模糊,無法辨認,不能起到“到此一遊”的紀念作用。
     有時,我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主體上,忽略了背景的存在,或者感覺中的背景是模糊虛化的,但是印出來的照片卻讓人大吃一驚,背景上那些無關緊要的物體都清晰可辨,不僅毫無意義,而且干擾了主體,分散了人們對主體的視線。
◇請問我們怎麼才能方便地知道拍攝時的景深大小呢?
傳統相機:
     在大部分的135單反照相機上,都有簡易的景深表可供查看。有的景深表位於鏡頭光圈刻度和距離刻度之間,採用一排對稱的光圈係數,指明每光圈在某一拍攝距離時的景深範圍。
當你將距離調好,光圈選定之後,可以從對稱的兩個光圈刻度上找到大致的景深範圍,一個表示景深的最近點,另一個表示景深的最遠點。在兩點距離內的被攝景物,都會是比較清晰的。有些120照相機的景深表位於照相機的調焦旋鈕上,通過一條“U”字形的線條指出景深範圍。
數碼相機與景深有關的參數:
一、CoC( Circle of Confusion ),這個數值和傳統底片 , CCD 的對角長度有關。
二、光圈( Aperture )
三、實際的鏡頭焦距( Lens FL )
四、被攝體的距離( D )
     數碼相機景深營造不易的真正原因在於數字相機的『感光組件』比起傳統相機的底片要來的小太多了,因此使用消費級數位相機想要營造景深的話,除了使用近拍模式拍小東西以外,就是使用高倍光學變焦(至少6倍以上)來拉景深了,要注意是『光學變焦』數字變焦是沒有用的!
◇數碼相機要如何才能拍出景深啊?
1.數字像機要以手動控制光圈,勿以全自動功能拍攝。
2.景深跟"快門"無關!
3.景深與"光圈"有關,光圈越大景深越湥?( 清楚距離越短)
4.拍人像想讓背景模糊~儘量用較大光圈值!甚至你可以去體會將焦點拉更前一點,那背景就更模糊啦。
5.其實攝影"景深範圍"大概從"對焦點"起算前後1/32/3(傳統變焦鏡頭有距離可覈對換算)都是合焦清楚範圍,攝影師可從這概念去拿捏背景模糊狀態。
6.另外光圈越大那快門當然必須調得越快。

 

◇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利用景深來拍出有特色的照片?
     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常常習慣於選用標準鏡頭,開到中級光圈(f/8左右),拍攝3~5距離的人或景物。這樣的照片景深適中,也比較接近人眼平時的觀察習慣。但這樣的照片較爲普遍而缺少個性,有經驗的攝影師更喜歡從兩個極端(或是大景深,或是小景深)中去尋求畫面的獨特魅力。
如果在拍攝時有意識地收小光圈,並選用廣角鏡頭,那麼,從近處一直到無限遠的物體,都會相當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使主體與周圍的環境形成有機的聯繫,這在風光攝影、建築攝影中用得比較廣泛。
大景深可以展現田園的開闊、山河的氣勢以及建築物的第一處細節。大景深還特別適合於旅遊紀念照的拍攝,使人物和身後的景物都非常清晰,真正起到了留影的作用。
※小景深的效果
    取得大景深並不難,但是僅滿足於所有的影像都清晰,卻是遠遠不夠的。由於自然界的景物豐富繁雜,在拍攝時常常無法避開一些雜亂的景物,如果讓這些景物與主體一樣清晰突出,勢必會干擾主體。這時學會利用小景深突出主體和相關景物,並虛化一些景物,你的照片就會更富有趣味。
獲得小景深的主要方法是開大光圈,並向你所要突出的主體仔細對焦,讓其它無關緊要或是雜亂的物體變得模糊而不可辨認,只作爲一種抽象的形式空間來陪襯主體。
在實際拍攝中,可以將焦點對在前景的主體上,讓模糊的遠景在畫面上產生空間透視感,並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對主體的干擾作用。有時,雜亂的遠景在虛化之後會形成某種質感效果,使畫面變得更耐人咀嚼。你也可以將焦點對在中景的主體上,讓前景和背景同時模糊,形成對主體的一種明確的視線引導作用。
獲得小景深的第三種方法是讓前景虛化,它會使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現代攝影家很講究前景的虛化作用,它所形成的心理效應是突出了攝影的回眸一瞥的真實性和偶然性,使人們相信攝影者是從現場的真實情景中抓拍的,而不是有意的擺佈。
    通過模糊、朦朧、虛幻的前景來烘托或反襯清晰的主體,不僅會使畫面顯得簡潔、明快、乾淨,而且小景深中局部的虛,還可以給觀賞者以豐富的想象餘地,使畫面更加含蓄,魅力無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