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CTO名博講堂--案例精解企業級網絡構建》:自測題解題分析

《51CTO名博講堂--案例精解企業級網絡構建》――自測題解題分析
        感謝網友捧場!測試題出來之後,很多網友提出疑問,下面是我對第一部分測試題的解釋。
1.有一小公司的網絡建設比較倉促,網絡佈線環境比較混亂,管理機制也不完善,網絡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總經理撓頭的很,尤其是網絡工程外包的那些人已經無法取得聯繫了,這羣人消失在中關村茫茫的人海中了。如果你作爲一名老闆請來的技術人員,你覺得網絡經常出現故障和下面哪個問題關聯較小?(第一章,B)
A. 物理連接
B. 人員素質
C. 邏輯連接
D. 應用程序
答案:考慮這道題需要你理解老闆的用途,公司員工的人員素質當然對信息技術應用的操作水平來說非常重要,但你作爲一名老闆請來的技術人員,上來就評價人家員工不好肯定不能有說服力。所以還是從技術的角度的去分析。網絡故障歸納起來和網絡連接的3個條件有關:物理連接(Physical Connection)、邏輯連接(Logical Connection)、應用程序(Application),只有這3個方面的條件都滿足的時候,網絡的功能才能發揮出來。
 
2.楊經理公司的網絡建立沒有多久,就接到了這樣的通知:要求填報單位真實的網絡設備情況。這次網絡調查表填寫的事情落到財務部門不是意外,而是財務部門的人逞強所造成的,在沒見到表格內容就在會議上說“網卡”什麼的,這肯定成爲領導關注的對象了。真的看到表格之後,可難壞了他們,什麼“交換機、路由器、防火牆”等一堆專業術語後面應該填什麼呀?你認爲哪種說法不太合理?(第一章,B)
A. 在網關設備一欄中可以填入:路由器
B. 在網關設備一欄中可以填入:集線器
C. 在網關設備一欄中可以填入:交換機
D. 在網關設備一欄中可以填入:防火牆
答案:本題考查了網關的含義。網關(Gateway)又稱爲網間連接器,或者說協議轉換器。網關在傳輸層上以實現網絡互連,是最複雜的網絡互連設備,僅用於兩個高層協議不同的網絡互連。網關的結構也和路由器類似,不同的是網關主要用於廣域網互連。這裏判斷的誤區在於B和C,集線器不能用於協議轉換,而交換機的範疇很廣,廣域網交換機還是不便存在的。
 
3.公司新招聘了一位網管員,此人喜好咬文嚼字,北京人將這種同事戲稱爲“槓頭”。以下是他的驚人用戶,你認爲哪句話有點問題?(第一章,A)
A. 45Mbps傳輸的T3鏈路比以1.544 Mbps傳輸的T1鏈路具有更高的速度
B. 45Mbps傳輸的T3鏈路比以1.544 Mbps傳輸的T1鏈路具有更高的帶寬
答案:任何網絡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都使用帶寬(Bandwidth)來描述它們的傳輸容量。帶寬(Bandwidth)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內(在給定的條件下)理論上能通過某一特定區域的最大比特量。但T3和T1的實際比特傳輸速度接近於光速,所以實際的比特傳輸速度不會改變。
帶寬指的是鏈路上每秒傳輸多少比特,而不是比特實際傳輸有多快。如果只用到它們傳輸能力內的一小部分時,它們傳輸數據的速率大致相同,這就像一滴水在細管和粗管裏的流速大致相同的道理一樣。因此,通常更難準確地說是T3的帶寬比T1的要大,因爲它在相同時間內能夠傳輸更多的信息,而不是它有更高的速度。

4.有時LAN、MAN和WAN間的邊界非常不明顯,很難確定LAN在何處終止,MAN或WAN在何處開始,這就造成了企業外部網絡和內部網絡的區分問題。你認爲哪種說法最能將邊界描述清楚?(第一章,C)
A. 用連接的介質區分
B. 用連接的設備區分
C. 用連接的協議區分
D. 用連接的費用區分
答案:網絡邊界的概念非常模糊,Intranet就是建立在企業內部的Internet,又稱內連網,也有人稱爲“Internal Internet或Corporate Internet”。Extranet是Intranet的延伸和擴展。Intranet的着眼點在於企業內部,是一種與外部世界完全隔離的內部網絡,而Extranet是一個使用Intranet技術使企業與其客戶和其他相關企業相連以完成共同目標的交互式合作網絡。網友提出質疑的是爲什麼不選擇B,原應很簡單,比如我們用防火牆這個設備來區分的話,你很難有說服力,因爲內部網絡同樣也躥在防火牆。

5.中鐵集團某分公司進行了一次網絡改造,分公司的網絡用戶報告說其中有一臺客戶端在調整辦公室後無法訪問總部服務器。由於總公司到分公司的路途遙遠,所以採用了電話支持和網絡設備遠程排錯的方法,最終排除了故障。管理員遠程登錄到這臺交換機,利用show ip interface brief 命令查看其端口是否工作正常,他使用了OSI排錯模型中的哪種方法?(第一章,A)
A. 從下至上的方法:從OSI模型底端開始,順序向上
B. 從上至下的方法:從OSI模型頂端開始,順序往下
C. 分而治之的方法:從OSI模型特定層開始,確定問題是在該層、還是上層或下層
答案:OSI模型並不只是一項“死”知識,而是指導網絡組建和故障排除的一種原則。利用OSI模型排除網絡錯誤工作中有上述3種方法可以使用。工程師首先要求用戶檢查網絡客戶端網絡的物理連接是否正常,查看網線是否與牆上端口和設備相連,連接點是否牢靠等。如果工程師在現場就可查看交換機端口的指示燈狀態是否正常,但現在是不可能了。所以只能遠程登錄到這臺交換機,利用show ip interface brief 命令查看其端口是否工作正常。我們在排除錯誤的時候都是先看接口工作是否正常,如果正常再看協議,所以選擇A非常合理。
 
6.還是上面的那個管理員,他在交換機上執行了show mac address-table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0/2 命令,現在他在檢查哪層的信息。(第一章,B)
A. 物理層
B. 數據鏈路層
C. 網絡層
D. 傳輸層
E. 會話層
F. 表示層
G. 應用層
答案:第二層的關鍵是MAC地址,可以對照交換機接口上的MAC地址和客戶端的MAC地址是否相同,使用show mac address-table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0/2 命令可以顯示連接此接口計算機的MAC地址信息。此時在客戶端上查看本機的MAC地址,如果不匹配則說明交換機上的接口並不是真的連接了這臺客戶端。
 
7.這道題考驗你看“雜書”的能力,世界上第一個個人計算機局域網絡“ALTO ALOHA網絡”,有個網絡工程師的鼻祖寫了一段備忘錄,稱他已將該網絡改名爲以太網(Ethernet),其靈感來自於“電磁輻射是可以通過發光的以太網來傳播”的無線技術。你認爲這個人是誰?(第2章,C)
A. John Von Neuman
B. Alan Mathison Turing
C. Bob Metcalfe
D. Steve Jobs

答案:世界上第一個個人計算機局域網絡“ALTO ALOHA網絡”是在1973年5月22日首次開始運行。這天,Metcalfe寫了一段備忘錄,稱他已將該網絡改名爲以太網(Ethernet),其靈感來自於“電磁輻射是可以通過發光的以太網來傳播”的無線技術。
最初的以太網實驗型以2.94Mbps的速度運行,該實驗網絡的成功建立和突出表現引起了DEC、Intel、Xerox三家公司(簡稱DIX)的注意、這三家公司藉助該實驗網絡的經驗,最終在1980年發佈了第一個以太網協議標準。從1980年的“建議書”到今天,Ethernet逐漸成熟和完善,發展到10Gbps,並逐漸佔據了局域網的統治地位。

8.某辦公樓的第二層主要由製圖部、設計部和部門主管辦公室使用,另外,網絡核心機房也在這一層。第二層大概有40個用戶,大部分在樓層兩端的小隔間裏。注意用戶集中在這一層的兩端,要求用到的線纜長度最短的方案,下面哪種交換機採購方案比較合理?(第2章,A)
A. 兩臺具有24個10/100Mbps端口和2個千兆端口的交換機。
B. 一臺具有24個10/100Mbps端口和2個千兆端口的交換機。
C. 兩臺具有48個10/100Mbps端口和2個千兆端口的交換機。
D. 一臺具有48個10/100Mbps端口和2個千兆端口的交換機。
答案:辦公樓的第二層主要由製圖部、設計部和部門主管辦公室使用,另外,網絡核心機房也在這一層。第二層大概有40個用戶,大部分在樓層兩端的小隔間裏。兩臺具有24個10/100Mbps端口和2個千兆端口的交換機。
之所以使用兩臺交換機,是因爲用戶集中在這一層的兩端。如果使用放置在樓層中間的一個交換機,將會需要多條長電纜延伸到樓層的兩端。另外,使用兩臺24個端口的交換機能夠確保只有24個客戶端共享到核心交換機的上行端口,而不是使用48個端×××換機。如果選擇D,你可能就有點太浪費了,哈哈。另外提示你一下,雖然網上可以下載到很多網絡設計方案,但這些方案往往對於你的網絡很不合適。網絡方案設計的格式和文檔結構有很多都是相似的,但內容卻差之千里。

9.51CTO辦公樓現在正在進行一次綜合佈線項目:包括數據和語音兩大系統,全部採用超五類和六類佈線系統,其中數據點136個,語音點125個。主配線間位於二層的光節點機房,數據系統主幹採用6芯多模光纖,語音系統主幹採用五類大對數銅纜,水平佈線採用類非屏蔽雙絞線。你認爲下面哪種施工步驟比較合理?(第3章,B)
A. 管線施工、模塊安裝、UTP線纜敷設、主幹光纖敷設、配線架配線、整體測試、驗收。
B. 管線施工、UTP線纜敷設、主幹光纖敷設、模塊安裝、配線架配線、整體測試、驗收。
C. 管線施工、主幹光纖敷設、UTP線纜敷設、模塊安裝、配線架配線、整體測試、驗收。
D. 管線施工、配線架配線、UTP線纜敷設、主幹光纖敷設、模塊安裝、整體測試、驗收。

答案:此題爭論最多!其中排除的是A和D,B和C之間的順序是否存在顛倒呢,我想實際工作中是這樣的,如果我們在管線施工後就要實施俗稱的“穿線”工作了,主配線間位於二層的光節點機房,數據系統主幹採用6芯多模光纖,如果先行光纖敷設,在UTP穿線用力過大,可能使光纖受到過度的外力(彎曲、側壓、牽拉、衝擊等)。

10.51CTO辦公樓佈線基本結束了,我乘電梯下樓,另外兩個工程師在電梯裏說到了“菲涅耳反射”,我認爲這是一種很高深的技術,可能和什麼病有關。後來查到了這是光纖熔接損耗中的術語?“菲涅耳反射”指的是什麼呢?(第3章,C)
A. 內部損耗。
B. 外部損耗。
C. 反射損耗。
D. 光譜損耗。
E. 牽引力損耗。

答案:光纖連接點是光纖損耗的重要因素,光纖損耗的原因還包括:

  • 內部損耗。由於兩根光纖之間的不匹配和不同軸性造成的,不匹配是由於光纖的機械尺寸超出了容許偏差,它不能通過提高接續技術來解決。

  • 外部損耗。由於接續不理想而導致的,包括光纖末端處理不當及光纖末端表面上的外來微粒。

  • 反射損耗。由於在接續處存在兩個不同表面的接觸使一些光被反射回來造成的,這種現象稱爲“菲涅耳反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