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過HR破門而入的求職智慧

以往我們在網上看到的很多求職文章或指導性綱領,譬如啥自信、做功課、良好形象、華麗的簡歷、工作經驗、口才啥的,其實到了21世紀尤其是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前面這些技巧就顯得無比空洞:

1、因爲自信誰都可以做到哪怕裝都能裝出來

2、簡歷,誰都可以用各種模板來打造,至於說HR們是否看到華麗的簡歷就立刻對你打100分這也是有扯淡嫌疑的

3、良好形象。一般來說主要是衣着得體、氣質不俗,長得好看不好看已經不怎麼重要了,長得好看只能說明你大學時期課外生活也許很豐富,長得不好看也不代表你一定是個很努力的人

4、工作經驗。這是一個積累性的東西,有時對企業來說如虎添翼,有時也是一種雞肋,因爲往往經驗過於豐富的人不好駕馭。譬如像我這種工作了十來年的人突然到你公司應聘做普通技術員,你會信任我嗎?這和地段好的房子租金只要1000塊效果是一樣的

5、口才。人的口才是有一定遺傳因素的,當然後天培養也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不過從宏觀來看,口才和人生經歷是有很大關係的,如果你的人生並不豐富,你的口才一定不會好到哪去。

 u=3621668440,3985495460&fm=23&gp=0

那麼,互聯網、大數據橫行霸道的年代,我們怎麼來看待“求職”呢,今天這是我們的主要話題。

互聯網時代註定是一個打破一切常規、打破一切章法的年代,求職也不例外,求職三分靠乾貨、三分靠運氣、三分靠環境,最有一分靠智慧。前三樣我們不講了,網上到處都是,本文講的是最後一分。

有個很經典的求職案例來自英國《泰晤士報》總編輯西蒙·福格:

英國《泰晤士報》總編輯西蒙·福格當年在尋找職業方面創造過神話。那是他從伯明翰大學畢業的第二天,爲了尋找職業南下倫敦,走進《泰晤士報》總經理辦公室。

這裏插句話:很多單位很頭疼因爲招不到人,不過這些基本屬於不知名公司的煩惱,像中國的BAT包括這個例子裏的《泰晤士報》,他們真正要頭疼的是怎麼拒絕每天絡繹不絕的求職者。

“您這兒需要編輯嗎?”“不需要。”

“要記者嗎?”“也不!”

“那麼排字工、校對工呢?”“不,都不。我們現在什麼空缺都沒有”

談話進行到這裏,幾乎所有的求職者都會失望地走開。因爲總經理的態度表明,報社目前“不可能”錄用任何人:公西蒙·福格卻不這樣想,他還要繼續努力!這正是他之所以能夠創造奇蹟的原因。

“那麼你們一定需要這個了。”福格從包裏掏出一塊牌子,上面寫着:額滿,暫不僱用。

u=4267245803,833140094&fm=23&gp=0

結果西蒙·福格就是這樣被錄用的,直至後來成爲了《泰晤士報》的主編。

以上案例其實我們可以這麼總結:

1、成功的大門永遠是敞開的。不過一般這扇門會被別人用身體擋着

2、求職的智慧來自給用人單位創造一個“空缺”。對於有智慧的人來說,什麼都有可能是空缺

3、這裏的智慧並不是指智商,而是情商

4、以上一切和堅忍不拔、毅力無關,最重要的是第三點。換做其他人往往需要採取“死皮賴臉”最終獲得一個小職員的職位或者被用人單位列入黑名單。

 

那麼這裏就帶來一個新問題,我們怎麼去產生這種智慧呢?

我們這裏來自我培養一些“智慧”:

u=720982859,2246429419&fm=23&gp=0

譬如我們是示師範專業的畢業生,如果你的專業學的還行的話,我們一畢業必定有以下三條路可以選擇:

1、教書。要麼自己投簡歷,要麼託人託關係把你直接弄進一所學校。21世紀的我們對後一種估計都hold不住。

2、寫作。很多教育工作者到後來都會寫書,你的專業會讓你天生具有寫作的先決條件。

3、製作鉛筆等文具。作爲教育工作者你比任何人都知道學生需要什麼樣的商品,於是你大可去這些企業上班,用你的專業知識指導他們製造文具。

如果你能想到第一種,那麼你還算是個正常人;如果你能想到第二種,說明你是個不服輸、有毅力、不甘現狀的人;如果你能想到第三種,那麼你一定是個有創造力的人。

(PS:如果你一個都想不到,要麼你將來會成爲老闆,要麼你將來就是一廢物)

 

前兩天我聽到一個網友的案例:

他是IT工作者,從上一家單位辭職後一直想重新找個好工作,經過他在人才網、招聘材料上仔細排查,終於找到了一個頗爲滿意的單位。於是他便開始對這家單位展開攻勢,由於他離開這家單位的招聘要求還有點距離,因此他深知要想中標必須做好足夠的功課。

他首先製作了一份簡歷,應聘產品經理。在這之前,他對這家公司的產品做了很細緻的分析,包括產品特點、優劣勢、品牌度,並寫了五千字的分析報告,最後他手心流着汗按了發送鍵。

一天過去了。。。

一週過去了。。。

一個月過去了。。。

這位網友發現除了郵箱裏最早的自動回覆郵件外,再也刷不出新的郵件出來。

這廝不甘心,他把以前的分析報告拉出來再仔細分析了一下,發現果然有好幾處漏洞和講的太主觀的方面,於是,他通宵達旦的把分析報告又改了一番,抖着手再次按了發送鍵,這回報告大約有七千多字。

又一個月過去了。

這位網友清楚的知道,如果對方再沒有迴應,他就要餓死在家中,估計只能下輩子投簡歷了。

u=3286676202,196835203&fm=23&gp=0

“難道是沒有空缺了?額滿不僱了?”,這廝真想學習西蒙·福格印一張“額滿,暫不僱用”的牌子給那家公司寄去。

最後,互聯網再次救活了他,這裏我不得不再次感謝互聯網爲我們帶來的無窮無盡的機會。

這個網友在微博上找到了這家公司的官方號,記錄下來,大家注意:不用關注這個號。

然後他通過官方號的評論,發現了“疑似“該公司領導的微博號,並且通過仔細觀察發現有那麼2-3個領導對公司的產品有着微微不同的見解。

接下來的步驟一樣,他依然沒有關注這些“疑似”領導的微博號。

於是接下來是他展開最終攻勢的時候了。他把那七千字的分析報告總結出十條建議,每條不超過50個字,每隔兩天發一條,每條內容包含該家公司的名稱或者產品名稱。

一天過去了。。。

三天過去了。。。

一週過去了。。。

這天他起牀,猛然發現他的微博增加了兩位粉絲,並且有未關注人的私信,大概有幾層意思是:

1、你的建議很好

2、你分析的很透徹

3、我們的產品確實有待提高的方面

4、希望能邀請你過來一起探討

5、不知道您最近是否有就職的計劃呢?

欣喜若狂的他終於等到了大魚上鉤,爲了表示矜持。這廝壓住了心臟等了三天沒回復這幫“鳥人”。

到了第四天,他終於和那幾位“鳥人”進行互相關注,逐一回復了私信,並表示:最近手頭工作比較忙,如果各位親不介意,可在一週後去貴方公司詳談。

於是,當這位網友帶着簡歷重新進入這家公司後,當場就被拍板併成爲了產品經理助理。

 

下面我來總結一下吧,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其實最後這位網友發現他的簡歷和洋洋灑灑七千字的報告石沉大海的原因是對方HR根本沒看,大家可以試想一下,稍微有些規模的公司每天會收到上百份的求職信,你能發七千字的分析報告,人家分分鐘就能弄一個萬字分析報告,一定會比你的差嗎?我想肯定不一定。

所以我們就要採取這最後一分的“智慧“:

1、作爲互聯網產品管理者,除了內部管理,其實對外品牌的口碑非常注重。他們很可能在搜索引擎或者微博上經常會根據產品的名稱搜索一些評論

2、這時你如果能抓住機遇,便能成功跳過“無節操“的HR,直接和領導對話

3、好比“額滿,暫不僱用“的案例,往往成功的大門被其他人擋住了,企業的規模決定了擋的人數,一般是正比的。我們所要培養的智慧是繞過擋在門口的人,也許現在製作一張” 額滿,暫不僱用“已經不管用了,但是別忘了現在有互聯網

4、如果你將來有幸成爲企業的領導者,那麼記得別讓你的員工把大門擋的太嚴實,多留些縫隙讓更多的人才能夠擠進來。

--------------------------------------------------

【你如果不愛讀書、不愛看新聞、不愛學習,沒關係。我來做你的"陪讀君"】

奴隸我的方式:請關注微信訂閱號:程序員在囧途。

每天講故事、講商業模式、講技術給你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