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這麼努力,還是得不到回報?

這裏就不談什麼雞湯,比如因爲你不夠努力,不夠努力還是不夠努力,或者說,你只是假裝很努力,這樣也沒啥意思。

畢竟雞湯好喝,可不能沉迷其中。

1秒鐘看完全文:決定回報的絕不是單一維度。

PS:文末有福利!你確定不要嘛?

01

先講一個段子。

月薪3千如何實現畢業1年買房?

小明用實際行動證明這是能做到的。

首先,他堅信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爲了攢錢,小明每天堅持走路上下班。

不抽菸不喝酒、自己下廚做飯。

一切外出活動從不參加。

靠着一股“底褲爛了補補還可以穿”的精神。

便是攢了一年積蓄攢到3萬塊。

之後加上他父親給的497萬。

終於在杭州買了一套房。

這個段子中,重點不是小明有多麼的努力,而是很幸運有個有錢的父親。

當然段子始終是段子,皮一下就好。

爲什麼說努力不一定會有回報?

因爲回報從來就不是簡單一一對應關係,而且隨着從校園到社會,會對回報感觸越來越明顯。

如果只有一個維度,比的就是長度,誰越長,誰越能獲得回報。

一個維度,這個在上學時候很明顯,尤其是對於來自農村鄉鎮的同學感觸特別深刻。

從小學到高中,評判維度可能就是考試成績,你的成績很高,越能受到老師們的重視,同學們的欽佩,好像意味着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對於很多在大城市上學的同學,維度就不僅是成績這麼單一,稍後我再舉例子。

如果有兩個維度,比的就是面積,即長和寬。

比如,在廣州上學,尤其是從小學過渡到初中,競爭會很激烈,家長會特別焦慮,孩子參加完線下的輔導班又報名線上課程。

這是爲什麼?

主要原因是,一些好的學校在招生時,除了校內成績達標外,還需各種競賽獲獎,各種奧數學習課外競賽等等。

相當於說,如果小學校內成績特別好,但沒參加各種拓展,不一定被“好”學校錄取,就是這麼現實。

我當時見過一個五年級女生的簡歷,足足有30多頁,每一頁都是她的獲獎證書。

這就涉及至少兩個維度:校內成績、校外拓展。

如果有三個維度,比的就是體積,即長寬高。

這在上大學尤其是畢業後會特別明顯。

比如,都是以差不多分數考上的大學,有些同學就特別擅長交際,情商特別高,很會來事。一瞭解,家中是做生意的。

比如,同樣大學畢業,你剛畢業的時候,還要節衣縮食,蝸居在小角落。而另外的同學,剛畢業就買了房,首付100萬。一瞭解,原來家中贊助了100萬。

比如,同樣在一個公司上班,有些同學做事如浴春風,恰到好處,深得領導同事的喜歡,而自己各種“不開竅”,各種"背鍋" ,甚至拿着白菜的價,操着白粉的心,頂着竇娥的冤。

02

影響回報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資源、天賦、方法等等。

什麼叫資源?

資源就是錢,客戶資源,團隊,商業運營,投放渠道等等

資源很重要嗎?

特別重要。比自己哼哧哼哧單打獨鬥要強不知道多少倍。

因爲它能實現自運營。什麼是自運營,就是你不幹活,錢也能蹭蹭跳到你的口袋中。

舉個例子:

我之前是在巴拿馬某個工地項目做現場管理,也就是工地搬磚。

一般來說,國內公司在國外幹工程,爲了交流方便,很大可能是與華人合作。

比如我那個項目,要辦理什麼文件,需要什麼機械設備,乃至購買機票,基本上是找健哥合作(他是廣東人)。他可能沒有設備,但是他有資源,可以直接對接。

有一次,他談到從美國倒運可樂到巴拿馬來賣,不用親自去,只需電話對接好美國人和巴拿馬人就行,錢就這樣賺到了,他無意感嘆了一句:沒想到錢怎麼這麼好掙!

當然,這就是資源的力量。

舉個不適合的例子:

你智商180,特別厲害,是個天才。

但是,別人有錢,可以僱傭幾十個智商180的人爲他幹活,能比不過你嗎?

當然,對於像我們這種普通人,沒有什麼資源,那怎麼辦?

前期沒有資源,那就慢慢積累資源,那還能咋滴?

除了資源,還有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天賦。

03

天賦重要嗎?

那就不用說了,肯定重要。

還是舉個段子:

中等生問學霸:“怎樣才能讓數學考到140分?"

學霸回答:“這個簡單,少做兩個選擇題就行了。”

還有個類似段子:

你考了98分,學霸考了100分。不要覺得你就離學霸很近了。

你考了98分是實力只有這麼多,學霸考100分是因爲試卷只有100分。

隨着自己閱歷變多,會慢慢地發現,真的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如果和別人盲目比較,爭奪好勝,那麼摔得最疼的跌得最慘就是自己。

當然,天賦是先天性的,這個改不了,也很難培養。

承認天賦的客觀差距,這是很現實的一步。

承認天賦有差異,就意味着泄氣了嗎?比如你看,我怎麼努力,也抵不過他一個靈光一閃。

但,我們這些普通人,其實也有自己擅長的方面,只是後知後覺,或者因爲懶,一直不知道。

慢慢找準自己的擅長的賽道,纔是更好的方法。

04

再說努力和選擇。

別用戰術上的努力,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這句話是不是經常看到?我也是。

看多了,好像就變麻木了。

尚龍老師曾經寫一篇文章,在網上流傳特別火,叫《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當時給正處在六神無主迷茫懵逼的我,瞬間打了一針雞血,感慨了一下午:原來我是假裝努力。

大學時,學校安排在工地裏實習2個月,剛好他寫的新書出版,感謝天感謝地,所在的項目部不算偏僻,還能收到快遞,於是一下午抱着這本書蹲在工地裏看完了。

那個時候,除了感嘆一句,原來是自己努力不夠,好像也沒啥了。

不得不說,這些類似的書籍,給那個時候的我帶來很大的鼓舞。

也是那個時候,才深刻意識到,原來努力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選擇。

當然不是說,選擇重要,努力就不重要。

相反,正是因爲選擇重要,纔要努力地做出選擇。

也就是在工地實習時,因爲看多了工地裏的現狀,覺得自己不太適合,於是便做出了出國搬磚的選擇。

至於後面辭職轉行,又是另外一個選擇了。

那怎樣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除了自己多去經歷,多去收集相關的資料,多向前輩取經,還能怎樣?

最終選擇都是自己做出來的,他人僅僅是借鑑和參考,沒人會代替自己做出選擇。

05

如果沒有資源,沒有很大天賦 ,甚至看不清前方的道路等等,那我們該怎樣做?

那隻能慢慢努力積累,尋找機會。速成基本上不太現實。

我們經常會看到類似於這樣的話:不要讓自己的成長速度,趕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也會在網上看到各種逆襲故事,類似於月薪3千實現年薪百萬,類似於從白手起家到上市總裁等等。

且不說這些逆襲故事是否真實,是否背後有什麼不知道的因素,注了多大水分,你一概不知。其實大部分是成功者的語言,很難有複製性。

這些故事和語言,很勵志,很受感染,但容易讓我們產生大量焦慮,一旦焦慮起來,就會想追求速成,一旦追求速成,就會自亂方寸。

如果特別焦慮時候,不妨看看達達令寫的《爲什麼你總是害怕來不及》,這本書解決我大學很多迷茫和困惑,對職場新人,也會有很大幫助。

對了,我們爲什麼要努力?

努力的目的,爲了讓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過有生活質量的一生。(嗯,好像有點雞湯味)

時間也是影響回報的重要因素,但這個很容易被忽視掉。

之前在嗶哩嗶哩看到一個關於巴菲特的視頻。

視頻中介紹了巴菲特投資理念:

①找準一個好公司

②找合適的機會買入

③坐等複利的回報

後來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有一次採訪巴菲特:

你的投資方法既然這麼簡單,而且又這麼賺錢,爲什麼大家不願意學你呢?

巴菲特答道:因爲這個世界上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我是小總結:

爲什麼這麼努力,還是得不到回報?

回報與努力不是簡單一一對應關係,還有資源,天賦,方法,選擇,乃至和時間有很大關係。

作爲我們這些普通人,那就好好積累,不求速成,時刻準備機會,也許能慢慢變富呢?

努力的目的,爲了讓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過有生活質量的一生

共勉。


本文首發個人公衆號【磚先生談成長】,歡迎關注:

爲什麼你這麼努力,還是得不到回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