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沒用?困境中,救了海軍上將一命!

引子

公元前300年,一個醜陋無比的古希臘青年在雅典的城市郊野間奔波和沉思,他膚如枯木,臀肥如鍋,面綠如蘚,還是個歪脖,在“健美即正義”的雅典,他的形象就是在闡述“罪惡”,不要說漂亮姑娘,就是色衰的大娘見了他都唯恐避之不及。然而,他壓根不在乎,依舊每天奔波和沉思,似在追尋一件什麼特別的東西......

公元68年,一個13歲的古羅馬少年終於告別了奴隸生涯,儘管被主人打殘了一條腿,卻迎來了嚮往已久的自由身。可接下來,他沒有像一個自由的孩子般釋放青春,而是繼續過着外人眼中的“奴隸生活”——宅在一所小屋裏,與一張牀、一領席、一盞燈和幾卷卷軸爲伴,他卻不覺孤單,日以繼夜冥思苦慮,似乎也在追尋一件什麼特別的東西......

公元1965年,越南戰場上,一架美軍飛機被擊落,飛行員被俘獲,審問中,越軍得知飛行員是美國海軍上將,如此“大魚”自然少不了一番“特殊招待”——長達八年的殘酷虐待。在他之前和之後,還有不少被俘的美國飛行員,他們大多都承受不住凌虐的煎熬,去了另一個世界,爲何這位海軍上將能堅持八年直到獲得釋放,他一定有什麼特別的東西......

公元2018年,北京一所心理諮詢中心溫馨的候診過道里,一個年輕人焦慮地來回踱步,他因爲一直不敢向老闆提出合理的加薪要求而寢食難安,沒有膽量爭取,也沒有魄力放下,患得患失折磨得他無法安心生活工作。這已經是他第三次來諮詢了,前兩次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他期待着:諮詢師這次一定要給他一些特別的東西......

海軍上將

1973年,曠日持久的越戰讓美國和越南都疲憊不堪,邊打邊談成爲兩國不得已的選擇,戰俘交換應運而生,在河內被關押了八年的海軍上將得以重回故土。

迴歸後的上將成爲了人民心中的英雄,他挺過了八年的殘酷拷打,遍體鱗傷,可精神卻沒有絲毫被摧殘,要知道,經歷過戰爭殘酷的倖存者,十有八九會在餘生受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折磨。

帶着敬佩和好奇,一位記者坐在上將的對面,聽他回憶八年的自救傳奇......

八年前的一天,“我”駕着飛機在越南北部執行轟炸任務,不幸被高射炮擊中,飛機墜毀,“我”跳傘逃出,身上只帶着一本常讀的《手冊》,被越軍抓獲。

被抓時,“我”腦海裏閃過數個將發生的情況,但無一例外,“我”生存的機率很小。“我”是當時一系列轟炸任務的指揮官,掌握的情報意義重大,“我們”啓動轟炸計劃的理由並不正義(後來爆出美國升級越戰的“東京灣事件”屬子虛烏有),但作爲軍人,確保完成任務和盡力促成戰爭勝利是“我”的天職,無論發生任何情況,“我”都不會出賣國家,即便付出生命的代價。

“我”本已做好犧牲的覺悟,但越軍並不着急處死“我們”,在一系列的刑訊逼供後,把“我們”關押了起來。看來,他們並不想讓“我們”那麼快就死去,而是要榨乾“我們”可供利用的每一點價值。

之後的日子如地獄般殘酷和煎熬。

起初,“我”周圍的一些士兵陷入了狂喜,他們堅信強大的美國一定會馬上戰勝越南,再過幾個月,也許在感恩節的時候,就可以回到家鄉了。然而,感恩節時,什麼都沒有發生,依舊是隔三差五的拷打和侮辱。他們仍然樂觀:再過一個月,聖誕節時一定會有美國大兵來接自己回家,一定!聖誕節時,什麼也沒有發生。

很多人從這時開始崩潰,要知道,在長期的凌虐中,肉體傷痛已經算不上什麼了,有人肩膀被打斷,有人後背被打骨折,有人雙腿被打折......但大多數人都挺了過來,因爲他們堅信能活着回去再見到家人。然而,一次又一次希望落空後,他們撐不下去了,樂觀變成了絕望,無法面對殘酷的現實,最終鬱郁而死。

聽到這,記者長吁一口氣,僅僅是想象那種殘酷,就讓他毛骨茸然,旋即,他恢復了好奇和崇敬,“那您是怎麼挺過來的呢?”

海軍上將繼續回憶......

和大多數士兵一樣,“我”也有一種樂觀的信念:“我”一定會活着回去見到我的妻子和孩子,“我”不知道需要多久才能實現,“我”也不去想需要多久,也許是下一個聖誕節,也許是10年後的聖誕節,但“我”相信一定會實現。所以,“我”沒有經歷其他人經歷的那種失望。

另外,“我”的主要精力用在面對現實、應付現存困境中的各種問題:“我們”時不時會被拉出去拷打、越軍動不動播放一些宣傳片弱化“我們”的意志、戰俘營裏常充斥着狂躁、消極、抑鬱甚至自殺衝動......這就是“我”所面對的現實,不論“我”如何樂觀、積極,都沒法改變這一現實,“我”能做的,只有接受現實在自己能控制的地方盡力而爲

比如,有一次越軍想拍攝“我”的一些畫面以顯示他們優待戰俘,那幾天他們給“我”好吃好穿,想讓“我”看上去從未被虐待過,拍攝前,“我”用鏈條將自己打得遍體鱗傷,還用刀片將臉割破,讓越軍的計劃無法得逞。

爲了團結和鼓勵戰俘營裏的士兵,“我”發明了一種密碼:用敲牆的快慢表達英文字母,當有士兵因受虐和思鄉承受不住時,“我”就發動其他人一起在牆上敲打“我愛你”,這個辦法安慰了很多處於極端情緒的士兵。

聽到這,記者的欽佩之情溢於言表,“在這種極端困境下,您還能鼓舞他人,真是不可思議!”

海軍上將似乎並未對記者的欽佩所動,平靜地說道:“能做到這一切,全是這本書教我的。”

說着,指了指面前桌上的一本書,封面上的題目赫然而樸實——《手冊》......

白領小張

“白領小張”就是“引子”中去做心理諮詢的年輕人,其實,他可以是“小張”,也可以是“小李”、“小王”、“小趙”......可能是你身邊的朋友,也可能就是你我,這樣的職場困惑太普遍了,類似的困境是今天大部分年輕人都可能遇到的。

走進諮詢室,溫暖的環境和諮詢師溫暖的表情讓小張的情緒緩解了一些。

“老師,上次我按照您說的心態調節方法,做好了心理上的準備,可第二天見老闆的前一刻,一種深深的恐懼又向我襲來,我猶豫再三,實在拿不出勇氣,最終也沒有邁出那一步。我爲什麼這麼慫啊!”

諮詢師耐心聽他宣泄,微表同情,然後說道:“記得上次你提到童年時的一件事:學校裏被同學奪去了玩具,回家後被媽媽訓斥‘你怎麼這麼慫,明天就去找他抗爭,奪回玩具’,後來你覺得每天上學都很有壓力,起初只是膽小,之後在媽媽的推壓下,你覺得膽小是一種錯誤,是一種非改不可的罪惡,你漸漸對‘膽小’產生了焦慮。”

小張贊同道:“是啊,我天生膽子小,但膽子小總歸是缺點,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職場,畏縮不前肯定是不行的。”

諮詢師:“‘膽小’不意味着畏縮不前和逃避無爲,你之前說喜歡看美劇《權力的遊戲》,其中有一個角色叫‘山姆’,你一定熟悉。”

小張:“是的,我喜歡山姆,但我不喜歡他懦弱的性格!”

諮詢師:“山姆是有些缺乏自信,然而你知道,他是爲數不多的能獨自面對並消滅異鬼的角色,是瓊恩的好助手,是有擔當的好丈夫,危難關頭他極少退縮,他聰明、有洞察力、有大局觀、有正義感,比起其他所謂‘強硬’的角色,要強出不少。所以,儘管平時看上去唯唯諾諾,膽小怕事,但山姆絕不是一個懦弱的人。最重要的是,山姆接受自己的性格,不會爲自己的‘慫’而焦慮、煩惱,而且在長期、穩固和真誠的人際關係中,山姆也是廣受尊敬的角色,不僅瓊恩和他有過命之交,連驕傲的龍母也對他刮目相看。”

諮詢師頓了頓,小張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諮詢師:“如果回到童年,現在的你想對媽媽說些什麼?”

小張眼中含淚,情緒稍有些激動:“我就是一個很‘慫’的人啊,我不可以是個很‘慫’的人嗎?我是個很‘慫’的人,你就不愛我了嗎?那就是我啊......”

小張越來越激動,說到最後,泣不成聲......

一週後,小張趁着週末回家,跟媽媽坦露了多年壓在心裏的話......

又一週後,小張心情平和,自信地朝老闆辦公室走去......

再後來,小張跟我說:那次諮詢他的確得到了一些特別的東西,以前只知道改變,不知道接受,現在明白,先接受,再改變。

斯多葛

有一段話非常有名,你很可能聽過:

願我有寧靜

接受我不可改變之事

願我有勇氣

改變我可改變之事

願我有智慧

區別這兩者的不同

這段話在現代人尤其是西方人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檯曆、壁畫、碗碟上的刻字、甚至紋身......

它就是著名的寧靜祈禱文,來自二十世紀美國最負盛名的思想家——雷茵霍爾德·尼布爾,他的著作和思想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美國社會的宗教、政治、哲學等領域,推動了當時美國社會的變革。

而尼布爾思想的主要來源,是被稱爲“斯多葛主義”的古希臘哲學學派。

“斯多葛”對於不太熟悉哲學的小夥伴可能比較陌生,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甚至伊壁鳩魯卻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先賢。

其實“斯多葛學派”和柏拉圖創立的學園派、亞里斯多德創立的逍遙學派以及伊壁鳩魯創立的伊壁鳩魯學派並稱爲古希臘四大哲學學派。

斯多葛主義對西方政治和文化的影響極深,西方的“個人主義”、“人人平等”以及“自然法(認爲人的權力是由類似上帝的超然存在所賦予)”等思想均來源於斯多葛主義。

在“引子”中提到的“特別的東西”,就是斯多葛主義,醜陋青年是它的創始人,跛腳奴隸是它的發展者。

醜陋青年名叫芝諾(不是以“芝諾悖論”聞名的那個芝諾),跛腳奴隸名叫愛比克泰德。

不同於大多數哲學家——富二代、非長子,不用操心生存和持家,把思考和哲學當成是消磨時間的愛好,芝諾和愛比克泰德的哲學可以說是“心要向陽,面死而生”。

芝諾早年經商成功,積累了不少財富,但他卻一點也無法享受財富帶給他的樂趣,他醜得出奇,內心對真理的渴求欲也強得出奇,是以拋下家財,過着苦行憎般的生活。

愛比克泰德出身於奴隸家庭,好不容易熬到主人去世,獲得自由,潛心哲學,終成古希臘思想之集大成者,後設立學園,傳播思想,很多羅馬貴族都是他的“粉絲”,然而他一直堅持清貧的生活,終生未娶,還收養了一個孤兒。

愛比克泰德的思想後來被他的學生整理成冊,就是上文中拯救海軍上將的那本《手冊》。

西方有一本書叫《從優秀到卓越》,書中研究了50年來穩居世界500強的大企業,試圖找到卓越公司的祕訣,其中關於信念的祕訣,是一條被稱作“斯托克代爾悖論”的觀念。

斯托克代爾,就是上文中的海軍上將。

他既能像樂觀者一樣保持對未來的美好信念,又能像悲觀者一樣正視當下的殘酷現實。這樣的“悖論”,幫助他在困境中生存了下來,也是很多企業從優秀跨入卓越的信念祕訣。

斯多葛主義中誕生了《手冊》,《手冊》啓發出“斯托克代爾悖論”、“寧靜祈禱”以及心理學中新的行爲認知策略,那麼作爲源頭的斯多葛主義,到底講了什麼呢?

斯多葛學派認爲,這個宇宙中有一個叫“世界理性”的主宰,它類似於上帝,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人們要做的,就是順從“世界理性”,過一種秩序、剋制、少慾望、有道德的生活。

當然,作爲一門成熟的哲學系統,斯多葛主義所涵蓋的內容要遠遠深廣於上面簡單的說明,它包括政治學、倫理學、邏輯學等範疇,遠不是一兩篇文章就能說清楚的,但斯多葛主義所衍生的一些見解,卻鮮明而簡約,比如“要分清楚什麼是個人能控制的,什麼不能”、“要培養一種合適的、與世界和諧的願望”、“讓自己習慣不可避免的失去”、“如果你追求能得到的,你就能得到所追求的”......

這裏,請允許我再引用兩位哲學家的話來說明斯多葛主義主張的生活方式:

“人要與自我達成一種和諧關係,這種關係能使人避免爲慾望和快感所驅使,使人能駕馭並超越它們,保持理性上的平靜,不受內心激情的束縛,實現可以充分享有自我或自我對自己的徹底征服。”

——米歇爾·福柯

“在一切方面都是溫和的,有着淡淡的痛楚和輕柔的快感,有着適度的慾望和不甚瘋狂的愛情。”

——柏拉圖

哲學無用?

有人說:哲學無用!

是啊,一大堆不知所云的概念和道理、對“針尖上能站幾個天使”的較真,要我說,不僅無用,還無趣、無聊!

然而,正是在這些貌似“無用”、“無聊”的思考中,誕生了很多珍貴的觀念和理論,形塑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社會制度、文化傳統、政治格局......

我一直認爲,哲學是用理科的態度和技術去研究文科的主題,用嚴謹的邏輯和周密的思考去釐清紛繁的世相和複雜的人性。

如果憑着個人經驗發表一番有關“生活真諦”的言論,很可能是“雞湯”,既不普適,也很可能不科學。

然而,如果是一套系統的哲學觀念所啓發的人生道理,那麼就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和思考,比如斯多葛主義的主張——“無法改變的就欣然接受”,在當今功利至上、崇尚享樂、人人好強、競爭激烈的社會,我想,是具備一些建設性指導意義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