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未來與人工智能共存中佔有一席之地

自谷歌 DeepMind AlphaGo Lee 問世以來,擊敗已是14個世界冠軍得主李世乭,又擊敗了中國棋手柯潔。DeepMind當然不僅限於此,開發全新人工智能AlphaGo Zero。Zero 的成長速度要遠超於Lee,最後100:0擊敗了Lee。

2017年來自全球28支隊伍匯聚StarCraft AI Competition,歷時並且挑戰RTS遊戲星際爭霸,歷時兩週,AI擊敗韓國星際爭霸頂尖選手。

人工智能的腳步並沒有僅限於此,2018年AlphaStar問世,僅僅訓練了兩週的時間,挑戰了難度更高的星際爭霸2,並且以10:1的戰績擊敗WCS星際爭霸2選手,TLO、最強神族MANA等。RTS遊戲的難度遠超圍棋,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簡直恐怖。

這就是全部想象了?並不是。

IBM研發的Project Debater,2018年在多次辯論賽中,通過舉例論證,贏得了廣泛支持,所使用的語言結構非常嚴謹和精確,邏輯清晰。

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遠超我們人類自身的學習能力,和想象力。

在公司裏,有人曾問我,未來會如何?我應該怎麼做纔不會被淘汰?當他們問我這些問題的時候,我思索了一下,告訴他們:做人類本身擅長的事情,把不擅長的交給機器。

有人疑惑,爲什麼?

答案很簡單。看上面那些人工智能的發展,當他們不斷的前進探索跨越一個個障礙挑戰的時候,相應的論文,民間應用也會逐漸開發起來,比如語音助理,寫作助手,戰略思維,各種方法論會層出不窮,各種邏輯思維訓練也會越來越廣泛。這些系統將會成爲人類的工具、助手,讓人類的工作更加高效和準確,這個時候,請問還僅僅需要依靠人類本身嗎?

人類有着豐富的情緒,不理智的行爲,無效的使用一天24小時,有多少時間我們是在認真學習、工作?我們的記憶需要遵循艾賓浩斯曲線,我們的技能革新需要依靠忒修斯之船,我們的生物理解力需要NLP生物網絡支持,我們的大腦更需要釋放正面的、負面的情緒。就從工作技能與方法論而言,我們無法與人工智能匹敵。

而重複單調應急反饋效率數據收集恰恰是人工智能最擅長的事情。

如果作爲95、00後。如果你還不會使用計算機語言,那麼我希望你能去學習一下它們,在將來,它會使你快速掌握全網關鍵字、熱點信息,手握大量數據,讓你不盲從。如果你還不習慣用知網、圖書館、GOOGLE資源查找最新的論文來閱讀,那麼我希望你能掌握這個習慣,面對任何未知的事物,先去查詢書本和論文。如果你遇到了問題迷茫不解的時候,你所學習的基礎語言、行爲習慣會提供大量工具、方法論會讓你破開迷霧,尋找到落腳點。

如果作爲95、00後。在未來,現在所使用的方法論、思維導圖、工具都將成爲垃圾,掃入歷史。那些東西,僅能緩解一時之急。不應把時間浪費在學習方法論、背思維導圖上面。如果你瞭解人工智能應用,就會逐漸認同我的看法。

阿里鹿班系統,秒出8000張圖。當你打開手機淘寶,你會發現自己搜索過的產品,或者類似的出現的首圖上?這個就是鹿班帶來的變革。當基於reinforcement learning,Rescoper,模擬人類困境,Clarifai技術,數據驅動的撰寫及表達,聽力理解等技術的不斷提升和民用化,HR、PMP、電話銷售、翻譯等只需要技術執行且具有重複反饋屬性的工作,是否會被人工智能代替呢?比如已經有部分代替HR的人工智能平臺,納人網絡。

在未來還有更多的應用、工具、方法浮現水面。我們所處在時代變革的過渡期,新時代的人類將掌握各種現在的人看來不可思議的手段,如同我們現在的人會說英語、會用手機一樣,它是生活日常的組成部分。

學習基礎語言、培養行爲習慣將會讓你在未來更好的和人工智能產生配合,而不是被人工智能代替。

以上的文字,是否會對你有那麼一些些的幫助?

寫到這裏,其實已經差不多了。下面的文字是一些僅供參考的東西,也許會帶來啓發。在未來因爲人工智能的存在,也許我們更有可能成爲一個“人”,能夠感應到自身的需求和直覺,不需要依靠更爲強大的系統(方法論,工具)來判斷自己所身處的環境和情緒。

這一切需要在“立足人本身”上面下功夫。

隨着人工智能代替了人類大部分的工作之後,我們將恢復成爲“人”的可能,擺脫那些刻意建構的人爲系統,讓重新喚醒人身體所蘊含的原始能量成爲可能。

我們的身體所蘊含巨大的原始能量,它帶給我們破壞力、性、攻擊性。然而大多數人、尤其是職場上的人,已經感受不到自身身體原始能量的存在。

我們的工作、學習,如同機器一般。沒有能量的工作,效率比不上人工智能。重新發現我們身體中的原始能量並恰當的運用,用帶有能量的身體改變對方,影響策略,影響彼此的氣場和能量關係。這些恰恰是人工智能無法做到的,人工智能無法用身體去影響一個有能量的身體。

伴隨能量而來的是人類的一個天賦能力“直覺”,以及“自然行爲動作”的恢復。某些自然誕生的動作,比如:音樂、表演、繪畫、愛情等等。同樣的,想象力的恢復,這個我稱之爲“我是誰”的原始發問,是人與人工智能的重大區別之一。人工智能所不具備的想象力建構了我們的現實世界,並且讓它看得見,摸得着。

儘管在人工智能廣泛應用之前,學習系統知識、刻意練習會對自己有用,但依舊無法改變自主性缺乏的事實,我們必須,也不得不回頭面對自己的內在需求和自然屬性,以此檢視和改善我們自己,依靠自己的天生本質和天賦而活,做一個真正的人。

最後

如果有人問我,如何在未來與人工智能共存中佔有一席之地。我想回答的是,做一個“真正的人”,將是一個最有力的競爭條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