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未来与人工智能共存中占有一席之地

自谷歌 DeepMind AlphaGo Lee 问世以来,击败已是14个世界冠军得主李世乭,又击败了中国棋手柯洁。DeepMind当然不仅限于此,开发全新人工智能AlphaGo Zero。Zero 的成长速度要远超于Lee,最后100:0击败了Lee。

2017年来自全球28支队伍汇聚StarCraft AI Competition,历时并且挑战RTS游戏星际争霸,历时两周,AI击败韩国星际争霸顶尖选手。

人工智能的脚步并没有仅限于此,2018年AlphaStar问世,仅仅训练了两周的时间,挑战了难度更高的星际争霸2,并且以10:1的战绩击败WCS星际争霸2选手,TLO、最强神族MANA等。RTS游戏的难度远超围棋,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简直恐怖。

这就是全部想象了?并不是。

IBM研发的Project Debater,2018年在多次辩论赛中,通过举例论证,赢得了广泛支持,所使用的语言结构非常严谨和精确,逻辑清晰。

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超我们人类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想象力。

在公司里,有人曾问我,未来会如何?我应该怎么做才不会被淘汰?当他们问我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思索了一下,告诉他们:做人类本身擅长的事情,把不擅长的交给机器。

有人疑惑,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看上面那些人工智能的发展,当他们不断的前进探索跨越一个个障碍挑战的时候,相应的论文,民间应用也会逐渐开发起来,比如语音助理,写作助手,战略思维,各种方法论会层出不穷,各种逻辑思维训练也会越来越广泛。这些系统将会成为人类的工具、助手,让人类的工作更加高效和准确,这个时候,请问还仅仅需要依靠人类本身吗?

人类有着丰富的情绪,不理智的行为,无效的使用一天24小时,有多少时间我们是在认真学习、工作?我们的记忆需要遵循艾宾浩斯曲线,我们的技能革新需要依靠忒修斯之船,我们的生物理解力需要NLP生物网络支持,我们的大脑更需要释放正面的、负面的情绪。就从工作技能与方法论而言,我们无法与人工智能匹敌。

而重复单调应急反馈效率数据收集恰恰是人工智能最擅长的事情。

如果作为95、00后。如果你还不会使用计算机语言,那么我希望你能去学习一下它们,在将来,它会使你快速掌握全网关键字、热点信息,手握大量数据,让你不盲从。如果你还不习惯用知网、图书馆、GOOGLE资源查找最新的论文来阅读,那么我希望你能掌握这个习惯,面对任何未知的事物,先去查询书本和论文。如果你遇到了问题迷茫不解的时候,你所学习的基础语言、行为习惯会提供大量工具、方法论会让你破开迷雾,寻找到落脚点。

如果作为95、00后。在未来,现在所使用的方法论、思维导图、工具都将成为垃圾,扫入历史。那些东西,仅能缓解一时之急。不应把时间浪费在学习方法论、背思维导图上面。如果你了解人工智能应用,就会逐渐认同我的看法。

阿里鹿班系统,秒出8000张图。当你打开手机淘宝,你会发现自己搜索过的产品,或者类似的出现的首图上?这个就是鹿班带来的变革。当基于reinforcement learning,Rescoper,模拟人类困境,Clarifai技术,数据驱动的撰写及表达,听力理解等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民用化,HR、PMP、电话销售、翻译等只需要技术执行且具有重复反馈属性的工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代替呢?比如已经有部分代替HR的人工智能平台,纳人网络。

在未来还有更多的应用、工具、方法浮现水面。我们所处在时代变革的过渡期,新时代的人类将掌握各种现在的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手段,如同我们现在的人会说英语、会用手机一样,它是生活日常的组成部分。

学习基础语言、培养行为习惯将会让你在未来更好的和人工智能产生配合,而不是被人工智能代替。

以上的文字,是否会对你有那么一些些的帮助?

写到这里,其实已经差不多了。下面的文字是一些仅供参考的东西,也许会带来启发。在未来因为人工智能的存在,也许我们更有可能成为一个“人”,能够感应到自身的需求和直觉,不需要依靠更为强大的系统(方法论,工具)来判断自己所身处的环境和情绪。

这一切需要在“立足人本身”上面下功夫。

随着人工智能代替了人类大部分的工作之后,我们将恢复成为“人”的可能,摆脱那些刻意建构的人为系统,让重新唤醒人身体所蕴含的原始能量成为可能。

我们的身体所蕴含巨大的原始能量,它带给我们破坏力、性、攻击性。然而大多数人、尤其是职场上的人,已经感受不到自身身体原始能量的存在。

我们的工作、学习,如同机器一般。没有能量的工作,效率比不上人工智能。重新发现我们身体中的原始能量并恰当的运用,用带有能量的身体改变对方,影响策略,影响彼此的气场和能量关系。这些恰恰是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人工智能无法用身体去影响一个有能量的身体。

伴随能量而来的是人类的一个天赋能力“直觉”,以及“自然行为动作”的恢复。某些自然诞生的动作,比如:音乐、表演、绘画、爱情等等。同样的,想象力的恢复,这个我称之为“我是谁”的原始发问,是人与人工智能的重大区别之一。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想象力建构了我们的现实世界,并且让它看得见,摸得着。

尽管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之前,学习系统知识、刻意练习会对自己有用,但依旧无法改变自主性缺乏的事实,我们必须,也不得不回头面对自己的内在需求和自然属性,以此检视和改善我们自己,依靠自己的天生本质和天赋而活,做一个真正的人。

最后

如果有人问我,如何在未来与人工智能共存中占有一席之地。我想回答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将是一个最有力的竞争条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