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揚後抑:都說《哪吒》好,我偏偏要數落一下

先揚

《哪吒:魔童降世》已經上映一週多了,口碑票房水漲船高,網上誇讚不絕於耳,我仍不爲所動,畢竟之前的《捉妖記》也是“現象級”的“神片”,票房高得“離譜”——觀影后我毫無驚豔之感,後來的《捉妖記2》更是一片罵聲。

這年頭,水軍的戰鬥力不容小覷,爛片能讓他們生生捧成神作。然而,我所信任的幾個電影自媒體先後發文推薦這部電影,勾起了我去影院一看的慾望,真的這麼好嗎?

於是,前兩天抽空,抱着三分懷疑和七分期待,看了這部暑期黑馬之作,看完後,一個字:好!

激燃處,熱血沸騰;逗趣處,仰合捧腹;動情處,感人肺腑;昇華處,發人深省。

我也不得不加入水軍的行列,不過是“自來水”,今天的文章,先誇誇這部電影,談談觀後感受。

這部電影好看,首先是臺詞配音讓人耳目一新。

片中的太乙真人一口淡淡的川普讓人忍俊不禁。作爲正派仙人、哪吒的老師,他常常需要說一些“偉光正”的道理,可不論他語氣語調如何莊嚴,川普一出,那種雋永深邃的高大上氣場立刻遊走在破與不破的邊緣:說破吧,宏大的音樂配上深刻的臺詞,實在不是插科打諢,比如影片開場的唸白;說不破吧,抑揚怪趣的獨特川味普通話,的確“不是太正經”,尤其是從一個白胖胖、圓滾滾的“仙風道骨”嘴裏飄出來,更讓人瞬間“跳戲”。

這種亦莊亦諧的感覺很奇妙,後來回想,覺得導演就是要搞笑,可是沉浸在影片中,又覺不該笑,除了大張旗鼓的方言“笑果”明顯,莊嚴處,方言剋制,用情深入,川普淡而意蘊顯,這是一種高級的幽默。

也有觀衆不喜歡方言配音,見仁見智,我覺得在美好故事的基礎上,太乙真人的川普是點睛之筆,讓人印象深刻。

除了太乙真人的配音,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申公豹陰險狡詐卻結結巴巴,常在嚴肅的關鍵場合造誤會、鬧笑話;李靖大義凜然還偶爾調皮一下,在太乙真人醉酒誤事時,前一刻還不失體統,得知即將出生的哪吒有危險後,立刻給不省人事的神仙一頓拳腳,真可謂是“翻臉比翻書還快”;殷夫人英姿颯爽、愛子心切,卻也活潑可愛,性之所至,捶胸頓足,淚水不止;還有各式各樣出彩的配角,比如常常因爲吵架而誤正事的兩隻守護神、一身肌肉滿臉鬍鬚卻內心少女膽小怕事的娘娘腔村民甲......

作爲一部古代神話改編的動畫片,臺詞卻比較現代,一些搞笑的橋段也比較時尚,部分場景和形象的風格有點像之前火過的“日和漫畫”和“十萬個冷笑話”,然而搞笑而不過分,它並不像後兩者一樣純粹爲了搞笑而惡搞,一切笑料讓人捧腹,卻並不影響觀衆對故事和情感的共鳴,很多觀衆觀影時,前半段前仰後合,後半段鼻酸淚目。

這部電影好看,其次是畫面的唯美和形象的顛覆。

電影中太乙真人有一副“山河社稷圖”,在其中可以施展類似神筆馬良的仙術,只要是畫筆所繪,皆能成真,圖中景色完美展現了中國山水的神韻美感:山泉叮咚,綠草如茵,藍天明媚,河瀑歡騰,就連心浮氣躁的小哪吒,一進入這樣的仙境也被迷得忘乎所以。

除了絕美的“山水畫”,電影中的戰鬥場景也讓人讚歎不已,冰蓋、火球、氣泡等法術目不暇接,人物輾轉騰挪、一招一式瀟灑有致,山呼海嘯、冰天雪地的大場面也撼人心魄,尤其是最後決鬥的場景,各種仙術、武器、風雨、天雷.....眼花繚亂,燃到爆!

片中的很多形象都很鮮明,最顛覆的要數太乙真人和哪吒的形象。

在一般的印象中,太乙真人都是個白鬍子老爺爺,仙風道骨,清瘦矍鑠,而電影中的太乙真人卻是個騎着豬到處飛的油膩胖大叔,喝酒不嫌多,放屁不避人,偶爾蹦出幾句慧語,大多數時候卻插科打揮,甚是可愛。

哪吒,在我的印象中是一個可愛活潑的小孩子,雖然調皮,但是跟戾氣沾不上邊,而片中的哪吒,濃濃的煙燻妝,一口齊板牙,怎麼看都不像是“少年英雄”,活脫脫一個“混世小魔王”。不過看完電影后,還是喜歡上了這位“混世小魔王”。

這部電影好看,再次是改編的創新和故事的完整。

哪吒是我們都熟悉的神話人物,《西遊記》中三頭六臂大戰孫悟空,《封神榜》中鬧海屠龍終成聖。在正統神話中,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三太子,靈珠子轉世,生性頑皮,大鬧東海龍宮,把龍宮三太子敖丙剝皮抽筋,驚動天庭,闖下大禍,天庭要拿哪吒父母問罪,哪吒一人做事一人當,剔骨還父、割肉還母,之後他的魂魄被太乙真人借蓮花復活。

電影對神話做了較大的改變:哪吒不再是靈珠子轉世,而是出生時被魔丸附體,和魔丸同根生的靈珠由於太乙真人的失誤和申公豹的陰謀附入了敖丙的幼體,於是,本是熊孩子怒殺“官二代”的故事就變成了宿命之正魔對決。

然而,電影中卻沒有鮮明的正魔之分,與其說是正魔對決,不如說是個人和命運的對決,是本真和偏見的對決。

哪吒被魔丸附體,天生神力,性情乖戾,被村民視爲洪水猛獸,避之不及。他原本極想融入大家,可村民們對魔丸的偏見如大山一般難以撼動,在被拒絕和侮辱多次後,他的魔丸戾氣逐漸釋放,破罐破摔,常常在村裏搞破壞,以引起注意,打發無聊。後來被父親關在府中,怨恨漸深,太乙真人試圖在“山河社稷圖”的新奇秀美中感化訓練哪吒,也是收效甚微。直到在自己的生日宴上,哪吒從申公豹那裏得知父母欺騙自己是靈珠轉世,一腔怨毒徹底爆發,掙脫限制力量的乾坤圈,神智盡失,火力全開,就要殺父弒母,毀天滅地......

敖丙被靈珠附體,心性純良,剋制有禮,在追捕夜叉拯救村民時和哪吒不期而遇。乖戾的哪吒看不慣彬彬的敖丙,是以寧可讓夜叉逃走,也要先把敖丙揍一頓。趁兩人打架,夜叉吐出碰到就可以讓人石化的氣泡,敖丙爲氣泡所制,哪吒只得先專心對付夜叉。聰明的哪吒舉起石化的敖丙作盾牌和武器,左揮右擋,幾個回合就料理了夜叉,這一段打鬥是全片的亮點之一,既搞笑,又精彩。

不打不相識,哪吒救了敖丙,也獲得了敖丙的友情,兩人一起在沙灘上踢毽子,踢着踢着,哪吒留下了眼淚:“你是除了我娘,第二個肯跟我踢毽子的人......”他們相約,在哪吒生日宴時再聚。

可是,哪吒哪裏知道,敖丙是龍王之子,揹負着拯救龍族於煉獄的巨大使命,龍族因着強大的力量,鎮壓着海底的各種妖獸,卻因爲自己也是妖獸而不受天庭待見,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飛昇成仙,只要看到額角的龍角,人們對妖獸的成見就如海涌出。所以,敖丙要努力修煉,更要做一件大事,徹底扭轉人們對龍族的偏見,以便帶領龍族位列仙班。

這件大事,也是申公豹的陰謀——在哪吒生日宴時,擊殺入魔的哪吒,拯救陳塘關百姓,讓天上人間都看到龍族敖丙的功績。

生日宴上,哪吒大殺四方,李靖拚命阻止,實力懸殊,利刃眼看就要刺進他的胸膛,此時蒙面的敖丙翩然而至,遏制了哪吒的瘋狂,二人激鬥。

發瘋的哪吒實力實在恐怖,敖丙一人不足以制衡,李靖夫婦、太乙真人都加入戰圈,才稍占上風。混戰中,太乙真人的坐騎——小胖豬(現在是哪吒的風火輪)製造過去事情的幻象,小哪吒看到父親曾在元始天尊前跪求以命換命,三年雷劫時,寧可自己犧牲,也要讓兒子活下去。哪吒如夢方醒,主動戴上了乾坤圈,恢復神智,毀了換命符,準備接受自己的命運。

這時,李靖撕破了敖丙的蒙面布,所有的村民都看到了他的龍角,他不知所措,申公豹告訴他不能讓人發現他的龍族身份,命他摧毀陳塘關,不留活口。他一時猶豫不決:剛纔還在救人,就因爲被人識破身份,就要殺人,這......可是龍族的命運在此一舉,這是我的宿命,我只能接受!

想到這,他催動法術,陳塘關上漫天冰雪,眼看就要檣傾楫摧,此刻,甦醒的哪吒成了拯救村民的英雄,腳踩風火輪,身披混天綾,手持火尖槍,奮戰敖丙。

......

乾坤圈限制了神力,卻加持了心智,哪吒看着眼前決絕的唯一好友:“我命由我不由天”,敖丙震撼於哪吒勇於面死的氣概,在一片雷暴中,握住了哪吒的手。

“你傻嗎?!”

“我不傻,怎麼會和你做朋友!”

雷霆萬鈞,擊碎了兩具肉身,卻滅不了兩個靈魂:

一個接受了命運,也反抗了命運;

一個反抗了命運,也接受了命運。

父母之愛,朋友之情,命運之戰,向死而生,這樣的故事,如何不叫人讚歎!

後抑

按理說,這麼好的片子,沒什麼可“抑”,但根據看片時的直觀印象和看後所回想的影片傳達的意義,我還是想“雞蛋裏挑骨頭”,說說自己的看法。

上面提到,這部電影畫面唯美、震撼,形象顛覆、出彩,然而,卻不夠精良,這是直觀的印象。之前看過《大聖歸來》和《白蛇:緣起》,覺得《哪吒:魔童降世》的特效製作並沒有多大的進步,畫面質感還是一樣的。

另外就是角色形象上,有出彩的,也有一般的,比如敖丙的形象,缺少一些個性和辨識度,雖然戲份不如哪吒,但是作爲“絕代雙驕”的雙主之一,遠不如哪吒給人的印象深刻。

反觀好萊塢的一些動畫,比如前一陣上映的《玩具總動員4》、《超人總動員2》等等,畫面確實更精良一些,每一個角色都有着自己鮮明的個性和特色。

當然,好萊塢有成熟的製片體系,不如人家,也是正常,總歸還是有提升的空間。

在影片所表達的意義上,相信很多人看完電影都會有熱血沸騰的感覺,尤其是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一定燃起了不少人的鬥志。

逆天改命,還是順天應命,這種抉擇,在現實中並不像電影所傳達的那麼果決和浪漫,而更像哈姆雷特的困惑之思: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在莎翁的戲劇中,王子哈姆雷特面對父親的離世、母親的改嫁和叔父的篡位,感到痛苦、疑惑,不知道該不該接受命運:to be,接受,生存,就要承受生老病死和人世的不公,“默認忍受命運暴虐的毒箭”;not to be,反抗,毀滅,與深如大海之無涯苦難奮然爲敵,通過鬥爭把它們清掃,一了百了。

接受是生,反抗是死,接受是慫,反抗是勇,好選嗎?怎麼選?

不論是電影還是直覺,都告訴我們“死而勇”,要比“生而慫”更值得,真的嗎?

哪吒這一神仙並不“誕生”在我國,而是1200多年前,從印度傳過來的,那之前幾百年,印度還流行着一種主張“接受命運”的宗教——婆羅門教。

那時的印度,人們被分爲由高到低的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還有一類人叫達利特,因爲地位太低,是印度的“賤民”,走路要避人,甚至還要隨身攜帶一把掃帚掃掉自己留下的腳印!

這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婆羅門教的核心教義,婆羅門教中有一個大神叫“原人”,他的嘴、手、腿、腳分別化作了上面提到的四類人,而“賤民”甚至都沒有被劃在人的等級裏。

除了神的器官化人,婆羅門教還有三道輪迴來讓信徒接受命運:天道、祖道(人道)以及獸道,如果這輩子不守本分、不順天應命、想要僭越上升,那麼下輩子會墮入獸道,連人都做不成!

是不是覺得愚民欺人,可是這樣的宗教卻從公元前六世紀開始,盛行了一千多年,並在今天還有超過10億的信徒。

一種讓人們在順天應命中相安無事渡過了千年的信仰,不值得嗎?

在電影《雲圖》中,善良的奴隸主被正義的黑人奴隸於重病中救活,奴隸懇求奴隸主帶他周遊世界,他說:“我叔叔是個水手,在我十歲的時候他把我帶上一條法國捕鯨船。我看過太多的世界,我當不好一個奴隸。”

很多奴隸的後代也是奴隸,在酷熱的田園中終日勞作,已成了他們的習慣和宿命,代代相傳,也就接受了,可是一個看過世界的奴隸,他的精神世界已被刷新,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奴隸的宿命了,他只能反抗,也許會因此喪命,但不反抗,他一定會喪命——愁鬱不自由比奴隸主的皮鞭更可怕。

看過了世界,已無法回到命定之境,爲逆天改命,付出性命,不值得嗎?

說這麼多無非想表明:接受和反抗,順天應命和逆天改命,不是涇渭分明、非此即彼、有着鮮明的對錯是非,反抗需要勇氣,接受不一定不需要勇氣;張三的人生也許需要反抗,李四的人生更需要的也許是接受;在這件事情上需要反抗,在另一件事情上可能更需要接受;在這個人生階段需要反抗,在另一個人生階段也許更需要接受。

如果電影能傳達一些這樣的辯證,我想,不僅會賣座、叫座,還會被封爲神作。

不過,這是我一廂情願的異想天開,《哪吒:魔童降世》已然非常完整,作爲一部商業動畫片,讓人有笑有淚,傳達了積極昂揚的人生觀,足夠了!

再揚

看完電影后,查了查導演的資料,瞭解了製片的不易,我要再誇一誇這部電影。

《哪吒》的導演叫“餃子”,原名楊宇,1980年生人。

他本是學醫的,大三時愛上了動畫製作,從此沉浸其中一發不可收拾,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裏沒有收入,得靠父母接濟。

每個月1000元生活費,他把自己宅在家裏,不上網、不出門,“就像生活在空間站裏”,“三點一線:客廳、臥室、廁所”。

這種境況下,他花三年零八個月時間打磨出了動畫短片《打,打個大西瓜》,在豆瓣拿下了8.7的高分,還斬獲了柏林國際短片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等30多個獎項。這部片給楊宇帶來些名聲,卻沒有多少收入。

後來製作《哪吒》,也是在經費緊張的困境下步步維艱地完成,他對質量的要求很高,光是劇本,就修改了66稿,哪吒的形象也設計了100多稿,角色的動作表情捕捉大都是導演親自上陣,很多鏡頭反反覆覆地改還是過不了。

據說,有個特效人員負責做‘申公豹變身臉上長毛’的特效鏡頭,他做了兩個月還是沒有通過,最終因挫敗辭職。

正是在這種艱苦環境和高質量追求中,楊宇花了五年時間,終於做出了這部有口皆碑的《哪吒:魔童降臨》。

楊宇說,他對故事的改編和形象的設計,都遵循着“打破成見,扭轉命運”的主題,我想,他能在沒有收益的情況下堅持所愛十多年,也用自己的勵志經歷宣揚了“打破成見,扭轉命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