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我是個好孩子,你們爲什麼看不見?

吃着火鍋雞,聽友說《哪吒》不錯。趕緊購票,半個小時後開演,咕咚咕咚灌了幾口啤酒,起身,友陪我二刷哪吒。

放映廳內幾乎座無虛席,在黑暗的掩護中,笑中帶淚。

那個中國古典神話中最著名的叛逆少年哪吒,鬧海擒龍、抽筋扒皮;剔骨割肉,託蓮重生。在今夏的電影中,一出生便自帶魔丸詛咒,掛着煙燻妝似的黑眼圈,咧着嘴,插着兜……被視爲妖怪,被囚禁、被誤解,是所有人眼中的小惡魔。

列夫·托爾斯泰說:“你不是我,怎知我走過的路,心中的苦與樂。”

哪吒的成長過程中有三缺

第一是從小缺親情,就是缺愛。

實際上,哪吒有一對無條件接受他的父母,在媽媽的懷抱裏,小哪吒顯露出天真無邪的模樣。爸爸身爲陳塘關總兵大人,求仙不得,魔咒無解,做爲血親他寧肯替小哪吒一死。

可是哪吒出世不久,父親李靖就與太乙真人一起去天宮求元始天尊解咒,母親殷夫人則忙於斬妖除魔、守衛城池,很少有時間陪他玩。從小無人陪伴的哪吒,就像是個“留守兒童”。

二是缺乏信任。

因爲魔丸的緣故,可以說陳塘關上上下下沒一個人信任哪吒,除了李靖夫婦,就連太乙真人都不覺得哪吒是個好孩子。

三是從小缺朋友。

所有的大人都害怕他討厭他,毫不留情地辱罵他是妖怪,詛咒他“怎麼不去死!”,讓孩子遠離他。好不容易有小女孩想和他一起玩,卻也被大人抱走了。

他在殘酷中習得自我保護的本領:假裝不在乎、假裝灑脫、假裝冷漠,對着世人高喊: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算......

其實他也不過是在現實中衝突、在叛逆中柔軟、在妥協中成長的一個普通少年。是個孤獨的、渴望認同的孩子。

他唱着,“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

可是,他真的逍遙又自在嗎?

他的暴戾也好,頑劣也罷,不過都是他想要引人關注的方式。

他內心渴望認同,渴望有人看見他在狂燥叛逆之下的孤獨與無助,渴望得要命。

在內心,他希望得到誇獎,渴求得到擁抱,期盼交到朋友,但這些簡單的願望,因被視爲惡魔,成爲難以實現的奢求。

甚至,得到的是恐慌,是嘲諷,是咒罵,甚至是暗算。

面對命運無情,他並未屈服,而是信奉着,“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是誰,只有我自己說了算。”

以一顆倔強之心,與命運相抗。

我們活在世間,也像哪吒一樣,被貼上各種標籤,勇敢或者懦弱,聰敏或者笨拙,博愛或者冷漠,善良或者奸詐。
在這些標籤之下,我們苟且偷生。屈服於原生家庭,屈服於成長環境,屈服於生活中的瑣碎,屈服於人生的無常。

心理諮詢師李鬆蔚分享過一個經歷

一個孩子在接受心理診療時,突然大發脾氣,把東西扔了一地。

他沒有制止規勸,只是默默陪伴守候。

孩子的情緒越來越失控,拿起玻璃杯就要往地上砸。

然而,並沒有聽到聲響。

孩子輕輕放回了玻璃杯,喘着粗氣對大家說,“對不起”。

然後他把地上的東西撿起,放回原處。

這時候,大家纔看到他扔的全是摔不壞的東西。

因爲李鬆蔚在他極度失控的外表下,看見並相信他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那一刻,孩子也看見了自己,找回自我控制的自信和力量。

當我們被看見,才能找到一個更真實、更美好的自己,也才能學會愛與被愛。

這是一生的治癒。

我們一生中,來來往往會遇見很多人,但我們都在不自知地等待一個能看見自己的人。他能通過我們故作冷漠的外表,看見裏面脆弱的心;他能看見我們假裝的堅強,讀懂所有的不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