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入菩薩行》前後散記


文:普天禪光

《入菩薩行》這部曠世鉅著得知其名已有好幾年時間了。2004年我得到了釋如石大德的珍貴註釋法本,內心一直那樣欣喜不已。法喜真是難以表達。就在七年前,自己深知研習力量及緣分是很不夠的,於是就只好先珍藏起來,等待機會再讀。後來也雖是斷斷續續、摘裏摘要地閱讀了幾遍,但一直沒有深入地體會。於是一直期盼着這一天的到來,常常擱置起來。


另一方面,我那時候的機緣是正在研習《楞嚴經》和《楞伽經》這兩部大經。據說《楞嚴經》是經中之王,又是每一位修證者必得通達的寶典,所以當時已很執着並貪婪法喜的我就先去貪愛這兩部大經。爲了懂得更多我就開始散亂地研習這兩部寶典。

剛一進入這兩部經典中文字境界,則頓感歷代大德所判果然不虛,學理妙境層層深入,經典翻譯用字精簡妙趣橫生,法理妙境果然讓人吃驚,深感我等以往愛經愛書妨才入門,見大世面者,唯有佛典無上妙趣也。從此,愛不釋手並囫圇吞棗地研習《楞嚴經》四十多遍才肯暫時作罷。後來《楞伽經》一部大經,也是大概研習了十來遍。達摩大師在中國傳播佛法心印,就是隻以一部《楞伽經》作爲最後徹底的心印準的。


在研習這兩部大經的同時,我也一直喜於閱讀自己摘抄的《法句經》,總是幻想,修行者只要能夠隨順法相,入法地去修行,是可以進入所謂的“明心見性”或是“開悟成佛”的高級境界。這種幻想一直保持許多年,直到我遭遇奇異的佛緣。

關於如何觀修真正的佛法,如何進入正確的心相續等等的修行事項,其實呢,那幾年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這些,也不曾意識到觀修的重要性。我是在喜好佛法,深愛其中的哲理和文字的境界而已。修行的真正緣份一直與我很遙遠。但只要有佛緣,它還是在生長着,不斷地變得成熟。直到我開始體驗到生活、我的思想與佛學中的價值之間的矛盾。


佛法幫助了我,化解了我往日生活及工作中的許多難以自己解決的問題。自從開始學佛後,許多我想不到的事都接二連三地發生了,有許多事是十分令人高興喜悅的順緣,是世間的福報提前到來;有些事情確是我難以接受的十分難辦的魔業考驗的違緣也發生了。好多我想不到的相當好,相當不好的事都不停地在發生着。這些事嚴重地改變着我的生活。直到我明白所有這一切事,都是上師的加持,是佛法無上的加持力量。所有的好事壞事,其實,都是好的。對我來說,這些發生的事,都是好的。讓我真正的認知了世間八法的真相。


佛緣在增長,我對佛法的體驗更是在深入,像我喜好書籍、文字的散亂者,只有佛法、佛典纔會對我提升起對生活的價值探索。佛法是哲理、智慧、沉思與偉大的身心探險的一個個試驗,有許多的智慧者並在其中得到甜蜜的收穫,並用他們的生命寫作,寫出了人世間難以盡數的經論。給無數的人留下了智慧的寶藏。般若波羅密能度一切苦,真實不虛。般若波羅密,並不是文字性質的一些思想,而是而是心靈對智慧與整個生命、大宇宙、人世間的深深洞察。我學到了這些,在已過往的那些佛緣不斷增長着的迷亂時光中,我感知到這些事。但是實際的修行卻與我相當遙遠,遙不可及。


我開始奢望像修行者們一樣的修行,但自己卻生活在俗心俗念俗事當中,讀過一些經典以後,就盲目地認爲修行是一個現代人可以隨便處理的一些生活,所以就開始胡亂地修行。認爲修行無非就是像大師們一樣地去多唸經,多打坐而已。從此開始了簡單而粗糙的修行之路。

修行究竟應該從哪些方面開始努力?我常常想也不知道其中究竟有哪些次序,才能進入正常的修行境界,更不知自己該尋求哪些事項方面的保護,不知道福德與功德的關係。不知道修行必得先修好順緣,一步一步地增長,我自己只是固執地將兩個休息天的時間專心地用來念誦經典、打坐。不知道修行其實是需要專心地研究誦持一個法門最主要的經典這些事項。


因此,自己的修行,誦持是誦持,打坐是打坐,也跟本沒有其他的內容在連續。反而常常只是喜愛讀誦經典。直到後來細細地讀過《法句經》和《入菩薩行》之後,總是認定,這些經論,都側重於見地和事項的具體分析。

尤其是《入菩薩行》通過細膩的文字,告知修行人在精進努力的過程中應當及時趨入的一些心理轉變和注意事項,衷衷告慰,切切入深,猶如一個慈悲長者和智慧隱士對一個苦修青年的極力栽培,不畏厭倦地細細道來,告訴一個修行者究竟該怎麼做。其中精美的文字境界更吸引我的總是將《法句經》和《入菩薩行》比較一番。在我看來,這兩部寶典可以說是一位修行人要進入佛藏智慧的姊妹篇,兩者都是那麼重要。


修行並不是原先我認爲的那樣簡單,後來再次地研讀過幾篇《入菩薩行》後我得出了這個結論。體會到真正的修行,就是一個巨大的身心一步一步地轉變過程。絕不是像有些人說的那樣的,什麼漸悟或是頓悟那樣的。就在寂天菩薩那個象法時代,寂天菩薩用層層漸進式的文字說明過這個過程。

這就是前行修持中的“學處境地”。寂天菩薩在他的另一部經典《學集》中也是用了19個品目來說明這些事情。看到這些品目的安排令人想起普賢菩薩十大願的陳述。無論如何菩薩可能當時就想到,一個修行者如何正確地修持才能進入佛陀的境界這個問題。他想用最清楚、最精簡的文字來說明這些,以指導真正的修行者去進入法相。


《入菩薩行》中寂天菩薩用十個品目來敘述了一個修行者在實際修行程序中必得經過的身心轉變過程。

無視相續故,孽禍唯一因;若久住我心,生死怎無懼?身心受苦害,邪見罪爲因;斷惡則無苦,智巧故無憂。痛苦不悅意,種種諸畏懼,所求不順遂,皆從昔罪生。顯揚他美譽,以此匿己名;役自如下僕,勤謀衆人利。輪迴雖極苦,癡故不自覺;衆生溺苦流,嗚呼堪悲愍。——《入菩薩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