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入菩萨行》前后散记


文:普天禅光

《入菩萨行》这部旷世巨著得知其名已有好几年时间了。2004年我得到了释如石大德的珍贵注释法本,内心一直那样欣喜不已。法喜真是难以表达。就在七年前,自己深知研习力量及缘分是很不够的,于是就只好先珍藏起来,等待机会再读。后来也虽是断断续续、摘里摘要地阅读了几遍,但一直没有深入地体会。于是一直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常常搁置起来。


另一方面,我那时候的机缘是正在研习《楞严经》和《楞伽经》这两部大经。据说《楞严经》是经中之王,又是每一位修证者必得通达的宝典,所以当时已很执着并贪婪法喜的我就先去贪爱这两部大经。为了懂得更多我就开始散乱地研习这两部宝典。

刚一进入这两部经典中文字境界,则顿感历代大德所判果然不虚,学理妙境层层深入,经典翻译用字精简妙趣横生,法理妙境果然让人吃惊,深感我等以往爱经爱书妨才入门,见大世面者,唯有佛典无上妙趣也。从此,爱不释手并囫囵吞枣地研习《楞严经》四十多遍才肯暂时作罢。后来《楞伽经》一部大经,也是大概研习了十来遍。达摩大师在中国传播佛法心印,就是只以一部《楞伽经》作为最后彻底的心印准的。


在研习这两部大经的同时,我也一直喜于阅读自己摘抄的《法句经》,总是幻想,修行者只要能够随顺法相,入法地去修行,是可以进入所谓的“明心见性”或是“开悟成佛”的高级境界。这种幻想一直保持许多年,直到我遭遇奇异的佛缘。

关于如何观修真正的佛法,如何进入正确的心相续等等的修行事项,其实呢,那几年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也不曾意识到观修的重要性。我是在喜好佛法,深爱其中的哲理和文字的境界而已。修行的真正缘份一直与我很遥远。但只要有佛缘,它还是在生长着,不断地变得成熟。直到我开始体验到生活、我的思想与佛学中的价值之间的矛盾。


佛法帮助了我,化解了我往日生活及工作中的许多难以自己解决的问题。自从开始学佛后,许多我想不到的事都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有许多事是十分令人高兴喜悦的顺缘,是世间的福报提前到来;有些事情确是我难以接受的十分难办的魔业考验的违缘也发生了。好多我想不到的相当好,相当不好的事都不停地在发生着。这些事严重地改变着我的生活。直到我明白所有这一切事,都是上师的加持,是佛法无上的加持力量。所有的好事坏事,其实,都是好的。对我来说,这些发生的事,都是好的。让我真正的认知了世间八法的真相。


佛缘在增长,我对佛法的体验更是在深入,像我喜好书籍、文字的散乱者,只有佛法、佛典才会对我提升起对生活的价值探索。佛法是哲理、智慧、沉思与伟大的身心探险的一个个试验,有许多的智慧者并在其中得到甜蜜的收获,并用他们的生命写作,写出了人世间难以尽数的经论。给无数的人留下了智慧的宝藏。般若波罗密能度一切苦,真实不虚。般若波罗密,并不是文字性质的一些思想,而是而是心灵对智慧与整个生命、大宇宙、人世间的深深洞察。我学到了这些,在已过往的那些佛缘不断增长着的迷乱时光中,我感知到这些事。但是实际的修行却与我相当遥远,遥不可及。


我开始奢望像修行者们一样的修行,但自己却生活在俗心俗念俗事当中,读过一些经典以后,就盲目地认为修行是一个现代人可以随便处理的一些生活,所以就开始胡乱地修行。认为修行无非就是像大师们一样地去多念经,多打坐而已。从此开始了简单而粗糙的修行之路。

修行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始努力?我常常想也不知道其中究竟有哪些次序,才能进入正常的修行境界,更不知自己该寻求哪些事项方面的保护,不知道福德与功德的关系。不知道修行必得先修好顺缘,一步一步地增长,我自己只是固执地将两个休息天的时间专心地用来念诵经典、打坐。不知道修行其实是需要专心地研究诵持一个法门最主要的经典这些事项。


因此,自己的修行,诵持是诵持,打坐是打坐,也跟本没有其他的内容在连续。反而常常只是喜爱读诵经典。直到后来细细地读过《法句经》和《入菩萨行》之后,总是认定,这些经论,都侧重于见地和事项的具体分析。

尤其是《入菩萨行》通过细腻的文字,告知修行人在精进努力的过程中应当及时趋入的一些心理转变和注意事项,衷衷告慰,切切入深,犹如一个慈悲长者和智慧隐士对一个苦修青年的极力栽培,不畏厌倦地细细道来,告诉一个修行者究竟该怎么做。其中精美的文字境界更吸引我的总是将《法句经》和《入菩萨行》比较一番。在我看来,这两部宝典可以说是一位修行人要进入佛藏智慧的姊妹篇,两者都是那么重要。


修行并不是原先我认为的那样简单,后来再次地研读过几篇《入菩萨行》后我得出了这个结论。体会到真正的修行,就是一个巨大的身心一步一步地转变过程。绝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的,什么渐悟或是顿悟那样的。就在寂天菩萨那个象法时代,寂天菩萨用层层渐进式的文字说明过这个过程。

这就是前行修持中的“学处境地”。寂天菩萨在他的另一部经典《学集》中也是用了19个品目来说明这些事情。看到这些品目的安排令人想起普贤菩萨十大愿的陈述。无论如何菩萨可能当时就想到,一个修行者如何正确地修持才能进入佛陀的境界这个问题。他想用最清楚、最精简的文字来说明这些,以指导真正的修行者去进入法相。


《入菩萨行》中寂天菩萨用十个品目来叙述了一个修行者在实际修行程序中必得经过的身心转变过程。

无视相续故,孽祸唯一因;若久住我心,生死怎无惧?身心受苦害,邪见罪为因;断恶则无苦,智巧故无忧。痛苦不悦意,种种诸畏惧,所求不顺遂,皆从昔罪生。显扬他美誉,以此匿己名;役自如下仆,勤谋众人利。轮回虽极苦,痴故不自觉;众生溺苦流,呜呼堪悲愍。——《入菩萨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