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有報的天理是怎樣具體體現的

古語云:“爲善者天報以福,爲惡者天報以禍”。天道無偏無私,常與人人相隨,不必詢問而能巧妙迴應,不必召請而會自然來臨,獎善罰惡,一一報應。所以人們應盡己心力,抑惡揚善,順應上天,而不可有絲毫的不德之心。

《文昌帝君陰騭文》是明清年間廣爲流傳的一篇勸善文章,彙集了儒教、佛教和道教的一些向人勸善的做人準則。文中提到:“做事須循天理”、“廣行陰騭,上格蒼穹”、“欲廣福田,須憑心地”、“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意思就是說,做事要按天理而行;廣積陰德,就可以使生命升至天界;要使自己的福運廣大,就要修自己這顆心;百種福份匯聚,千種吉祥雲集,難道不都是從陰德中來的嗎?!

“陰騭”,就是冥冥之中神靈對人的提升和肯定,被人們引申爲“陰德”的意思。“騭”字上半部份的“陟”字,本爲人的雙腳朝上沿臺階登高的象形,加上下邊的“馬”字可理解爲快速升高之意。因爲“騭”涉及高度,因此也就有了評定高低的意思。中國人自古講要做善事,積陰德。就是因爲在另外空間中,有專管人類生死禍福的神靈,時刻在監察着人的善行惡行,從而給予人相應的報應。“上格”的“格”字可理解爲到達之意。

相傳文昌帝君爲掌管人間祿籍之神,因此可以決定文人對功名的求取。並曾有言:我在春秋兩季的科考中,經常是臨時決定取捨。原本該考中,而被一筆勾銷名字的人,只因爲其德行有虧;而那些原本不在錄取之列,後被增補上來的人,是因爲其守住自己的名節。考場中處處有神,可惜呀,考卷上字字珠璣,卻忽然被燈灰落紙毀卷;遺憾呀,文章篇篇錦繡,卻無緣無故被墨跡污髒。當時實際上就是我在主持考場,怎麼說老天沒長眼睛呢?

下面是幾個與科考和功名有關的故事,可以讓我們看到善惡有報的天理是怎樣體現的。


(一)持節有福

明朝萬曆年間,湖南長沙府的陸德秀,在他十六歲時,看到城外顧家花園清靜,便借住在那裏用功讀書。時逢乳母王氏一家爲顧家看園,王氏繼女惠兒,年紀也十六歲,見陸德秀少年俊雅,就殷勤的端茶送水,陸德秀很覺過意不去,便客氣相讓。惠兒以爲陸德秀有意於他,便在一日晚間,輕輕走到陸德秀臥房門口,道:“相公開門,莫負奴的來意。”陸德秀道:“我是孤男,你是寡女,暮夜相見,必被旁人談論,所以不開門了。”惠兒道:“不過你我兩人,有誰知道?”陸德秀道:“人縱瞞了,天是瞞不過的,你去罷。”惠兒只得回房。第二天陸德秀別了王氏,悄然竟去。

陸德秀的同窗潘再安,見這裏書房空了,也搬來此處讀書,與惠兒眉來眼去,二人遂爲非禮。那年秋試,潘再安的父親夢見有無數報人擁進門來,報道:“潘再安已中第二名舉人。”正在高興,又見一人走來,將報條奪去,道:“潘再安做了虧心事,舉人已讓與陸秀才了。”報人紛紛而散。其父夢中拖住那人道:“哪個陸秀才?”那人答道:“你兒子的同窗陸德秀。”開榜後,陸德秀果然中了第二名舉人。潘父責問兒子:“你做下什麼虧心事?”潘再安只得實說,父子二人嗟嘆不已。陸德秀十七歲便中了高魁,後又中了進士,點入翰林,人人稱羨。

陸德秀只因持節戒淫,便至仕途顯達;潘再安只因違德貪歡,遂至功名無緣。看到這些不應叫我們猛省嗎?


(二)守正家興

清朝順治己亥年,崑山徐立齋剛中狀元不久,當地有一個傳聞,說有人到城隍廟燒香,宿於廟中,半夜看見城隍威嚴升座,把他叫到面前對他說:“你知道徐立齋中狀元的原因嗎?徐氏家族世代沒發生邪淫的事,久積陰德,感動上天。這回中狀元纔是好報的一個開始。功名之事,雖然奧妙難測,而因果報應卻是很明顯的。世上那些迷戀於萬惡之首的人,可以醒悟了吧!”城隍說完,即在屬下鳴鑼開道中走了。那人記下城隍的話,廣爲傳播。後來徐立齋的兩個弟弟徐健庵、徐彥和分別中了庚戌年、癸丑年的狀元。同胞三兄弟,中了三名狀元。他們的子孫也接連不斷地登科。


(三)口業害人

清代時江蘇宜興有位書生叫潘書升,在康熙甲子年秋的一天,他夢見自己到了關帝殿,正逢發考卷,只聽殿上叫第一個人上殿,這個人就到了殿上,但卻馬上被踢下去了。第二名就是潘書升自己。第三名、第五名都未到。這時潘書升又看見牆壁上掛了一張黃榜,榜首的名字是“爲楫”二字,單單看不到姓。不一會兒,來了一個紅臉人,將他自己所戴的頭冠取下來,戴到了潘書升的頭上。潘書升夢醒後很覺驚訝。等到考試發榜,潘書升果然名冠考生,得了第一名。

爲此潘書升到處訪問名叫“爲楫”的人,不久就得知是婁縣的傅鹿野。於是前往拜訪,得知傅鹿野平素以文章馳名,考試時主考官果然把他定爲第一名,頭兩場考試的文章,得到了很高的評價,不料第三場的考卷卻丟失不見了,爲此考官只得對他放棄。原來,傅鹿野很有口才,但平常所言多是華而不實的誇誇其談,而且喜歡宣揚別人的短處,所以纔得到了這個報應。考試揭曉後,主考官因爲特別喜歡他的文章,還特意請他見面。但自此以後傅鹿野就怏怏不樂,非常苦悶,沒過多久,就暴病身亡。

由此可見,怎樣說話也不是小事,事關德的積散、業的大小。言語不實,必會言行不一,欺世欺人;揚人之短,必會增人痛苦,損人自尊。因此,爲人處世要時時把握好何者該說何者不該說,多說實在不虛、寬厚包容的話,纔會不致造業,免遭惡報。


(四)勸善感神

清代時嘉興縣有位書生,參加科考,總是落榜。但爲人敦厚,平日抑惡揚善,凡是聽見同學或親戚朋友談論違背操行的不正當之事,便嚴正地加以阻止和訓誡,並且寫了一篇“戒口孽文”規勸他人。他屢屢勸人多看善書,切莫無端造業。

有一年,又去參加考試,放榜前一夜,夢見他的先父告訴他說:“你前一生,少年考中進士,由於你恃才傲物,上天罰你,今生屢試不中,終生不發達。但因你作‘戒口孽文’,又勸勉他人看善書,文昌帝君認爲你勸人向善,陰德很大,故特奏上帝,補列你的功名,盼你更加修德,報答天神。”書生聽後,驚喜不已。放榜果然考取,作官後愈加謹慎,力行善事,後來官至御史。這種勸人改惡從善的慈悲之心,也足以感動天地使禍移福積,獲得善報。

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實在是萬萬不假之言。因爲天理不可違,而神明無時無地不在鑑察善惡。所以說,心存善惡有報的天理,成就善惡分明的品行,才能得到源遠流長的福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