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 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物質,三則小故事蘊涵的美德意義

中國老人講積德,現代科學無法探索德的真相,智慧的先民留下的詞彙,爲後人提供了一個認識問題的方向和角度。

中國老人講積德,儘管德的概念對現代人很抽象,也很難知道德的本身究竟是什麼。單從字眼看,既然是積德,想必它不是像空氣、泡沫一樣的東西,而是某一種物質存在,所以纔會用到“積”字。現代科學無法探索德的真相,但智慧的先民留下的詞彙,爲後人提供了一個認識問題的方向和角度。關於德的美好意義,很多民間故事也提供了清晰的線索。

祖上積德不同 子孫功名不同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吉水人羅維藩考完省試後,回到旅館休息。夢中,他看到了已故的父親。羅父對他說:“我兒,你在考場上不要和福唐人杜申相爭。因爲我們羅家比起杜申家少了三十八年陰德。”

雖然羅維藩和杜申兩人都以擅長詩文享有聲名,文學功底不相上下,但是放榜後,人們看到杜申獲得經學魁首。羅維藩也榜上有名,但是在杜申之下二十八名。

二人一同參加殿試,考試結果杜申獲得第二甲,羅維藩獲得第四甲,二人之間的名次相差甚遠。

從羅父所說的話可知,祖上積德能夠福惠子孫,換句話說,子孫的富貴功名就能從德中產生。還有民間故事講到,如果人積了很多德,當遇到災難時,還能夠化解災厄。


平生積德 得以解脫水厄

南宋高宗紹興丁卯年(1147年),衢州百姓爲慶祝端午節,舉行賽龍舟。當天聚集了很多船。郡裏的百姓爲了觀看賽龍舟,爭先恐後地來到浮石寺前面的浮橋上。

徐州人邵昱原先和幾名友人到寺院禮佛,後來獨自回家。他走到浮橋上時,忽然鐵纜斷了,船隻全都隨水漂流,橋板也裂開了,一塊塊地落到水裏。橋上有數百人也掉到水裏。

邵昱落水後,發覺有東西往上托住他的腳,所以他頭部以上都沒有入水。恍惚間,他看到橋柱下有數位大神,身高三丈,手拿着鉞立在那裏。二位大神對他說:“你是邵昱,不該應劫而死。”於是將他拉起來,丟在破船上,剛好漂到岸邊。因爲事件太過離奇,他回家後不敢告訴別人。

次年,他和友人路過餘姚象亭,等著觀看潮水。他登上象亭觀看牆壁上的題記。不知道是什麼人,從後面對他說:“如果不是您積了德,怎麼能夠輕易的度過去年的水難呢?”


不貪非分之財 美德令人生錦上添花

除此之外,當一個人有了美德,不僅能行善助人,還能擁有美好的福分,使自己的人生錦上添花。

南劍人林積進京,路過蔡州,晚上夜宿於旅館。他躺在牀上,感覺背下有什麼東西硌他。於是掀開席子一看,底下是個布袋,裏面裝着幾層錦囊,打開一看是幾百顆寶珠。

次日一早,林積問店主:“前天什麼人夜宿在我住的房間?”店主說是一個鉅商。林積對他說:“這是我的故人,日後再相見,請他到上庠找我。”

林積想到,鉅商可能返回來尋找,於是又多爲他留了一條線索。林積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室內:“某年某月日,劍浦林積借宿於此。”留下這些訊息後,林積就離開了。

商人抵達京城後,準備購買商品,這才發現丟了寶珠。於是按照原路返回,一路尋找到旅店。鉅商按著店主轉達的話,到上庠去找林積。遺失的數百顆寶珠,全都失而復得。商人本想贈給林積一些寶珠來報答他,林積說:“我要是想要,前天早就據爲己有了。”他始終堅持不要。

商人也不能強迫他,於是拿出巨資在佛寺舉行大齋會,爲林積祈福。後來林積考取功名,官至中大夫,他的兒子也官居高位。人們說,這是林積不貪非分之財,積下了厚德。

這些流傳數百年的故事,穿越了歲月的風雨和濤浪,一直流傳到今天,它是不是也帶着先人的殷切期望,撫慰著嚮往美好品格的後人呢?

(據《夷堅甲志》卷十八 、卷十二;《夷堅支甲志》 卷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