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經史合參品通鑑》3

司馬光先生開篇便這樣寫道:“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爲諸侯。”這段話說的是天子周威烈王下了一道冊命,冊封晉國的大夫魏斯、趙籍和韓虔三人爲諸侯。

周王朝是以“封建”著稱的王朝,“封建”一詞的全稱應該是“封土建國”。周王朝將天下委託給他的親人、功臣和前朝遺民。這麼一來,周王朝境內就形成了若干個國家,也就是諸侯國;而諸侯也可以在自己領地之內進行再分封,於是諸侯國也被劃分爲若干小的領地,稱爲采邑,其統治者稱爲大夫。大夫是諸侯的家臣,諸侯是周天子的家臣,諸侯對周天子負責,大夫對諸侯負責,而周天子並無權力干涉諸侯國內的大夫,大夫也不用對周天子負責。

春秋末年,三大家族完全掌控了晉國,他們不但不去朝拜覲見國君,反而大肆侵吞晉公室土地,以至於晉公室只剩下小小的三座城池用以立足,財政入不敷出,甚至需要三大家族的接濟才能過活。這樣的一國之君自然沒有存在下去的必要,於是,很快就發生了《資治通鑑》開篇所記載的事件:魏、趙、韓三家要求周天子冊封他們爲諸侯。魏斯、趙籍和韓虔,他們都是晉國這個諸侯國的大夫,是周天子家臣的家臣。按照傳統,周天子不能對家臣的家臣進行冊封,而且還是“升級冊封”,即從大夫升爲諸侯。周威烈王的這種行徑,成爲歷代史家所詬病的對象。而在不久之後,出身於晉國的魏國、趙國和韓國,不念舊情地廢掉了他們以前的主君,瓜分了晉國土地,曾經稱雄一百五十多年的中原霸主晉國就此滅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晉”。

聰明的編纂者司馬光從這一事件中看出了一個苗頭:周王朝要變天。事實也確實如此。當魏、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後,此時的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七個大國並立的局面:北方燕國,南方楚國,西方秦國,東方齊國,中間自北而南是趙、魏、韓三國。——沒錯,這七個國家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戰國七雄”。所以說,“三家分晉”是無可爭議的春秋和戰國時代的分界線。

在春秋以及之前的西周,中國社會是穩固的,而從三家分晉開始,中國社會開始充滿變動和不確定性:既不是周天子的親屬,也不是周天子的功臣,竟然也能堂而皇之地成爲諸侯!顯然,與之前靠“資歷”說話的時代不同,此時的中國人開始步入一個靠“實力”說話的時代。

實力是這世界上最不靠譜的東西,當一切以實力說話時,以強霸爲邏輯時,這世界必將充滿動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