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的滿腹牢騷--《經史合參品通鑑》6

對於三家分晉這件事情,司馬光的牢騷很多。

  司馬光曰:我知道天子的職責中最重要的是維護禮教,禮教中最重要的是區分地位,區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 。什麼是禮教?就是法紀。什麼是區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別。什麼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當年仲叔於奚爲衛國建立了大功,他謝絕了賞賜的封地,卻請求允許他享用貴族才應有的馬飾。孔子卻認爲不如多賞賜他一些封地,惟獨名位,絕不能假與他人,這是君王的職權象徵;馬飾,是一種小器物,而孔子卻珍惜它的價值;正名位,是一件小事情,孔子卻要先從它做起,就是因爲名位一亂,國家上下就無法相安互保。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從微小之處產生而逐漸發展顯著的,聖賢考慮久遠,所以能夠謹慎對待微小的變故及時予以處理;常人見識短淺,所以必等弊端鬧大才來設法挽救。矯正初起的小錯,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已明顯的大害,往往是竭盡了全力也不能成功。《易經》說:“行於霜上而知嚴寒冰凍將至。”《尚書》說:“先王每天都要兢兢業業地處理成千上萬件事情。”就是指這類防微杜漸的例子。所以說,區分地位高下最重要的是匡正各個等級的名分。

現代很多企業,已經沒有了組織與文化的莊重,選人用人不嚴謹,上下互相指責議論,企業的管理者,可以不小心謹慎對待嗎?

   當年晉文公爲周朝建立了大功,於是向周襄王請求允許他死後享用王室的隧葬禮制,周襄王沒有準許,說:“周王制度明顯。沒有改朝換代而有兩個天子,這也是作爲叔父輩的晉文公您所反對的。不然的話,叔父您有地,願意隧葬,又何必請示我呢?”晉文公於是感到畏懼而沒有敢違反禮制。因此,周王室的地盤並不大,管轄的臣民也不多,然而經過幾百年,仍然是天下的宗主,即使是晉、楚、齊、秦那樣的強國也還不敢凌駕於其上,這是爲什麼呢?只是由於周王還保有天子的名分。

再看看魯國的大夫季氏、齊國的田常、楚國的白公勝、晉國的智伯,他們的勢力都大到足以驅逐國君而自立,然而他們到底不敢這樣做,難道是他們力量不足或是於心不忍嗎?只不過是害怕奸奪名位僭犯身分而招致天下的討伐罷了。

現在晉國的三家大夫欺凌蔑視國君,瓜分了晉國,作爲天子的周王不能派兵征討,反而對他們加封賜爵,讓他們列位於諸侯國君之中,這樣做就使周王朝僅有的一點名分不能再守定而全部放棄了。周朝先王的禮教到此喪失乾淨!

有人認爲當時周王室已經衰微,而晉國三家力量強盛,就算周王不想承認他們,又怎麼能做得到呢!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晉國三家雖然強悍,但他們如果打算不顧天下的指責而公然侵犯禮義的話,就不會來請求周天子的批准,而是去自立爲君了。不向天子請封而自立爲國君,那就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賢德諸侯,一定會尊奉禮義對他們進行征討。現在晉國三家向天子請封,天子又批准了。他們就是奉天子命令而成爲諸侯的,誰又能對他們加以討伐呢!

所以晉國三家大夫成爲諸侯,並不是晉國三家破壞了禮教,正是周天子自已破壞了周朝的禮教啊!君臣之間的禮紀既然崩壞,於是天下便開始以智慧、武力互相爭雄,使當年受周先王分封而成爲諸侯國君的聖賢后裔,江山相繼淪亡,周朝先民的子孫滅亡殆盡,豈不哀傷!

司馬光是大吐糟,也把三家分晉這件事作爲了《資治通鑑》的開篇。對現代社會企業管理的啓示,在績效與股權機制之外,企業文化的機制更重要呀,但有多少人能意識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