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经史合参品通鉴》3

司马光先生开篇便这样写道:“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段话说的是天子周威烈王下了一道册命,册封晋国的大夫魏斯、赵籍和韩虔三人为诸侯。

周王朝是以“封建”著称的王朝,“封建”一词的全称应该是“封土建国”。周王朝将天下委托给他的亲人、功臣和前朝遗民。这么一来,周王朝境内就形成了若干个国家,也就是诸侯国;而诸侯也可以在自己领地之内进行再分封,于是诸侯国也被划分为若干小的领地,称为采邑,其统治者称为大夫。大夫是诸侯的家臣,诸侯是周天子的家臣,诸侯对周天子负责,大夫对诸侯负责,而周天子并无权力干涉诸侯国内的大夫,大夫也不用对周天子负责。

春秋末年,三大家族完全掌控了晋国,他们不但不去朝拜觐见国君,反而大肆侵吞晋公室土地,以至于晋公室只剩下小小的三座城池用以立足,财政入不敷出,甚至需要三大家族的接济才能过活。这样的一国之君自然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于是,很快就发生了《资治通鉴》开篇所记载的事件:魏、赵、韩三家要求周天子册封他们为诸侯。魏斯、赵籍和韩虔,他们都是晋国这个诸侯国的大夫,是周天子家臣的家臣。按照传统,周天子不能对家臣的家臣进行册封,而且还是“升级册封”,即从大夫升为诸侯。周威烈王的这种行径,成为历代史家所诟病的对象。而在不久之后,出身于晋国的魏国、赵国和韩国,不念旧情地废掉了他们以前的主君,瓜分了晋国土地,曾经称雄一百五十多年的中原霸主晋国就此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

聪明的编纂者司马光从这一事件中看出了一个苗头:周王朝要变天。事实也确实如此。当魏、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后,此时的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七个大国并立的局面:北方燕国,南方楚国,西方秦国,东方齐国,中间自北而南是赵、魏、韩三国。——没错,这七个国家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战国七雄”。所以说,“三家分晋”是无可争议的春秋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线。

在春秋以及之前的西周,中国社会是稳固的,而从三家分晋开始,中国社会开始充满变动和不确定性:既不是周天子的亲属,也不是周天子的功臣,竟然也能堂而皇之地成为诸侯!显然,与之前靠“资历”说话的时代不同,此时的中国人开始步入一个靠“实力”说话的时代。

实力是这世界上最不靠谱的东西,当一切以实力说话时,以强霸为逻辑时,这世界必将充满动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