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媽媽,我對不起你滿滿的愛意,因爲它令我窒息

追《小歡喜》到41集。

喬英子離家出走,媽媽好不容易找到她,得到的卻是女兒激烈地控訴:“你從來都是憑着你自己的想法來決定我的人生,可是你想過沒有我的心裏到底想要什麼嗎?”

宋倩萬分不理解:爲了女兒,她辭掉了重點高中老師的工作,付出全部的精力和心血爲她設計好人生的光明大道,女兒只要按照她規劃好的路線去走就可以,可是女兒爲什麼偏偏不聽從她的安排?

從電視劇一開始,宋倩就體現了她不可理喻的控制慾:

她將女兒的房間做成隔音室,安裝了透明玻璃,方便監控女兒;

高三誓師大會,女兒在許願的氣球上寫上“航空航天大學”,她偏偏要寫上“清華、北大”,不管女兒的情緒已經一落千丈,堅持再寫上“700分以上”;

天天給女兒做藥膳,並強迫女兒喝下去;

女兒要去參加天文館的演講,她千方百計阻攔;

女兒要參加南大冬令營,她絕不允許。

她要確保她的女兒在考入清華、北大這件事情上不會萬無一失。

其實,宋倩對女兒的這種養育方式是典型的清單式育兒

什麼是“清單式育兒”?

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務長、同時是兩個孩子媽媽的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提出了“清單式”育兒的概念:父母事無鉅細地管理孩子的生活、學習、工作、娛樂等,父母列出清單,孩子照做就可以了。

父母爲了打造出一個完美的孩子,要求孩子清單之外的事情不允許做;清單之內的事情必須要做。

而這種養育方式不同程度地存在於我們絕大多數家庭中。

“我吃得鹽比你吃得飯還多,照我說的做就好了。”

“你的前途我都安排好了,你只管學好習就行。”

“放心,父母絕對不會害你,這樣做都是爲了你好。”

他們關注孩子的每件小事,掌控孩子的每個細節,引導他們進入名牌大學,並冠以美好的理由:這都是爲你好。

在父母設計的完美“清單”教育下,孩子真的會成就優秀的人才嗎?

曾經聽說過這麼一個故事。

父母都是某師範大學的老師,他們爲孩子設計了一套完美的路線,只要孩子按照他們設計的路線發展,肯定會成爲一個優秀的人才。孩子小時候還聽父母的話,基本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表現還不錯。但到了青春期就開始狀態不佳。

第一次高考時,沒考上重點大學。父母強行安排他復讀,就在考試成績公佈的前一天,因爲擔心自己考不上父母要求的重點大學,他跳樓自殺了。第二天,成績公佈:他的分數過了重點線。大家都爲這個孩子痛惜:本來可以去上重點大學的。

依我看,這個孩子即便考上大學,也會出現其他的心理問題,不一定能夠正常完成學業。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如果父母什麼都替孩子作主,那麼就是在殺死孩子的生命。

清單式育兒對孩子有哪些不利影響

朱莉在斯坦福做新生教務長期間和幾千個新生交談過,最後發現,這些考入了斯坦福的“別人家”的“成功”孩子,很多人並不快樂,甚至還伴有嚴重的心理危機。同樣她也目睹了從斯坦福畢業的學生,很多並沒有獲得事業與人生的幸福。

父母對孩子強烈的控制,可能對孩子產生很多負面的影響:

1、加劇孩子的壓力,容易產生厭學心理。

清單式育兒的父母有一個不可抗拒的觀念:孩子只要集中精力去努力學習,就能步入好的學校,進入好的班集體,拿到好的學習成績,進入僅有的幾所名校,找到好工作,生活很幸福......

我女兒的一個同學,初一時每次考試幾乎都是滿分,每次都佔據年級第一的位置。但是媽媽不滿足於孩子如此優秀,爲了讓女兒保證百分百升入名校,媽媽安排她除了正常上課、做作業外,將課餘時間排得滿滿的:奧數、英語、閱讀提升......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卻逐漸開始逃課,連正常的作業都不完成,學習成績也有所下降,產生了明顯的厭學跡象。

大家都以爲只有學渣纔會厭學,學霸都是熱愛學習的人,其實 ,當孩子壓力過大,家長期望值太高也會引起好孩子的厭學情緒。

作爲一個有口皆碑的學霸,她的厭學情緒出乎大家的意料。但是,細想起來,又情有可原:完美的清單式教育,孩子沒有一點個人自由安排的時間和意願,完全在父母的控制下生活,難免會產生壓抑和無力感。

2、引起孩子強烈的逆反心理。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少年派》,其中的林妙妙媽媽王勝男,也是個控制慾很強的媽媽。按說,家長管控這麼嚴,孩子應該很乖吧?但是,高三時,在大家都全力以赴爲高考做準備的時候,林妙妙卻做網絡直播走火入魔。

王勝男知道後,認爲女兒的行爲不可理喻,強迫林妙妙停止直播,沒收了她的全部直播用具,甚至鬧到直播公司。但是非但沒有阻止住女兒的行爲,反而雪上加霜:林妙妙要跳樓自殺。

父母不認可孩子的行爲,不積極與孩子進行溝通,而是採取強勢控制的方式,對孩子的心理會造成莫大的傷害,這些傷害可能內化爲抑鬱情緒,也可能外化爲攻擊性行爲,比如自殺、攻擊他人。

3、容易讓孩子產生心理疾患。

在父母的清單式育兒方式下,孩子變得忙忙碌碌,他們沒有玩耍的時間,爲了努力的完成清單上的內容,他們甚至喘不過氣來,嚴重的會讓孩子的心理變得極其脆弱。

喬英子在媽媽規劃好的完美成長清單的高壓政策下,漸漸承受不了,連續34天沒有睡過一個好覺,經常在凌晨時分醒來。她寄希望於去看星星能夠改善,結果根本沒用,實際上英子已經患上了抑鬱症。

去年,曾經的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畢業後留學美國的研究生王猛給父母寫了長達一萬多字的信,控訴父母對自己的控制,因此火了網絡,引發大討論。

從小,王猛就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從小成績數一數二,四川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生物專業錄取,本科後又成功申請了美國一所名校的研究生 ……妥妥學霸一枚。

可是,王猛在2012年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跟父母斷絕了來往。

因爲王猛發現自己有嚴重的心理障礙:無法順利工作和戀愛。在他學習了部分心理學知識後,他認爲這是因爲他從小被父母控制過嚴而導致的。

比如:上二年級時,班裏要搞文藝演出,前一天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齊膝短褲參加,但演出時卻只有王猛沒按要求着裝。因爲他的母親讓他穿長褲,他提出帶上短褲備用的請求也沒被准許。王猛說,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和審美來置辦的,幾乎沒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選擇的。

王猛的同學說:“他媽有瘋狂的控制慾。中學時爲了讓他留在身邊,不允許他去上重點中學,而是留在單位辦的普通中學。不願意他以任何形式離家太遠。“

父母的過度“保護和幫助”,看似在完成某項神聖的職責,其實無形當中傳遞給孩子一個信號:“孩子,沒有我,你什麼都做不了;沒有我,你不可能成功。”卻不知道,他們的過度干涉讓孩子痛苦不堪,久而久之,他們就被這種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變得脆弱不堪,筋疲力盡。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是“我愛你,但給你自由”

1、尊重和理解孩子,給孩子個人空間。

控制是隱藏在每個人體內的本能,但試圖控制孩子的一切,結果就是失控。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父母對孩子控制慾強,容易對孩子造成長久的心理傷害,令他們長大後幸福指數較低、依賴性較強,負面影響堪比喪親。

孩子漸漸長大,渴望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渴望用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這是成長的必然規律。他們需要去思考、規劃、決定,爲了實現熱愛的目標,他們要付出行動、要去應對可能出現的錯誤,建立起自己的自我效能。

作爲真正有愛的父母,應該將孩子作爲一個獨立的平等的個體來對待,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他們的決定。

但也並不是放任不管,在孩子成長的重要關口,父母給孩子出謀劃策,但對於平常生活中的事情,父母沒有必要大包大攬,應該讓孩子去思考、去決定。畢竟孩子未來的路需要他自己去走。

2、進化愛的方式,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爲了終結“清單式”育兒的悲劇,朱莉給出了兩點建議,其中一項就是“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需要任何意義上的回報,它只是一個禮物,是所有孩子都應該得到的禮物。

所以,放下對成績和分數的癡迷,而更多的關注孩子的習慣、心態、技能、身心健康,有了這些,他們在哪裏都能成功。

當孩子放學回家,請放下手裏的電子設備,讓孩子看到我們喜悅的笑容,認真的詢問一句:

“你今天過得怎麼樣?”

“你今天過得開心嗎?”

“中午都吃了些什麼?”

在童年期間,孩子不需要過一個清單式的童年、清單式的人生,他們需要父母以身示範教會他們如何去愛,這纔是決定孩子未來是否幸福和成功的關鍵。

3、讓孩子學做家務。

聽着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但是這是有強悍的科學依據的。

史上歷時最長的人類研究被稱爲哈佛格蘭特研究。這個研究發現:我們想要孩子們達到的專業上的成功,源自於小時候做過的雜活,而且,越早開始越好。

朱莉說:

“幹家務是一種擼起袖子就去幹的心態,這種心態代表着,總有一些大家不情願的工作,但總有人要做,那就我來吧;

這種心態代表着,我會盡力爲了改善整體環境而努力,這會讓你在工作中更有優勢。我們都明白這個道理,你們也都懂。”

在清單式童年裏,我們不讓孩子做家務,認爲這是一種浪費時間。

然而等他們長大後進入職場,還要等待另外一個清單來指導。

但這個清單是不存在的。“

所以,請放下對成績和分數的執着,把“清單”騰空,用愛填滿。父母的工作絕不是把孩子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是幫助孩子成爲輝煌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