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之,爲什麼要懂點兒經濟學?

開篇先引用南宋著名詩人朱熹的《觀書有感》中的兩句詩“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作者自問:這“半畝方塘”爲什麼這麼清澈?並自答:因爲有這源頭活水不斷地補充進來,才使得它這麼清澈。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讚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

他的心靈爲何這樣澄明呢?因爲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

朱熹用這兩句詩來說明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用心觀察才能發現源頭活水,汲取源頭活水,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細水長流。

這兩句詩已凝縮爲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爲什麼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要懂點兒經濟學?

因爲那也是你的源頭活水。

如果人只封閉在自己的圈子,不去接受新思想,就等於固步自封,沒有進步。或者是渾渾噩噩的度日子。或者是在封閉的思維怪圈裏冥思苦想,但結果成了空想,白日夢,不切實際。這都是因爲,缺少了源頭活水。

有了源頭活水,才能使人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人問讀大學和不讀大學,有什麼區別?讀大學就一定成才?不讀大學就不如別人,不能成才?

其實問題的根本不在於是否讀了大學,而在於是否開拓了思維,開闊了眼界。如果把大腦比作封閉的一座房,那麼讀讀大學,就好比給房子添上了一扇窗,讓你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然而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讀了大學的也並不是學到了多麼牛的技術,而是接觸了新的思想,新的圈子。在這個"海洋"裏自由馳騁,自我修煉。喬布斯和比爾蓋茨大學沒讀完就退學了,你能說他們學到了多麼牛逼的技術?但是如果他們沒進那個圈子,可能就不會有那麼傳奇的一生。那些有所覺悟的,收穫滿滿,不斷的汲取新知識。那些整天打遊戲的放飛自我的,結果出來後也被社會放任,毫無所獲。沒讀大學的就不能成才嗎?那也不正確。還是那句話,根結不在於是否讀了大學,而在於是否開了那扇窗,是否有源頭活水不斷的涌入。

爲什麼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要懂點兒經濟學?

有了經濟學的思維,看問題的角度可能會有所不同,有一些現象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另外,對於一些投資活動的決策,也會有幫助。

敢於跳出舒適區,多汲取些源頭活水。暫時可能沒體現出來多大用,但是潛在的力量是無窮的。

《薛兆豐經濟學講義》這本書,值得一看。

無論你是否關心經濟,但是經濟和金融潛移默化的"關心着你"。

貿易戰對你有沒有影響?央行降息與你有沒有關?是的,沒影響,因爲你只是個小職員,所以你只是個小職員。

你看不到背後的一些東西。而讀點經濟學,能讓你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中,多多少少做個明白人,活得明白一些。

開始閱讀之後,發現本書並不是太枯燥,每講都是從故事引入的,閱讀並不吃力,思考課後作業纔是比較費力的。

如果只是看書,別人的東西在怎麼看也是別人的,看書也要講究方法。

經過思考,經過大腦加工的知識才是自己的,學要有所思。

明·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陳獻章說:"前輩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懷疑這東西,是覺醒領悟的基礎。

經濟學規律到處都在發揮作用。

回想起李笑來在《財富自由之路》第16章提到的,

大家都正確,沒有什麼卵用。別人正確,自己錯誤,後果很慘。

當別人錯誤,而自己正確時,這裏面就是巨大的投資機會,所以特立獨行且正確才更容易成功。

市場,像一隻看不見的手,讓成千上萬的人們互相協作着,每個人從自身的利益出發,最終創造出財富。

你和別人比,差距在哪裏?差距在脖子以上的部分,看不見的思維。

爲什麼世界上還有那麼多的窮人?所處的環境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貧窮地區的人,一輩子在這個小圈子內,沒有受過相關教育,一直是窮人思維,一直無法積累出第一桶金,一輩子很少與他人互動,沒有什麼經濟活動,窮困一生。

爲什麼那些有錢的人,比你有能力的人,還要去再讀讀清華的MBA?爲了那個圈子,爲了更多的汲取源頭活水,爲了給大腦開啓一扇更大的窗。知識是死的,思維是活的。如果把清華MBA課程下載下來背誦下來也沒有多大用。它的根本在於接近那個圈子,讓眼界更開闊,讓思維更活躍。

有了經濟學的武器,可以嘗試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進行思考和分析,對你的行爲和決策,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經濟學是研究比較和選擇的學問,不能只看表面現象,只看見看得見的部分,還得有想像力,要看見那些看不見的東西。

看到一些市場上的消息時,不能亂操作,而要看背後是不是有利益主體,努力去看見一些看不見的東西。

世界上充斥着各種各樣的信息,要有所感應,有所鑑別。有的可能很有價值,假如沒點兒經濟學的思維,很多機會可能跟你擦肩而過你都不知道。更別提抓住機會,強佔先機了,因爲你根本就沒往那裏想。

“人是理性的”這種假設確實不靠譜,不能當作經濟學的基礎。

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的進化論觀點在經濟學也起作用,世界充滿不確定性,萬物存活看條件,與理性無關。

小圈子靠愛心,大世界靠市場。

參加經濟活動時,首先得活下來,然後才能考慮更多的收益。

小圈子裏談錢傷感情,陌生人之間更多地訴諸利益。

市場,一隻看不見的手,讓成千上萬的人們互相協作着,每個人從自身的利益出發,最終創造出財富。

商業活動比較成功,慈善卻失敗的四個主要原因:

1.缺少反饋,最重要的原因

2.慈善事業的代理人花的不是自己的錢

3.有些政府是貧困的根源,但扶貧資金卻交到他們的手裏

4.懶漢效應,貧困的人們對於援助有更多的依賴,而不去努力

從經濟市場中看出了反饋的重要性,執行一個長期項目時也要重視反饋,小範圍內、小成本地試錯,收到反饋,從而可以迭代改進和調整,沒有反饋就像在黑暗地摸索。搞得越大,搞得越久,死得越慘。

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也就是放棄了的選項中價值最高的那個。從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出發,選擇自己把時間投資在什麼地方,實際上就是放棄了其它的時間花費。

沉沒成本不是成本。成本是向前(未來)看的,不是向後(過去)看的。

負面感受不是成本,你的成本是由別人決定的。

更多領悟,盡在書中。

紙上覺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

掃碼關注微信公衆號:aazhen1987

每天更多分享,等您圍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