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教育的"第一性原理"

原文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80287814

最近,“第一性原理”很紅,網上各種解讀。

“第一性原理”本來是2300年前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概念,但最近被特斯拉的創始人——美國商界奇才埃隆·馬斯克多次引用解說自己的商業思路,因此而大熱起來。

好奇之下,我研究了一下這個網紅新概念。

一、什麼是第一性原理?

亞里士多德的原話:“在每一系統的探索中都存在第一性原理,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

埃隆·馬斯克的原話:“把一切歸結於事務的基本本質,然後從此處開始推理,這不同於類比推理——即照搬別人的做法然後稍加改動。”

一句話概括,第一性原理就是——回到事物的本質去思考問題,而不是類比。通俗點說,就是不用參照現成的經驗,而是從源頭開始思考。

把2個思考方式拆開來對比,你會理解的更透徹一些——

類比推理——模仿式創新,例如QQ和微信,都是模仿國外的軟件,稍加改動,最後成長起來的;

第一性原理——原發性創新,例如iphone的出現,不模仿別人,完全從無到有的創新。

小夥伴們,明白了不?

你還要更簡單一點?俺教育得道眼中的第一性原理,大白話送給你——“不要老是跟着別人走,要走自己的路”。

說清楚是啥容易,到如何做到,不容易。你一定會問,怎麼做才能像馬斯克那麼牛叉?本文會告訴你。接着往下看。

二、什麼是教育的“第一性原理”?

馬斯克對於“第一性原理”,還有一句話,不被人們所注意——“你必須用物理原則來辦事兒,而物理原則往往是反直覺的。”

這又跟我們熟知的情況相反了。想想馬雲,數次重大決策靠的是什麼?跟馬斯克說的相反,基本靠的是——直覺。

馬雲對未來的預測和判斷之準確,貌似沒有人能用科學來解釋,可以用“靈覺強大”這個詞來形容。馬斯克正相反,他用的就是科學推理創新法。

馬雲和馬斯克,代表2種不同的創新思路。我個人認爲,“靈覺強大”的境界,不是人人都能達到的;但是,運用“第一性原理”的科學原理來思考和創新,卻是可以學習的。

咱們用案例來說事兒,就舉特斯拉創新這個例子。讓我們來看看馬斯克如何進行邏輯推演的思維路徑——

現實痛點:馬斯克想造電動車,需要用到電池。然而市面上電池太貴,要600美元/每千瓦時,用不起。馬斯克不服輸,想自己造。

邏輯推理:電動汽車——核心爲電池——電池太昂貴——電池由材料構成——鈷、鎳、鋁、碳加上一些聚合物——這些成本的價值不是市面上的600美元,而是80美元——用新方法重構電池——得到白菜價80美元的電池。

我再舉個咱身邊的例子來說這個事兒。

譬如某家的熊孩子愛嘮叨,隔壁鄰居很困惑,你家孩子咋那麼愛嘮叨呢?後來發現,其實是孩子的媽愛嘮叨啊,這孩子隨媽。再後來,偶然有一次跟着這一家子回農村姥姥家玩兒,見到姥姥之後,恍然大悟,原來姥姥也愛嘮叨啊,原來根兒在這裏!

你看,用第一性原理進行思考過程,其實是個不斷反溯、找到源頭的過程。

特斯拉作爲一種產品的創新,最終回溯到了汽車產品--汽車動力學--物理學這位“姥姥”。

物理學反映的是這個世界運行的基本規律。我們人類所有的智慧,都有一個終極目的:找到這個世界運行的基本規律

第一性原理中,“事物的本質”是個核心關鍵詞。不過呢,找到本源、發現本質,相當地不容易。這就是爲什麼運用第一性原理能夠進行重大創新,但缺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原因。

從這個角度,也能解釋另一個現象——爲何“深度思考”近兩年流行。不進行深度思考,你是找不到事物的本質滴。

那麼,教育的第一性原理,也就是說,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呢?

你到百度裏去搜,至少有100種答案等着你,能暈死你——

教育就是培養人的活動;
教育就是培養大寫的人;
教育或者說學習的功能就是提高生存機率;
教育的本質是信息傳遞;
教育的本質是喚醒心靈;
教育的本質是點燃火焰;
教育的本質是愛;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不是教書;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教育的本質就是,正確的愛,賞識,理解,尊重,放手,反思,引導;
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知識結構完整的人,同時還要加上旺盛的求知慾、創新能力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

這個問題,有沒有唯一的答案呢?告訴你,沒有的。

真正的教育,答案從不唯一。教育最大的特性就在於,它給你多一個看問題的角度;教育真正的智慧,就是讓我們每個人多幾個看世界的角度,如此而已。

雖然沒有最好的答案,卻有最適合你的答案。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就是這個道理。你有暈乎的煩惱,也有選擇的權利。你可以選擇你最有感覺、最適合你的答案。

如果讓我來說,我願意選擇最簡潔的那個說法。這個說法,來自杜威,只有三個詞: “教育即成長(Education is growth)”。

通俗點說,教育就是助人成長。

咱們中國很多學者亂譯“growth”這個詞,有譯成“教育即生長”的,有譯成“教育即塑造”的,但我認爲最合適的譯法就是“教育即成長”。

成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成長,意味着你不能急躁,你要有靜待花開的耐心和遠見。所以,做教育,不能短視,要看長遠;你要靜下心來,戒除浮躁,一點一滴用心澆灌和培育,纔會有成效。

三、如何運用教育的“第一性原理”成爲高手

教育的本質,助人成長——這個詞兒,你光是知道了,還不夠,你還需要悟到。

你要用心品味其中的涵義,如果有一天你能從這個詞兒裏品出教育的好味道來,一下子豁然開朗了,那麼,恭喜你!你已經踏上了一條高手之路。

這裏面,藏着一個非常大的祕密——思維轉換

如果你明白了這個轉換,你的境界就會提升一層,你的思維水平就會從一維水平進化到二維水平。

別小看這個從一維到二維的進化,這是至關重要的轉變!它意味着,你會從一個教書匠,成長爲教育這一行的真正高手。

什麼是教育思維的一維?什麼是二維?

所謂的一維就是以“我”爲主,打個比方,相信很多新入職教師這個行業的新老師都會這麼想:我學了這麼多年的某某學(你自己擅長的本專業)知識,孩子們來上學,就是要學這些知識的;所以,我的任務,就是把這些知識“傳授”給他們。只要傳授給他們,我的任務就完成了。

我有知識,我去傳授,我-知識。這就是教育的一維邏輯——教書

二維就是以“學生”爲主,我有什麼專業知識,不重要;重要的孩子們需要什麼,需要什麼我就去教什麼。

那麼孩子們需要什麼呢?是知識嗎?你認爲,在互聯網的時代,在一個知識無處不在、隨手可取的時代,他的知識用你教嗎?

孩子們需要的是——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讓他們自己強大的能力,運營知識幫助他人、幫助這個世界更美好的能力。

一句話,孩子們需要的,不是知識,而是……能力!

基於能力培養的教育,而不是知識傳授的教育,這是目前教育的大勢。你懂得這個大勢,你才能做到順勢而爲;而助人成長,則是大道。教育的道,就是助人成長。

明大勢,懂大道,你纔會成爲這一行的高手。

當你悟到這個大道與大勢,當你明白,你做這份工作的本質意義,是給人能力而不是知識的時候,你就進入了教育的二維境界——教學

二維思維的精髓,就在於你的眼中不能只有自己,而是“滿滿的,都是孩子們”。

這話熟不熟悉?當父母的人,通常都如此,眼裏滿滿的,都是孩子!總感覺,自己是給孩子打工的,給孩子提供支持服務的,他想要什麼,你就給什麼。大部分時間,你對他都是無盡的愛;只有當他表現過分的時候,你纔會呵斥或制止一下。

如果用這種心態做教育,就對了。把你的小愛,變成大愛,待學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你就能成爲這一行的高手。

二維境界可以凝練成一句話——“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在行業語境上,你聽到最多的是這一句——“以學生爲中心”。當你聽到這句話時,心裏一定要明白,它其實是一個二維表達式,學生 老師,一個都不能少,只是學生站在了前臺,老師退居了幕後而已。

以前老師在前臺,宛如明星開演唱會,高高在上,需要孩子們仰視;現在老師在幕後,孩子們在前臺,孩子們在臺上交流、表達、展示,老師在臺下,指指點點,點點贊、鼓鼓掌,從一個裁判變成一個教練。

這就是做老師的二維境界。

那麼,孩子們需要什麼能力?我們應該給他們什麼能力?

聯合國對於教育的定義,就是四句話——“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

你看,該教孩子們什麼,是不是一下子就清楚了?就是學習的能力、做人的能力、做事的能力、與人協作的能力。

說到這裏,有些人會問了,教能力這件事兒,我也不會啊,我不會的我教不了啊?沒關係,你可以學習。

教學,教方法,教能力,是有套路的。

這是從普通老師到高手之路的0-0.1。從0到0.1最難,難就難在思維模式的轉換,從主角變成配角,從舞臺中央退居幕後,從裁判變成教練,這不僅是認識問題,還是取捨問題。有舍纔有得,這是大道至理。

四、如何運用教育的“第一性原理”成爲大師

那麼,既然有從0-0.1,那麼有沒有0.1-1呢?如果你能思考到這一層,恭喜你!你已經踏上大師之路。

從0-0.1,能讓你成爲教育這一行的高手,而從0.1-1,能讓你成爲這一行的大師。

我講到這裏,你是不是很興奮?特別想掌握成爲大師之道?

請看我的口型,這句極其重要的話——大聲說三遍:掌握教育的本質,關鍵在於思維轉換;掌握教育的本質,關鍵在於思維轉換;掌握教育的本質,關鍵在於思維轉換……

大師之道的祕密,就在於此。你的思維模式要繼續進行轉換,轉換成吐故納新的創新思維。

追求大師之路,也是你開啓創新之路的開始。

創新這個事兒,大家都覺得難,其實不難。你覺得難,是因爲你沒掌握創新的祕密。

創新的祕密,就在於——你沒有認識到大腦這位“小夥伴”是怎麼幹創新這個活兒的。

 

 

我家小孩兒的遊戲:葫蘆娃過家家

把大腦比作一個熊孩子。創新過程,就是這個熊孩子玩積木的過程。

第一步,搭房子。

家有小破孩兒的人都知道,小破孩兒最愛玩用積木搭房子的遊戲。把你學到的知識,搭成一個房子,這是大腦最愛乾的事情。

這個不是我隨便說的,而是西方教育學家們研究了幾十年得出的科學結論。

學習就是在大腦裏組織、構造一種知識結構的過程(格式塔理論,德國,科勒);認知結構,就是學習者頭腦裏的知識結構(認知主義,德國,皮亞傑)。

我們的大腦爲何喜歡建房子?最新的腦科學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皮層天生就有“非同一般的視覺化能力”,非常擅長視覺規劃和系統觀察。也就是說,大腦對於知識的接受,喜歡把它“結構化”。

第二步,加小人兒。

你搭好了一個房子,往裏面加小人兒,這個房子因爲有了小人兒,就不再是靜態的房子了,就變成一個有故事的房子了——這房子裏面住着一個小人兒。

這在教育學裏,叫做情境創設。

“人類知識是在活動過程中發展的,知與行是交互的-----------知識是情境化的”(情境學習理論,人類學家,美國,萊夫);人類的理性總是嵌入在具體、真實的情境之中的,並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溝通行動理論,德國,哈貝馬斯)

第三步,再來一個小人兒,給他們找點事兒。

又多一個小人兒,你的房子裏面就有了2個小人兒。如果你只是看着他們,覺得這就挺好,說明你不太會玩兒。會玩的小孩兒,一定會給他們找點事兒,例如給他們找點小盤小碗,讓他們喝水吃飯;讓他們手拉手出去玩採蘑菇,或者到山洞裏探險……

總之,你這個房子裏的小人兒熱鬧的很,天天折騰出各種遊戲,一刻也不安生。

其實,小人兒在你大腦裏折騰玩遊戲的過程,就是你大腦思考的過程。你的大腦會根據各種問題和情境,進行知識的組合、重構、排序,看上去像在進行一場“演唱會的排練”。

這個過程用專有名詞來說,就叫“演繹”,它是我們大腦的另一項本領——“排練”。

“所有的事都是先發生在腦子裏,然後再發生到現實中”(加拿大瑪麗蓮·阿特金森)

你給兩個小人兒找各種事兒的過程,就是鍛鍊大腦這種“排練”能力的過程,在這個排練過程中,你的大腦思維力會得到反覆訓練,你會用新知識重組既有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你會不知不覺掌握一種能力——知識整合。

當你反覆給兩個小人兒建各種各樣的房子,找各種各樣的事兒,你的知識整合能力被反覆訓練,到一定程度後,你就會激發大腦的另一套運行機制——深層認知系統。這個深層認知系統的典型特點是——全腦思維,全景地圖。

簡單點說,你如果能到達這一步,當別人看到一棵樹時,你看到的是整個森林!

厲害吧?這就是腦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而且,更讓人驚訝的是,當我們的大腦擁有這種能力的時候,往往能看到的不僅是過去的景象,更多的是未來的!

——也就是說,你的大腦會給你畫出一幅未來的藍圖!它具有“描繪願景”的本領!

到這一步,是不是“創新”這個事兒,就輕而易舉了?

第四步,媽媽你來看。

凡是家有小破孩兒的父母,都會很熟悉這一幕,正在忙着做飯呢,小破孩大叫:媽媽,你快來看!快來看呀!

一聲聲地叫,直到你過來看到他的作品。

你一看,馬上會有一種啼笑皆非的感覺。因爲小破孩兒無非就是把兩個小人兒放在積木房子裏,找了塊小布蓋在身上,在睡覺呢,旁邊放了一個小狗狗陪着他。

這一幕情景,對於小破孩兒來說,就是一個作品,他因爲創造出這麼一個作品而激動不已,所以一定要請你來看他的作品。

小破孩兒展示出他作品的這個行爲,就叫——創新。

凡是創新,最後都是成形的東西(體現爲一種圖景);凡是創新,都會體現爲一個成果(可表達可描述);凡是創新,都有一個可以用來展示給人看的“作品”(一個產品或作品)。

所以,不要小看孩子玩耍這件事。孩子會玩兒,纔會創新。因爲他的大腦在玩的過程中,會自動地、不斷地反覆訓練“結構-解構-吸納-重組-創新”這項技能。

你的大腦,就是這麼一個小破孩兒。問題在於,你會不會像小破孩兒那樣去玩耍?

成年人的大腦,大多數人會停留在“建房子”這個階段,不再前進了。因爲我們認爲自己掌握的知識足夠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足夠好了,就會拒絕新知,拒絕讓小人兒進到房子裏來。拒絕新知,拒絕新舊知識在大腦中的重組演繹,其實就是拒絕思考和創新。

這個現象叫做——思維的遮蔽性。

“人的認知一定是維護自己原有的思維繫統生存的,隨着時間的流變,原有的思維繫統的維護效應會更加的強悍。”(來自頭條號:學習的感悟)

要警惕思維的遮蔽性,就要讓自己敞開胸懷,永遠保持“吐故納新”的狀態,讓新知識不斷進來,與你既有的知識不斷組合,循環往復,就能不斷提高你的認知水平。

當你的思維模式經過這樣的知識整合創新的訓練,當你的“深層認知系統”啓動以後,你依然堅持這樣的訓練,你的深度思考就會成爲一種常態,最後成爲你的一種習慣。

當你擁有了這種習慣以後,你會發現,你的大腦會進入一種自動整合知識的狀態,這種狀態,我稱之爲——“全腦自動整合系統”。

當你確定自己已經處於這種狀態的時候,你就進入了那個所有人夢寐以求的境界——“大師”。

(這個不是我自己悟到的,而是西方心理學家基於腦科學研究得出的一個結論:我們人類有本能腦、情緒腦和智慧腦三個系統,在這三個系統之上,還有一個第四系統——“整合系統”,這個第四系統,就是一種“全腦自動整合系統”。見《喚醒沉睡的天才》一書)

大師狀態是個什麼狀態?我個人的體悟是,完全走出小我,具有家國天下的情懷;看問題既有全局高度,也能深入本質,有高度有廣度也有深度;能把握趨勢,預測未來,也能規劃進程,設計出行動路線圖。

這樣的境界,是值得我們嚮往的目標!

所以,小夥伴們,努力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