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精英都是動機控

所謂“動機”,就是在看不見的地方,驅使我們採取行動的一種力量。也就是說,只要讓人知道,他現在有多麼接近目標,他的動機就更強。也就是說,先讓心情愉悅起來,再去工作的話,工作效率就會更高,出錯率也會下降。大家都知道,爲了讓別人爲自己辦事,給點小費或土特產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表揚一下團隊成員最近的小成績,傳達一些好消息,分享一點好吃的,讓大家在工作之前有個好心情。

 

也就是說,消費預期(獎勵)可以讓人感到幸福。但是,有效期只限於“制訂計劃”的階段,真正實現後,效果反而就降低乃至消失了。其實不然,消費預期所帶來的動機,平均只能保持8周時間。每隔兩個月,就給自己設置一個獎勵。

 

也就是說,與肯定的方式相比,對自己提出疑問的方式,更有助於激發自己的幹勁。

 

不管是誰,接到命令,必須按照指示去做的時候,心裏多多少少都會產生一些不情願的情緒。

 

也就是說,當人想到自己的價值觀時,就能更加自信,對周圍的人也充滿關懷,心懷感恩。

 

人常會誤以爲自己是爲“選A”還是“選B”而迷茫。但實際上,人難以決斷的既不是A,也不是B,而是自己的價值觀。

 

對於主動性的行爲,如果給予獎勵的話,反倒會挫傷人的內在動機。

 

減少必要動作的數量,可以使人行動加快。增加必要動作的數量,則可使人行動變慢。

 

想做的事情,就減少動作的數量;

不想做的事情,則增加動作的數量。

 

也就是說,當一羣人採取同步行動的時候,容易協調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一旦大家都採取同樣的行動,不管他們之間性格合不合,在隨後的工作中都容易建立起協調合作的關係。

 

所以,儘量不要在背後評論別人的缺點,即使是違心的恭維或有意的巴結,也要在背後說別人的好話。

 

可能有人不喜歡別人當面讚美自己,但絕對沒有人會討厭別人在背後讚美自己。

 

自己與自己比較,人更容易付出努力。和別人比較則難以產生持久的動機。

 

如果我們能夠把“製造出更好的產品”“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爲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等“主觀理由”作爲工作目的的話,就能長期、穩定地保持較強的工作動機。人和以前的自己比較,就會不斷努力提高自己,工作變得有價值,工作中也不容易積累精神壓力。

 

人的想法各不相同,興趣愛好也大相徑庭,世界觀、價值觀更是難以統一。不過,我的恩師安東尼·羅賓曾經教誨我們:“驅使人行動的理由如下四個:

需求1——安定感:就是想和以前過同樣生活的需求。這是我們生活下去所必需的欲求,但是,如果追求安定感的欲求過於強烈的話,就容易出現控制他人的傾向。

需求2——變化(不安定感):人還有尋求不同於以往體驗的需求。這種需求是改變現狀所不可或缺的,但過於追求變化的話,有可能讓自己的生命陷入危險之中。

需求3——重要感:人想讓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有的人通過贏得競爭來滿足自己的這個需求,有的人通過否定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這個需求。

需求4——聯繫:人想和周圍的人有“一體感”,渴望得到別人的愛。通過和別人保持一致或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來得到滿足。

需求5——成長:提升自己的需求。

需求6——貢獻:對別人有幫助的需求。

 

放在右邊的東西,容易讓人感覺更好、更重要。

最右側的東西或文字,是最後留在我們記憶中的。而我們人類有一種習性,就是傾向於認爲最新進入記憶的東西是更好的、更重要的。

 

也就是說,“失敗之後有懲罰”比“成功之後有獎勵”更能激發人的動力。

 

因爲我們寧願不“得到新東西”,也不想“失去現有的東西”。基本上說,我們在生活中更傾向於追求穩定,也就是維持現狀。

 

也就是說,想讓別人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尊重對方的自主性,更容易獲得期待的結果。

 

也就是說,若以“理由”的形式詢問別人的想法,他心中的想法就會被強化。若以“目的”的形式詢問別人的想法,他心中的想法就會被軟化。

 

人的固定思維也是同樣的道理。一種固定思維,是當時爲了保護自己而產生的,當時是有必要的。但放到現在,也許就會成爲阻礙我們朝理想狀態發展的絆腳石,應該放棄。

 

所以,建議您在牀邊裝飾一些充滿正能量的字畫,或者把手機的屏保設置成積極向上的畫面,絕對會給您帶來良好的影響。不要受別人語言的影響,多使用適合自己的語言。

 

比如,有新面孔參加的會議、和上司一起接待新客戶之類的場合,人常覺得:“如果只有自己一言不發的話會不會不太禮貌?”“如果不發表意見的話,會不會被認爲很無能?”但是,如果在這種環境中,自己的影響力很低的話(無論是新人還是老手,只要缺乏影響力),一言不發、側耳傾聽纔是上策。

 

向我們尋求意見、建議的次數也會增加。有調查顯示,領導向部下尋求建議的次數,和部下給團隊帶來的實績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說,身處人羣的人數越多,人就越容易把責任推給別人,認爲總有人會出頭。

 

要向“具體的一個人”求救。

也就是說,能夠戰勝一種誘惑的人,自制力比較強,也容易抵制住其他所有誘惑。能夠戰勝一種誘惑的人,就能戰勝所有誘惑。

 

不看、不聽、不說。找一件輕鬆的事情和這件需要忍耐的事情一起做,就能轉移注意力了。

 

角色可以改變人。比如,只要對公司同事說一句:“×××,你在〇〇〇方面是公司裏最棒的!”就可以讓這位同事在這方面工作中的熱情異常高漲起來。不信您可以試試。

讚揚別人的人品,可以增加他的道德行爲。

 

影響非常強+存在(自身人格)→影響強=價值觀(珍視的東西)→

影響稍強=能力(可以做的事)→影響弱=行動(做的事情)→影響非常

弱=環境(人、場所、道具等)。

 

在表揚和批評人的時候,側重點應該有所不同。

把對方的意識引導向何方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人類的意識是分層的,每一層受到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

 

結果,絕對素食主義者對蛋奶素食主義者的偏見,比蛋奶素食主義者對絕對素食主義者的偏見要多3倍。也就是說,人對於和自己主張相似,但不如自己徹底的人,有討厭的傾向。

第一,應該把團隊成員的容貌和名字公開。就像日本的很多出租車公司一樣,公司大門口會張貼每一位駕駛員的照片和名字。其他類型的公司,當業務人員給客戶打電話的時候,不僅應該報上公司的名字,緊接着還應該報出自己的名字。這樣可以提高每個員工作爲公司一員的意識。只要每名成員的集體意識提高了,那麼即使不用團隊領導者囉唆,他們自然就會提高自己的道德標準。

第二,對於那些道德標準比較低的成員,可以把他們和道德標準較高的成員編在一個小組。道德標準較高的人,一般非常守時、有禮貌、注意儀容儀表。這樣的狀態,身教勝過言傳。但是,有時也會遇到一些注意儀容儀表。這樣的狀態,身教勝過言傳。但是,有時也會遇到一些無論怎麼教、怎麼幫帶,也難以提高其道德標準的成員。他們根本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待自己,一向我行我素。不過,這樣的人身上往往潛藏着打破成規的能力,換個角度說就是創新的能力。對於這樣的成員,我們應該在理解他們的基礎上,尊重他們的個性,最重要的是把他們用到合適的地方,沒準就能發揮出他們的獨特才能。

 

一個團隊至少要配置一名道德標準較高的人。

有一位知名企業的管理者就深諳人類的這種惡習,他在向部下傳達指示之後,不會問:“你明白了嗎?”而是問:“你能做到嗎?”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願意思考當前自己所做的工作將會給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好處,那他工作的動機就會大幅提升。

 

應該摒棄這種思維方式,面對困難,我們應該把它想成“這只是成功道路上的一次小失敗”。擁有這種思維方式之後,人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大提高。在取得成功之前,持續努力挑戰非常重要。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被貼上“優秀”的標籤之後,周圍的人就會幫助他向“優秀”的方向發展。且這和年齡與經驗沒有關係。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真可謂一種優秀的能力。

 

也就是說,人有一種傾向,不願做超出別人要求的事情。但是,如果能夠給出具體的、不過度困難的、可以接受的目標,就容易激發出人的工作動力。

容易讓人產生無力感的狀況一般有兩種:

一是沒有設定任何目標,二是設定了讓人提不起幹勁的目標。也就是說,和別人競爭,容易讓人產生過度的自信,和自己競爭,才能激發動力。

 

 

 

素質和運氣,是無法靠自己的努力來彌補的。所以,如果一個組織把競爭作爲激發成員動力的方法,那麼,漸漸地,不願努力、不願下功夫的人會越來越多。最終的結果會怎樣呢?活躍的人和不活躍的人會逐漸趨向固定化。而整個組織也會變成一個羸弱、沒有戰鬥力的組織。

 

不要用競爭去激發成員的幹勁,“你一定行”更能激發出人長久、持續的動力。也就是說,一起娛樂並不利於改善關係,需要相互協作的工作,才更容易讓人們建立信任關係。

 

團隊中出現鬧矛盾的人時,就先給他們設定一個困難的目標,讓他們共同去完成。認爲“自己運氣好”的人,不管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容易發現新機會。不僅如此,多和認爲“自己運氣好”的人交往,我們自己也會發現更多的機會。

 

爲了提高生產性,一個任務,應該安排給儘量少的人。不要讓太多的人一同去做一件事情。如果必須以團隊形式才能完成的話,那麼在工作開始之前,應該爲每位成員劃分明確的職責範圍。一定要避免出現“沒有我也行”的狀況,應該讓每個人覺得“沒有我就不行”。

 

不管什麼樣的工作,都要給自己設置一個時間限制,而且要對時限進行細分。

 

責罵於事無補。這時,您應該考慮的問題是:具體怎麼做才能解決問題呢?並把注意力集中到解決問題的具體步驟上。然後按照想定的步驟採取行動。也就是說,對缺乏自信的人來說(也適用於有自信的人),想象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這種不安能夠轉化爲做事情的動機。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你的行爲將給別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傳達給對方,就容易引起對方的重視。

讓人知道他的行爲將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他就會採取妥當的行動了。

 

通過努力,可以實現它,那它就是一個合適的目標。設定目標的效果:在什麼情況下才能發揮到最大?“使勁伸手就可以夠得到”是最佳的答案。

 

研究人員讓大學生們預測自己完成畢業論文的時間。結果大學生們的平均預測時間是33.9天。比預測時間提前完成畢業論文的學生不到三分之一。實際上,全體受驗大學生完成論文的平均時間爲55.5天。有考慮最大值、最小值習慣的人,往往會把最大值與最小值的中間值當作猜測結果。而這個結果往往比較接近真相。在設定目標和風險控制中,這種思維方式非常有用。也就是說,人在鍛鍊身體的時候,會預想自己在“做到三分之二”的時候感覺疲勞。當人的關注點在“我能得到什麼”的時候,做決定就容易避免有風險的選項。而當人的關注點在“我將失去什麼”的時候,因爲是爲了儘量減少損失,所以多少冒一點風險也沒關係。

 

 

掌握的情報越多,做判斷時越不容易出現偏差。

職場是一個很複雜的地方,因爲每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都不一樣。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壞的;哪些值得珍惜、哪些應該捨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經歷了痛苦的事情,回過頭來反思的時候,感覺“有這樣的經歷真好”,從而獲得的滿足感、幸福感。

“10年之後,當我回顧現在的時候,我會爲學生時代沒做什麼事而感到後悔呢?”結果,當時我在筆記本上寫了一句:“如果沒有嚐到失敗的滋味,我會後悔。”

 

創業,誰都可以創,但真正困難的是開始創業之後發生的事情。人會反覆經歷失敗,多次品嚐備受打擊的滋味,也不知多少次產生“就此放棄”的念頭。對我來說,10年過去了,回頭再看這10年經歷的事情,我深深地感到一種幸福感。這10年的每一天,都是無比滿足的。

 

與其平平淡淡、安安穩穩地過日子,不如去追求更加刺激、充滿挑戰的體驗。迷茫的時候,就選擇比較難走的那一條路吧。

 

心理學上是極有道理的。當人開動腦筋把自己所有的煩惱理由都羅列出來,再也想不出還有什麼值得煩惱的時候,煩惱本身也就變得不那麼容易想起了,於是也就不把它當作一回事了,人的思路也會變得積極很多。這只是第一步,一旦人能從煩惱中解放出來,就會開始思考解決煩惱的具體辦法,並着手去實施。

 

比如在商業談判的時候,如果我們首先把己方的缺點和問題一股腦全部講出來,對方就難以再想到其他什麼缺點和問題了。這樣一來,對方就會下意識地感覺我們的缺點和問題並不那麼重要,他們甚至會自覺地把焦點放在我們的優點和長處上。

 

也就是說,人們容易認爲別人的價值觀和自己一致。

 

也就是說,人容易形成一種自以爲是的固定觀念,即“我所擁有的東西,大家可能都有”。另一方面,“自己沒有的東西,別人應該也沒有”。

 

沒有計劃的話,人抵禦誘惑的能力就比較低。

也就是說,當人面臨做決定的時候,如果有一位地位較高的人提供了建議,那人就會停止自己思考。提供建議的時機非常重要。

只知道答案,並不一定能夠理解得出答案的過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會害了一個人,因爲當再次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可能依然沒有辦法自己解決。

 

推遲做決定的時間,讓人更容易找到合適的答案。

其實,爲了保持正確的思考過程,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自己最初的想法寫在紙上或黑板上。通過把“自己的想法”向外界表達出來,人就可以正常地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自己的想法了,就可以避免另一個自己和自己“作對”了。由此可見,推遲做決定的時間,並不一定都是壞的,有些“拖延症”也是好事。與其執着於追尋答案,搞得自己頭昏腦漲,不如暫時把目光移向別處,過段時間再來思考這個問題。

 

在一個人做決定的時候,如果感覺“應該做”,那最好就去試試。如果感覺“可能有問題”,那最好選擇迴避。通過這樣反覆嘗試,對鍛鍊自己的直覺大有裨益。爲了看穿事物的本質,人會努力看到很多事物的本質。本質看得越多,人的直覺就會越敏銳。

 

 

從離經叛道的事物出發,更容易產生新穎的創意。

周圍人的不理解,甚至鄙夷、指責,正說明了他們想法的奇特性。從這些不被理解的奇特想法中,很可能誕生改變世界的偉大創意來。“突然間的胡思亂想”也是創新方法之一。

 

當您面臨做決定的時候,我建議您採取一種“OOCEMR”視角思考問題。

 

Outcome:即使拋開一切也要“明確自己想要的結果”。當人面臨一項重大決定的時候,注意力容易被“做決定”這個過程本身奪走,而忽略了自己想要的結果。人在做決定的時候,容易被短期內可能出現的成功或失敗影響。但實際上,從全局來看,這個決定將會帶來什麼樣的長期結果、將把自己引向何方更爲重要。所以,一定不要忘記自己的初衷。正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Option:“持續不斷地想到各種選項”,即“這個可以,那個也行”。當我們擁有很多選項的時候,就能提高自己對周圍人的影響力。一心摸索實現目標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即使掌握了一種“正確的方法”,也只能把事情朝一個方向向前推進而已。而且,正確的方法有時並不是做決定時能知道的,需要在推進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來。在朝着目標推進的過程中,遇到“不知所措”的問題時,應該把自己當前能做到的事情儘量多地列舉出來,有了足夠多的選項,我們纔有更多的選擇餘地,纔有更多的機會,纔有更多的方向。

Consequence:“不管怎樣,也要做出結果。”在做一項決定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和結果的好壞掛上鉤。做決定的意義在於增加自己行動的次數、增加結果的數量。獲得一個結果之後,不管好還是壞,我們都可以以此爲基礎走得更遠。如果是好結果,我們可以繼續發揚;如果是壞結果,則可以吸取教訓,加以改善。我們要謹防因結果的好壞而引起的一喜一憂。結果,不管好與壞,都是下一階段繼續努力的起點。

Evaluate:“對結果進行評價。”我們這一階段的行動所取得的結果和我們“最終想要的結果”還有多遠的距離,這是需要時常進行審視、評價的。如果說一項決定是失敗的,那並不是說按照這個決定的行動進展不順利。因爲不管多麼優秀的領導者都可能在行動中遇到不順利的情況,甚至造成損失也屢見不鮮。毋寧說,優秀的商務人士和平凡的商務人士之間的區別,就在於前者的行動量和挑戰次數更多,因此,他們的失敗量也更多。由此可見,不失敗,或失敗少,並不等於說這個人就優秀。一項決定的失敗,在於“無法從失敗中學到任何東西”。

Mitigate:“減少負面影響。”如果您是一個團隊的領導者,應該經常和團隊成員敞開心扉地探討:“如何才能減少當前這個選擇的負面影響?”任何一個選項,肯定都有自己的負面影響。不過,雖說是負面影響,但並不意味着它就是不好的。在我看來,這樣的負面影響就像一塊磁鐵——把新創意吸引出來的磁鐵。通過和團隊成員討論“如何彌補負面影響”,更容易產生出富有創意的點子。

Resolve:“規定一個截止期限。”在做一項決定的時候,事先收集必要的情報固然重要,但我覺得最重要的並不是這個,我們首先該做的事情是爲執行這項決定設定一個截止期限。也就是說,應該當場確定:“由誰來做,怎麼做,做到什麼時候。”不管事先收集多少相關情報,都不能提高一項決定的質量。在行動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計劃外的情況,事前的準備不能應付所有臨時情況。所以,與其充分準備之後再行動,不如先給行動設定一個期限,以督促自己馬上付諸行動,在行動過程中隨機應變,見招拆招。

 

不管怎樣,會議上爭取第一個發言

順便說一句,各組最終給出的答案,有94%都是領導者最初提出的那個方案。在日本孩子中有句俗話:“誰先提議誰先做。”“最先發言的人,更容易成爲領導者”的傾向,其實不僅適用於孩子,也適用於成年人。我也就是說,如果團隊領導者擁有“能力可以提高”的思維模式,那麼團隊成員就可以發揮出思考的力量。

 

也就是說,當別人爲自己做了什麼事情之後,我們都會產生回報對方的慾望。而且,這與彼此之間的好感度沒有關係。

 

我們通過給別人物品、信息、介紹有用之人給對方認識,也可以表達我們對這個人的關心。有的時候,我們並不想獲得對方的任何回報,但對方心裏卻會產生“虧欠”情緒,“想爲我們做點什麼”。這種感情上的一來一往,對於加深關係、增進友誼是非常有幫助的。

 

看對方會不會也不經意地拿起水杯來。通過觀察對方和自己同步的程度,就可以判斷出自己當前對他的影響力有多大。人與人之間若要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行爲上的同步同調非常重要。

 

 

也就是說,任何人都覺得“別人都在關注自己”,但實際上,別人對自己的關注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麼多。人是一種社會動物,不管是誰,都離不開羣體。因此,人思考問題、說話、做事都有一個前提,就是思考自己對別

人來說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簡而言之,就是每個人都會在意別人的眼光。大家都希望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不是一個粗魯無禮的人,是一個有品位的人,不是一個冷漠的人……也就是說,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切言行,都是在在意別人眼光的前提下做出來的。

 

然他們不想做,但我們可以先給他們提一個非常簡單的請求。一旦他們接受了,以後再提有難度的請求就容易了。

 

也就是說,好奇心強的人,容易和各種人搞好關係。一般來說,任何人都“只關心自己”。很多人之所以害怕人際交往,就是因爲感覺“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別人似乎不感興趣”。

時常關注部下的近況。

也就是說,與考慮對方的心情相比,徹底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考慮問題,談判的成功率更高。

談判的時候,讓自己成爲對方。

因爲“每個人對別人的關心度都比較低”,所以,我們所說的話能真正進入對方心裏的內容並不多。我們所說的話能對對方產生多大的影響力,關鍵點不在於我們說話的內容,而在於我們在對方心目中是“怎樣一個發言者”。

如果在對方看來,我是一個可信度高的發言者,那不管我說什麼,他都會認真聽。反之,如果對方覺得我這個發言者可信度不高,那即使我講的內容再有趣,他也只會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要想成爲一個值得信賴、有說服力的發言者並不容易,需要平時不斷努力,增加自己的學識、多和可靠的發言者交流、提出對大家有用的提議……總而言之,威信是平日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同時,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加強鍛鍊自己的“表達方式”。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和他“約會”。

也就是說,對別人來說,我們自己的想法,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容易理解。

 

如果在周圍人眼中,您是一個“容易看懂的人”,那麼別人就更容易和您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爲了讓自己成爲“容易看懂的人”,我們使用的語言、表情應該儘量誇張一點。當您覺得自己所說的話、所做的動作。

也就是說,即使是陌生人,只要我們提出適當的請求,對方一般都會答應的。

 

時間緊張的時候,人甚至會丟棄信仰。

當人意識到自己“很忙”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缺乏對別人的關懷,同時開啓一種以自我爲中心的心理模式。放在平時不忙的時候,人多半會對周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可是一旦忙起來,覺得自己時間

 

也就是說,當人因緊張而情緒高漲的時候,與其花費精力“讓自己平靜下來”,不如承認現在的自己“很興奮”,因爲興奮的狀態容易讓我們發揮出更高的水平。由此可見,我們不需要強迫自己一定要克服緊張狀態,只要把緊張引向積極的方面,讓自己由緊張逐漸興奮起來,這樣更容易消除心中的恐懼感。

 

緊張的時候,就在心裏大聲喊:“現在我很興奮!”

 

也就是說,我們想要發泄怒火的時候,反而會使怒火升級;安靜地坐一會兒,怒氣便會逐漸消散。

也就是說,人的心情會對身體的姿勢造成影響,反過來,身體的姿勢也會給心情帶來影響。

“請時刻注意您的姿勢和呼吸。”

在重要的商務談判之前,我也常會感到心虛。可是,越是心虛我就越會挺起胸膛。所以經常有人誇獎我:“你看起來真有氣勢啊!”

 

也就是說,事先進行過多的思考或分析,將使人的行動力有所下降。

所謂自制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感情,根據眼前發生的狀況,調整自己應對態度的能力。

自制力還有一個特性,就是隨着使用會不斷減少。

不過,自制力如果不用的話,也會變得越來越弱。不斷地使用自制力,可以將其鍛鍊得強大。

另外,在工作過程中,我還有一個竅門可以減少自制力的過度消耗。那就是在需要高強度運轉頭腦的創造性工作中間,加入一些不費腦力的簡單工作,比如整理辦公桌、去沏杯咖啡、檢查發票等。可別小看這些瑣碎的小工作,它可以幫我們“重啓”大腦。

 

 

也就是說,交替練習與集中練習相比,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而不容易帶來成就感,但有利於長期記憶。

讀一本書時,在感到厭倦之前,趕快換一本書來讀。

也就是說,人的自主判斷不管正確還是錯誤,都難逃從衆心理的影響,爲了和衆人保持一致,最終甚至會放棄自己的判斷。

 

對於不太可靠的人,不要輕易對他點頭。

當人有自己能夠控制的東西時,更容易維持健康、幸福的生活。

“自己做決定”雖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但這個行爲也會讓人感受到生存的意義。所以,要想維持健康、幸福的生活,人需要掌握一定做決定的權力。

 

面對最後期限,努力提前一天完成任務。

也就是說,積極、正面的空想,可以使人放鬆,但同時也有減弱行動力的危險。深呼吸、散步、聽舒緩的音樂、和好友談談理想,都可以讓人很放鬆。擁有充足的放鬆時間,是使人保持精力、熱情的重要手段。

 

在國外的某個著名經營管理講座中,講師首先會讓每位聽衆向大家宣佈“自己的目標與理想”。但隨後,講師會故意對他們的發言加以挑釁:“我看你並不是真心想做那件事。”“我預感你會在中途遇到挫折而放棄。”聽到這樣的否定,即使一開始有點心虛的聽衆,也會變得強硬起來,紛紛反駁道:“不可能!”“我一定能成功!”就這樣,原本停留在想象中的目標與理想,很快就會被付諸行動。

 

從大的方面說,自我管理可以分爲以下3大類:狀態管理,健康管理,時間管理。

1.狀態管理

人以什麼樣的狀態面對工作,說得更加直白一點,就是以什麼樣的心情面對工作,將會對工作的結果造成很大的影響。所謂狀態管理,就是對自己的情感進行管理,使其保持在最合適的狀態。

人的感情其實和肌肉有相似的地方,只要使用適當的負荷加以鍛鍊,是可以不斷提高的。面對自己不想幹的工作,我們不應該採取忍耐或逃避的態度,而首先應該把它們當作一種鍛鍊自己感情的方法。認真地面對每一項自己不想做的工作,用平和的心態把它們一一做好,最終將使我們對工作的適應能力大大提高。

使人產生感情變化的主要有3大要素:“意識”“語言”和“身體”。

這裏所說的“意識”,就是我們的注意力集中的地方,即當前着眼的事情,或頭腦中想象的事情。在一項工作開始之初,如果我們心中懷有的是畏難情緒,那麼過程中往往容易遭受挫折;但如果一開始想象的大多是完成工作時的成就感和自己獲得的成長經驗,那麼最終順利完成工作的可能性將會更高。

“語言”,就是指我們平時使用什麼樣的語言,不僅指從我們嘴裏說出來的話,還包括閱讀的文字、頭腦中想象的語言等。如果把心中的夢想或期待的事情,用具體的語言描述出來,哪怕只在頭腦中不說出來,也會讓人的感情向積極、正面的方向發展。但使用的語言也需要經過挑選。比如,說“我想盡早完成工作”,不如具體到“我想比預定時間提前10分鐘完成”;說“我要制訂一個休假計劃”,不如具體到“我要制訂一個讓自己終生難忘的愉快的休假計劃”。這種具體的、積極的語言描述,更容易感染我們自己的感情。

“身體”,是指怎麼使用我們自己的身體。不僅僅是動作,還有表情、姿勢、呼吸等身體的運動都可以影響我們的感情。我們都知道,當自己心情大好的時候,我們的身體也會表現出好的表情、姿勢甚至是良好的呼吸節奏。但反過來,好的表情、姿勢、呼吸節奏也能給我們帶來好的心情。您在街上觀察一下,不難發現,很多成年人走路的時候,從側面看肩膀和頭都有向前傾的趨勢。這可能就是生活、工作壓力的體現。我們平時走路時,應該儘量挺胸擡頭,頭腦中時刻提醒自己把頭部保持在身體的中心線上,不要前後傾斜、左右搖晃。坐的時候,保持自然姿勢,儘量把後背靠在椅背上,展現出放鬆、舒展的姿勢。這樣做,可以給我們的感情帶來正面的影響。

2.健康管理

工作的速度和質量由什麼決定?肯定很多朋友會說是經驗、技巧、能力。但是,我還要補充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健康。當然,健康涵蓋的範圍比較廣,除了最基本的不生病之外,還包含精力旺盛。我所理解的健康管理,就是不依賴咖啡因、尼古丁,而使身體和頭腦保持舒適、靈活的狀態。爲此,肯定首先要有計劃地消滅睡眠不足。

我認爲對身體來說,“柔韌性”非常重要。很多商務人士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工作中,姿勢都不正確、不健康。以不正確的姿勢生活、工作都會使人非常疲憊。而以不正確的姿勢做運動,不僅得不到良好的運動效果,還容易受傷。以不正確的姿勢睡眠,則不容易進入深度睡眠,大大削弱了睡眠幫我們恢復體力的作用。經常感到腰、腿沉的人,就是背部韌帶、腿後側韌帶不夠柔韌造成的。這樣的朋友,站立的時候,都能感覺到身體後側有很強的牽拉感。所以,我們平時要加強拉伸韌帶的練習。而拉伸練習也有一定的技巧,與其一次性長時間拉伸,不如短時、多次地頻繁練習。我建議朋友們使用拉伸球,每天進行拉伸韌帶的訓練,時間不用太長,10到15分鐘足夠了。身體柔韌性提高了,肢體的運動自然會變得協調。而身體也不容易產生疲憊感,睡眠質量也能大大提高。

3.時間管理

被時間追着跑的人,在工作中總會感覺“是別人讓我工作的”。一直處於被動、消極的工作狀態,結果可想而知。但如果我們能夠提高單位時間的工作效率,就能創造出更多的富餘時間,從而變被動爲主動,改變對工作的態度,讓工作變得更有趣,更願意去做。那該怎樣做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呢?

首先,我建議大家每月思考一下“什麼東西對我來說最重要”,然後據此決定這個月的工作主題。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裏,以這個主題爲中心,每天爲自己制訂一個“To do清單”。清單中比較大塊的工作,儘量細分,分成若干小塊,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而重要的工作,儘量安排在上午完成,因爲早上人的精力最爲旺盛、自制力最強。選項過多的話,容易給人造成選擇困難。也就是說,當人承受壓力時,頭腦中的工作記憶功能就會受到不良影響。當我們承受較大壓力的時候,能力的發揮的確會受到不良影響。爲了讓我們在真正的考驗中發揮出平時練習的水準,就應該在平時練習時也給自己施加一定的壓力,讓平時練習也保持正式考驗時的緊張感。通過這樣的訓練,我們就可以適應壓力,在壓力之下也能發揮出原有的水平。

 

也就是說,在學習的初期階段,如果學習者能認識到“也許還有其他學習方法”,將會提高學習過程的創造性。

我們接觸、使用的語言,會影響我們承受的壓力。

即使我們並沒有什麼高興的事情,但故意做出微笑的表情,或者通過工作讓臉部表情看上去像在微笑,我們的大腦也會產生“自己很開心”的錯覺。那些平時不太愛笑的朋友,我建議您有的時候即使強迫自己,也要做出“微笑”的表情。從“微笑”開始,很多事情都會變得更輕鬆。

 

所以,在遊說別人或談判的時候,給對方製造一種什麼樣的印象,將是成敗的關鍵。

也就是說,以“有問題”爲前提向對方提問,更容易確認該事物存在的問題。

直截了當地詢問問題、缺陷、缺點是什麼。

不管內容如何,否定的表達方式似乎更具有說服力。

否定的力量是相當強大的,使用不當或使用過度的話,可能給自己帶來災難。但適度地使用否定,可以推進工作順利發展,說不定還能發現新的突破點。

搶在別人否定我們之前,以退爲進地進行自我否定。

也就是說,人擁有一件物品,即使只有短短幾分鐘的時間,也會對其產生依戀的心情,從而不願意出讓。

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即使它再好,也不要輕易伸手。

 

人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生物,當人確信自己能成功的時候,“成功”這個詞就會不斷在頭腦中反覆出現,逐漸地“成功”就變成了一種根據,變成了一種思維習慣。懷着“必定成功”的信念去做一件事情,也許一開始依然不那麼順利,甚至連續遭遇失敗,但人會不斷地努力、去挑戰,直到按照自己的預期取得成功爲止。所謂“永不放棄”的頑強精神,就是把“一定能成功”這句話像咒語一樣在頭腦中反覆吟誦的行爲。

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爲成功祈禱吧!

 

爲了減少“歸類”的思維方式,養成3種習慣非常重要。第一個習慣是讀書,通過廣泛閱讀,接觸各種人物和歷史,把別人的經歷重疊到自己身上進行思考,就可以獲得不一樣的視角。第二個習慣是和不同時代的人聊天,這樣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世界觀、價值觀,讓我們變得更加寬容,理解能力也更廣。最後一個習慣是旅行,到遙遠的地方去看一看,可以改變對人、事、物的看法。

多關注“也許”“可能”的事情。

也就是說,一旦某個事物和自己的經驗比較接近,人就容易對其懷有肯定的態度。

由此可見,人們對人、事、物的評價,多半都是主觀的、經驗性的和不靠譜的。

所以,當我們在評價人、事、物的時候,除了自己的評價之外,還要反過來想一下:“如果從相反的角度看,又會怎樣呢?”說不定這種不同角度的思考,會給我們帶來意外的收穫。

 

在進行評價的時候,要認真審視一下自己是否“被經驗左右”。

我們都知道,一個組織中,大部分人具有主動工作的積極性,整個組織才能充滿活力。那怎樣才能讓大家都想主動工作呢?這就需要大家學會換位思考,給別人創造一種寬鬆的氛圍,讓別人有機會去思考“我該怎麼做”。當上司給部下安排任務的時候,與其說“你必須在×月×日前提交文件”,不如說“在×月×日前我們需要一份文件,你有沒有時間把它寫好”,或者說“很多人都覺得你寫這份文件最合適,怎麼樣?要不要挑戰一下”。這樣,就把決定權交給對方,如果對方自己選擇了要做,他就必然會有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越是地位高、工作能力強的人,越容易幫別人做決定,但等待別人自己做出判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家都能自己思考、自己判斷、自己決定的話,那麼所有人的積極性都會空前高漲,工作中就不存在壓力,而只有動力。

有工作任務要佈置給別人的時候,要給對方充分的選擇權。

但是,記憶這種東西並不一定總是正確的。人總會根據眼前或某一時間點的狀況,結合自己的理解,對記憶加以改編。在建立自信之前,至少要裝出自信的樣子。

把自己的問題看作別人的問題,站在別人的角度給自己提建議。

只要沒有特別關注,眼前發生的變化很容易被我們忽視。

有句俗話叫作“危機也是機會”。但實際上,不管是不是危機,機會一直都有。

但是,如果只把目光聚焦在當前的危機上,即使機會出現在眼前,我們也容易將其忽視。

遇到艱鉅的任務時,先告訴自己:“我沒準能完成。”

也就是說,當事者的評價過於樂觀(僞陽性……盲目樂觀),管理者的評價過於嚴苛(僞陰性……過於悲觀),第三者的評價最接近客觀水平(可信度高)。

向沒有利害關係的旁觀者諮詢意見。

形成創意的過程,其實是停滯、試錯、倒退、重做的不斷重複。

也就是說,以“假設的事情”爲前提思考,不如以“確定的事情”爲前提思考,更能激發人的想象。

也就是說,不管一個人的本質是善是惡,環境和權威的力量會對人性造成相當大的影響。甚至說,越是善良的人,越容易毫無抵抗地屈從權威,做壞事。人送入集中營的責任者到底是不是異常的人。實驗結果證明,在一定的封閉狀態下,任何人都可能做出不人道的行爲。

 

也就是說,對人的行爲進行鮮明、細膩的描寫,可以使這些行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對人的行爲描寫得越細緻,越能使其散發人情味,也容易讓人對其產生信任感。也就是說,如果我改變看待對方的角度,就可以改變對這個人的認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