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思維和結構思考力

 

昨天朋友說,團隊建設感覺搞得七七八八,該宣導的也已經宣導下去了,事情也是按部就班在做,感覺接下來沒新思路了。

針對於他們團隊的現狀,做的並非用戶感知非常明顯的事情,使用頻次也相對穩定,整個體系的用戶反饋也不完善,當然本身反饋也不多,這種狀態也會是必然的。

我會建議,可以考慮從下面2個維度思考接下來的事情。

1. 開拓新的業務。

2. 從職業規劃的角度來提高自己和團隊的能力。

最好是能把上述2者結合起來。

以我自己爲例,如果我希望自己能在產研銷這3方面都有所理解,當研發體系和平臺都已經搭建完善之後,可以想想研發和產品的結合,如果落地好用戶導向。

我自己的產品sense還不行,最近越發感覺抽象思維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但自己能力和格局有限。回想早前聽某位ID設計同事關於遙控器的設計思路,再結合不久前聽設計同事分享PPT的設計,我才理解這裏面抽象結構的價值。以前只是覺得linkin以及國外的APP用不習慣,以前只是覺得這個PPT做得好看,以前只是覺得這個人的演講好有感染力……其實這些事情的背後都有其簡單,甚至是通用的一種結構。我理解這是一種結構力/結構思維。要能從這些具體的細節中,抽象出其本質結構,這些本質結構中,有其共性,其共性應該也是人思維方式的共性。

所以我接下來主要做的事情大致如下:

1. 理清楚研發項目的運作,儘可能提高團隊效率。(新團隊,好多事情還沒摸得很透)

2. 梳理用戶反饋->問題解決->反饋用戶的整體閉環。做好用戶反饋的整理,以便更好的理解用戶痛點。

3. 靜下心來,深入研究研究幾款產品,抽象思考其共性,其結構。

4. 先定性每一個產品/每一個頁面都有問題,以此來提高自己對產品的敏感度。(以前也通過類似這種方式提高過自己對團隊的敏感度:先定性每封郵件都有問題)

 

BTW:結合最近瞎看的哲學史,原子論,本體論,機械論,理念等等這些我還沒法理解的概念,我隱隱發覺哲學歷史像是思維的歷史,也是在不斷往復,比如:機械論/自然論(或者進化論)的一種往復,這種哲學思維的背後,是否也是人認知思維的組織方式?機械論的理念和抽象思維/結構思維應該也是有很大的共性的? 

簡單來說,當前我的思維還很混亂,但願再過半年,我能把這些慢慢捋成自己相對清晰的一種認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