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CTO | 聽快看漫畫 CTO 李潤超講重塑漫畫產業的技術推動力

專欄介紹

「對話 CTO」是極客公園的一檔最新專欄,以技術人的視角聊聊研發管理者的發展和成長。

本專欄由企業級研發管理工具ONES的創始人&CEO王穎奇作爲特邀訪談者。王穎奇曾參與金山軟件 WPS、金山毒霸等大型軟件的核心開發工作;2011 年創立了正點科技,旗下產品正點鬧鐘、正點日曆在全球用戶過億;2014 年,王穎奇在知名美元基金晨興資本任 EIR,並以個人身份參與十餘家公司的管理諮詢工作;2015 年,王穎奇創立 ONES,致力於提供企業級研發管理工具及解決方案。

 

摘要

成立近五年的快看漫畫,已經擁有超過 1.7 億總用戶,4000 萬月活用戶。不走多而雜的內容路線,快看漫畫在內容的篩選、推薦、分發上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快看漫畫 CTO 李潤超表示,做長內容的個性化分發和短內容的個性化分發有很大區別,每部漫畫要拆分到每一話的級別做個性化推薦。那麼定位中性的作品針對男女用戶要怎麼推薦?對同一用戶是應該重複推薦沒看完的作品還是新作品?這些都是做長內容推薦面臨的挑戰。

思考如何更好呈現內容的同時,快看漫畫也在用技術賦能創作者。快看漫畫搭建了一套指導創作體系,用技術手段整合用戶畫像、漫畫標籤,進行漫畫、視頻、UGC 平臺監測,輔助創造者預估熱點。但李潤超稱,中國的漫畫產業還沒有發展起來,作爲一家內容生產和分發平臺,快看漫畫走少而精的路線,也是希望通過優秀的 IP 拉動國漫產業的發展。

本期對話 CTO 請到了快看漫畫 CTO 李潤超。相較於短內容的個性化分發,長內容的個性化分發難點在哪?佔據漫畫市場一半份額的快看漫畫又有着怎樣不同的技術與商業模式?圍繞這些問題,李潤超聊了聊他的看法。

 

用技術解構漫畫生產和內容消費

穎奇:非常感謝快看漫畫 CTO 李潤超同學接受我們的採訪。首先能否請您講一下,快看漫畫作爲內容閱讀平臺與其他同類產品有哪些不同的技術特點?

李潤超:技術特點上主要的區別在於我們比較重圖片質量。快看之前,中國漫畫平臺上的圖片基本都是不清晰的。做高清圖片的挑戰第一點是加載速度,要讓用戶能快速加載圖片,尤其針對低端機用戶。所以一方面要更好的壓縮圖片,一方面也會想一些小的技巧,比如把圖片切得小一點,包多一點來提高加載整體流暢性,所以快看的圖片加載應該是同類 APP 裏比較流暢的。第二點就是在考慮成本的情況下去做帶寬的壓縮。比如,我們去做各個機型的適配,要識別手機的分辨率,然後把圖片做成多級,這樣會根據用戶設備的分辨率的不同,儘可能給他質量最好的圖片,又能節省寬帶成本。我們先是提升質量,之後找壓縮算法,用 WebP 格式去壓縮圖片,加載速度如果還是不夠好就再去切圖片,之後再考慮怎麼去降帶寬。

穎奇:快看是否有一些可以公開的數據,比如說漫畫整體的內容數量、存儲量等等?

李潤超:我們分析過全網的漫畫數量,一共是有 20 萬部作品左右,但快看都是精品作品,只有 2000 多部,應該有幾十個 T 的存儲。

穎奇:所以快看的技術團隊在未來 1-3 年的最大的挑戰會是什麼?

李潤超:如果從純技術角度來看,可能最大挑戰是做個性化分發。其實在中國的長內容領域,或者說連載型內容領域,沒有哪家個性化分發應用的比較好的。通用的做法是長視頻網站抓大熱點;小說網站靠排行、分類,基本沒有去做個性化分發的。

我們過去內容很少,也是靠熱點推介,然後靠排行、分類這樣的去做整個的內容分發,但這是一定會帶來瓶頸的,傳統推薦相當於你已經劃定了你能滿足的人羣。我們大概從 17 年開始做個性化分發的事情。

穎奇:推薦算法一般都是利用比較大的量去分發,快看漫畫 2000-3000 部作品做分發的話其實庫不太大,那麼個性化分發的價值在哪裏?

李潤超:其實長內容的個性化分發和短內容的個性化分發是有很大區別的。比如說短內容,追求的可能是推給用戶內容的點擊轉化率、消費時長等;長內容可能追求的是這一屏有一個內容,用戶進去之後能看上 20 話。也就是每一屏都需要一個能夠讓用戶深度往下看的內容,這是第一個區別。第二個區別是短內容是不會給用戶重複推的,而長內容是要重複推的,用戶前一天看這個作品看了 20 話,並且還有 30 話未讀,那麼用戶下次來我還應該讓他看這個作品。我們做推薦會去考慮,用戶這次進到這個頁面裏最想幹什麼,有可能是想追更,也有可能想探索看新作。所以長內容和短內容用力的維度和方法是不一樣的。

穎奇:甚至每部漫畫每一話推的方式可能也不一樣,如果從每一話來看就是很大的量了。

李潤超:對。我們現在也在嘗試相關的推薦方式。每一話我們是提出劇情熱點,用個性化的封面和文案組合去推等等。例如男女都喜歡的作品,如果做個性化推薦,拆到每一話的級別,針對不同性別人羣會個性化組合封面、文案和劇情熱點等推薦理由。這個要拆的話就非常細了,表面上看好像是可以被推的實體不多,但其實一個作品又能拆出很大的量。

穎奇:我們通常認爲「推薦」就是定向的給用戶推薦內容,而現在卻變成同樣的東西給不同用戶以不一樣的維度和視角去推薦,這種還是比較少見的。音視頻等其他內容行業,有人在做類似的事情嗎?

李潤超:Netflix 應該是這樣做的,他們很早開始嘗試個性化推薦,在這個方向做的還是挺深入的。

穎奇:對於推薦算法本身,除了推薦系統的排序,還會有一些標籤化的指導創作嗎?

李潤超:我們把作品打標籤,一個作品打幾十個維度,每個維度下可能有幾十個標籤,然後定期還要回顧這個作品新的劇情走向。標籤體系有了之後,再基於既有作品的標籤體系去看當前流行什麼,再通過數據維度去看什麼人羣屬性的人喜歡具備什麼標籤的題材,什麼樣的作品留存好,什麼樣的作品轉化高,再往下拆就拆到剛纔說像封面,文案,什麼樣的東西更吸引用戶。

然後你剛纔說的指導創作,類似 Netflix 的《紙牌屋》,我們也已經做了一些事情。把全網的漫畫分析了一遍之後,我們會看整體上全平臺漫畫作品的趨勢是什麼樣的,流行什麼元素和題材,然後針對漫畫做監測。漫畫平臺之外,我們還監測 UGC 平臺、文學網站、視頻網站等等。我們其實是前置了創作者看小說、看劇的輸入過程,直接告訴他們這些題材可能會火。這個能力我們目前還在整合過程當中。

穎奇:所以它是一個輔助化創作的手段,把內容推薦給用戶就是個性化推薦,通過用戶的反饋進行創作就是指導創作。那指導創作這方面是否已經有一些比較成功的案例?

李潤超:是的,我們去年火的一個作品叫《DOLO 命運膠囊》,這個作品是用平臺流行元素作爲命題去構思,然後創作出來的。用戶反響很好,這個現在也是我們的一個頭部作品了。

 

國漫產業的「引爆點」與快看漫畫的社會責任

穎奇:目前中國的漫畫創作生態大概是怎樣的情況?

李潤超:目前整個社會對於漫畫的認知完全沒起來。而且,中國以漫畫創作爲生的人,可以完全拿漫畫的收入來養活自己的,應該是 1 萬人以下。這個數量非常少,跟只有 5000 多萬人口的韓國的創作者數量差不多,甚至比他們可能還少一點。

穎奇:那您覺得國漫爆發的一個關鍵點是什麼?

李潤超:中國需要一個能把整個產業鏈串起來的 IP,這個時候整個事情纔會改變。國內有些漫畫作品已經拍成電視劇和動畫了,但能成爲頭部的比較少。頭部是需要影響力的,比如拍完了動畫,有沒有人去找他要授權做遊戲做周邊,也要看它周邊的生命週期有多長,整個收入結構是什麼樣的。比如說在日本的漫畫收入結構,百分之七十幾都靠周邊來賺錢的。

穎奇:現在快看的閱讀者年齡大概是怎樣的結構?

李潤超:基本 95 後、00 後爲主。向上輻射大學和部分工作人羣,向下輻射到中學生。

穎奇:現在很多平臺都在做推薦算法,成年人是可以辨別推薦內容的好與壞的。但作爲內容平臺,是需要有一定社會責任在裏面的,比如可能小朋友會看到一些東西,那麼你們是怎麼去把握這些內容的傾向性?

李潤超:我們目前一共就幾千部作品,每一話的劇情走向、人物設置,我們是嚴格能把控到的。雖然這會損失一些流量,但是實際上企業發展到這麼大,要肩負的企業責任就到這個程度了。我們現在的視角是希望能夠拉昇整個國漫的水準,我們不傾向於用那些暴力低俗的東西去拉流量,如果你只做這些東西,整個的創作水準提升就會很慢,還會給社會樹立錯誤的方向。

穎奇:您覺得軟件技術或者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漫畫產業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促進作用?除了能夠更好地觸達用戶之外,還有其他方面嗎?

李潤超:最主要的貢獻還是用戶的觸達。技術本身對創作能力的影響來看,我們現在做的主要還是輔助創作的事情,因爲漫畫創作本身是個門檻高的事。我們目前在做自動上色工具,對於 AI 也有一些應用,例如圖片的超分辨率。我們可以下發一個相對有損的圖片到客戶端,再通過 AI 算法去還原,這樣就節省了用戶的使用流量,也加快了加載速度。AI 的另一個應用,就是我們本身在產品上有一種氣泡式的彈幕,在整個漫畫領域我們是第一個做這種氣泡式彈幕的。有些用戶喜歡用彈幕去覆蓋對白,我們可以去做 AI 的識別,讓彈幕一定程度的躲避文字區,並且用戶可自行選擇是否躲避。

穎奇:這會變成一種參與創作的玩法嗎?

李潤超:其實就是一種這樣的玩法,就像網文一樣,作者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每天會看到用戶到他的漫畫下面評論了什麼,發了什麼彈幕,這些都會對漫畫創作起到輔助作用。

 

認同感是選擇人才的重要標準

穎奇:那快看的整個技術團隊大概是一個怎樣的構成呢?您選擇人才的標準是怎樣?

李潤超:現在純技術的大概 100 多人,整個產研團隊超過 200 人。我們其實在找有認同感的人。

穎奇:會必須喜歡漫畫嗎?

李潤超:不一定要喜歡看漫畫,但對於做漫畫產品這件事,要有一定認同感,要能認識到漫畫作爲一種重要的年輕文化的價值,要認識到爲過億年輕用戶提供文化產品、推動中國漫畫行業整體發展的價值。

穎奇:我覺得加入快看的意義是很大的,內容消費也是一種娛樂形式,工程師可能不是內容創造者,但可以幫助內容創造者,讓社會更有幸福感,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可能跟我們做 ONES 是一樣,我們是幫助企業更好更快地發佈產品,比如說幫助你們更好地迭代內容平臺,幫助其他企業更好地做電商、做遊戲,幫助他們能夠更好地服務他們的客戶,所以我們工程師會覺得他每天很開心,這讓他們覺得他們的工作是有意義的。

李潤超:是的,這個是會有相通性的。因爲我還負責人事,從去年開始也是一直努力做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和公司戰略裏面都要傳導這些東西。

穎奇:接下來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您的個人履歷。

李潤超:我 2010 年碩士畢業去了騰訊,之後進了小米,在小米收穫挺多的,因爲整個經歷了一個產品從無到有然後到壯大的一個過程,感覺把自己創業的勁頭已經激發到了一個極致了。

穎奇:所以您當時是怎樣加入快看漫畫的?

李潤超:其實我漫畫看的並不多,主要是一個機緣巧合認識了安妮,發現她是一個比較專注的做事情的人,也比較聰明,在創作這個領域有自己的天賦,所以就覺得可以加入進來。

穎奇:那您是怎樣從一個工程師變成 CTO 的呢?中間發生的比較大的變化是什麼?

李潤超:原來在做工程師的時候一個比較大的困擾是經常表達不準確,甚至不知道該怎麼表達。但是後來創業,隨着團隊擴大,你要說服別人加入你的團隊。而且做管理者的時候,溝通和影響別人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缺失了,團隊肯定就亂了,所以這種溝通和影響別人的能力,是我從創業以來在努力提升的事情。

穎奇:那是如何提高的呢?更多是因爲外力,還是說有意的去練習?

李潤超:有刻意的練習。快看早期嚴重缺人,我每天面試發現成功率特別低,就開始對每個來面試的我們覺得不錯的人,在面完之後再拉着聊兩個小時,然後我再打電話給他。那個時候逼着自己每天都這麼做,甚至每天約 3-4 場,然後也就是半年左右的時間,表達就不一樣了。

穎奇:您最近有看什麼比較好的書嗎?可以給我們專欄的讀者推薦一些。

李潤超:我最近在看《格魯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還有《這就是 OKR》這本書講的也比較好,這本書的作者是英特爾出來的,格魯夫是英特爾的創始人,所以兩本書是有一定的呼應的,包括它對於目標管理、績效管理的理念。還有一本決定我能夠創業的很關鍵的書,比爾·蓋茨寫的《未來之路》,書裏面講的一些技術領域的東西,一定程度影響了我思考問題和選擇的方向。

穎奇:《未來之路》這本書對我也有很大的影響。今天有很多收穫,非常感謝您的分享。

本文作者:王穎奇

聯繫方式:[email protected]

 

關注「萬事ONES」微信公衆號,查看更多「對話CTO」文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