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熵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爲,世界的本質是隨機的,確定性只不過是隨機性的一個特例。從整體或全局出發的系統論思想正在成爲科學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複雜、非線性、突變、自組織、自相似、隨機漲落、不可逆等特徵在複雜巨系統中俯拾即是。

 

一般概率分佈情形,就是互信息的概念。我們認爲:從局部意義上說,信息即熵減即有序即價值;從整體意義上說,世界是由物質、能量和信息構成的,自然是物質和能量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分佈,該分佈相對於均勻分佈的偏離即爲信息,人類的總價值即爲人與自然之間的互信息。

 

微積分等傳統數學工具處理起來非常困難,不同類別的東西(例如水果和汽車的產量)一般無法直接處理,但它們的聯合熵在信息論中是有意義的;對於分層問題,信息熵在層次間具有“可加性”,可以很自然地應用於從局部到分層到整體的複雜系統。

 

對於一個複雜系統,人們對局部或整體的認識都是不完備的,如何利用所有的已知認識對系統進行推斷?信息論給出的答案是在所有滿足已知條件的概率分佈中選擇熵最大的那個,這就是著名的“最大熵原理”。可以證明:系統的最大熵解是存在並且唯一的,一般情況下也是最穩定的,從“熵增定律”角度看它是系統自然演化的必然結果。

 

在負熵稀缺的約束下,如何實現更節約能源、更節約物質、更節約和保護空間、更高效率的理想生產組織方式?答案必然指向“歸信息化”。我們認爲商品價值可以劃分爲物質價值、能量價值、時間價值、空間價值和信息價值五個部分,只有信息價值佔比高也就是說商品的價值歸信息化時,上述理想才能實現,這是因爲信息區別於物質、能量、時間和空間的本質特徵爲可光速傳輸、可複製、可共享、可編碼,前三個特徵保證了人們能以極低的成本極快地得到信息,第四個特徵可使得信息存儲/發送/傳輸/接收的效率更高。

 

 

最大熵解,而終極指向還將是公平。在整個網絡的輸入負熵總量增加時,加的部分在偏向於公平時不應使效率降低、在偏向於效率時不應使公平減少,這就是所謂的“帕累托最優”,也是我們混合模型中的最大熵解。

正如前文所述,信息區別於物質/能量的本質特性使得歸信息化成爲負熵總量增加的最高效路徑,而如何選擇公平與效率的混合比例以及實現其最大熵解則取決於社會制度與經濟制度的選擇和變革。

 

在以上論述中,我們從經濟學的某些概念(如需求/供給、公平/效率)出發,利用信息論的視角和方法討論分析了人類社會系統的演化發展問題,並給出了終極指向——歸信息化、網絡化的分散佈局經濟。

 

我們將商品價格劃分爲本徵價格和市場價格兩種,其中前者排除了貨幣數量的影響,僅依賴於商品價值和稀缺程度,而後者還受到貨幣數量多寡的進一步影響。我們用上述五個細分維度刻畫商品價值,用總需,n種商品兩兩比較的複雜度從O(n)降爲O(n)。在討論有貨幣參與的商品市場價格問題時,我們將經濟系統看作信息論中的一個通信系統(信源通過信道發送信息給信宿),其中生產者、消費者類似於信源和信宿,商品類似於信息,而貨幣則爲信道。信元的流入流出導致匯率週期的漲落並非隨機和偶然。縱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經濟歷史,美國的政治活動、軍事活動、經濟政策都是以鞏固美元中心節點地位爲目標的。

 

通過歷史上美元的漲落週期來看,美國總在困難的時候,通過美元貶值將困難轉嫁給全球,當經濟出現好轉,又會吸引資本回流,導致其他國家經濟衰退或爆發危機。中國當前正處在宏觀轉折的關鍵時點上,如何應對資本回流美國以避免對國內經濟的衝擊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的創新需要用大量的資金製造泡沫,泡沫的膨脹又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進來,直至泡沫破裂,資金流出等待下一次創新。人類的進步都是建立在一個又一個泡沫之上。美國每一次的資本回流都相當於一次製造泡沫的過程,這個過程最終促成了創新,美國進入新一輪的週期,直至泡沫破裂。以美元爲中心的貨幣網絡結構,導致除美國外的其他國家,在美元迴流的過程,自身泡沫風險更容易暴露,發生危機的可能性更大。美元迴流加劇了全球經濟的動盪。因此,人民幣國際化是目前中國戰略的必選項。然而比較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美元中心主導地位,是依靠政權、軍權、金權的三位一體統治全球,而中國只有金權來參與世界管理,軍權、政權的影響力不大。一旦危機發生,中國的金權將被大大削弱,人民幣國際化和中美共治就成了妄想。

 

價格的本質是什麼?這曾經是困擾無數經濟學家的難題,我們從信息熵的角度給出了商品價格的定義:商品的價格是商品的價值與商品的稀缺度之比。我們首先定義商品的價值等於不確定性減少的部分,即爲的乘積。物質是信息的載體,能量支撐信息的傳輸,時間空間是信息的標度,信息是王者,是對物質、能量在時間空間中分佈的回答。

 

 

. 網絡化並且歸信息化的分散佈局的社會纔是終極發展方向,人類社會學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正如愛因斯坦 所評價的,“熵理論對整個科學來說是第一法則” 。

信息熵將熵的概念從物理學中拓展到了任意的隨機事件集合中,大大擴展了熵概念的含義,在包括生命科學在內的自然科學乃至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存在着大量的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隨機事件的集合,每一種隨機事件的集合都具有相應的不確定性或無序度,所有這些不確定性和無序度都可以用信息熵這個統一的概念來描述,因此信息熵又被稱爲泛熵或廣義熵,用於度量任一物質運動方式的不確定性或無序度。

 

從而降低隨機變量的熵。最大熵原理的實質就是預測時引入的信息只能是真正確定的先驗知識,而不能包含一點人爲假設的信息,這樣的預測風險最小,最能保留各種可能性。最大熵原理廣泛應用於統計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處理和股票預測等領域。

 

玻爾茲曼就注意到生物的生長過程與熵增加相拮抗的事實。他說:“生物爲了生存而作的一般鬥爭,既不是爲了物質,也不是爲了能量,而是爲了熵而鬥爭。這種鬥爭在能量從熱的太陽到冷的地球的轉移,受玻爾茲曼和齊拉德思想的影響,1944年,薛定諤出版《生命是什麼》一書 ,更加明確地論述了負熵的概念,並且把它應用到生物學問題中,提出了“生物賴負熵爲生”的名言。

 

在薛定諤的負熵理論提出之後,布里淵 、維納、香農等人又進一步地提出並論證了“信息就是負熵”的觀點。

 

信息,通常指在學習或觀測中所得到的新聞、消息、知識和數據。在科學上,信息具有嚴格和確切的含義,它是指某些抽象的,能被存儲、提取、傳遞和交換的資料以及數據的集合,用信息量來作爲定量的描述。(有學者指出 ,雖然宇宙大爆炸理論宣告了熱寂論的終結,但我們仍然不能避免宇宙未來在其他意義上的熱寂論。熱寂論危機仍然存在,熱寂論並未終結)。

 

1969年,普利高津在國際“理論物理與生物學會議”上發表了《結構、耗散和生命》一文,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把理論熱力學的研究推向了當代的最高峯。在耗散結構理論中,宏觀系統可以分爲孤立系統、封閉系統和開放系統,其中開放系統是一種能與外界同時存在能量流、物質流和信息流交換的動態系統。開放系統又可以根據其內部各個區域的物質和能量分佈的平衡程度分爲三種存在狀態:平衡態、準平衡態、近平衡態和遠平衡態。在此基礎上,普利高津將“耗散結構”定義爲: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通過與環境不斷地交換物質、能量和熵,在一定的條件下自發形成的有序結構 。

(1)系統必須開放。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孤立系統的熵不可能減少。對於一個孤立系統,無論其微觀機制如何,如果從宏觀上看,它可以被當成是孤立系統,則必然要達到平衡態。耗散結構理論認爲,對於孤立系統來說,熵是增加的,總過程是從有序到無序;而對於開放系統來說,由於通過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可以從外界獲取負熵用來抵消自身熵的增加,從而使系統實現從無序到有序、從簡單到複雜的演化。

 

系統和人類社會活動等開放系統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說,耗散結構理論統一了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人文科學三者的發展規律,它是20世紀跨學科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採樣是從模擬的物理世界獲取數字信息的必由之路。多年來,指導信號採樣的基礎理論一直是著名的香農—奈奎斯特(Shannon-Nyquist)採樣定理,該定理指出,對於有限帶寬信號,採樣速率必須達到信號帶寬的兩倍以上才能精確地重建原始信號。然而,由於待處理的信號帶寬越以從低維的觀測向量精確或者高概率地重建原始向量。因此,壓縮感知以遠低於香農—奈奎斯特採樣定理要求的速率進行採樣,直接獲得壓縮形式的數據,從而突破了香農—奈奎斯特採樣定理的瓶頸,使得高分辨率信號的採集成爲可能。另外,這種採樣方式還避免了對採樣後數據的壓縮感知理論指出 :如信號在某組變換基(或過完備字典)上是稀疏(或可壓縮)的,那麼就可以用一組與變換基不相干的觀測基對信號進行測量,將其從高維空間線性投影到一個低維空間上。同時這種投影可以保持重建信號所需的信息,通過進一步求解一個稀疏優化問題可以從低維的觀測向量精確或者高概率地重建原始向量。因此,壓縮感知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的最高獎——沃特曼獎。目前,壓縮感知已成爲數學和工程應用領域的一大研究熱點,在理論上衍生出了分佈式CS理

論、1-比特CS理論、貝葉斯CS理論等;在應用方面,CS理論也被應用於壓縮成像、機器學習、地理信息數據分析、無線傳感器網絡、信源編碼等領域。

比如,目前流行的用來估計中國GDP增速的“克強指數”就可以看作壓縮感知的一個例子。克強指數源於李克強總理2007年任職遼寧省委書記時,喜歡通過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貸款發放量三個指標分析當時遼寧省經濟狀況。

 

196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著名物理學家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來說明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是如何自發形成並維持穩定的有序結構,即“耗散結構”。生命系統、人類社會系統、經濟系統以及許多重要的複雜系統都是一個有序的開放系統。依賴於負熵的持續流入,系統維持着有序狀態,從有序到更加有序代表着價值的增加,從有序到無序則代表着價值的減少、熵增、直至死亡。

 

熱力學熵和信息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熱力學熵描述系統的無序度,信息熵描述隨機變量的不確定性,熱力學熵其實是均勻分佈下的信息熵。在後面的討論中,我們將主要使用信息熵,因此下面我們簡單回,我們認爲,自然是物質和能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概率)分佈。人類維持生命所需的負熵來自於自然,負熵即有序即價值,所獲負熵的多少取決於人類社會對自然的認識和了解程度。因此,人類社會的總價值就是人與自然的“互信息”。商品是價值的載體,它承載有序或負熵。和環境漲落的影響或限制。技術進步、管理創新都會使人均產出增大,負熵稀缺則會導致人均產出降低,環境漲落包括自然條件的變化,例如,農業社會時天災會顯著降低人均產出。

 

性質

(4)表明,通過改變分配方式降低需求分佈熵是有極限的。超過該極限,必然會導致生命個體的死亡,即消費者數目下降,此時經濟系統會非常不穩定。基尼係數與需求分佈熵有負相關的傾向。在一個社會中,需求分佈熵越小,說明需求分佈越不均勻,從而社會的基尼係數越大。

 

符合上述最大熵解的經濟系統還有:原始社會的人人平等經濟(屬於上面定義的人人平等的分散佈局經濟)、中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佛教理論中的最小消耗經濟。容易發現,上述經濟系統具有如下的共同特徵:(1)分散佈局;(2)(近似)人人平等;(3)幾乎不需要貨幣。這些特徵也與經濟學中著名的“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存在性定理”幾乎完全吻合。

 

網絡化的分散佈局生產和生活方式體現了平等、自由,達到了最大熵,具有最佳的穩定性,我們堅信它必將是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進一)信息價值V:幾乎所有的商品都凝結了人類的智慧,從而使得該商品能夠擁有特定的功能,完成特定的工作,我們將商品中凝結的人類智慧稱爲商品的信息價值。在古代,商品中的信息價值較小,因此,能量守恆定律、物質不滅定律、質能等價定律等都可以應用於經濟系統的分析。能量、物質具有不可共享性,然而,在自然條件下,熵單調遞增,這是導致能量、物質稀缺的根本原因。

 

信息的目的和本質就是合作、共享,這一點完全不同其他幾個價值形式,也體現了其更高的價值形式。信息可以以光速傳播,這決定了信息的高效性,同時,信息方式是人類最節約能量、物質、空間的解決方式,信息的合作與共享本質,使得社會中人人平等。

 

上物質和能量儲量、時空等的物理條件的限制,因此具有稀缺性。信息價值依賴於人類的智慧和創造,不依賴於具體的物理條件(當然,人類的生存受制於物理條件),並且隨着大量信息的產生,人們創造信息價值變得越來越容易,從而形成正循環反饋。因此,只要人類存在,信息價值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沒有稀缺性。

 

物質、能量、時間和空間價值由於受物理條件限制,一種商品佔有了該價值,其他商品就不能再共享,因此具有排他性。信息價值可以複製和共享,共享成本低廉,共享之後所有參與者都擁有該價值,而且信息提供者的信息價值並未受損。因此,信息價值沒有排他性,信息的共享體現了公平。

 

(3)在負熵稀缺的約束下,如何實現更節約能源、更節約物質、更節約和保護空間、更高效率的生產組織方式?

 

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就是信息,這是信息價值的核心部分。這也是創新的核心內容,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生產創新、制度創新。

 

商品的價格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響:商品價值、供需關係和貨幣投放量。我們將排除貨幣投放量的商品價格稱爲商品的本徵價格,它只分散佈局是在複雜系統中針對某些目標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的最優化解。有時在整個複雜系統中達到一個我們期望的目標,或讓其實現一個宏大的功能,是非常困難的,系統越複雜,最優解越難找到。於是我們希望能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尋找到一些符合要求的最優解。而物理現實中的系統都非常複雜,以至於必須在一些現實約束下才有可能找到最優解。有時我們的目標是要求複雜系統越穩定越好,不要出現崩塌現象,減少黑天鵝事件對整個系統的毀滅性破壞。而有時我們的目標是複雜系統運行的效率高,得到期望的結果有經濟,節約的效應。目標函數可以有很多,但分散佈局是針對很多個目標函數有普適意義的最優實現

 

途徑之一,有時分散佈局甚至既是系統穩定,又是運行效率最高,運行過程最經濟這三個目標函數的最優解。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分散佈局的威力沒有被充分認識清楚,甚至是被忽視了。

 

更進一步,現代的量子力學中的路徑積分表述就是採用了類似於最小作用量原理的方式,把量子力學的全部表達爲一個基於量子系統比如一個電子或一個光子的整體的、全局的一個物理量——拉格朗日量的一個積分方程。量子力學的路徑積分表述跟薛定諤微分方程和海森堡的矩陣力學是等價的,是用來描述量子力學的第三套平行的理論。在物理學的體系裏,跟分散式佈局一樣從全局最優出發從而求解出局部也最優的例子不勝枚舉,費馬原理等都有相類似的效果。

 

 

 

人人都是知識的創造者,人人同時又是知識的分享者和使用者,這

恰恰就是知識產生、分享和使用的分散式佈局的結構。

 

分散式佈局的知識產生、分享和使用模式,提高了知識的分享效率,降低了知識的獲取成本,並使知識的傳播更爲迅速,廣泛,對知識的傳承的穩定性也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先看四個算式:

100

1.01 =2.7048;

100

1.02 =7.2446;

100

0.99 =0.3660;

100

0.98 =0.1326。

 

 

結構決定功能是系統科學的基本觀點 。

比如,構成生命物質基礎的蛋白質,其功能就依賴於其一、二、三、四級結構。蛋白質是細胞組分中含量最豐富、功能最多的高分子物質。酶、抗體、多肽激素、轉運蛋白、收縮蛋白以及細胞的骨架結構均爲蛋白質。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氨基酸藉助肽鍵連接成多肽鏈。多肽鏈是蛋白質分子的最基本結構形式。多肽鏈中氨基酸的排列順序稱爲蛋白質的一級結構。蛋白質分子中的多肽鏈經摺疊盤曲而具有一定的構象稱爲蛋白質的高級結構。又分爲二、三、四級結構。二級結構是指局部或某一段肽鏈的空間結構,也就是肽鏈某一區段中主鏈骨架原子的相對空間位置。包括α-螺旋、β-摺疊、β-轉角和無規捲曲。三級結構是指整條肽鏈中全部氨基酸殘基的相對空間位置,也就是整條肽鏈的三維結構。四級結構是由兩條或兩條以上的多肽鏈藉助次級鍵連接而成的結構。蛋白質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其空間結構會發生改變,從而使其理化性質發生改變,生物學活性喪失,這就是蛋白質的變性作用。

 

 

 

人體神經網絡就是這樣一個具有良好結構和強大網絡功能的網絡。人腦是一個高度緻密的中心網絡,其中包含了大約1 000億個神經元(即1 000億個節點)和100萬億個神經突觸(即100萬億條邊)。人體其他部位的神經元組成了邊緣網絡,中心網絡接收邊緣網絡各處神經元傳來的信號,計算應該如何反應,並迅速發出操作指令指示邊緣節點執行相應動作。

 

因此,人腦內節點間有規律的連接的形成一般需要依靠外界干預。這種干預常常以教育(知識、經驗傳授)的形式表現。在教育者(教育者的教育可以是直接教育,如教師授課;也可以是間接教育,如學習者依靠書本自學)頭腦中這種連接已經建立,受教育者腦中連接尚未建立,教育的過程就是教育者幫助受教育者建立連接。受教育者腦中這種特定連接建立後,受教育者還需要利用節點間環路的反饋作用,通過不斷記憶、溫習來穩固連接。

 

 

對一個系統而言,當我們得到關於它的足夠的信息後,我們可以消除一部分(或全部)關於其運動狀態的不確定性,這樣所消除(或減少)的熵就是負熵,所以信息就是負熵。信息所表示的是體系的有序度、組織結構程度、複雜性、特異性或進化發展程度,這是熵(無序度、不定度、混亂度)的矛盾對立面,即負熵。

 

人類社會的根本矛盾可以總結爲:負熵的間斷、有限供給與持續、加速的熵增之間的矛盾,具體表現爲有限的資源與無限的消費,這是一切危機的根源。

在經濟系統中,價值創造需要消耗直接生產成本,以及需要考慮外部不經濟帶來的間接成本。直接成本中,物質、能源、勞動時間等要素都受到稀缺約束,歸信息化的目標是提高信息價值佔比,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歸信息化是解決根本矛盾的最優選擇路徑。歸信息化具備共享、合作、開放、全局、自由、民主、平等、非物質幸福和非物質尊嚴、環保、與自然和諧、邊際遞增的價值觀,核心理念是通過擴大載荷在物質,之上的信息價值,形成新的物質系統,從而減少對物質、能源的消耗,實現可持續的負熵供給。

 

在傳統經濟當中,企業追求規模經濟。

 

 

信息的可共享、並在共享中可增值的特性,是物質和能量所不具有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物質和能量均是越用越少,而只有信息是越用越多。 信息越用越多正是反映了其具備邊際遞增的效應。

 

 

 

信息不對稱和信息不完全一直存在,阻礙了知識的創新和傳播。如果信息能夠平等自由地獲取和使用,結合網絡化,充分共享,充分合作,弱化信息不對稱和信息不完全,新的知識、新的發明可能只需更短的時間便可誕生,從而提高全社會的福利水平。

 

人類歷史因此也伴隨着信息傳遞方式的演進而展開。目前公認的人類歷史共出現了五次信息傳播革命 。

第一次是語言的使用,語言成爲人類進行思想交流和信息傳播不可缺少的工具。語言的產生使人類信息活動範圍和效率得到巨大的提高。

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現和使用,使人類對信息的保存和傳播取得重大突破,較大地超越了時間和地域的侷限。人類面對面的交流通過語言,

第三次是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使書籍、報刊成爲重要的信息儲存和傳播媒介(紙和印刷術,都屬於媒介範疇,但紙直接作爲載體,印刷術作爲提高載體信息量和傳輸力的技術)。

第四次是電話、廣播、電視的使用,使人類進入利用電磁波傳播信息的時代。電磁波傳播信息也被稱爲無線電技術的發明和應用

 

第五次是計算機與互聯網的使用,即網際網絡的出現。從

信息論的完整表述可見於《通信工程的數學原理》:信源將信息編碼後通過信道傳輸給信宿,信宿將接收到的信號解碼,還原成信源發送的信息,這就是一次通信過程。其中涉及的信源、編碼、信道、解碼、信宿等是通信的要素。

知識是人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中獲得的認知以及積累的經驗的總和,是人類理解與學習的結果。 人類獲取信息,並對其進行處理和儲存,因而形成了知識。知識是信息的子集,因此必然符合信息準則。

 

信息量的增加、網絡化和數據挖掘技術的進步形成了正反饋效應,新知識的創造週期縮短,人類社會的發展還在加速往前邁進。放在開放平臺上的數據能被深度挖掘,從而變成有用的信息。更多有效信息的傳播通常能使社會運行更加高效。

 

另外,開放數據平臺還能起到激發創新的作用。紐約的實踐已經證明,開放數據平臺會吸引大量高科技人才和企業的關注,激發前沿的創新和應用。雖然成立僅有一年,但圍繞着紐約開放數據平臺而產生的應同樣,在國內資本市場,也誕生了一批大數據相關的上市公司。例如拓爾思,專注與非結構化信息處理,提供企業非結構化信息搜索系統、輿情監控系統、競爭情報系統;榮之聯,生物行業數據處理服務供應商,爲華大基因設計、建設和維護位於深圳和香港的生物信息超算中心,成功地解決了基因測序形成的海量數據在並行計算和存儲等方面的難題。

 

 

歸信息化的趨勢下,市場變革之快遠超人們想象。企業競爭從原來的領域內競爭演進成跨界的競爭。即使原來是非專業的,創新仍能幫助其顛覆傳統的商業模式和交易關係,先發優勢被弱化。在過去幾年,互歸信息化,改變了企業競爭的格局,使得行業的邊界變得更模糊,更多的跨界競爭出現。市場格局變化極快,推動創新的涌現。

 

 

前面我們已經指出,社會發展的終極理想狀態應該是網絡化的分散佈局,所有的消費者都是生產者,每個人都“自給自足”,需求與其產出相等。人們擁有各自的技能,一定數量的人羣通過緻密的網絡連接起來,利用各自技能相互合作生產出特定的商品。商品的生產歸信息化,商品信息價值比重最大,生產過程對環境影響最小。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依然需要通過交換各自生產的產品來滿足生理和心理的消費需求,因此貨幣對人類社會仍然是必需的。

 

那麼未來社會貨幣的表現形式到底是什麼樣的呢?這裏我們大膽假設,認爲未來貨幣應該以(細分單位化的)壽命的形式表現出來,理由如下:

(1)人的生長和生活需要負熵維持,可以認爲人獲得的負熵總量越多,人的壽命就會越長,因此人獲得的負熵總量與壽命長度之間存在一個線性關係。

(2)未來社會由於高度網絡化(充分溝通,無信息鴻溝)和歸信息化(物質和能量等消耗最小),商品的配置格局幾乎最優,不會出現供需不平衡,商品價格等同於商品價值。商品是價值的載體,它承載有序或負熵,因此可以用壽命衡量商品價值,從而壽命可以成爲貨幣以幫助人們進行商品交換。

(3)人的壽命作爲貨幣時,人生產的商品賣出後獲得壽命的增加,買入商品消費後使得壽命減少。終其一生,生產獲得的壽命與消費的壽命相等,滿足我們前面關於未來社會每個人生產和消費的商品價值相等的預測。

(4)壽命作爲貨幣可以使得市場上的貨幣總量隨着人類社會和經濟系統的變化而相應自適應變化。

(5)壽命作爲貨幣,其發行是分散佈局的,每個人都有發行的權利,避免了貨幣集中發行的缺點。

(6)人們可以通過不斷地創造價值來獲得壽命增加,從而只要願意,人類可以長生不老,符合人類永生的終極追求。

 

 

我們預言未來貨幣的發展趨勢將是去中心化,最好實現去貨幣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