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知識需要整理

在這飛速變革的知識經濟時代裏,個人發展越來越依賴於個人競爭力。而個人競爭力的源泉則是個人知識力:個人知識的學習、保存、共享、使用和創新的能力。每個人都離不開個人知識力的培養和塑造。對於各類機構而言,提升知識員工的個人知識力也是組織效率提升、競爭力升級的基礎工作。

 

學習:生活在知識社會裏,沒有別的選擇,我們每個人只有持續不斷地學習。不學習肯定不行,但學習了也不一定行——我們應該學什麼?如何高效率地學?有什麼樣的學習輔助工具?

 

保存:我們有限容量的大腦不可能將所有的知識都保存起來,而許多信息和知識也只是要求我們在需要使用的時候能夠找到即可,那麼如何充分利用各種工具保存我們的信息與知識呢?爲什麼我的電腦總是亂作一團使我找不到我需要的東西?

共享:每個人的價值都需要在與人合作後才能顯現和提升,那麼如何讓別人願意跟我們合作?機會爲什麼會光顧我們呢?關鍵的問題是“讓別人知道你知道”,讓別人瞭解你,信任你。實現這個目的的最簡便可行的方法就是自己主動去做知識共享的工作,誰主動做了,誰就更有競爭力。

 

創新:所有創新的前提都是知識創新,競爭的最高境界是通過持續創新的引領,從而將跟隨者和“山寨們”遠遠甩在後面。

 

現在,所謂無知不是指沒有知識,而是不會展示自己的知識、不會發揮知識的價值、不會發現新知識、不會學習新知識,也不去創造知識。對於主要靠知識謀生的知識工作者而言,你的知識管理過程是否運轉自如,是個人發展和個人競爭力能否持續提升的關鍵。

 

看完了《色戒》,我知道女人是靠不住的;看完了《投名狀》,我知道兄弟是靠不住的;看完了《集結號》,我知道組織是靠不住的;看完了《水滸》,我知道領導是靠不住的;看完了《越獄》,我知道牢房是靠不住的。

爲了生存和發展,每家企業都會裁員。許多時候裁員並非因爲員工的錯誤或者能力欠缺,而是因爲戰略改變了,你的這塊業務不再需要了,這樣的情況下即便你再優秀也要走人。如果關注財經新聞的話,你就會發現,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下,不僅是普通員工,即便CEO也是走馬燈般地換。

 

富不過三代,有成就的人,很少是靠父母的廕庇長大。在中國當前的環境下,也很難見到超過30年的富豪。

 

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52歲得子,取名寶兒。雖是老年得子,但鄭板橋對其子卻管教甚嚴,從不溺愛。他在臨終前把兒子叫到牀前,指名要吃兒子親手做的饅頭。

父命難違,兒子只得勉強答應。可他從未做過饅頭,請教了廚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做好饅頭,喜滋滋地送到牀前,誰知父親早已斷氣。兒子跪在牀邊,哭得像淚人一般,忽然發現茶几上有張信箋,上面寫着幾行詩句:“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如果想擁有快樂的一生,你一定要靠自己:父母會老去、單位會破產、朋友會離開、夫妻可以化作分飛燕。如果想做一個有成就的人,你更要靠自己。

 

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在他的《權力的轉移》一書中分析得出,人類歷史上權力的來源已經從暴力、財富轉移到知識,他提出“知識將顛覆全球的權力格局”。丘吉爾曾經預言過“未來的帝國是建立在腦力上,人要靠自己,但靠自己不是依靠自己的體力,而是要靠自己的腦力,靠知識。有一個人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半身不遂,四十多歲的時候喪命,別以爲你整天上互聯網就有知識,你看的只不過是大量的信息而已!

 

信息爆炸,知識也不例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有一個統計,人類近三十年來所積累的科學知識佔有史以來積累的科學知識總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幾千年中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只佔10%。

 

別把數據、信息和知識相混淆

 

“正常小兒的基礎體溫爲36.9~37.5℃。一般當體溫超過基礎體溫1℃以上時,可認爲發熱。其中,低熱是指體溫波動於38℃左右,高熱時體溫在39℃以上。連續發熱兩個星期以上稱爲長期發熱。”上述基礎體溫是指直腸溫度,即從肛門所測得,一般口腔溫度較其低0.3~0.5℃,腋下溫度又較口腔溫度低0.3~0.5℃。若37.5℃是從口腔測得,則直腸溫度在37.8~38.0℃,剛剛有一點點低燒。

 

知識又可以分爲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所謂顯性知識是指能夠用語言、文字、肢體等方式表達清楚的知識;而隱性知識則是雖然知道如何做,但卻很難告訴別人或者寫明白、說明白的知識。從掌握知識的角度講,大量的知識以隱性的成分存在着,而能顯性化的部分較少。你雖然知道知識分爲顯性和隱性後,你在個人知識的學習中就應該明白,知識的學習不僅僅是聽課和讀書,還需要去學習隱性知識,需要去通過談話、觀察等多種方式學習;同時,你應該主動促進你的知識從隱性向顯性轉化,只有你有意識地顯性化你的知識,你才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識,才能讓別人知道你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才能贏得合作機會和新發展的平臺。

 

大都是知識工作者,你的主要工作也是處理信息和知識。那麼,你的競爭力的源泉和優勢就是你處理信息和知識的能力與效率。

 

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上Google的網站搜索到盲腸炎手術的開刀步驟,但不論這個人蒐集了多少信息,“你敢讓他開刀嗎?”知識與信息不同,知識除了要靠經驗去消化彙集來的信息,還要去驗證、思考,甚至在親身體驗過程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學歷可以作爲你知識水平的一個表現,但其表達的只是在某時、某地的知識存量,是否能持續地更新知識、是否能持續地共享和傳播自己的知識、是否能將已有的知識用好用足來獲取價值、是否能持續地創新知識引領發展,只有這些纔是個人競爭力的源泉。

 

原來的說法是不識字的人被稱作文盲,現在的說法是不會學習的人是文盲。如果你學會了選擇知識,有好的學習方法和工具,形成了良好的知識學習的習慣,那你就不是新時代的文盲了!

 

我們認爲,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一個知識工作者的競爭優勢不僅僅來源於他掌握的知識數量,也不僅僅來源於他熱愛學習的習慣,而在於他必須掌握從知識學習到知識保存、知識共享和傳播、知識利用和創新的過程,如果沒有對整個過程的掌握,這個人雖然在某一方面比較有優勢,但是很難建立起相對於大多數知識工作者的競爭優勢。

 

.我們必須持續地學習才能保持我們的競爭力;在同樣的時間裏誰

的學習效率更高、獲取知識的能力更強,誰就掌握競爭優勢;

·並非所有的知識都能夠裝在人的大腦中,在每個人的知識結構中都有一些“只需要知道誰知道(人的問題)、知道在哪裏(存儲的問題)”的問題;

·因爲每個知識工作者的工作都需要與他人協作,所以需要每個人都擁有團隊協作的精神,需要讓跟你協作的人(或者潛在的協作對象)能夠了解你的知識背景、結構和能力,只有讓別人瞭解你,纔能有更多的機會。讓別人瞭解你,你必須自發地去做知識共享的工作,做知識傳遞的工作,這也是知識工作者建立個人品牌的基礎和捷徑;

·知識本身沒有價值,知識只有在使用中才能體現其價值。如慢、大學生比較稀缺。在今天的環境下,如果你有5年不學習,無論你的學歷是博士還是學士,你絕對會落伍;如果你有10年不學習,你就會發現在就業市場上自己將找不到工作——你已經不知道你會幹什麼了!

 

 

在學術研究上,如果誰第一個將某領域的某個問題講出來(在學術會議上)、寫出來(在學術論文中)並被大家認可,誰就可能成爲這個領域的專家。通過講出來、寫出來可以給你帶來名聲、榮譽、資金和各種資源。在我們日常的工作中,共享和傳播的情況可能沒有學術領域。如果你想將你的知識共享或者傳播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雖然你覺得自己知道,但這種知道是支離破碎、不繫統的,你需要再學習和實踐,這無形中促進了你對知識的掌握。在知識的共享和傳播上,你需要定位自己的知識和需要傳遞的內容,需要找到知識共享和傳播的工具和手段,這是第四章的內容。

 

那我們的知識到底有什麼用?從知識保存的角度講,人超不過圖書館和硬盤,所以知識的保存不是目的。我們掌握知識的目的在於讓知識能夠發揮作用,讓知識幫助我們生活得更美好:改善我們的生活,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服務)質量,賺更多的錢,職位更高,形成個人的影響力,心情更愉悅等。如何讓你的知識發揮作用,這是個人知識問題中,是如何擁有持續的競爭優勢?記得有一位朋友說過,我不怕你山寨我,因爲你只能跟隨我,卻永遠不知道我下一步會做成什麼。當你山寨我的產品或者服務的時候,我已經去做利潤率更高的產品了。

 

知識有價值,但知識本身沒有辦法賣,因爲無法衡量你腦袋中的知識值多少錢。知識的利用和交換必須通過產品和服務的形式來實現,老師:

第一,他的知識沒有轉化爲成品和服務,所以他無法實現銷售。我們給他的建議是從最簡單的開始,將自己的知識轉化爲培訓服務,轉化成一門課程提供給市場,只有這樣別人才能買你這個服務,你的知識纔能有價值。

第二,單純的一個知識沒有價值,老李主要擅長的是諮詢項目的實施,而作爲一個公司來講,需要讓客戶知道你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就需要市場人員;將你的產品和服務銷售出去,也需要銷售人員。

 

要管理自己的知識,就必須先擁有知識。在當今時代,每天以處理信息和知識爲主要工作內容的知識工作者都應該是終身學習者,否則必將被社會淘汰。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第一個問題就是學什麼知識,哪些知識更有價值。第二個問題是知識應該學習到何種程度,是不是隻有拿到一個博士或者碩士學位才能證明自己掌握了某個領域的知識。第三個問題是關於學習的方法和工具問題。

 

估計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如果兩個人知識背景相差很大,就很難產生溝通、交流的慾望,很難真正地交流思想和分享知識,最多是一方照顧另一方的溝通。

 

所以,作爲一個現代的知識工作者,有一些基礎知識是每個人必須掌握的。你起碼要知道陳勝吳廣是農民反抗壓迫的典型(否則你就不會理解人們說“我們最需要陳勝吳廣”是什麼意思);你起碼要知道基本的數學、物理學、邏輯推理和心理學的知識;你還需要知道地理、文化、歷史和生活的基本常識,否則沒有人願意與你溝通、交流,沒有人願意與你分享、合作。

 

一個大四的學生,是畢業就賺錢重要,還是再花時間和金錢讀研究生後再去賺錢重要?一個美女,是找一個有錢的老公重要,還是靠自己從頭做起重要?一個大學老師,是寫文章做研究去當教授、院士重要,還是利用資源先賺錢重要?

 

大部分人在學習一個領域的知識的時候,學到80%就不學了,被稱爲“菜鳥學到80%就飛走了”。而這80%的知識可能是這個行業和領域的人都知道的,所以如果你在學習某個領域知識的時候,一定不能在80%上就停下來。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一個志在有大成就“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進構造好的模型裏,否則很快就會忘記。詳細的資料是靠表達它的簡化方式來保存在記憶裏的……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滿的結構把它關聯在一起,那是一種多

半會被遺忘的知識。一串不連貫的論據在記憶中僅有短促得可憐的壽命。”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哈佛大學“認知研究中心”創立者布魯納

 

筆者認識一位成功的企業老總,他的學習方式就是說。當他對某個方面的知識不清楚的時候,他就先讀基礎的資料。讀完後,當要與自己企業情況結合的時候,他就開會。開會的過程中他很少讓別人發言,而是通過自己滔滔不絕地說的過程整理自己的思路和知識。說的過程就是他對知識反思、提煉的過程,當自己能比較系統地說出來的時候,他就認爲自己已經掌握了這個領域的知識。

 

人生短短數十載,時間是一個最稀缺的資源,而且是一個無法購買和複製的資源。所以在知識的學習中,你必須要考慮知識獲取的“成本”問題,這個成本除了金錢之外,最重要的是時間成本。我從各個角度瞭解了這個領域的信息和知識。接下來,你要確認領域內的專家是哪些人,與該領域的專家進行交流學習。和利用這些知識來幫助你的工作。但你的學習還沒有結束,你還需要持續地跟進這個領域,接觸該領域的專家,反思自己的工作經驗和教訓

等,以幫助自己不斷提高。

 

第四,在實踐中學習和創新。知識的創新離不開實踐,在實踐中才能產生真正的創新。你需要在實踐中總結自己的經驗和教訓,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顯性化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對於已經掌握的知識要多說、多寫,爭取能夠用最通俗的語言講清楚複雜的問題。

 

腦袋不夠用。但從個人知識學習和管理的角度而言,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要掌握,其實你只需要掌握與自己工作最相關、最至關重要的那部分,其中有一類知識是“我知道在哪裏、我知道如何找到”的知識,如果你能在需要的時候找到這些知識,同時這些知識能爲你所用,那麼這些知識也屬於你。此外,信息的增加更加迅速,現在的信息總量已經遠遠超過技能,所以我們纔會聽到“外事不決問Google,內事不決問老婆”的戲言。

 

如果你搜索知識管理的英文單詞“Knowledge Management”,搜索引擎通常會以爲是兩個詞(Knowledge+Management)的組合,所以你如果想搜這個詞,必須在搜索框中用引號。還有,使用一個漢語句子的搜索也是有效提高搜索精準性的手段。

 

突破限制下載。例如在搜索框上輸入:“index of/”ppt,然後搜索,你就可以突破網站入口下載Powerpoint作品;在搜索框上輸入:“indexof/”mp3,然後搜索,你就可以突破網站入口下載mp3、rm等影視作品;在搜索框上輸入:“index of/”swf,然後搜索,你就可以突破網站入口下載flash作品。

 

Google的分類目錄http://directory.Google.com/。

 

每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而信息和知識則是無限的,所以在這種環境下,如果你想提高你的個人學習效率,你必須設置自己對於信息和知識的過濾器。

 

筆者認爲,網絡和電子讀物更適合淺閱讀,如果是專業的書籍,從理解的方便和深度上講還是需要閱讀紙質書籍。圖書市場上有許多掛着有的書雖然好,但可能不適合你目前的學習階段。例如有的書是面向入門者的好書,就不適合資深人士閱讀。有的書是面向進階的用戶,那一個新手可能就有點摸不着頭腦。所以在閱讀的時候你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經典。

 

胡適先生總共得到了36個博士學位,所以當年大家都愛說的一句口頭禪是“我的朋友胡適之”,以認識胡適、與胡適有過交往爲榮,胡博士成了掛在許多人口中顯示身份的標誌。這其實是我們普通人共同的心

2.所謂的朋友,起碼是可以交流和交換的人。交流思想、交換資源,已經建立了初步信任的人。朋友要跟普通的聯繫人區別開來,這個時候你就要分類,哪些人是簡單的聯繫人,哪些人是你的朋友(或者你想讓對方成爲你的朋友)。對於聯繫人,你需要做的工作是儘量收集這個人的資料和背景,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做到“知道誰知道”;對於朋友(或者想認識的朋友),才涉及下面的問題。

不知道彼此在做什麼、在想什麼、在關注什麼。所以有人“惡毒”地說:同學聚會其實是給那些“成功”的同學“得瑟”的機會,曾看到哈佛大學的一個教授建議“千萬別去參加同學聚會”,因爲他覺得同學聚會只能動搖那些還在奮鬥路上的人的決心和意志。

 

在學習和研究方面,Google還有兩個很有用的工具:Google學術搜索(http://scholar.google.com)和Google圖書搜索(http://books.google.com)。Google學術搜索是一個可以免費搜索學術

 

中國知網的綜合性數據庫包括了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和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每個數據庫都提供初級檢索、

 

現在中國的企業界和學術界之間存在一個“知識的分裂”:學術界研究的東西企業界不願意關注,由於學術界不瞭解企業界的具體需求而閉門造車。從個人學習的角度看,即使不是做學術研究的人也很有必要去閱讀你所在領域的優秀論文,也許你摸索好幾個月的東西在幾年前就有人研究過並以論文的形式分享了出來,那你爲什麼不去學習這些已經顯性化的知識呢?這纔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和方法。

 

豆瓣網是一家Web2.0網站,主要關注的內容是書籍、電影和音樂的評論。在豆瓣上,每個註冊用戶都可以自由發表有關書籍、電影和音樂的評論,可以搜索別人的推薦,所有的內容、分類、篩選、排序都由用戶產生和決定,甚至在豆瓣主頁出現的內容上也取決於用戶的選擇。

 

現在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識的數量也在迅速膨脹,如果不能把知識轉化成“你的知識”,而僅僅是硬盤裏的知識,那與自己何干呢?“你的知識”是你腦袋裏的知識或者是你知道知識在哪裏、是什麼知識,這些知識要能爲你所用,所以單純的下載、保存知識並沒有用,相反,我們稱這種行爲是一個信息時代的惡習!

 

一個原則是分類的深度不宜超過三層,即文件夾—子文件夾—孫文件夾,通常說,如果超過三層,自己再次打開的概率就會低於10%。

 

公司項目命名規則:年—項目號—客戶名—項目名—日期—版本號,

 

對於網站和文章的收藏,筆者推薦社會性書籤工具。現在提供社會性書籤工具的網站很多,包括Google、Yahoo等都提供相關工具。對於以中文閱讀和使用爲主的用戶,筆者推薦百度搜藏(http:/cang.baidu.com)。通過百度搜藏,當你閱讀到一篇文章,如果成功學經常引用的一句話是“成功=20%的知識+80%的人脈”,在好萊塢也流行着一句話:“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在於你知道什麼(whatyou know),而是在於你認識誰(whom you know)”雖然這些話有些絕對,但是,如果你沒有知識、沒有價值,誰會做你的“人脈”?所以筆者一直強調知識是建立人脈的基礎,缺乏了強大的知識基礎,人脈將無從建立。前面兩句話在很大程度上印證了保存“人”的重要性。進一步說,在學術界,共享知識是一項不得不做的工作:你要帶學生、要寫論文、要出版書籍,這些都是知識共享的典型例子。而在實務界,表面上似乎對於知識共享的要求要低許多,但是這並一提起共享知識,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我的知識是我的競爭力,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學來的,爲什麼要共享給別人?爲什麼要讓別人知道?如果我共享了是不是老闆就會卸磨殺驢把我開掉?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疑問!事實果真是這樣嗎?請問你是否靜下心來反思過自己:我的競爭力是什麼?是我現在掌握的這些知識嗎?請回憶一下你現在工作中用到的知識,是你最近幾年學習和掌握的,還是三年前、五年前就有的呢?一個真正有競爭力的知識工作者,其競爭力不僅僅來自於他當前的知識存量,更多的來自於他在現有知識結構基礎上不斷學習、創造和利用知識的能力。

 

反思自己不得志的原因,除了外部環境,你有沒有考慮過自己本身的原因呢?你有沒有想過:你的水平高低不是你說了算,而必須是別人的判斷。要讓別人說你是一個“牛人”,那麼對方怎麼判斷呢?你有沒有主動讓人去了解你,瞭解你的能力、水平、性格和價值觀?好酒也怕巷子深,是不是好產品需要讓市場來評判,你是不是有水平和能力的人要讓你的同事、朋友、領導和合作伙伴來評判。他們的評判需要依據,請能共享出來才能真正掌握共享知識需要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寫出來,能用語言和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是知識工作者必備的能力之一。如果缺乏這種能力,你會發現在學習和工作中寸步難行。在企業裏,如果你有一個什麼好的想法和建議時,老總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給我寫一個報告發過來吧”;在學校裏,你的成果的最基本表現形式就是論文,並且還需要你答辯:用你的語言講清楚你的想法和觀點。所以如果在表達自己知識的能力方面存在問題的話,你應該有意識地去鍛鍊自己。

並不是詩人和作家,不必要求自己寫得多麼華麗和有技巧,只要能講明白道理就很好!萬科集團的董事長王石在四五十歲之前也很不擅長寫東西,但自從他開了博客後就筆耕不輟,他的一個朋友說在山上的宿營地

 

“看一個人的身價,看他的對手;看一個人的底牌,看他的朋友。”

 

每個人都想結交高水平的朋友,只有高水平的朋友才能跟自己產生有價值的互動和交流,才能相互促進更快的成長。所以說如果你的水平低,當然不會有高水平的朋友願意跟你交往。反之,如果你的水平高,就一定能結交到高水平的朋友嗎?也不一定,如果你的水平和能力別人人。我們已經知道,現在的學歷教育已經不再能給自己帶來競爭力,有許多碩士、博士都在爲失業或者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發愁。從競爭的角度看,你的競爭對手起碼是擁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人,誰敢說自己學到的知識比他們更精更深呢?

 

你,但我不一定信任你;你有知名度,但不一定有美譽度,就如同某某姐姐一樣。作爲個體的知識工作者,你需要的不僅僅是讓人知道,而且要讓人信任,因此,通過共享知識無疑是一個快速建立個人品牌的好方法。

 

要有不同的側重點。對於一個新人來說,即使想共享但可以共享的內容並不多,對一個行業和領域,沒有三五年以上的積累是很難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和體會的。對於畢業五年以內的人,建議知識共享的範圍以你所的認識和體會的。對於畢業五年以內的人,建議知識共享的範圍以你所在的機構和同事、同學朋友之間爲主,這個階段的知識共享主要以提高自己知識學習的效率、讓別人瞭解你的個性和能力、展示你的潛力和學習精神爲主;對於畢業五年以上的人,很可能已經在單位擔任了一定的職務,在行業內也積累了不少經驗和體會,這時候除了可以在你所在的機構內共享外,還可以將知識共享的範圍拓展到你所在的行業和領域。例如,如果你是做軟件開發的工程師,那麼你可以將你在軟件開發領域的經驗和體會共享在軟件開發領域的專業社區,可以寫有關自己軟件開發的博客,可以向相關軟件開發領域的雜誌投稿發表自己的觀點等;對於畢業十年、十五年以上的人,你的知識共享的範圍可以擴展到整個社會,這時候從知識上說你應該已經掌握了所在領域的大部分基礎知識,並有了多年的實踐經驗,你可以從更高的層次共享你的知識、經驗、見解和判斷,這時候也是你的個人品牌形成的關鍵階段,應該多參與行業內的研討會、論壇等,爭取多發言以展示自己的觀點。

 

在二三十年前,如果能出版一本書,或者能在雜誌上發表一篇文章,甚至能在報紙上發表一個“豆腐塊”似的東西都是相當“了不起”的事情,好像都是可以拿出來炫耀甚至忽悠的資本,主要原因是當時可以用來傳播的渠道太少了,而且被少數人掌握着,普通人要想讓自己的想法被別人知道,實在是太難了!但現在,無論是紙質的出版物還是電子出版物,都增加了許多倍。從紙質出版物角度看,我國目前有500多家出版社,每年出版圖書接近30萬種;我國報紙、雜誌和期刊的數量也增長迅速,雜誌從1978年的930種增加到2008年的接近1萬種,報紙接近2000種。出版社、報紙、雜誌和期刊的增多爲個人知識共享的傳播提供了渠道。在紙質出版物之外,任何一個人只要會上網,都可以在無數的論壇、博客(blog)和各類免費提供的空間中發表個人的言論,理論上講你發表的東西全球的讀者都可以看到,而且發表的容量沒有限制,這是何等的幸福!

 

現在提供博客服務的網站平臺很多,根據筆者研究和實踐的經驗看,普通人開設博客,最好建立在自己行業的主流網站上,而非類似於新浪和搜狐這樣的大衆網絡門戶平臺。行業網站的用戶更加專業,他們都是你分享內容的目標對象,而且可以與你進行有效的互動。而一般的馬謖有知識嗎?有,但他的知識都是顯性知識和間接經驗。顯性知識經常表現爲書本上的理論、專家的話等,但書本上的理論很多,具體決策使用哪個理論、什麼理論適合什麼樣的環境卻是書本上不可能教的,是個人必須通過親身體驗才能得到的,所以說單純的顯性知識是無法發揮作用的,這也是古代的知識分子最被人詬病的地方:滿口之乎者也,但卻不瞭解社會和具體工作,所以知識無法發揮作用。這也就是爲什麼一個新畢業的大學生雖然有顯性知識,但卻無法在工作中發揮作用的原因之一,因爲他欠缺隱性知識,他的隱性知識必須通過在日常工作中的積累和有意識的學習才能掌握,而且顯性知識必須與隱性知識相結合才能發揮出真正的功效。

 

既然單純的顯性知識無法發揮作用,就提示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僅要注重顯性知識的學習,更應該注意通過人際交往、通過事後的回顧與總結、通過實踐去學習和掌握隱性知識。不能滿足於保存知識或者背住知識,而一定要主動去使用你的知識,只有將顯性知識不斷付諸於實踐,才能知道顯性知識利用的環境、技巧和範圍。

 

的確,知識越多的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所以知識越多的人越謙虛。但有時候這種謙虛也會成爲恐懼和膽怯的原因:因爲知識越多,感覺到事物的不確定性越多,所以許多事情不敢去幹,總奢望條件再成熟一點、環境再好一點、掌握的信息再多一點纔敢決策,導致許多事情不敢開始。這類人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當年我也想如何如何,如果要是做了一定比他好許多”。對於這類人,筆者向你推薦一句話“無知者無畏”。

 

做。但事實上,任何決策和判斷都是在信息和知識不完全充分的條件下做出的,而機會更是在信息和知識支離破碎的時候出現的,如果等所有的信息、知識和外部環境都成熟了再去行動,那時候將與成功失之交臂,機會也就不成爲機會了。所以說,知識工作者要有一股無知者無畏的幹勁,要敢於去嘗試,羅斯福總統曾經說過“唯一讓我們感到恐懼的是恐懼本身”,如果僅僅生活在恐懼中,那什麼事情都無法做,什麼事情都做不成,你的一生將一事無成。

 

至於要確定將你的知識用在什麼領域,確定事情的輕重緩急,在大部分狀況下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更多的是靠膽識。相對來說,知識工作者更習慣於邏輯推導、嚴格證明或者證僞,你的知識可以用在這個領域,也可以用在那個領域,可以用來解決某個當前急迫的問題,也可以用在解決未來更有價值的問題。選擇了某個方向意味着放棄了另一個方向,在你的時間是一定的情況下,如何選擇知識使用的方向和領域對於你個人的發展影響很大。在科學研究領域,那些選擇速成的方向和領域知識工作者如果想將自己的知識發揮出最大的作用,一定要在與別人的合作中才能實現。所以,知識工作者必須學會與人合作,尊重人的多樣性,多看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善於與別人分享利益與成果。現代社會發展的趨勢越來越表明,有溝通意願的人,纔是心智健康的人,有合作能力的人,纔是有前途、能成功的人。現在的知識分工越來越細,每個人只能掌握自己領域內的知識,只有善於並主動與人協作的知識工作者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才能真正用知識創造價值。

 

就業和創業的最大區別是:就業是別人給你找事,而創業是自己沒事找事。而把個人知識與任務和項目相結合就是“別人給你找事”做,當點評:暫且不論小吳能力如何,如果他不去工作,不能將自己學到的知識與任務和項目相結合,那麼不出兩年,他的知識就會貶值,競爭力就會隨之下降,也就更難找到合適的崗位了。

 

1916年春,一隻俄國的小船悄悄地駛進了英國港口,幾個學者一下船,就去拜訪英國負責軍火生產的大臣,請求傳授光學玻璃的生產技術。因爲光學玻璃是國防工業的重要材料,當時只有德、英、法三國掌握這個祕密。英國爲不泄露機密,讓他們去法國。在法國,總統陪他們去會見玻璃製造商曼杜阿,然而,俄國學者出100萬法郎也未買到製造的祕密。萬般無奈,只好重返英國,雙方經過討價還價,直至俄方答應給英國光學玻璃製造商謙斯25年的生產壟斷權,纔得到生產技術的奧祕:攪拌——熬熔玻璃時必須不停地攪拌。得知這個訣竅後,俄國學者們面面相覷,哭笑不得。

 

知識的獨特性也分兩種,第一種是專,在某個方向上深入,別人都不如我深,所以我有獨特性,比如讀博士基本上是這個意思。還有一種是博,我既會拍電影又會畫畫,還會說相聲、做木匠,這樣的人以綜合優勢樹立自己的獨特性。除非我們聽說過的、瞭解的、信任的,其他的量再大再便宜我們也不買。這也正是筆者一再強調的知識工作者爲什麼需要個人品牌的原因。我們每個人都要等待被挑選,被市場挑選、被招聘單位挑選、被你的目標客戶挑選,在大家功能、水平差不多的時候,挑選誰和不挑選誰靠什麼,主要靠誰有品牌。因此說,知識工作者必須主動有意識地通過共享自己的知

 

第二,持續提高你知識的獨特性。

你能讀碩士我也能讀,你是博士我也是博士。如果個人知識的獨特性單靠學歷和證書的話,將來會越來越靠不住的,因爲這些顯性知識或者顯性知識較多的學習不具備很高的壁壘,你必須要充分掌握你的行業、你的領域的隱性知識,必須多實踐、多總結,這些包含你的經驗、體驗和操作的知識更難被別人複製,即更具備獨特性。

 

提高個人知識獨特性的路徑有兩條,第一條是在某方向上的專,這是基礎,對於學生和處在職業生涯前十年的人而言至關重要,就如同前面所說的,你要在你的領域內達到行業前十名或前一百名的水平,這樣無論你做什麼都會有保障,都會有較強的競爭力;第二條是整合資源的能力,你能將相關的資源整合起來以發揮出更大作用,這種綜合實力更難以複製,創造的價值更大。這裏面涉及知識的創新、知識的整合,需要個人遠大的目標和眼光來支撐,需要戰略決斷能力、管理能力和執行能力作基礎。

 

第三,通過知識共享樹立你的個人品牌。

一般來說,在學校受到的教育越多,他的收入水平就越高。但你要注意,這個收入水平並非是第一個工作(首次工作)的收入,而是在有生之年收入的總和。從這個角度說,你沒必要懷疑知識的價值。更進一步說,這個趨勢是一個平均趨勢,並非每個受教育程度高的人都要比學歷低的人收入高,要是這樣的話,小學畢業的李嘉誠可能永遠成不了亞洲首富,所以你還需要持續地努力。

其次,大學給了你一定的知識基礎,但你的知識更多的是顯性知識,這些顯性知識還有一個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只有將其轉化爲你的隱性經驗和技能的時候才能真正展現知識的價值,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年時間。大部分勞動者的收入曲線都是從低到高再低的過程。

 

第四,出來創業,你們知識使用的方式其實是要將自己的知識產品化或者服務化。你們目前爲市場提供的主要是知識服務化,如果想做大,則這種產品和服務必須能夠複製,建議你研究中小企業的需求。

熊彼特認爲,所謂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到生產體系中,以實現對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著名管理學大師德魯克(Peter F. Drucker)認爲:“創新是賦予資源以創造財富新能力的行爲,創新確實創造出資源,人們在自然界發現某種有用物並使其產生經濟價值之前,並沒有‘資源’這樣一種東西。通俗點理解,創新就是對原有資源的重新組合。從這個角度看,創新與發明有所區別,擺脫慣性思維,知識創新很簡單

 

有兩位騎手分別騎上自己的馬進行比賽,但比賽的卻是誰的馬跑得慢。這可和以往的經驗太不一樣了,於是兩位騎手只好很難受、慢慢騰騰地賽起馬來。如何才能取勝呢?一位智者傳授給他們一個賽馬的妙計。稍後,兩位騎手經過商量,便揚鞭催馬,一溜煙打馬迅速跑起來。

請問,這位智者傳授了什麼妙計呢?

測試題二:

有一家人去找出租房,全家三口,夫妻兩個和一個5歲的孩子。他們看到一則出租廣告,就趕緊跑去。房子很好,然而房東卻說:“我們公寓不租給有孩子的住戶。”夫妻倆聽了,大失所望地走開了。5歲的孩子把一切看在眼裏,又返回去敲房東的大門。門打開了,孩子說:“……”房東聽了之後,高聲笑了起來,決定把房子租給他們。

請問:這位5歲的小孩子說了些什麼,終於說服了房東?

注意,兩道測試題需要的知識普通人都掌握,目的是測試你是否能夠活學活用個人知識。

做這兩道測試題時你不能拘泥於自己的慣性思維,否則你是得不到答案的。

下面我們來看看答案: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兩位騎手各騎上對方的馬。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5歲的孩子說:“老爺爺,這個房子我租了。

我沒有孩子,我只帶來兩個大人。”

 

學習是創新的前提

“知識工作者90%以上的創新其實是重複工作,因爲這些知識已經在其組織內部和外部存在了。”——IDC報告。

這就提示我們:在創新之前你要廣泛學習,要掌握儘量多的背景知識、行業進展和你所在領域的前沿狀況。學習無疑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如果你能從書籍、論文、互聯網、同事、同學、朋友中得到相關的知識,將極大降低你創新的成本。

某知名日化公司引進了一條香皂包裝生產線,結果發現這條生產線有個缺陷:常常會有盒子裏沒裝入香皂。總不能把空盒子賣給顧客啊,他們只得請了一個學自動化的博士後設計一個方案來分揀空的香皂盒。博士後拉起了一個十幾人的科研攻關小組,綜合採用了機械、微電子、自動化、X射線探測等技術,花了幾十萬,成功解決了問題。每當生產線上有空香皂盒通過,兩旁的探測器會檢測到,並且驅動一隻機械手把空皁盒推走。中國南方有個鄉鎮企業也買了同樣的生產線,老闆發現同樣的問題後大爲光火,找了個小工來說:“你要趕快把這個搞定,否則就炒你魷魚!”小工很快想出了辦法:他花了90塊錢買了一個電扇,然後通過調整電扇與生產線的距離,讓電扇的風正好可以把空盒子吹走而不至於吹動裝好香皂的盒子,90塊錢的成本也同樣解決了問題。

 

需求是創新的最大動力

知識創新的需求一方面來自外部的壓力,因爲艱苦和惡劣的環境,因爲不創新就無法生存,所以生存的需求逼迫人去做知識創新,力圖通過知識創新生存和發展,“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1)好奇心

好奇心是知識創造的起點、動機和驅動力。人類的創新表明,好奇心可以幫助人們捕捉創新機會、選擇創新方向、激發創新思路、驅動創新活動。燒開的水蒸氣會將壺蓋頂起,這是每個人都可以觀察到的現像。

(2)懷疑心

心理學的研究證實,普通人都傾向於信任權威和專家而不敢質疑,所以懷疑心對於知識創新是極端重要的。沒有疑問就不會有創新。

(3)進取心

如果一個人沒有進取心,就將失去前進的動力,也就不會發掘出知識創新的需求,創新不能進行和持續。所以,一個優秀的知識創新者一定是一個有強烈進取心的人,因爲自我發展意識比較強,他就更願意去嘗試、去追求,爲了完成個人的目標,他就必須去創新。

(4)求知慾

創新不是坐井觀天,“自己認爲自己創新”,而必須是在對人類知識掌握的基礎上,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創新。善於創新的知識工作者一定是善於學習、求知慾強的人,他們渴望瞭解和掌握人類歷史的知識積累,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

人類最大的浪費

迄今爲止,人類最大的浪費可能是對大腦功能的浪費:大自然給人類如此精密、強大的大腦,但我們僅僅利用了很少的部分。人腦細胞有140億~160億個,愛因斯坦的大腦被利用了3%,而現代醫學證明,再聰明人的大腦,一生的使用率也不會超過10%。人大腦裏儲存的各種信息,相當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的50倍,即5億本書的知識。

 

經在思維方式上經歷過兩次重大的革命。第一次是在原始石器時代的“左腦革命”,即以語言文字的邏輯化思維充實直接自然的直覺式形象思維;第二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的“計算機革命”,這擴展了人類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左腦革命”的進一步延伸。21世紀,人類正進入第三次革命——右腦革命時代,即吸收前兩次革命的成果,形成“人、機之間實現新型的協同關係”,要使計算機與人的左腦和右腦三者之間形成一種“三向合作關係”。右腦具有產生直覺突破的創造性,並且協同左腦在邏輯判斷方面的功能,爲計算機編制卓越的程序,從而通過計算機完備的準確性和比人腦快過上百萬倍的運算速度,使大腦的功能得到無限的延伸,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文明。

 

既然右腦是知識創新能力的源泉,那麼我們如何開發右腦呢?許多創新在起始的階段都是思維中的直覺、一閃念起着關鍵的作用,而這個過程也大都是右腦直觀、綜合和形象思維的技能發揮作用,左右腦密切配合,將之前不相關的信息和知識關聯,從而進行有效的創新。因此,創新必須是在左右腦結合的基礎上對右腦功能的充分利用。我們強調右腦的重要性,並非要用右腦取代左腦的功能,而是要左右腦協調發展,通過二者不同的分工真正構建完整的思維創新活動。

 

 奧斯本的檢核表法

2.在線製作思維導圖網站Mindpin,既可以在互聯網上製作思維導圖,也可以參考別人製作的思維導圖。網址爲:http://www.mindpin.com

 

創新的本質在於“組合”,越不相干的地方組合在一起其價值可能更大,所以“外行的忠告”也是一種組合:將跟你不相關的領域知識組合到你的專業上來,這就是創新。延伸一下說,“外行的忠告”不僅來自於朋友,也可以來自於書籍、電影、電視和你的生活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