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996 無法再提升團隊效能,CTO 該怎麼辦?

Editor‘s Notes:
CTO 都是一羣“善變”的人,上半年還在爲了“996”是否合理吵得天翻地覆,下半年就開始琢磨除了 996,還能怎樣提升團隊效能。其實這也不怪 CTO 們,當下時代技術開發的核心詞就是“快”,敏捷開發、快速反應,只是“快”也要講求合理高效的方法。

9 月 22 日,二維火 CTO & TGO鯤鵬會杭州董事會小組委員蘆宇峯出席杭州分會活動《技術團隊效能提升的創新與突圍之道》,分享主題《通過強化組織、過程提升技術團隊效能》,從將組織系統化、量化工作過程兩個維度闡述了提升團隊效能的實踐經驗。當 996 的效果不再明顯,項目時間越來越緊張,你或許應該讀讀這篇分享。

編者注:查看蘆宇峯完整版 PPT,請在 TGO 鯤鵬會公衆號回覆“杭州”自動獲取。

蘆宇峯現場分享

大家好,自我介紹一下,我叫蘆宇峯,現任二維火 CTO。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如何提升技術團隊效能。其實話說回來,我覺得加班就是提升效率最快的途徑。加班能不能提升效率?從我的角度看是可以的,每天多幹一兩個小時,其實你付出的時間本來就比別人多,如果再保持一定的效率,那就一定會提升。當然了,長期看肯定是不科學。

如果大家不太贊成這個方案,我們繼續往下看。

首先我們講到組織,其實大家都聽說阿里巴巴的組織能力很強。一個事情、一個調整,隨時可以到位,不像很多團隊應對變化的壓力很大,其實組織也是由人組成的,調整組織就是在調整人。那麼人在這個過程中怎麼合理地組織和調整?首先要說一下我對組織理解:

組織是戰鬥的陣型。我們面對的變化太多了,市場不斷變化、客戶需求不斷變化,老闆一天到晚折騰,團隊產品經理有些有新的想法,甚至工程師也有自己的新想法,有這麼多變化,我們想用一套陣型包攬天下很難。那麼怎麼面對這些情況及時做調整,使用什麼樣的調整方法?

這時就會出現很多陣型,根據不同情況變化陣型,沒有聽說哪個團隊就是衝鋒就是幹。戰場的情況這麼多變,我們也要及時調整。當然了,也有傳說中最牛逼的陣型——八卦陣,可攻可守,但八卦陣本身的原理就是利用變化來應對變化。如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變化”,我們要學的是背後的方法論,就是主動擁抱變化。

一、如何將組織系統化?

組織結構是一種組織形式,是一種陣型。把整個組織系統化是應對市場和公司變化的一個有利手段。所以接下來我主要聊怎麼把整個組織系統化的過程。

很多組織會糾結是職能化還是垂直化,垂直化就是將很多工作直接和業務單元耦合在一起,每個人的責任就和業務單元綁定了。當然,職能化也有好處,同樣專業領域的人在一起,可以更好協調資源和分工。

我們都經歷過創業,可能手上寫 Java 的就 5 個人。當面對變化的時候,今天這個人幹 A 項目,3 天以後不管他的代碼有沒有測試完成,他都要去做 B 項目。如果人是資源,可以放在一個池裏調整,作爲管理者會非常系統。同一個工種在一起成長性會很好,不然有一些技術的話題,大家的關注點不一樣;同樣專業的工程師在一起成長性會好一些。垂直化的好處就是資源直接面向業務負責,所有的人背同樣的 KPI,這會使業務更好地去落地。

關於組織系統化,我提出三種方式:

第一,整個組織結構要向軟件系統一樣靈活;

第二,組織結構要像城市交通系統一樣;

第三,組織結構要像人體的生態系統一樣。

我分別講一下這三種系統的形式。

1、組織架構像軟件系統

這種結構強調大中臺、小場景、重突破、輕邊界,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和商業場景快速落地。

像現在比較流行的中臺策略,其實不僅僅指的是把我們的系統,軟件的架構去中臺化。更重要的是提出一個組織保障,如果我們把中臺做得足夠強大,我們可以說中臺變大業務場景變小,每個場景會更靈活,當然邊際也很清楚,可以根據不同的場景進行落地。去年,我們公司遇到一些危機,大家突然發現原來我們面對商業的場景很單薄,面對門店和連鎖的總部,在原來的產品的基礎上挖掘出很多的場景,使原來的產品和系統變成中臺的支撐。同時,我們看到所有的場景可以基於中臺快速構建,不是說現在把大量的人投入到這個場景,商業的場景需要嘗試,試成功纔有然後,如果走不下去,這個場景很快就銷燬掉。

當然缺點很明顯,比如我們現在抽離一箇中臺的團隊做這個事情。如果給中臺投入的資源過少,中臺會變成整個效率的瓶頸。早期遇到這個問題時,我們抽掉了訂單中心,結果導致所有的需求都會涉及這些系統的改動,這些工程師比以前更忙,其中就涉及到怎麼劃分業務顆粒度的問題。如果用此類辦法,一定要在中臺上投入更多的人。

我剛到二維火時,我們的研發團隊就 20-30 個人,很簡單的組織結構。最早按照職能劃分,大家先按照自己職能工種打散組織在一起。有一定規模後將數據獨立出來,自己寫了數據庫的中間件,自己搭搜索引擎,探索底層的應用,當然這個時候有新的部門叫 PMO。後面我們開始將整個業務中臺做成基礎產品,包括之後的事業部都是指剛纔提到的小場景。

你會發現每一個小的場景都涉及到一個或多個產品的組合,面對不同的場景有自己的解決方案和落地的方式。如商務談判的方式不同,門店是隻負責收銀和取餐櫃的場景,零售是負責收銀和供應鏈管理的場景。我們發現這樣拓展開來,整個業務場景變多,客戶羣也變多了。

前兩年,面對美團的市場競爭,打得很兇殘,後來我們發現拼餐飲門店是拼不過的。於是我們換了個方法,繞過去,通過智慧商圈直接觸達商場。商場在接受 CIM 和管理系統之後,會主動將所有門店的收銀 POS 機換成二維火。很多問題從另外一個維度看一樣可以解決,就像在這裏,不是一對一和品牌門店談,而是和虛擬連鎖的共同體談。

所以在組織結構設計方面,我們依據市場環境做了調整。在事業部,我們都招聘了很多 BD 銷售人員。但在基礎產品部也投入了部分研發力量。這麼看會發現,組織結構也是根據中臺化的原則進行劃分,所以我們將組織結構以這種方式抽象,就像軟件系統來設置,這就是實踐的過程。

2、組織架構像城市交通系統

交通系統型組織架構適合有大量常規工作,又需要快速響應的團隊。

這一類指的其實是項目管理體系。項目管理體系每天有大量日常常規的項目在操作,又要面臨海量突發事件,做好緊急響應的準備。

爲什麼我形容它是城市交通系統呢?在二維火,我們經歷過最高併發 120 個項目的情況,其中 70-80% 的項目是常規型的,即客戶提需求,商務、研發聯合評估,最後按照研發計劃推進。這些項目就像公交體系,我們知道它什麼時候發車,經歷哪些站點,最多延誤幾分鐘到達目的地,可以衡量可以預期。而對於“市長”來說,他一定希望公交體系承擔交通體系的大部分運載任務,這樣纔可以緩解擁堵現象。

除了公交體系,出租車體系也可以因爲借鑑,當有大客戶到來,他需要從出發點直到終點,中途不停靠。當然,除了公共交通體系,還有一些私家車。在組織體系內,“私家車”是服務老闆的。我們的 CEO 經常會有很多新的商業想法,不管靠譜不靠譜我們都要做,他希望有直接指揮的權利,在公共體系之外,直接調度人員,分配職責。

公交 + 出租車 + 私家車,就構成了基本的交通體系。這種體系的優點是資源利用率高,規劃清晰;缺點就是對項目管理能力有相當的要求,需要專職的項目經理。相比工程師,項目經理帶團隊更專業一些。很多工程師、架構師在帶領項目的時候,會侷限於寫代碼,技術攻堅等一系列問題。我們從 2016 年開始設置專職 PM,效果非常不錯。

3、組織架構像生態系統

像生態系統一樣是說要讓組織快速分裂、自主進化、強調結果、優勝劣汰。這樣做的優點是既能改善自上而下的官僚主義風氣,又能解決自下而上的效率問題。同時也縮小了團隊規模,使之更加靈活聚焦。缺點是資源較爲分散,溝通成本上升。

6 月份的時候,我去一個朋友的公司參訪,這是一家即將 IPO 的大型公司,技術團隊規模超過 2,000 人。他們基本將團隊劃分得很細,甚至有一個“袖珍”部門完全就是敏捷化團隊,不超過 9 個人,負責快速推進不同的商業場景。而且大部分小項目團隊都在盈利,發育得很好,我很佩服,但他們也存在問題。他們公司有大量共性的基礎設施沒有人研發,或者研發了以後沒有人用,因爲他們沒有一箇中臺部門負責將這些需求抽象出來。

最後我想說如果說還是回到戰爭陣型上,兵無定式、水無常形,方法有很多,職能化、大業務小中臺,大中臺小業務,或者完全摒棄中臺,都可以,只要對業務有好處就可以。以前反感組織結構調整,很折騰。結果當自己身處這個崗位上的時候才發現,不折騰是不行的。無論是外部還是內部問題,如果不去變化和調整,就會一直阻塞在這裏。

二、量化過程,從方法上優化效率

我的老闆每天都會問我:“研發效率可否提升一點?”

可我們現在的研發效率屬於什麼水平,我們都不清楚。通常我們要縮短交付時間,就是單純的砍需求,或者多投入一些研發力量,很難做到細緻的量化。這時候 CTO 和 CEO 的博弈就很有意思,對於效率這個命題,沒有證據,全靠揣測。但身爲管理者,這其實是一種內耗,所以我們要學會發現過程中的問題。

2016 年,我曾接觸過一個大客戶,往往要求一個需求的上線時間就是一個月。我們迅速地組織了一個“出租車”團隊,幾個產品經理上車調研發現不難,產品與架構設計只花了一週時間,編碼一週、聯調一週、最後測試一週、完美上線四周,準時交付,客戶很開心,老闆也很開心,我們也很開心。於是召開了項目總結會,準備爲我們這次快速響應表功。

總結會上,大家吃着火鍋唱着歌聊着天,聊到一半項目經理殺進來,說項目進程有點混亂。說好的一個月,但事實上原定的聯調時間只有兩三天,編碼要佔用更長時間。本來看到編碼效率加快了,很開心,但爲什麼聯調需要一週呢?

於是,大家的笑容凝固在臉上,全都不想聊這個問題。可既然開了頭也不好冷場,於是慶功會就變成吐嘈會,客戶端的同學吐嘈服務端的大爺,寫好的接口完全不按照文檔來,出參入參都不太一樣。最後編碼效率雖然很高,加班熱情高漲,但到了聯調第三天就沒有一個接口跑通。

我們當時就在想既然已經發現了問題,那麼能不能去優化這個過程?

這就需要量化,最粗糙的量化方法就是時間。我們有個習慣,我們先給這個事情定了目標,提升研發過程的效率,關鍵結果是聯調時間縮短一天,我們想看看我們能不能竭盡所能去縮短它。後來一位工程師引進了 Mock 工具,後來又強制調整了一些研發流程和研發手段,最後通過兩個季度左右的時間,我們將服務端和客戶端的聯調時間縮短至一天。

所以,過程數字化的意義便在於衡量,進而便於去改進和優化。量化的目標是爲了優化,量化可以很多,但優化得一件一件做,最後落在每項工作上有實實在在的改革措施。

關鍵結果一定是要數字化的,一些關鍵里程碑的時間、關鍵交付時間也需要數字化。以前我們不講究成本,花投資人的錢比較隨意。現在不一樣,每個項目我們都講成本,我們需要盈利,我們需要有更多的報價出去,全部數字化,這是最大的改變,用數字衡量方方面面。

其實說了這麼多,效率的關鍵還是要回到人自身。包括團隊文化,也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最終團隊文化能否讓成員保持高昂的士氣,培養體系能否讓成員能力逐步提升,都很重要。

活動推薦

10 月 26 日,GTLC 成都站將在成都市高新區正式拉開帷幕。環球易購 CTO& 前蘇寧科技集團副總裁喬新亮、TGO 鯤鵬會成員 & 知道創宇 CTO & COO 楊冀龍等一批業界優秀的技術領導者,將悉數到場,分享領先的技術管理思考與理念,從而爲成都本地的技術人提供一次豐富的、深度的探討學習及拓展人脈的平臺或機會。點擊「詳情」查看 GTLC 成都站相關內容,現在購買 3 張以上門票還可以享受團購優惠——169 元 / 張,多買多優惠哦!


TGO鯤鵬會,是極客邦科技旗下高端技術人聚集和交流的組織,旨在組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領導者社交網絡,線上線下相結合,爲會員提供專享服務。目前,TGO鯤鵬會已在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深圳、成都、硅谷、臺灣、南京、廈門、武漢、蘇州十二個城市設立分會。現在全球擁有在冊會員 800+ 名,60% 爲 CTO、技術 VP、技術合夥人。

會員覆蓋了 BATJ 等互聯網巨頭公司技術領導者,同時,阿里巴巴王堅博士、同程藝龍技術委員會主任張海龍、蘇寧易購 IT 總部執行副總裁喬新亮已經受邀,成爲 TGO 鯤鵬會榮譽導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