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敗微硬盤

http://caijing.hexun.com/text.aspx?ID=1831966
《財經》雜誌/總168期
    2006.09.18 00:00
□ 本刊記者 趙劍飛 歷志鋼 發自貴陽、北京 本刊特派記者 李昕 發自美國首都華盛頓

2006年7月2日,星期一。貴州南方匯通世華微硬盤有限公司(下稱匯通世華)關上了大門。隨着外籍員工於當日晚間最後一批撤離硬盤廠,這個地處雲貴高原的高科技工廠,在靠存貨週轉了九個月之後,終於沉寂了。
    微硬盤項目,一度是貴州的光榮,也承載了太多夢想。它身上曾寄託了於三五年內達到100億美元產值的期待,也是更爲龐大的高科技產業躍遷式發展的第一步和最關鍵的一步——這一宏圖的目標,是在2012年之前,以電子科技、新物質(材料)科技和生物科技三大主軸產業,打造1000億美元的產業鏈。這一宏圖,曾經那麼打動了貴州,這個2005年GDP居中國末位的邊遠省份。
    現在,與空中樓閣一起破滅的,不僅是激情與夢想,還有總計約20億元的鉅額投資。而在增長最快的2005年,貴州的全省國內生產總值不過1942億元。
    2006年8月2日,貴州省銀監局局長鄧瑞林在《貴州日報》發表文章,其中透露,“截至2005年末,農、建、交、商四家商業銀行共向貴州微硬盤公司累計發放貸款11.75億元,產生不良貸款8.7億元。”有貸款銀行已在全行範圍內下發緊急通知,直稱對微硬盤項目貸款已“全部形成不良”,並提示各分支機構關注對微硬盤項目外方股東及主要管理人員的關聯企業貸款風險,“提高警覺”。
    在此之前,國家審計署已派員入黔,調查微硬盤項目資金流向;隨後,公安部於7月進駐貴陽,調用貴州省公安廳經偵人員,對微硬盤項目立案偵查。微硬盤項目主要操盤者朱寶麒已經離開大陸。
    最終結論的作出,仍有待於官方調查結束。目前,微硬盤項目的“削債重組”努力,在起伏多次後仍未被放棄;在貴州省知識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主持的官方網站貴州省知識經濟網(http://zsjj.gzjmw.gov.cn/)上,與微硬盤項目及其操盤者有關的多個鏈接仍然放在顯著位置。
    但是,在經歷了一場長達四年多的“完美風暴”後,貴州所獲得的教訓已至爲清楚。在貴州以微硬盤項目突進“知識經濟”制高點的努力中,發展高科技產業可能遭遇的所有挑戰接踵而至:知識產權瑕疵及引發訴訟、高科技產品市場朝雲暮雨變化無常、企業控制權操於人手、資金流向失控、公司治理形同虛設——知識產權侵權風險、製造流程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治理風險層層累積,勾勒出高科技企業投資的高風險圖景。
    相形之下,地方政府企圖依賴本地資源動員能力,以爲靠“遇豬殺豬,遇狗打狗”的決心即可突破重重瓶頸,最終的結果是一籌莫展。
    9月初,貴陽城郊秋色中,造型現代的微硬盤廠房依舊默默佇立。這是眼前剛剛發生的教訓,它應當不只適用於貴州。

“開槍爲希捷送行”
一個誘人的故事:一個硅谷華人科學家團隊,掌握着世界領先的微硬盤技術,這一技術可能在三五年內創造上百億美元的產值,這還只是偏穩健的估計

    2001年底,在北京等地一再受挫之後,朱寶麒和潘壯終於打動了正在北京開會的貴州省委書記。
    朱寶麒背景極爲斑駁。他1954年生於臺灣,畢業於輔仁大學,1980年前供職於臺灣大衆電腦、神達電腦;1984年到香港,1985年進入大陸,1989年後進入前蘇聯地區,在歐美等地輾轉從事電腦貿易,後於上世紀90年代期間來到大陸,本人系塞舍爾公民。
    與朱寶麒接近且與之共事過的知情人士評價說,朱行事霸氣,口齒伶俐,思維敏捷,很有個人魅力。一位貴陽當地房地產富豪與朱寶麒會談後“驚爲天人”。
    出生於1955年的潘壯爲北京人,曾任北京遠創銅箔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華企投資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北京伯通科技公司董事長等職。在此次微硬盤項目中,潘爲朱在內地結識的合作伙伴。
    儘管在後來的報道中,朱寶麒逐漸獲得了“硬盤狂人”的綽號,但朱的履歷表上此前並無任何硬盤從業經歷,朱寶麒們所展示的圖景,仍然足夠激動人心。
    省委書記當即通知副省長陳大衛趕到北京。陳曾在電子部任職多年,其時正主管貴州工業與科技,從此成爲這一項目前期的主要支持者。他的滿懷期許,在一年多以後這一項目在貴州落地並迅即展開之時,最形象不過地表現在一句戲言當中:“明年,我們就可以開槍爲希捷送行。”
    “希捷”全稱希捷科技,是全球最大的硬盤生產廠商之一,最近財年銷售額爲92億美元,目前市值爲100億美元左右。“開槍爲希捷送行”,意味着一舉攀上全球硬盤業之巔。
    超強信心的來源,是朱寶麒們帶來的一組方案。再過兩年,這組方案將擴展爲“貴州創新知識經濟發展計劃”,但在眼下,它首先是一個誘人的故事:一個硅谷華人科學家團隊,掌握着世界領先的微硬盤技術,這一技術可能在三五年內創造上百億美元的產值,這還只是偏穩健的估計。

“IBM將不是對手”
真相是:即將到來的,絕不是一馬平川的跑馬圈地,而是一場與巨人們的惡戰。顯然,貴州項目並無勝算

    同樣在2001年12月底,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硅谷。顯然是接獲了來自國內的好消息,蘇宗祥(Thomas Su)離開了親手創建的Microstor公司。
    Microstor公司2000年7月設立於美國加利福尼亞,臺灣光盤生產商錸德科技持股97%。蘇宗祥是公司創始人兼CEO,在硅谷多年,在硬盤業界頗受尊重。
    其時,IBM剛剛推出1英寸微硬盤一年。當時閃存(Flash Memory)的儲量只做到16MB。IBM首次發佈的1英寸微硬盤容量就達到了340兆,單位容量價格極具競爭力。希捷、東芝及爲數衆多的小創業公司也開始跟進開發,最多時聲稱研發1英寸微硬盤的公司達到上百家。Microstor正是最早跟進者之一。
    最難的不是研發。“只要有足夠的研發經驗,創業公司找到供貨商購買部件,自己組裝,很快就能生產出來。這個過程只要幾個月,此後的關鍵問題就是價格。”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教授戈頓休斯(Gordon Hughes)對《財經》記者說。
    價格的關鍵則是實現量產。“這個東西從實驗室做出來不難,但只有靠批量生產,降低成本才能賺錢。”美國華美存儲協會會長盧星告訴記者。
    2001年下半年,蘇宗祥曾將1英寸盤樣品帶到上海Cebit Asia電腦展展出。朱寶麒們與蘇宗祥相遇,也許正是從這裏開始。
    蘇宣佈,將於當年底量產1.1G的1英寸硬盤,定價200美元左右。這一價格相當於IBM同類產品的一半,“IBM將不是對手。”這一計劃從未實現。原定於2001年10月完成的一輪融資,在“911”事件後最終未果。2001年12月,蘇宗祥離開Microstor公司。
    再過兩個月,2002年2月13日,磁源公司(Riospring)在加州Milpitas成立,蘇宗祥自任磁源公司總裁,朱寶麒出現在董事名單當中。公司網站上貼出了招募大量工程師的廣告,蘇決定投身於朱寶麒們帶來的中國機會。
    當此之時,微硬盤市場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中。2002年4月,IBM持續其退出製造業的既定策略,以20.5億美元的價格,將全部硬盤業務及所有專利轉入新成立的日立環球存儲科技。彼時,東芝在1.8英寸硬盤市場上已經有成熟經驗,硬盤業巨擘希捷正在醞釀重回2.5英寸及以下硬盤市場。對於即將在貴州落地的微硬盤項目來說,即將到來的,絕不是一馬平川的跑馬圈地,而是一場與巨人們的惡戰。很顯然,貴州項目並無勝算。
    以蘇宗祥爲核心的技術團隊確受業界尊重,但其研發背景亦伏下了多層隱憂:
    第一,日立環球存儲持有IBM硬盤部門及日立多年研發成果,手握5000項專利,對硬盤技術的覆蓋可謂無微不至,“是不可能繞過去的”,設計恰當的專利策略是當務之急;
    第二,蘇宗祥在錸德科技美國子公司Microstor主持研發1英寸硬盤時間達一年半,隨即創辦磁源公司,未來引發知識產權糾紛的可能性極高;
    第三,電子產品升級換代異常迅速,且資本開支非常高,蘇宗祥團隊集中於研發1英寸產品,持續研發能力並無保證,市場風險相當大。
    然而,包括貴州省政府在內的項目決策者們似乎並未知曉這一切。他們相信,貴州項目有競爭者難以企及的優勢,在一份朱寶麒提交的報告中,這些優勢被一一列舉:擁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與優秀開發團隊;1英寸硬盤面臨極好的市場契機(2005年投放量將大於4億臺/年需求);可望“持續領先”的研發能力。
    事實上,一位貴州省信息產業廳人士告訴記者,全國都少有人懂微硬盤,遑論貴州。在引進微硬盤項目之時,曾有建議“花個幾十萬”,做一個詳盡的考察,瞭解全球硬盤業格局形勢,再作決定。這一建議報上去後,並無迴音。
    事實證明,所有樂觀的估計,最終都出了錯;所有隱憂,最終都一一爆發。

貴州“四寶”
黃果樹瀑布、茅臺酒、遵義會議遺址,以及微硬盤

    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剛剛成立的硅谷磁源公司迅即來到貴州。2002年8月20日,南方匯通微硬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匯通微硬盤)成立。這是貴州微硬盤項目的第一步。
    公司註冊資本1.66億元,全部現金出資均來自貴州當地企業,其中上市公司南方匯通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南方匯通)投資8134萬元,持股49%;貴州省基本建設投資公司以自有資金現金3320萬元入股,佔20%(後轉由貴州世華數碼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持有);華企投資有限公司投資800萬元,持股5%(後轉由貴州匯通實業投資有限公司持有);貴陽高新天信新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66萬元,持股1%。
    硅谷磁源公司以自有微型硬盤生產及開發技術作價4150萬元,持股25%。
    在這一公司,董事長爲南方匯通掌門人惠金根,總裁爲朱寶麒。
    本地合資夥伴均出自政府的協調之手。大股東南方匯通主業爲鐵路機車製造與維修,與高科技相去甚遠。知情者告訴記者,南方匯通管理層開會討論投資時,亦有政府人士在座。貴陽高新天信新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高錫忠同時是南方匯通董祕,貴州省基建投資公司則是貴州省省屬國有獨資企業。
    政府“不遺餘力”的支持,與電子零部件靈活高效的全球分工產業鏈結合,便迸發出驚人的能量:現成的廠房建設圖紙從美國空降,130天即告完成建成廠房,蘇宗祥硅谷研發團隊驟然擴至數十人,國際硬盤業界資深人士迅即就位:希捷科技馬來西亞工廠主管曾紀光擔任主管生產的副總裁,技術專家吳烈仁擔任主管大客戶銷售的營銷副總裁。
僅僅六個月後,2003年2月,第一塊1英寸盤下線;4月,容量爲2.4G的1英寸微硬盤開始“量產”(當月產量爲173片)。全球日立環儲之外的第二家1英寸廠商正式誕生。這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據貴陽當地一位媒體人士稱,一時間,貴州人自覺拿得出手的“三寶”也就變成了“四寶”——黃果樹瀑布、茅臺酒、遵義會議遺址,以及微硬盤,貴州上下當時對微硬盤驕傲之情可想而知。
    公司還自豪地宣佈,1英寸的南方匯通微硬盤作爲進入量產的最小硬盤,已經被收錄至《吉尼斯世界紀錄》!朱寶麒稱,此時已經接到大批國際訂單,“超過70萬片,金額達8000萬美元。”

“遇豬殺豬,遇狗打狗”
“產值100億美元,相當於再造一個貴州。”一位知情人士事後苦笑,“產值1000億美元,貴州就不是貴州,是廣東了”

    有此基礎,朱寶麒們對貴州跨越式發展高科技的設計,以及貴州當地政府迴應之熱烈,被推至令人炫目的高度。
    2003年,貴州省知識經濟領導小組及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副省長陳大衛擔任組長。8月22日,貴州省知識經濟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就在此前不久,8月6日,朱寶麒以專家身份兼開發平臺推動小組負責人的身份,面對貴州省科技廳、信息產業廳、發改委、經貿委、知識產權局和海關等部門一把手,作題爲“創新知識經濟發展計劃”的長篇發言。
    這一計劃再度確認了以微硬盤爲代表的電子產業發展目標——2005年至2006年達到100億美元,並可望上調至300億美元。除此之外,創新知識經濟發展計劃還有材料科技和生物科技兩翼,其中前者的目標產值爲100億美元,後者的目標是2008年突破300億美元。各項產業合計的目標則是,2006年突破百億美元,2008年突破300億美元,2010年突破600億美元,2012年突破千億美元!
    一個多月後,2003年9月17日,貴州省創新知識經濟發展計劃國際會議在貴陽舉辦。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發來賀電,知識經濟領導小組組長、副省長陳大衛講話,明確提出“創新知識經濟平臺”模式。在會後接受媒體專訪時,陳大衛坦言,企業在市場運營中都有自己的本事,但很多時候還是需要政府的幫助,來“遇豬殺豬,遇狗打狗”。
    也正是在這次會上的媒體採訪中,朱寶麒們把構建1000億美元科技王國的藍圖正式公之於衆。
    “產值100億美元,相當於再造一個貴州。”一位知情人士事後苦笑,“產值1000億美元,貴州就不是貴州,是廣東了。”
    “完善創新知識經濟平臺”一事,寫入了2003年度貴州發改委向省人大所作報告;不過創新知識經濟發展計劃的具體內容,雖然朱寶麒們頻頻對外陳說,未見以政府文件形式正式背書。2003年11月22日,一手在貴州推動微硬盤項目和知識經濟的副省長陳大衛,在這個宏大的計劃纔剛剛開了個頭時就離職回京,擔任國務院信息化辦公室副主任,而由副省長張羣山出任知識經濟領導小組組長。
    事隔三年,“創新知識經濟平臺”已經成爲令貴州不願再回首的尷尬。9月5日,貴州省知識經濟促進辦公室處長王興權對《財經》記者否認了曾有此計劃,至於媒體相關報道,“那都是亂說的。”

“一生二,二歸一”
在第二硬盤廠成立後半年,1英寸和1.8英寸硬盤廠又合而爲一

    就在上述國際會議召開前夕,2003年6月24日,貴州世華數碼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世華創投)成立。這是創新知識經濟發展計劃中第一個也是惟一成立的“創新知識經濟平臺”,既是計劃中電子產業一翼的開發平臺,也是業主。朱寶麒們稱之爲“盤主”。
    與南方匯通微硬盤公司一樣,世華創投的所有資金均來自貴州當地。全部2.7億元註冊資本中,茅臺集團出資1.5億元,兗礦貴州能化有限公司(下稱兗礦貴州能化)出資1.2億元。
    兗礦貴州能化成立於2002年,當年從國家開發銀行手裏收購貴州盤江煤電集團32%股份時,由於貴州省政府出面,兗礦貴州能化獲得優惠價格。投桃報李,應當時貴州高層之邀,兗礦貴州能化出資1.2億元參股世華創投。兗礦貴州能化對微硬盤項目既不瞭解亦無大興趣,在貴州的業務至今仍以煤炭及相關產業爲主,對世華創投的投資和管理一直未積極參與。
    大股東茅臺集團情況相近。知情者告訴記者,茅臺集團管理層討論此宗投資案時,同樣有來自政府方面的強力推薦。
    在新成立的世華創投,兩家國有大企業在六人董事會中佔據五席之多,董事長爲茅臺公司法人代表季克良,總裁爲潘壯,執行副總裁是朱寶麒。公司成立之後兩個月,2003年8月13日,貴州成立了第二家微硬盤項目——貴州世華微硬盤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世華微硬盤),發展1.8英寸微硬盤項目。潘、朱分任這家微硬盤公司的董事長和總裁。
    世華微硬盤註冊資本2980萬美元,世華創投持股75%,美國磁源公司以1.8英寸硬盤生產技術折股25%(合745萬美元),並另外獲得3400萬美元,技術實際作價4145萬美元。世華創投知情人士說,3400萬美元中方實際支付了約2200萬美元。
    此時,距匯通1英寸微硬盤廠投資僅僅五個月。貴州省之所以出現兩家分屬不同股東的微硬盤項目,按當時的對外解釋,系稱南方匯通資金實力不足。不過,就在第二硬盤廠成立後半年,1英寸和1.8英寸硬盤廠又合而爲一。
    2004年3月15日,世華微硬盤收購匯通微硬盤。根據南方匯通次日簽發的公告,世華微硬盤收購匯通微硬盤各股東95%股份,改名爲貴州南方匯通世華微硬盤有限公司(下稱匯通世華),並且增資擴股。南方匯通除將在匯通微硬盤股份作價1.54546億元之外,又增資1.5643億元,以36.4%的持股爲第一大股東,而第二大股東爲持股36.39%的世華創投,持股量僅0.01%之差;此外,美國磁源持股25%,匯通實業持股1.84%,高新天信持股0.37%。4月19日,相關方案獲南方匯通股東大會通過。
    合併案形成的內幕不得而知,公開的理由自然是強調“做大做強”。而在私下,無論南方匯通還是世華創投的兩家國有股東,都更強調政府意願。
    不過,此時的南方匯通市場地位相當牢固,其股價上年從7.30元的底部悄悄啓動,至2004年1月,已經穩穩站上24元,累積漲幅接近230%。收購案悉心確認了南方匯通在新公司裏的話語權。根據2004年3月15日簽署的《有關特別事項的協議書》,在新公司九名董事組成的董事會裏,南方匯通將委派其中的三位董事,還將委派“新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和財務負責人”。有此條款則南方匯通具備了對匯通世華會議並表的資格。
    兩公司合併的使命之一是引起新的投資人。至2005年1月,南方匯通在公告中仍表示接觸在進行。但新投資人始終未進入。

“三在外”
香港威星公司控制了微硬盤項目絕大多數採購和銷售

    投向微硬盤項目的資金,根據記者獲得的一份匯通世華資金來源與應用一覽表,達到近20億元。這張表以美元計價,顯示股東出資約6405萬美元,農、建、交、商四家銀行五筆貸款10578萬美元,三筆政府協調資金(即政府安排的貸款)2839萬美元,六類國家項目撥款303.26萬美元(參見“匯通世華微硬盤項目資金來源一覽”)。
    這份資金來源表顯示,在短短三年之中,貴州方面對微硬盤項目的資金可謂求之多方,不遺餘力。政府協調貸款2839萬美元,以及國家項目撥款303萬美元,政府之手歷然在目。總計10578萬美元的銀行貸款亦顯示出鮮明的地方政府影響。中國工商銀行貴州省分行信貸業務部一位負責人表示,項目上馬之時,“貴州省政府也曾經向工行要過貸款”;但是工行認爲微硬盤項目“三在外”,即技術在國外、原料在國外、市場在國外,銀行難以掌握企業的跨境資金流動。
    工行總行與貴州省分行溝通後認爲,不宜介入微硬盤項目。中行亦未介入。向微硬盤項目提供貸款的中國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當地分行,均未向總行申報。
    事實上,記者在貴陽當地採訪多家金融機構,多數人至今依然相信微硬盤項目是個好項目,“不然政府不會出那麼大力氣,況且項目背後還有大型國企拿出那麼多錢來。”
    據記者採訪獲知,建行貴州省分行向微硬盤貸款的1.83億元中,有政府協調擔保1億餘元,貴陽市商業銀行貸款2.4億元中,有貴陽市政府協調擔保1.5億元人民幣。可見微硬盤項目背後閃動的政府之手,無形之中引導着金融機構盲目向微硬盤項目放貸,是幾家金融機構如今泥足深陷的重要原因。
    微硬盤項目的資金流向,正如工行所疑慮的“三在外”那樣,長期完全操控於朱寶麒們手中。就是在合併後的新公司,南方匯通按事前協議有權派出董事長、總經理和財務負責人,但事實上除董事長由南方匯通董事長黃紀湘擔任,總經理(對外稱總裁)和財務主管仍爲朱寶麒及其親信路林。而由朱一手安排,一家在香港成立的威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威星公司)自一開始便幾乎完全控制了微硬盤項目的採購與銷售。
    威星公司首次見諸公開材料,是在南方匯通2004年半年報中。根據披露,2004年上半年微硬盤項目向威星採購3.8066億元,佔總採購量的84%,向威星銷售4.4539億元,佔銷售總額的96%。報表對於2003年度的情況未作披露。但一位參與創建微硬盤項目的副總裁告訴記者,威星對於採購與銷售的壟斷性控制,從一開始就形成了。其實,電子零部件採購通過生產廠直接採購,比通過一個藉藉無名的小公司採購,對於建立購銷雙方的信任度要有利很多。作爲一位電子業界資深人士,他對威星的角色頗爲不解。
    當仁不讓地,微硬盤項目的應收賬款也幾乎全部來自威星。截至2004年上半年,威星對微硬盤項目所欠應收賬款爲4.19億元,佔應收賬款總額的96%。此外,微硬盤項目還有對於威星的4200萬元預付款。兩項合計達到4.61億元。
    消息人士透露,威星公司首次見諸公開材料,已經是南方匯通與朱寶麒們合作雙方矛盾公開化的結果。南方匯通在半年報中稱,俟微硬盤項目在港第一時間設立分支機構後,與威星的“此類購銷業務將不再繼續”。

威星依舊
朱寶麒終於徹底佔了上風。然而,付出沉重代價的是微硬盤項目

    2004年南方匯通半年報8月發佈未久,遇到了來自朱寶麒的強烈反彈。2004年9月,微硬盤項目停產,當月出片量爲零。
    事後朱寶麒接受報紙記者採訪稱,“威星事件以後,我們碰到一個經營信心的問題。說我們這個團隊把中國的錢騙出去了。我們受到非常大的壓力。我寧願把整個問題呈現在另外的風險面上,所以我就停產了,直到兩個月後把所有賬款收回。”
    真相究竟如何?
    一位知情者告訴《財經》記者,爲在微硬盤項目上佔得上風,朱寶麒曾在董事會上多次以停產相威脅。事實上,1英寸微硬盤在量產後數次出現產量陡降。然後,真正停產,2004年9月是第一次。
    在同一次採訪中,朱還宣稱,財務從第一天起就不對勁,如果誰要爲此引咎辭職,“那一定是我”。
    停產和辭職威脅顯然發揮了威力。雙方酣戰之際,省政府協調會定下精神:要相信朱寶麒“有能力搞好”微硬盤項目。
    由是,南方匯通曾經承諾的與威星“此類購銷業務將不再繼續”沒有兌現。2004年全年,微硬盤項目通過威星採購54468萬元,比上半年增加了1.6億多元,向威星銷售5.15億元,仍然佔總額的96.63%。威星所欠應收款有所下降,爲1.6591億元,但預付款則攀升至1.7157億元,合計3.37億元左右。在此後,安達信隆會計師事務所曾對南方匯通年報出具保留意見,表示“無法判斷這兩項債權的可回收性”。
    不過在貴陽當地,爲確保朱寶麒團隊“有能力搞好”,很快出現了一次重要的權益安排。2005年1月19日,南方匯通(深圳交易所代碼:000920)正式向市場披露,美國磁源已於年前將其持有的25%的股份正式託管世華微硬盤,並簽署了委託協議。委託期限從2005年1月1日起至2005年12月31日止或協議雙方協商終止。
    協議簽署後,世華數碼在南方微硬盤的表決權比例爲61.39%。隨後,南方匯通微硬盤各方股東簽署了《貴州南方匯通世華微硬盤公司股東就公司特別事項的協議書》,當年合併時簽署的《有關特別事項的協議書》正式失效。因此,南方匯通在南方微硬盤已不具有實質控制權,因而失去了未來年報的並表資格。
    朱寶麒終於徹底佔了上風。然而,付出沉重代價的是微硬盤項目。南方匯通的股價自2004年底直線下滑。微硬盤項目自2004年9月停產之後即一蹶不振,復產後最高達到過月產10萬片左右,從此節節向下,一直到近兩年後的最終停產。其對外宣稱的大額訂單,後經正式澄清也有相當部分爲“意向性合同”。
    威星公司如此關鍵,原因何在?
    《財經》記者在香港公司註冊處查閱登記資料獲知,威星公司於2002年底在香港成立,股本最早僅有2港元,兩名股東GSL與GNL各持1港元。此後多次增資:2003年3月增至1萬港元,其中路林新持8999元,高楨祥新持999元;三個月後,再度增至100萬股,其中路林持有4.1萬股,朱寶麒持有94.9萬股。此後又發生了一次股權變化,一家於BVI註冊的MAXI公司持有999999股,朱寶麒持股減至1股。有案可查的最後一次變動是2004年8月,朱將自己的一股轉給林啓澈。
    如此頻密的股權變更,所爲何來,難以周悉;但威星長期處於朱寶麒等人股掌之中,則是各方均認可的事實。
    記者採訪獲悉,路林是貴陽人,30多歲,原系深圳中電財務人員,在深圳與朱寶麒相識,亦爲朱所聘至匯通世華,擔任財務總監一職,直至2005年12月。高楨祥系臺灣人,朱寶麒親信,擔任匯通世華董事,負責在深圳和香港的業務,直至2005年6月。
    雖然潘壯在匯通世華擔任副董事長,協助朱寶麒掌控了局面,但沒有資料證明潘與威星權益直接相關。
    事實上,威星把持微硬盤項目採購與銷售的局面,直到2005年10月朱寶麒甩手而去之後,方被打破。然而威星的欠款則伴隨着微硬盤項目最終走向末路。截至2005年12月31日,微硬盤項目已資不抵債1.3063億元時,威星公司所欠應收款和預付款合計仍達到2.63億元。

“A+B”
企業要投入巨資購買後續產品成果——每一次產品升級都是一項成果,而且無法控制和指揮研發人員,保證產品持續穩定的更新

    將集聚在磁源公司的硅谷技術團隊擁有的微硬盤“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帶入貴州,這既被認爲項目核心競爭力所在,也是極爲重要的一塊敲門磚,還寄託了將貴州帶入知識驅動型經濟的長遠期待。微硬盤項目前後獲得六筆國家項目撥款,如電子信息基金,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科技部863引導項目支持、科技部863項目支持、科技部撥款、商務部出口產品研發基金支持,無不植因於此。
    硅谷研發-貴州生產模式,朱寶麒們稱之爲“A+B”模型,“A”爲美國磁源,“B”爲貴州微硬盤。
    美國磁源除以技術入股外,還負責匯通微硬盤後續的產品研發。根據南方匯通2003年、2004年年報,磁源公司的微硬盤技術總共換得了4.8494796億元權益。綜合記者採訪中獲得的各方材料,其中一部分體現爲對於南方匯通微硬盤公司和匯通世華公司的股權,近3.5億元(約合4225萬美元)爲微硬盤項目向磁源公司支付的現金。
從“微硬盤項目技術開支表”可見,這種“A+B”模型與企業自主研發有本質區別,企業不僅要投入巨資購買後續產品成果——每一次產品升級都是一項成果,而且無法控制和指揮研發人員,保證產品持續穩定的更新,長期來講,即使投入巨資購買產品成果,也無法培養屬於自己的研發隊伍。
    磁源公司最早用於技術入股南方匯通微硬盤公司的,是1英寸1GB硬盤技術。在2003年之時,1G容量太小,這一技術實際上已經過時,1G硬盤實際生產量可忽略不計。
  1.8英寸硬盤專有技術作價最爲高昂,但直至2006年7月停工,微硬盤廠房沒有出產過一塊1.8英寸硬盤。一位在微硬盤項目後期主持工作的外方高管告訴記者,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磁源研發團隊始終無法完成完整的產品化。
  根據硬盤行業經驗,開發一個產品,需要一支完整的研發團隊,分工負責開發認證軟件、結構設計、測試和其他研究部分,需要六七十人。2003年,磁源在美國的研發團隊總共只有60餘人,同時負責兩個產品,“是根本不可能的”。
   他認爲,作爲硬盤技術資深主管,蘇宗祥對此“一清二楚”。
   事實上,一位在磁源供職三年的工程師告訴記者,磁源研發團隊實際人數最高峯時,也不過四五十人。
    自始至終,更大的威脅,來自磁源公司自始至終都未能擺脫的知識產權糾紛陰影。
早在貴州微硬盤項目剛剛啓動之時,日立環球存儲公司即找上門來。由於日立環球存儲手持5000餘項硬盤專利,事實上無法繞過,從2003年10月,匯通微硬盤公司在美國負責大客戶銷售的副總裁吳烈仁即與日立展開專利談判。爲降低日立公司要價,吳烈仁建議在國內大舉申請專利,以求得最終以相互許可(Cross License)的安排。
    正是從2003年10月開始,磁源公司在美國陸續提起了17宗專利申請,截至目前獲批兩宗;相應地,貴州微硬盤項目從2004年起成批申請專利,申請數量達到80多項。此後雙方談判時斷時續,除吳烈仁外,匯通世華董事會無人蔘與,時而寄望於迅速增加國內專利註冊,時而期待政府層面與日方溝通。
    2004年12月28日,日立環儲以四項專利侵權爲由,在美國加州起訴南方匯通微硬盤公司、南方匯通世華微硬盤有限公司,以及磁源公司。即是此時,雙方的談判仍未終止,到2005年8月,雙方一度達成和解:中方一次性支付500萬美元,作爲此前生產的微硬盤專利授權費,未來則按比例依據產量收取。後來,日方又一度同意只要先付200萬美元,即可簽署和解協議。即使如此,匯通世華仍然未能把握住機會。
    此時,距離貴州微硬盤項目的終局時刻已然不遠。從2005年10月開始,三名被告突然銷聲匿跡了。從那時起,美國法院發出的文件都石沉大海,再也沒有得到任何迴音。一個月後,被告律師以無法溝通爲由,申請停止代理身份。此後這場訟案便只剩下原告日立環儲一方。
  曾就職於磁源的一名工程師告訴記者,2005年10月他拿到了最後一個月工資,公司隨即解散。
  2006年6月2日,加州北部地方法院聖何塞分院做出缺席審判。三名被告全數賠償原告提出的損失2360萬美元,並永久禁止其在美國進行硬盤的市場、銷售和分銷活動。
  另一宗訴訟仍然在等待着蘇宗祥。臺灣錸德科技及Microstor於2005年4月在加州起訴磁源和蘇宗祥本人,指控蘇盜竊商業機密和不正當競爭,將屬於Microstor的部件設計和磁盤組裝技術帶到匯通世華。此案尚在審理中,預計今年年底開庭。

終局
參與重組設計的一位投資銀行家坦承:“其實就是安慰劑”

    正是在2005年10月,匯通世華微硬盤在第七屆高交會上捷報頻頻。在韓國三星剛剛宣佈推出3G微硬盤手機之後僅數日,朱寶麒即聯合北京天朗通信設備有限責任公司宣佈推出6G微硬盤手機;隔日,又宣佈與東方通信等四家公司簽署《硬盤手機戰略聯盟合作意向》:匯通世華生產6G微硬盤,東方通信負責採購不少於100萬臺微硬盤;東方集團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爲整體項目投入運營資金,參與研發和銷售管理工作;重慶禾興江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禾興江源)負責首款海量全能手機的開發及樣機。
    然而,這是朱寶麒最後一次作爲匯通世華總裁的高調出現。儘管朱、潘兩人的辭職未獲董事會通過,他們仍然掛冠而去,轉赴重慶。
    在這裏,他們早已經完成了佈局,另一個宏圖“IT綜合功能模塊”已經打動了重慶市政府。在高交會上出現的禾興江源,早已在算中。
    禾興江源的安排,與匯通世華並無二致。按照2005年4月27日重慶市政府下發文件所稱,重慶開創高新技術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與MAXSINO HOLDINGS LIMITED出資設立禾興江源,並儘快實施“IT綜合功能模塊”項目。重慶開創高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現金出資9000萬元,MAXSINO HOLDINGS LIMITED則以技術管理無形資產出資1000萬元。
    不僅如此,重慶市政府還“同意禾興江源公司建設‘IT綜合功能模塊’項目融資4億元,分別由重慶高科集團有限公司和市開發投資公司分別按54.55%和45.45%的比例進行擔保”。
    MAXSINO的出頭人又是朱寶麒,其合作者還是潘壯。潘出任了禾興江源公司副總裁,朱擔任執行董事。
    “IT綜合功能模塊”到底是什麼?朱寶麒曾經對媒體談及,禾興江源是在貴陽微硬盤項目的下游,由匯通世華提供微硬盤,禾興江源進行多媒體電子製造,還要注入有知識產權的內容如音樂與視訊。
    朱說,產業鏈將分爲四個部分:核心芯片的研發放在北京,微硬盤基地設在貴陽,成品製造在重慶,以提供娛樂、遊戲爲主的內容產業放在深圳。通過微硬盤進行這四項整合,就可以“緊緊抓住消費類電子產品的未來”。
    這些宏圖大志似曾相識,對於山窮水盡的貴州微硬盤項目來說,已如過眼雲煙。
  2005年下半年,貴州省政府從財政部爭得一筆110億日元再貸款,原有用於緩解微硬盤項目危急之意。貴州省審計廳爲此於2005年2-3月啓動對微硬盤項目審計。這筆貸款最終於8月間用於成立貴州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省政府副祕書長吳躍出任董事長。
  這筆約合1億美元的資金,實際只向微硬盤項目注入了約300萬美元。正如吳躍在電話中告訴記者的那樣,“省政府於2005年底決定不再向微硬盤項目投資,高新投從此與微硬盤項目沒有干係。”
    朱曾經指給貴州的最輝煌前景,是在三五年內,通過創新知識經濟計劃,在貴陽實現上百萬人的科技產業區,十年內實現1000億美元高科技產值;他最保守的估計,是建成年產360萬臺微硬盤生產線,並迅即達到年產1000萬臺目標。
    事實是,貴州微硬盤項目開工前後三年有餘,總產量總計146萬臺,沒有一個月的產量達到過30萬臺。貴州爲這一項目合計投資20億元左右,而2003、2004、2005年合計銷售額不到10億元,僅2005年一年即虧損5億多元,2006年上半年又續虧8000餘萬元。至今,整個項目已經資不抵債1億餘元,投資已經有去無回,還造成8.7億元銀行不良貸款,這尚未計算美國法院已經作出的2360萬美元專利權賠償判決。
據記者採訪瞭解,在總計8.7億元不良貸款中,以農行最重,有4571萬美元(約3.7億元人民幣);貴陽市商業銀行其次,佔3021萬美元(約2.5億元);建行佔1.7679億元;交行最少,爲721萬美元(約6000萬元)。目前四家銀行已經採取資產保全措施,並分別到法院對相關擔保方提起訴訟,由農行牽頭的債權維護委員會亦已成立。
    建行已於今年年初開始採取包括扣押借款人存款等資產保全措施,並於4月先後到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分別對匯通世華的兩家擔保企業——中國南車集團貴陽車輛廠、貴州省開發投資公司——提出起訴。其中,對貴州省開發投資公司的起訴已經於6月開庭審理,目前正在等待判決。
    從磁源公司引進的微硬盤技術,正在迅速地貶值。1英寸微硬盤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蘋果停產IPOD MINI(1英寸盤最大的市場),給了市場致命打擊。“1英寸硬盤市場空間很小。”美洲中國工程師協會會長鄭佐明說,“它只比閃存早一代,就是9到15個月。閃存每過一個週期儲量就能加大一倍。同時小型硬盤的體積不斷變小,從2.5到1.8英寸。1英寸微硬盤的市場在擠壓下就比較困難。”
    正因如此,貴州方面仍在進行中的重組努力——貴州省信息產業廳廳長張英峯告訴記者,“省政府的意見非常明確,就是千方百計進行重組”——恐怕必須面對痛苦的現實。
    一位曾幫助設計重組方案的中金公司投資銀行家說,擬議中的一個計劃,是另外一家國際硬盤廠商投入5000萬美元,並租用貴州項目廠房和設備,貴州方面則以租金入股12%。假設未來新公司獲得成功,假設能夠上市,假設能夠獲得多達20億美元市值,那麼,貴州方面方有望收回投資。他坦承這一系列假設構成的是極爲遙遠的遠景,“其實就是安慰劑”。
    此時,身爲禾興江源副總裁,潘壯仍在公司上班。一位禾興江源員工告訴記者,“中國銀監會、國家開發銀行、重慶金融辦等都來調查結果證明過,我們去年10月以後就已經與貴州徹底沒有關係,此後只有潘先生、朱先生還留在公司。”朱寶麒於7月間已經離開江城。■

發佈了110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8 · 訪問量 35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