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張亞勤:網絡是泡沫嗎?(2001年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話題)

編者按:這篇文章雖然寫於2001年,但其中的諸多觀點深有遠見,時至今日(2014年)再看,依然能引起深刻共鳴。故此轉載於此,以饗讀者。

 

網絡是泡沫嗎?



隨着美國Nasdaq股市網絡股的狂升和暴跌,“網絡究竟是不是泡沫?” 開始成爲業內外、大衆傳媒和普通百姓們最爲關心和熱衷的一個話題。 在各種觀念的激烈交鋒中, 甚至一些最堅定的互聯網分子也開始動搖起來。而對於那些從來就不相信互聯網的人來說,網絡泡沫簡直就是不爭的事實。他們質問:“互聯網在美國‘玩’了這麼多年,有幾家掙錢的?”

我的觀點恰恰相反:網絡絕不是泡沫!網絡革命對於人類文明及社會經濟發展將要起到的作用不但沒有被誇大,反而是被大大地低估了。我堅信:網絡的發展將最終徹底改變人類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對於渴望發展和騰飛的中國來說,它的意義尤爲重大。


突破時空的網絡革命


網絡革命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後的第四次技術革命。當我們認真回顧前三次技術革命時就會發現:雖然它們改寫了人類的歷史,但是它們的主要作用只是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高。農業革命讓人類能夠以更少的力氣,更有效率地得到食物。工業革命用機器取代了人力,更有效率地達到生產和運輸的目的。對於人們今天所談論的信息革命,從本質上來講,它還是一場生產效率的革命。信息革命的內涵簡而言之就是將信息數位化,使得它們能夠更有效率地在計算機上得到處理。今天,祕書們已不再煩惱於打字機的笨拙,會計們也不再煩惱於財務分類賬的繁瑣,各種類型的文字處理軟件及財務應用軟件已經將這些問題很好地解決。信息革命的出現使得社會生產力被再一次大幅度地提高。但是我認爲,幾十年後,人們可能會更清醒地意識到,信息革命更重大的意義是爲網絡革命的出現打好基礎。

在我看來,網絡革命纔是一場有史以來最重大的變革。網絡革命將計算機與通訊有機地結合起來,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使得人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以獲取任何所需要的信息,或找到要找的人。我們已經接近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任何物體與任何物體都可以聯通,任何人都可以找到世界上的任何信息,任何人可以和任何人交朋友。這種變化已經遠遠超出了改善生產效率的層面。現在,盡情發揮一下你的想象力吧。

    今天,你買一份報紙,只能被動地看到有限的幾位中國記者的文章。但是在網上,沒有了空間的限制,你可以閱讀其它任何你感興趣國家的文章;沒有了時間的限制,你不必等待報紙的印刷,你可以立即看到“新”的新聞,也可以看任何過去的文章;也沒有了職業的限制,你可以做一個“公民記者”,發表你的意見。你可以主動的選擇、無限的搜索、免費的享用、盡情的創作。

    今天,你想找信息,可以到圖書館去查書。將來,網絡將不僅僅把所有數字化的圖書館放到網上,世界上從古至今的任何文字、圖片、音樂、電影和你所能想到的人類文明的所有記錄都將上網。一個人一生的所見所聞可以被完整的儲存。網絡將會變成人類歷史最真實、最完整的寫照。你可以隨時搜索任何一篇文章、一個會議的內容、一段新聞、一部電影或一個名人的一生。

    以前,我們的朋友都是我們在現實生活裏所熟識的人。如果要結識新朋友,就一定要在同樣的時間和空間相互見面和認識。將來,你將真正領會到“天涯若比鄰”的涵義。通過網絡,你可以與美國、英國、非洲以及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成爲虛擬的鄰居或親密的朋友,令你每天的生活更加充實和豐富多彩。你可以從世界各地所有的網友中,挑選與你的興趣、信仰和理念最爲接近的人做你的密友。而且,你可以隨時隨地找到這些密友,因爲無線網將連接世界上的每一個網民。

    現在你去買東西,首先要設法到達那裏;然後還要東瞧瞧,西看看;最後需要再比較比較價錢;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商店卻可能告訴你沒貨。將來,你可以首先在網上試用選中的商品,例如試穿一件衣服,確認自己是否真的想擁有它。而且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最好的價錢買到他所想要的商品。


網絡經濟的全新思維和定律


網絡經濟的出現同時帶來了一些全新的思維方式和遊戲規則。它們中的相當一部分是非常不直觀的,例如:

1. 物不再“以稀而貴” – 軟件(如Internet Explorer)和服務(如Hotmail)開始免費。一些公司甚至開始贈送計算機和上網的費用等。爲什麼免費的東西反而最有價值?

2. 公司總在調整甚至是改變方向 – 看看Yahoo!, Amazon, Microsoft和 Oracle等所謂“成功”公司隨着股價起伏而展開的頻繁的策略調整;看看昔日競爭對手像美國福特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今朝卻開始在電子商務領域展開合作。好象不有效地進行戰略和策略調整,就無法在網絡經濟時代生存?

3. 花錢如流水 – 今天,網絡公司的廣告鋪天蓋地。很多網絡公司一年的廣告費用是其營業收入的十倍。大家都在說“注意力經濟”,收購注意力如何如何重要。難道注意力真的可以當飯吃?

4. 驚人的成長 – 互聯網的成長速度比電視的成長速度快4倍。新興網絡公司Netzero的市場值成長比惠普公司要快60倍。硅谷的風險投資公司Flatiron Partners熱衷對網絡公司的投資,三年獲利達2000%。據統計,B to B電子商務將在未來十年節省10,000億美元。似乎不搭乘網絡經濟“快車”的人將一定被淘汰出局?

下面,我將通過對14個定律的介紹來解釋網絡經濟的發展前景和規律。在我看來,這14個定律的意義都非常重大,理解它們可以幫助人們瞭解爲什麼我們說網絡經濟的作用不但沒有被誇大,反而是被大大地低估了。它們一致的特點是:並不一定會永遠存在,因爲網絡經濟幾乎每天都在改變;但它們完全適用於今天的網絡經濟,是無可置疑的真理;如果遵循它們,就有機會成功,如果不遵循的話,就一定會失敗。



無所不在的計算和網絡


第一定律
:摩爾定律 (Moore’s Law) – 計算最終將無所不在,而且免費。

摩爾定律告訴我們:微處理器的速度會每18個月翻一番。這就意味着每五年它的速度會快十倍,每十年會快一百倍。同等價位的微處理器會越變越快,同等速度的微處理器會越變越便宜。同樣,內存空間、硬盤空間、LCD以及圖像處理速度等也都適用於摩爾定律。

今天,你花費6000元人民幣可以買到一臺配置爲500 MHz 微處理器、64 MB 內存和10 GB 硬盤的計算機。你可能想象不到的是:這樣一臺機器十年前的價格約爲600,000元人民幣!更會令你吃驚的是:十年後,這樣一臺配置的機器只用60元人民幣就可以買到!而如果你只是要一個有這樣功能的芯片,可能只需花6元錢甚至更少。隨着時間的推移,計算的成本將持續下降,這使得計算的大規模普及和最終的“無所不在”成爲可能。再舉一個有趣的例子,如果汽車工業遵循摩爾定律的話,今天汽車的速度應該是光速的10億倍,而價格卻是1分錢!

由於計算成本的不斷下降, 越來越多的家電廠商、電話廠商甚至玩具廠商都開始試圖使自己的產品具有計算的功能。今天,芯片已在每一臺電視、電話和汽車中得到應用。世界上已經有超過100億個芯片,比地球上的人口還要多。而這一發展速度還將繼續。芯片最終會變得足夠便宜、足夠微小以至於可以裝在幾乎所有的物體當中。將來的書、錢包、鑰匙……任何東西都有可能帶有芯片,具有計算的功能。

可以想見,在未來,世界上所有的人不但都可以通過自己的計算機上網,而且還可以通過他們的電視、電話、電子書和電子錢包上網。

第二定律:吉爾德定律(Gilder’s Law)- 不但計算免費,帶寬也會免費。

喬治·吉爾德(George Gilder) 曾預測:在未來25年,主幹網的帶寬將每6個月增加一倍。其增長速度超過摩爾定律預測的CPU增長速度的3倍! 微軟公司最近的一個實驗證明:在300公里的距離1秒鐘可以無線傳輸1G的內容,這是目前我們家中Modem實際傳輸能力的10,000倍。這證明,帶寬的增加已經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只是一個用戶需求問題。隨着Internet的日益普及,用戶對帶寬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也正因爲如此,今天,幾乎所有知名的電訊公司都在樂此不疲地鋪設纜線。

當帶寬變得足夠充裕時,上網的代價也會下降。在美國,今天已經有很多的ISP向用戶提供免費上網的服務(但是要看一些它的廣告)。可以預見,將來,全世界的帶寬都將趨於免費。電訊公司則可以通過一些增值服務(例如保證帶寬)來掙錢。

同時,無線帶寬也會隨着3G標準的實施,達到目前規模的數千倍!這樣,隨着帶寬的增加,將會有更多的設備通過有線或者無線上網。這些設備本身並不需要有什麼智能,當有上百億、上千億即使是“很傻”的芯片被網絡連在一起的時候,這個集合也會變得威力無窮。到那時候,氣象衛星可以隨時將拍攝到的各種地球圖片傳送到網上供大家查詢;人們可以用電子錢包付賬,而每一臺收款機收款後,可以自動將錢打入指定的銀行賬號;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手機和無線網將自己的位置自動傳送給他的朋友。到那一天,如果你不慎將鑰匙遺失,大可不用擔心,因爲鑰匙可以通過網絡自動把它的位置傳給在網上的電話。

當我們擁有了無限的、免費的計算和帶寬,“上網”將變成一件在人們看來最稀鬆平常的事情。更有趣的是,上網通訊的主流將不再是人類,而是那些所謂“很傻”的芯片。大家不要小看這一變化,芯片上網的意義將遠遠超過人到網上去“看新聞”和“買東西”。因爲它們“上網”了,所以人們不必老去上網。最終,人們將不會在用“上網”這兩個字,因爲我們無時不刻不生活在網上!


無比神速的網絡成長


第三定律
:麥特卡爾夫定律(Metcalfe’s Law)– 萬人上網,億份效益

我們所討論的無限的計算和帶寬,究竟有多大的效益?以太網的發明人鮑勃Ÿ麥特卡爾夫(Bob Metcalfe )告訴我們:網絡價值同網絡用戶數量的平方成正比 (即N個聯結能創造N2的效益)。

例如,若有 N個用戶:
· 電話是一個人打給另外一個人,信息是從一到一,得到的效率是1。
· 電視是一個節目有N個人在收看,信息是從一到N,得到的效率是N。
· 在網上,每一個人都能夠聯到N個人的網站, N個人能看到N個人的信息,所以信息的傳送效率是N2。

也就是說:如果從100人用計算機增加到10,000人用計算機,效率增加100倍。但現在如果將這些臺機器聯成一個網絡,在網絡上,每一個人可以看到所有其它人的內容,100人每人能看到100人的內容,所以效率是10,000。10,000人的效率就是10,000,000!

根據麥特卡爾夫定律,互聯網的成長速度比電視快4倍,比收音機要快12倍!這樣的增長效率與舊經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第四定律:無限的能力與機會(Unprecedented Empowerment & Opportunities)

網絡和傳統媒體最大的差別就是網絡上的每一個用戶之間都是相互平等的。他們擁有同樣的創作和白手起家的機會。

在美國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人還是狗”。 不分貧富和貴賤,不論國家和種族,任何人都能夠獲取同樣的信息,平等地和其他網民進行交流。

更重要的是,在網上,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爲一個擴散信息的點。網絡讓每一個人獲得了從前只有政府和媒體擁有的“信息傳播權”。每一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甚至做一個網上的記者、網上的作家。而通過網絡,他的作品可以得到“永生”。

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爲一個網上的商人或網上的創業者。在美國,有很多人在網上完成了他們曾遙不可及的夢想。有一個軟件工程師,爲了滿足太太的嗜好設計了一個網站,後來這個網站發展成爲市值達150億美金的eBay;有一個學生,他嫌網上信息不好找,就做了一個目錄。兩年後,他成爲身價十億美金的創業者偶像。他就是Yahoo!的楊致遠。

網絡已經成爲一個讓全世界網民獲取知識、進行溝通和創業的渠道。

第五定律:良性循環帶來收益遞增(Increasing Return from Virtuous Cycle)

在經濟學上,收益遞增的定義是:當一個產品同時受益於市場擴大、質量上升、利潤增加時,這三個環節就形成了一個“正回饋”,即良性循環(virtuous cycle),它使得這個產品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成長,進入到主流市場。

收益遞增的過程往往是這樣的。一項新技術、新產品最初出現的時候,由於習慣勢力或認識的緣故,人們總是去貶低和忽略它們。但是隨着技術本身的不斷完善、用戶羣的不斷增大,它開始不可逆轉地達到一種上升的勢頭,即達到我們所說的“收益遞增”階段。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以前所抱有的所有疑慮和貶斥都會煙消雲散,市場開始張開雙臂迎接這項新技術或新產品。

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新興行業的“收益遞增”,例如做網上書店的Amazon和做網上拍賣的 eBay。而且,互聯網本身的發展也是一個“收益遞增”的過程,也是在一個良性循環下形成的。由於有不斷增長的互聯網用戶羣,才造成足夠的經濟理由去開創更多的網上內容和服務;由於有不斷增加的內容和網上服務,才造成足夠的經濟理由去投資建設基礎設施,使得帶寬更大,速度更快;因爲有了更多的帶寬,所以有了更多的上網設備(例如摩爾定律中描述的電視、電話、電子錢包等);而更多的設備開始上網,又爲網絡帶來了更多的用戶。如此循環往復,直到每一個用戶、每一個設備都上網爲止。

第六定律:“物以多爲貴”、擁抱標準 (Value from Plentitude; Embrace the Standard)

在舊經濟時代,最稀有的東西是最有價值的,所以人們爲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往往不願意將技術和信息共享,也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獨門絕技”。但是在網絡經濟時代,共享程度越高的東西越有價值。HTML、XML或 Internet Explorer,如果只有一個用戶使用,那它們的價值就是零;只有更多人的認可和使用,一項技術的價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

造成“多” 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符合“標準”。就像火車和路軌,如果歐洲、亞洲甚至每一個國家都各自爲政,制訂不同規格的火車或路軌標準,就不會有今天貫穿歐亞的“大陸橋”。在其它的行業裏還有很多例子:DVD的格式讓任何機器可以讀任何光盤、Windows 標準讓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品牌的PC上用任何軟件。

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基於標準的技術,包括了TCP/IP, HTTP, HTML, GIF等標準。網絡上的“各自爲政”只會嚴重製約網絡N2效益的發揮,阻礙良性循環的形成。無論是公司還是國家,都應該接受公認的國際標準。只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纔會使所有的創新和進步能夠被更有效、更方便地共享,促進良性循環的最終形成。

所以,“物以多爲貴”。


自我管制的網絡經濟


第七定律
:注意力經濟(Attention-Based Economy)定律。

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到網絡革命利用無限的計算和網絡,駕馭着N2的效率成長和收益遞增的正回饋,賦予了人類空前的權利與機會。

今天的網絡拓荒者們看到了這一空前的機會,他們深刻領悟到:如果能夠在網絡經濟發展過程中成爲某一特定領域如網上售書、網上新聞發佈、網上汽車零件 B to B的霸主,他們面臨的商機將是無價的。所謂“霸主”,就是在用戶心目中,想到某個領域,就想到你。因此,爲了得到用戶的青睞,網絡公司願意花較大的宣傳費用,得到用戶的“注意力”。這就是所謂的“注意力經濟”。

當你成功地獲取了人們的注意力後,他們就會開始按照你的方式考慮問題,逐漸習慣於使用你的產品和服務,並由於人類固有的惰性而固守於它們。所以,在一個網絡公司成立之初,衡量它是否成功的關鍵是看它是否獲取了足夠的“注意力”。

在舊經濟時代,人們創業時首先要做的是花時間僱一大批人,買一大堆機器。等到工人們做出東西,纔可以去賣錢,簡而言之:“用時間來換金錢”。而在網絡經濟時代,網絡公司則往往要先花錢做大量市場宣傳方面的工作,獲取用戶的“注意力”,吸引他們來到自己的網站或用自己的技術,然後纔有可能去賺取利潤,變成“用金錢來買時間”。

所以,中國人所說的“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很有遠見的。

第八定律:價格永恆降低(Continuously Decreasing Prices)

爲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或避免人們的注意力被別的公司吸引,網絡公司會把價錢儘量壓低。在一個傳統的企業裏,無限地壓低價格,只會帶來滅亡。但是在網絡經濟中,有幾個特殊的現象。

第一, 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趨近於零。邊際成本就是“多做一份”的成本。在農業經濟時代,一個人如果想要多種一畝地,他要追加的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投入,與他已經完成的任何一畝地總體來說不會有什麼差別。發展到工業經濟時代,由於機器生產的介入,每多生產一輛汽車所要消耗的成本就比前一輛同樣型號汽車的成本要低,但是邊際成本仍然很高,因爲每一輛汽車都需要很多的零件、材料和人力。到信息社會,雖然設計一個軟件或一份內容有很多的前期投入,邊際成本卻迅速地下降,因爲這時的成本只是壓制一張光盤、印一份手冊、生產一個包裝盒及產品運輸的代價。但到了網絡經濟時代,由於網絡的存在,我們不再需要多餘地把比特的信息轉爲原子,我們可以無摩擦地把這些信息、軟件或服務放到網上,供人下載或使用。一旦這個軟件被放到網上,邊際成本就趨近於零。

第二, 無中間人的抽成 (disintermediation)。過去,一項交易的完成,利潤裏很大一部分都付給了中間人。在網絡上的交易不需要中間人,也就是所謂的無摩擦交易,因此降低了業者的開銷。

第三, 網上所有商品的價格透明,很容易貨比三家。在網絡經濟時代,廠商間的競爭將到白熱化的程度。因爲網上所有商品的價格透明,你的顧客隨時可以很容易地進行商品間性能和價格的對比。他們甚至可以用“買者出價”的方式或利用“比價機器人”的技術來尋找最低的價錢。如果有任何的不滿,你的顧客可以在三秒鐘之內光臨另一家店;他們不會爲了省時或面子而一定要在你的商店購買。而你的競爭對手卻隨時都可以闖進來,趁你不備之際,搶去你的客戶。

第四, 開公司的成本降低。在網絡經濟時代,開一個公司的成本是非常低的。今天很多大的網絡公司(如Yahoo!, Amazon, Ariba)都是白手起家的。

所以,在網絡經濟時代,除了因爲廠商間白熱化的競爭導致降價,更好的一個降價的理由是爲了得到更多的用戶。前面曾提到“物以多爲貴”,越多人使用一個產品和服務,它的價值才能越高,那麼,爲了讓更多的人使用,很多很好的產品和服務開始降價甚至是免費。目前大家耳熟能詳的網絡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Hotmail的免費電子郵件服務等都是這一全新思維的具體體現。以前大家說“便宜沒好貨”,現在不但便宜的東西有好貨,而且免費的東西反而是好貨中的好貨。

降低價錢,這樣你的產品才更有價值!降到免費,這樣你的產品就成了“無價”之寶!

第九定律:自我管制經濟帶來消費者的天堂(Self-Regulating Economy Becomes Consumer’s Heaven)

網絡經濟是一個非常強大和健康的經濟體系,因爲它無情地打擊低效率和浪費,自動地攻擊不合理的利潤與迫害性的壟斷。

首先,在網絡上沒有中間人。買一件物品,你可以直接定購,不必經過商店或批發商等;買股票,你可以自己在網上找信息、下訂單,不必經過佣金昂貴的經紀人;用B TO B電子商務,你可以省掉批發商、銀行、郵局等又花時間又費錢的環節。這些中間人就是一種低效率的浪費,網絡經濟將造成他們的絕跡。

當一個領域看來有很多的利潤時,多家公司都會進入,造成巨大的競爭。例如,兩年前,大家都看好 “B to C” 時,多家公司進入這個領域,造成服務質量的大幅度提升,價錢的大幅度降低。一年前,大家都認爲 “B to B” 是最有潛力的,因爲它在收取 10%的佣金後仍可幫用戶極大地節省費用。於是,很多公司又一窩蜂地去開business exchange。但是,幾個月後,因爲競爭加劇,他們的利潤已大幅度地降低,一項exchange也許只能夠收2%的佣金。

有了如此劇烈的競爭和較低的開公司成本,在網絡社會,幾乎不可能有長期的所謂“壟斷者”。即使有壟斷者,它也不會是一個有害消費者利益的壟斷者,因爲它必須通過不斷降價或提升服務品質,來避免自己已有客戶的流失。這對消費者,對整個經濟的發展來說都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這些競爭和降價的明顯受益者當然是消費者(當然也包括了用網絡購物的公司),因爲他們可以用最低的價錢享有最好的服務。例如:有些網絡公司提出了“買者定價”的概念讓你出價購買飛機票。當航空公司實在賣不出票時,就廉價賣給你。還有公司提出 “購物機器人”的概念,讓你指導一個虛擬機器人軟件一天24小時去幫你尋找所需貨品,而且用最低的價錢買到。

這些新的商業模式,除了造福消費者外,也達到了無浪費、無摩擦、雙贏的、有效率的交易過程,帶來了一個嶄新的、高效率的經濟模式。

殘酷無情的網絡競爭

第十定律:不創新則滅亡(Innovate or Die)

網絡經濟對消費者固然眷戀,但對網絡公司卻是相當無情的。如果你幸運地取得了成功,你會發現周圍會立即出現多位競爭者!想象你是楊致遠,在你成功地做出了第一個互聯網的分類和搜索引擎之後,如果你不再有創新的能力和魄力,繼續調整和改造你的公司,總是走在別人的前面,你將必然面臨倒閉的命運。

我要特別指出的是,創新的定義並不只是侷限在技術層面,它包括每一次市場的創新、每一個商業模式的創新。像Yahoo!,在做完搜索網站後,很有預見性地僱用了具有非凡商業頭腦的Tim Koogle 做公司的總裁。正是Koogle決定要做門戶網站,再進一步進軍電子商務。那時,“門戶網站”、“電子商務”還都是些大家不曾涉足的領域,這就是了不起的商業創新。今天,Yahoo!兩次創新的成功已使它的市場價值超過一千億美元。網絡公司的發展歷程就是一次一次商業和市場的創新曆程。

在網絡經濟時代,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在舊經濟裏,公司總是力求優化自己已有的產品、增加功能、節省成本,穩穩地、慢慢地成長。但是在網絡經濟時代,一個公司重視的是如何創新,如何改變遊戲規則,如何下一個有勝算的大賭注。中國有句諺語:“大難不死,必有後福。”(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第十一定律:自食生存(Survival through Cannibalization)

在舊經濟時代,眼前的利潤就是目標;在網絡經濟時代,千萬不要因爲眼前小利而忽略一場變革的來臨,對你的公司來說那將是災難性的。因此,你應該不再只是被動地順應變革,而是要預知,甚至促成變革的到來。Lee Iacooca曾經說過:“當一場變革到來的時候,你要麼領先,要麼跟隨,要麼就被踢出歷史舞臺。”

有這樣一個公司,它已經擁有了非常令人羨慕的業務,但是面臨着競爭者的強大的挑戰。它開始嘗試創新,但當它瞭解到這個創新可能會損害到目前已有的業務時就退縮了。它的理論是:“目前的業務是我明天的午餐,我如果嘗試這個新的方向,就等於把自己的午餐吃了,那我明天不是要餓肚子了。” 對於這樣的公司,我只有一個勸告:“明天的午餐,你若不吃,別人肯定也會來吃的。”

世事滄桑,我們已經看到無數曾經聲名遠揚的公司,因爲怕傷害到已有的生意,失去了先機和優勢。10年前,Apple公司憑藉自己在軟件開發方面的實力,完全有機會在這一領域獨佔鰲頭,卻由於自認爲發展軟件會損害公司正在賺錢的硬件生意而與機會失之交臂,被微軟佔有了這個市場。3年前,Dell 迅速地把它的業務轉移到網上。但是Compaq卻因爲擔心這樣的變化會得罪它們的業務員和代理商而坐失良機。最近這三年,Dell股票的增長超過了Compaq的八倍。

微軟公司今年7月提出的 “Microsoft .Net”也是公司發展歷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戰略轉移。正是由於清醒地意識到了潛在的危機,微軟公司決定轉變公司的業務模式,一切以網絡爲中心。這一調整未來是否能夠成功,要看微軟公司是否有魄力繼續隨時去調整自己的方向和策略,而且換得夠快,換得夠徹底。在這方面我是相當樂觀的。1995年,當微軟公司意識到因特網和瀏覽器的重要性,發現自己在其技術開發方面的滯後時,不惜終止已進行了很久的產品的開發,而告訴那些開發人員:“洗掉你們現有的硬盤,全力投入網絡瀏覽器的開發。” 一個公司只有擁有這種英雄斷臂的魄力,纔有可能立於不敗之地。這就象是爬山,今天,即使你已經站在一個山頂,也要能夠認清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的不足,爲自己設定一個更高的目標,去攀登一座新的高峯。下山的過程當然是痛苦的,但是隻有經過這樣一個失敗和再學習的過程,才能取得新的、更大的發展。

在網絡經濟時代,不要讓你已有的成功變成未來前進過程中的障礙。

第十二定律:快吃慢、新吃舊(Fast Eats Slow; New Eats Old)

今天,美國社會上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講法:“Everything shall be measured in dog years (一切事情都應該以狗的時間觀念去衡量)”。 這是因爲狗的壽命比人短6、7倍,由於網絡的發展實在是太快了,人們已經無法用所習慣的時間概念去衡量事物的發展,所以要用狗的時間概念去衡量。舉例來說:從成立到擁有10億美金的市場值,惠普公司用了47年時間,微軟公司用了15年時間,Yahoo!用了2年時間,而NetZero卻只用了9個月的時間!

今天,人們必須認識到:網絡經濟時代將是創新者的天堂,一切勇於創新、敢於挑戰自我的行爲都將大行其道。在網絡經濟之前,一個小公司最怕的就是像IBM、微軟、惠普這樣的公司打入它們的商業領域,因爲他們戰勝這些“巨無霸”的機會幾乎是零。網絡經濟時代則不同,小公司可以戰勝大公司;轉型速度快的公司可以戰勝速度慢的公司;新的公司可以戰勝老牌的公司。這裏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發生在網上購書站點Amazon 和老牌出版社Barnes & Noble之間的故事。Amazon 出道時雖然名不見經傳,卻由於準確把握了市場和商機,率先開始在網上銷售圖書。今天,它已經成爲全球人盡皆知的網上書商。Barnes & Noble卻因爲傳統業務的束縛和對互聯網發展的輕視而錯失良機。Hotmail的公司原來是做數據庫的。但是當他的總裁想出Hotmail這個商業模式時,爲了搶佔先機,毅然放棄了所有以前的數據庫生意。Alta Vista的一位經理因爲提出“門戶網站”的概念,被嘲笑甚至降職,使得Yahoo!能夠搶先實施。今天,Yahoo!的市值是Alta Vista 的50倍。

在舊經濟時代,你要看清趨勢後再做投入;在新經濟時代,商機變化無常,稍縱即逝,你根本無法預料。而且,成功與失敗的交疊也將異常劇烈,沒有一間公司可以永遠立於不敗之地。要得到成功,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最有魄力的作風不斷創新。

快者爲王,慢者爲寇!


新舊經濟必然結合


第十三定律
:最終必須獲利 (Ultimate success is profit)

網絡經濟發展到今天,我們必須認識到網絡公司是否成功的最終標準應該是能否獲取利潤。無論在舊經濟時代還是新經濟時代,這都是一個永恆不變的真理。

儘管網絡革命是一次非常了不起的革命,但是,所有公司對股東最終的責任仍是獲利。對於一家網絡公司來說,股東們可以延長他們對獲利的耐心,讓公司從注意力開始做起,但是最終它必須能夠獲取利潤。對於這一點,華爾街直到今年四月Nasdaq股市大跌時纔開始理解。

Nasdaq股市的震盪發生後,硅谷最有名的風險投資家之一 Jim Breyer說:“從現在開始,我們將用五年後是否能夠獲利來評估我們新的投資對象。如果一個創業的團隊無法解釋清楚五年後公司如何擴大,如何賺錢,我們一定會對它失去耐心”。 希望中國的投資者也開始如此衡量他們的投資。

第十四定律:實虛必合(Virtual and Real Must Eventually Merge)

很多人原來認爲網絡公司與傳統公司總是對立的,因爲AOL(美國在線)曾挑戰傳統媒體,Yahoo!曾挑戰傳統載體,Amazon曾挑戰傳統書店。但我認爲:現實的傳統業務與虛擬的網絡業務最後終將合併。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就是Toys R Us, 它與硅谷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Benchmark Capital合作,共同創立toysrus.com公司。因爲它認識到:身爲一個傳統公司,如果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它就需要輸入網絡公司創新和冒險的文化。所以與硅谷公司的合作應該是明智的做法。此外,還有很多其它傳統公司與網絡公司的聯盟,例如 Drugstore.com 與 Rite-Aid 藥店、Amazon與Sotheby拍賣商。還有通過“新吃舊”達到的結合,象eBay 買下擁有134年拍賣史的Butterfield & Butterfield;美國在線買下著名的華納公司等。在我看來,這些聯盟是必然的,因爲網絡公司有創新的膽略、冒險的文化和大批高科技的人才,而傳統公司擁有品牌、管理模式、傳統渠道、存貨等運作機制。它們人盡其才的合作完全符合新經濟的高效率目標。

從網絡經濟的10大定律中,我們瞭解到,隨着時間的發展,計算將最終趨於免費,帶寬也將趨於免費,最終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會上網。網絡的N2效益將發揮它魔術般的作用,將人類社會和經濟帶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所有的網絡用戶都將獲利無窮。對於他們來說,價格將持續下降,而服務質量卻會不斷提升。與舊經濟時代不同的是,廠商們則需要經過更慘烈的競爭才能最終獲得成功。首先,他們必須想方設法獲得用戶的注意力,其次,它們必須獨樹一幟,使自己能夠獲取利潤。由於競爭的加劇,他們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價,而且需要不斷反省公司的業務方向,隨時準備調整和重新定位。不過,如果你開始認爲網絡公司不值得去冒險,那就錯了。不要忘記,“遊戲”勝利者所得到的“獎賞”將是異常豐厚的,它一次“遊戲”所創造的財富相當於舊經濟時代一家企業50年所創造的。


網絡經濟時代的“泡沫三部曲”


從上文可見,網絡絕不是泡沫,但是相當一部分網絡公司確實是泡沫。有這麼一幅漫畫,幾個人坐着飛船到處遊逛,忽然進入到一個到處飄浮着鈔票的空間,隊員馬上報告,“我們已經進入網絡空間。” 這是一個笑話,但也反映出相當一部分人目前的心態。他們認爲網絡上到處都是錢,可以藉機隨隨便便就發一筆大財。所以,很多人不管深淺,跌跌撞撞地就跑進來。

硅谷的資深風險投資家Richard Burnes也曾說:“目前,太多網絡從業者考慮的是如何更快的把他們的公司脫手、發財,而不是如何去創建一個擁有好的產品、服務和忠實顧客的公司”。

這樣就有了所謂的網絡時代“泡沫三部曲”。它們是:

1. 盲目開設網站、吸引注意力。
2. 做“虛假”的營業收入。
3. 爲脫手而上市。

美國有一間網絡公司叫Purfumania.com,它的創辦者根本不瞭解一個網絡公司要成功所必需的步驟,就盲目的開設了一個專賣香水的網站。他沒有想到世界上有多少人會去買香水而不要求去聞一下的。在1999年一陣狂熱之後,美國設立了許多這一類不合理的網站,象bbq.com(烤肉網站)、flakes.com(早餐麥片網站)。

我們說過在網絡經濟時代人們“注意力”的重要性,而且在公司成立之初需要先去投資。但是有一些網站卻捨本逐末,公關活動做得唬人耳目。有一個公司,宣佈自己和Amazon合作,造成轟動,但是後來人們發現,它只是成爲Amazon的一個“Affiliate”,而那是任何一個公司都可以得到的!還有些公司靠創始人的名氣或美貌,靠侮辱人的廣告,或靠贈送房子,“騙”用戶來訪問。而實際上,它可能沒有任何有價值的內容和服務,這樣的網站,大家第一次可能被騙,但絕不會有第二次。

還有的網絡公司不做任何創新,只是去模仿其它的網站,重複它們的內容。這麼做浪費了Metcalf定律帶來的效率,也破壞了良性的循環。目前,中國已經有數不清的門戶網站,如果它們只是內容的抄襲而沒有自己獨到的服務和特色,也一定會成爲泡沫。網絡經濟是一種自我規劃的經濟,優勝劣汰,容不得半點僥倖心理的存在。

有的網絡公司爲了獲取營業收入,不惜賠錢做生意。Buy.com是一家與Amazon公司競爭網上售書業務的公司。它所採取的策略是凡在它的站點上購書的用戶可以用書的成本價購書,它一分錢也不賺,只是希望以後有別的商業模式可以賺錢。這個商業模式帶來了營業收入,但是無法獲利。現在,Buy.com的股票已從最高時的36美金跌到4美金。還有的公司爲了營業收入,不惜弄虛作假。自己沒有營業收入,就去買一個有營業收入的公司,然後把對方的營業收入藏在自己的財務平衡表裏。或去買一個“殼”,借殼上市。還有的人將得到投資的一部分再去投資,然後要求對方用投資的一部分去購買自己的產品或服務,作爲自己的營業收入。這些做法都是十分不可取的,最終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一個好的網絡公司,應該以服務用戶、爲網絡增值爲己任,以爲公司股東賺取利潤爲業務目標。公司上市應該是爲達到這些目標的而採取的一個步驟。上市應該是一個公司業務發展的開始,而不是結束。但是目前有一些網絡公司將上市作爲公司發展的唯一目的,利用人們對Internet的狂熱,在一個公司還沒有任何獲利,也沒有任何獲利計劃時,就拿出去上市。“只要有‘一見網就樂’的‘更傻’的人,用更高的價錢,買我的泡沫,我就能賺錢”。這樣的公司現在有,將來可能還會有,但是無論是投資人還是用戶,隨着網絡經濟的不斷深入,會變得越來越有經驗,越來越聰明。矇混過關的成功率將會越來越小。歷史告訴我們,“比傻”的事情是無法持續的。

資深風險投資家Richard Burnes曾經警告世人“對於這個瘟疫,如果不快下解藥,它會把我們全害死!爲發財開泡沫公司的人,終會得到報應。只有那些爲心中所崇尚的事業去創業的人,纔會得到真正的財富。(Money comes to those who do it for love) ”


網絡經濟時代的“成功三部曲”


在網絡經濟時代,一個公司如果想要成功,它的發展三部曲應該是:

1. 獲取注意力
2. 將注意力轉化爲營業收入
3. 最終從營業收入中獲取利潤。

在網絡經濟時代,網絡上的信息將是無限的,信息下載的速度將是無限的,所有的東西都會越來越便宜。而在這一切當中,人們的注意力卻是有限的。因此,如何獲取人們的注意力成爲“成功三部曲”中最爲關鍵、首要的環節。所以,在一個網絡公司成立之初,衡量它是否成功的關鍵是看它是否獲取了足夠的“注意力”。縱觀目前市場上的網絡公司,無不遵循此道。像Buy.com,爲了與Amazon公司競爭網上售書的業務,它所採取的策略是凡在它的站點上購書的用戶可以用書的成本價購書,它一分錢也不賺。我們先不論這間公司今天的業務成敗,它的這個口號確實將不少Amazon的用戶吸引到它的站點上。而我們所熟悉的Yahoo! 和Hotmail,則是利用它們“人無我有”的特殊服務來得到用戶的注意力。網絡公司最初的公關與市場宣傳對於獲取用戶注意力也是有很大幫助的。1999年,美國的網絡公司花費了大約30億美金在各種類型的廣告上。2000年,美國超級盃橄欖球賽的18個廣告中有15個是網絡公司的。真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但是,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得到網民們一次的青睞是沒有意義的。必須做到的是如何讓這些網民再回來,而且把他們“粘” (Stick)到這個網站上。而網站加“粘”的最佳方法則是靠“人無我有”的服務和不斷的創新。另外,在公司成立之初,用錢來購買用戶上網的時間,獲取他們的注意力是可以理解的,但絕不能永遠如此。公司必須將注意力轉化爲營業收入,並最終獲取利潤,纔有生命力。

獲取營業收入的做法有許多,目前存在有幾種方式。

第一, 廣告收入。廣告對於一個網站來說,應該是一筆比較可靠的收入。但是,Gartner 集團公司告訴大家只靠廣告收入並不是一個網絡公司可以持續的商業模型。今天,中國的網站大多依靠廣告收入。這是一件令人擔憂的事情。

第二, 電子商務是一個網站獲取營業收入的有效方式。在美國,這已經成爲取代廣告收入的好辦法。但是,這必須建立在更多傳統企業對電子商務參與的基礎上。在中國,首先必須解決的就是如何付款的問題。

第三, 出租自己的虛擬網絡空間。但它基本上只侷限於少數幾個最成功的網站,像Yahoo!, 它的做法是與其它公司簽訂排他性的網站空間租用協議。比如說,Yahoo!只與Amazon公司簽約,使之成爲它站點上唯一的網上售書公司。

第四, 收費的網站。美國華爾街日報就是其中一個代表。它的特點是網站上的大部分內容免費,但某些價值高、獨家、重要的信息則以收費方式提供給訪問者。

第五, 收取交易費,最好是和注意力成正比的。你可以借每一次交易收取一份錢。不需要存貨、交貨。Ebay公司就是如此。

第六, 在網上提供用戶服務也是一個有意思的探索。美國的Ask Jeeves目前就與許多公司在這方面展開合作。方法是它爲別的公司設計一個網站,專門提供網上售後服務。用戶得到滿意的答覆後,便省了公司的服務費用。而這筆費用則一部分付給網絡公司。這樣既方便了用戶,因爲他們用最快的方法解決了問題,也幫助了軟件公司,最終也使網絡公司受益。

有了注意力和營業收入,網絡公司最終還是要考慮如何去獲取利潤。今天,由於美國Nasdaq股市上的網絡股受到重創,這一觀點開始爲大多數人所承認。如果仔細去研究Nasdaq股市上網絡股的跌幅,你會發現,像Yahoo!、美國在線、eBay和Broadvision這樣已經擁有利潤的公司只跌了50%,而其它一些現在根本沒有利潤的公司跌幅卻達95%。不要因爲Yahoo!的股票跌了50%,就認爲它同樣不成功,如果你在1997年購買了它的股票,今天你已經賺了50倍。如果把我們提到的Yahoo!、美國在線、eBay和Broadvision這四個較成功的網絡公司在1997年1月的市值加在一起,總數大概爲40億美元,是微軟公司當時市值的1/30;而今天,四個公司的市值總數已超過 2400億美元,達到微軟公司的2/3。這說明它們確實代表了未來網絡公司的發展方向,它們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去借鑑。


淘盡狂沙始見金


去年,在硅谷,網絡公司可以用“瘋狂”來形容。風險投資公司Flatiron Partners 投入$175萬,三年後收回27億!硅谷工程師每年換一次公司,因爲這樣,五年可以得到五家網絡公司的股票,可以“分散風險”!

今年四月Nasdaq股市的暴跌,像一記當頭棒喝,打醒了瘋狂的硅谷人。曾經最紅的藥店網站Drugstore.com和PlanetRX.com,股票各跌90-95%之後宣佈合併。曾經更紅的超市網站webvan.com和homegrocer.com,也在股票大跌之後宣佈合併。在網上,每週都可以看到四、五個網站倒閉、數百員工失業的消息。

有人說,這些事件是網絡泡沫破裂的前兆。對此,我不敢苟同。在前文中,我們已經充分證明了網絡革命的重大意義和廣闊發展前景。我認爲,今年四月的股市暴跌,是一個很適時的泡沫“放氣”,而不是“破裂”。這種“放氣”是一個學習的機會,讓大家認識到網絡的本質,瞭解到網絡時代的一些新現象(像“物以多爲貴”),也認清一些永恆不變的真理(像公司必須爭取獲利)。這種“放氣”,也應帶給投資人理智,讓他們能看清楚一個好的網絡公司必須不斷創新,爲他的客戶和股東創造價值(象Cisco、JDSU的網絡技術、象Yahoo!、Google的搜索技術、象eBay、Broadvision的商務服務、象Microsoft、Oracle的軟件技術)。

Netscape的創始人Marc Andressen顯然同意這個觀點。他說:“每一個網絡公司倒閉,我們都應慶祝。因爲這些泡沫公司必須死去,只有這樣,纔會有空間讓有價值的公司成長。”

用中國人的說法,“淘盡狂沙始見金”。


中國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到2005年,人們不會再說“我在網上看到了什麼”,就像他們今天不會說“我在紙上看到了什麼”一樣,因爲網將和紙一樣的普遍。你可能不會再聽到所謂Internet 公司的概念,因爲到那個時候,你已經找不出一家與網絡毫無關係的公司或企業,互聯網將成爲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上網將不是一個過程,因爲人們每時每刻都在網上。

到那一天,今天世界上最有價值公司中的80%將會被取代,一些傳統的大公司因爲錯過良機而落伍或銷聲匿跡,但有更多新興的、充滿創造力和活力的企業將異軍突起。對於網絡時代的中國來說,機遇與挑戰並存,尤其是中國的傳統企業。不要忘了Andy Grove 的忠告:“任何一個傳統的公司,如果五年內不在網絡上生存,它將必然滅亡。”

在網絡經濟時代,貿易是沒有國界的。因此,每一個國家應當注意的不再是貿易逆差,而是“人才逆差”。因此,中國要想成爲最成功的國家,就一定要留下她最優秀的知識分子,甚至從別的國家吸引更多、更好的知識分子。因爲能冒風險、勇於創新的人才是網絡時代最需要的財富。中國有很多具有創業精神、聰明的專業人才,而且越來越多具有真才實學的留學人員將會從海外歸來,他們將共同成爲網絡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中國的人口衆多,根據N2效率定律,這將是一個更巨大的市場。我堅信:中國將會成爲世界最大的網絡服務市場。漢語將成爲網上第一或第二大語言。在網絡服務方面,中國的網絡公司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爲它們更瞭解本民族的語言、文化特徵和風土人情,能夠更好地把握住用戶的需求。

在創業的過程中,要切記網絡經濟的發展必須是基於一套全球公認的標準和技術。幻想着自己去開發出一套專有的、封閉的網絡標準和技術,並以此去獲取商業利益將是沒有前途的。

另外,中國在網絡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完全可以借鑑美國網絡經濟發展過程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對於成功的經驗,我們要看如何將它發揚光大;對於失敗的經驗,我們要仔細反省,儘量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只有這樣,中國的企業纔可以做得更好。

在不遠的未來,爲從中國這一巨大市場上“分一杯羹”,國外網絡公司一定會進入中國市場。所以,中國的網絡技術和管理人員一定要有未雨綢繆的“危機意識”,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做好準備,迎接這場挑戰!
發佈了112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0 · 訪問量 21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