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爲IT現在炒的比較熱的東東[原創]

 一、3G手機   第三代通信技術

          3G (3rdGeneration的縮寫),即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相對第一代模擬製式手機(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數字手機(2G)。

           3G手機,即第三代手機一般地講,是指將無線通信與國際互聯網等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它能夠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爲了提供這種服務,無線網絡必須能夠支持不同的數據傳輸速度,也就是說在室內、室外和行車的環境中能夠分別支持至少2Mbps(兆字節/每秒)、384kbps(千字節/每秒)以及144kbps的傳輸速度。

3G的技術標準

國際電信聯盟(ITU)在2000年5月確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無線接口標準,寫入3G技術指導性文件《2000年國際移動通訊計劃》(簡稱IMT—2000)。

W—CDMA

即WidebandCDMA,也稱爲CDMADirectSpread,意爲寬頻分碼多重存取,其支持者主要是以GSM系統爲主的歐洲廠商,日本公司也或多或少參與其中,包括歐美的愛立信、阿爾卡特、諾基亞、朗訊、北電,以及日本的NTT、富士通、夏普等廠商。這套系統能夠架設在現有的GSM網絡上,對於系統提供商而言可以較輕易地過渡,而GSM系統相當普及的亞洲對這套新技術的接受度預料會相當高。因此W—CDMA具有先天的市場優勢。

CDMA2000

CDMA2000也稱爲CDMAMulti—Carrier,由美國高通北美公司爲主導提出,摩托羅拉、Lucent和後來加入的韓國三星都有參與,韓國現在成爲該標準的主導者。這套系統是從窄頻CDMAOne數字標準衍生出來的,可以從原有的CDMAOne結構直接升級到3G,建設成本低廉。但目前使用CDMA的地區只有日、韓和北美,所以CDMA2000的支持者不如W—CDMA多。不過CDMA2000的研發技術卻是目前各標準中進度最快的,許多3G手機已經率先面世。

TD—SCDMA

該標準是由中國大陸獨自制定的3G標準,1999年6月29日,中國原郵電部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大唐電信)向ITU提出。該標準將智能無線、同步CDMA和軟件無線電等當今國際領先技術融於其中,在頻譜利用率、對業務支持具有靈活性、頻率靈活性及成本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另外,由於中國內的龐大的市場,該標準受到各大主要電信設備廠商的重視,全球一半以上的設備廠商都宣佈可以支持TD—SCDMA標準。

3G何時到來

日本移動通訊巨人NTTDoCoMo已於10月1日開通全球第一個3G服務,該服務基於WCDMA標準。

目前,亞洲成爲3G發展最快的地區,歐洲緊隨其次,美國由於不太熱心而在技術準備上遠遠落後。除了動作最快的日本和韓國,泰國、香港也已經發出3G牌照。臺灣即將發放3G牌照,預計內地在年底前發出3G牌照,市場預期將發行兩到三個牌照。

二、RFID 電子標籤  射頻卡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無線射頻識別)

什麼是RFID技術?

RFID射頻識別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並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可工作於各種惡劣環境。RFID技術可識別高速運動物體並可同時識別多個標籤, 操作快捷方便。

埃森哲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弗格森認爲RFID是一種突破性的技術:"第一,可以識別單個的非常具體的物體,而不是像條形碼那樣只能識別一類物體;第二,其採用無線電射頻,可以透過外部材料讀取數據,而條形碼必須靠激光來讀取信息;第三,可以同時對多個物體進行識讀,而條形碼只能一個一個地讀。此外,儲存的信息量也非常大。"


什麼是RFID的基本組成部分?

最基本的RFID系統由三部分組成:
? 標籤(Tag):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組成,每個標籤具有唯一的電子編碼,附着在物體上標識目標對象;
? 閱讀器(Reader):讀取(有時還可以寫入)標籤信息的設備,可設計爲手持式或固定式;
? 天線(Antenna):在標籤和讀取器間傳遞射頻信號。


RFID技術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什麼?

RFID技術的基本工作原理並不複雜:標籤進入磁場後,接收解讀器發出的射頻信號,憑藉感應電流所獲得的能量發送出存儲在芯片中的產品信息(Passive Tag,無源標籤或被動標籤),或者主動發送某一頻率的信號(Active Tag,有源標籤或主動標籤);解讀器讀取信息並解碼後,送至中央信息系統進行有關數據處理。


是什麼讓零售商如此推崇RFID?

據Sanford C. Bernstein公司的零售業分析師估計,通過採用RFID,沃爾瑪每年可以節省83.5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因爲不需要人工查看進貨的條碼而節省的勞動力成本。儘管另外一些分析師認爲80億美元這個數字過於樂觀,但毫無疑問,RFID有助於解決零售業兩個最大的難題:商品斷貨和損耗(因盜竊和供應鏈被攪亂而損失的產品),而現在單是盜竊一項,沃爾瑪一年的損失就差不多有20億美元,如果一家合法企業的營業額能達到這個數字,就可以在美國1000家最大企業的排行榜中名列第694位。研究機構估計,這種RFID技術能夠幫助把失竊和存貨水平降低25%。


RFID技術的典型應用是什麼?

物流和供應管理
生產製造和裝配
航空行李處理
郵件/快運包裹處理
文檔追蹤/圖書館管理
動物身份標識
運動計時
門禁控制/電子門票
道路自動收費

三、IPV6  下一代互聯網

現有的互聯網是在IPv4協議的基礎上運行。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聯網協議,它的提出最初是因爲隨着互聯網的迅速發展,IPv4定義的有限地址空間將被耗盡,地址空間的不足必將影響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爲了擴大地址空間,擬通過IPv6重新定義地址空間。IPv4採用32位地址長度,只有大約43億個地址,估計在2005~2010年間將被分配完畢,而IPv6採用128位地址長度,幾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按保守方法估算IPv6實際可分配的地址,整個地球每平方米麪積上可分配1000多個地址。在IPv6的設計過程中除了一勞永逸地解決地址短缺問題以外,還考慮了在IPv4中解決不好的其它問題。IPv6的主要優勢體現在以下幾方面:擴大地址空間、提高網絡的整體吞吐量、改善服務質量(QoS)、安全性有更好的保證、支持即插即用和移動性、更好實現多播功能。

顯然,IPv6的優勢能夠對上述挑戰直接或間接地作出貢獻。其中最突出的是IPv6大大地擴大了地址空間,恢復了原來因地址受限而失去的端到端連接功能,爲互聯網的普及與深化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當然,IPv6並非十全十美、一勞永逸,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IPv6只能在發展中不斷完善,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過渡需要時間和成本,但從長遠看,IPv6有利於互聯網的持續和長久發展。

IPv6 FAQ

1. 什麼是IP? 什麼是IPv4? 什麼是IPv6?

目前的全球因特網所採用的協議族是TCP/IP協議族。IP是TCP/IP協議族中網絡層的協議,是TCP/IP協議族的核心協議。目前IP協議的版本號是4(簡稱爲IPv4),它的下一個版本就是IPv6。IPv6正處在不斷髮展和完善的過程中,它在不久的將來將取代目前被廣泛使用的IPv4。

2. IPv6與IPv4相比有什麼特點和優點?

1)更大的地址空間。IPv4中規定IP地址長度爲32,即有2^32-1個地址;而IPv6中IP地址的長度爲128,即有2^128-1個地址。

2)更小的路由表。IPv6的地址分配一開始就遵循聚類(Aggregation)的原則,這使得路由器能在路由表中用一條記錄(Entry)表示一片子網,大大減小了路由器中路由表的長度,提高了路由器轉發數據包的速度。

3)增強的組播(Multicast)支持以及對流的支持(Flow-control)。這使得網絡上的多媒體應用有了長足發展的機會,爲服務質量(QoS)控制提供了良好的網絡平臺.

4)加入了對自動配置(Auto-configuration)的支持.這是對DHCP協議的改進和擴展,使得網絡(尤其是局域網)的管理更加方便和快捷.

5)更高的安全性.在使用IPv6網絡中用戶可以對網絡層的數據進行加密並對IP報文進行校驗,這極大的增強了網絡安全.

3. 我們需要2^128-1個IP地址嗎?

需要.隨着電子技術及網絡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絡將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可能身邊的每一樣東西都需要連入全球因特網.並且,準確的說,使用IPv6的網絡並沒有2^128-1個能充分利用的地址.首先,要實現IP地址的自動配置,局域網所使用的子網的前綴必須等於64,但是很少有一個局域網能容納2^64個網絡終端;其次,由於IPv6的地址分配必須遵循聚類的原則,地址的浪費在所難免.

4. 我想了解一下IPv6,該怎麼做呢?

看RFC! 這是最省錢也是最保險的辦法,就是枯燥一點.目前國內介紹IPv6的書至少有一本: IPv6--the new Internet protocol(second edition)/新因特網協議IPv6(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介紹IPv6網絡編程(Unix平臺)的書也至少有一本: Unix Network Programming Volume I (Second Edition)/Unix網絡編程卷一(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5. 我想試一試IPv6,該做些什麼呢?

你需要三樣東西:支持IPv6的操作系統;支持IPv6的軟件;與因特網的連接.

1)目前支持IPv6的操作系統有:Linux(內核版本至少是2.2.1,最好是2.2.12以上),FreeBSD(4.x系列已經支持IPv6,更早的版本需要給內核打補丁),WindowsNT/2000(需要去微軟的網站下一個補丁程序),NetBSD,OpenBSD,Solaris(這些就不熟了),等等等等.目前肯定不支持IPv6的操作系統是(我知道的)Windows系列中Windows98及其以前的版本.

2)支持IPv6的操作系統一般都會自帶一些支持IPv6的網絡程序(Linux的情況比較特殊,有的軟件可能本身支持IPv6但在編譯的時候沒有打開相應的選項,這是因爲不同的發佈商對IPv6重要性及可用性的看法各不相同).但是,這些操作系統自帶的程序往往並不是最好的,你可能需要到網上去找一些好用的支持IPv6的軟件.

3)如果你想真正嘗試IPv6,一定要連網,起碼要有一個局域網環境.
四、數字電視  IPTV  HDTV

一般所說的IPTV與數字電視,既有相似點,又有區別。烽火網絡公司的技術專家從以下方面闡述了二者的異同。


1.技術體系

IPTV系統又叫交互電視,它的系統結構主要包括流媒體服務、節目採編、存儲及認證計費等子系統,主要存儲及傳送的內容是以MP-4爲編碼核心的流媒體文件,基於IP網絡傳輸,通常要在邊緣設置內容分配服務節點,配置流媒體服務及存儲設備,用戶終端可以是IP機頂盒+電視機,也可以是PC。

有線數字電視的廣播網採取的是HFC網絡體系,與傳統的模擬有線電視網絡體系架構相同,而開展新型的交互式業務情況下(如VOD),網絡體系會有所不同。有線數字電視VOD系統主要包括VOD服務、節目採編、存儲及認證計費系統,主要存儲及傳送的內容是MP-2TS流,採用IPOVERDWDM技術,基於DVDIP光纖網傳輸,與IPTV的分佈式架構不同,有線數字電視VOD系統採用的是集中式的服務架構,在HFC分前端並不需要配置用於內容存儲及分發的視頻服務器,只需要放置DWDM接收機及GAM調製等設備即可,大大降低了系統的運營成本及管理複雜度,用戶終端是數字機頂盒+電視機。目前國內已經基本形成數字電視產業鏈,出現了衆多的數字電視機頂盒製造商、前端設備製造商、系統集成商。

2.業務內容

IPTV有很靈活的交互特性,因爲具有IP網的對稱交互先天優勢,其節目在網內,可採用廣播,組播,單播多種發佈方式。可以非常靈活地實現電子菜單、節目預約、實時快進、快退、終端帳號及計費管理、節目編排等多種功能。另外基於Inter網的其它內容業務也可以展開,如網絡遊戲、電子郵件、電子理財等。

有線數字電視採用廣播方式,如果要實現視頻點播必須將原來的HFC廣播網絡進行雙向改造。一般情況下,只開通有關生活資訊的交互頻道。如果數字電視要支持視頻點播時,也是通過CALBEMODEM進入的IP網絡來支持,實際上就是IPTV,杭州的數字IPTV系統正是這個模式。從提供的內容服務上看,有線數字電視不如IPTV。

3.主要優勢

IPTV的主要賣點是交互,及Inter網內業務的擴充。IPTV還可以非常容易地將電視服務和互聯網瀏覽、電子郵件,以及多種在線信息諮詢、娛樂、教育及商務功能結合在一起,在未來的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

數字電視的賣點主要爲高清的圖像質量。

4.用戶羣

兩者的市場用戶羣都是家庭用戶,只是一個依託有線,一個依託寬帶,給用戶帶來的利益類似。

5.發展前景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會出現兩者並存的狀況。發展數字電視是國家早就計劃的政策,IPTV是在衆多的電視節目中增加一個節目頻道,並不代替有線數字電視。因爲IPTV的實時性廣播有一定的使用成本,所以完全用IPTV代替掉有線或衛星電視意義並不大。但是,因爲IPTV的衆多吸引人們的功能,它作爲一個獨立的節目頻道還是十分有生命力。從信息產業發展角度看,IPTV還是三網合一的最大切入點

五、WEB2.0   可能引起互連網革命的東東

互聯網最不缺的就是概念。但像Web2.0這樣受人追捧,卻難以準確定義的概念還真不多。儘管如此,有了新概念還是一定要往上靠的,這也是互聯網從誕生起就慣有的傳統。

先是號稱向Web2.0轉型的貓撲網獲得了美國風投AccelPartners的千萬美元注資;之後,是愛趕時髦的搜狐宣佈將搜狐IT升級到2.0版本;而“博客中國”更名爲“博客網”,更是拿Web2.0來說事兒的。

按照該公司董事長兼CEO方興東的話來說,目前的互聯網已然開始了2.0時代,“全球所有的互聯網巨頭都開始向2.0時代進軍,整個互聯網的發展接下來會進入一場新的競爭乃至新的戰爭!”

那麼,帶來如此重大變革、意義如此深遠的Web2.0,到底是什麼呢?它是一種新的技術麼?與之前的Web1.0相比,它又有什麼不同?

方興東認爲,與Web1.0最大的不同就是Web2.0所提倡的個性化,在其中,個人不是作爲被動的客體而是作爲一種主體參與到了互聯網中,個人在作爲互聯網的使用者之外,還同時成爲了互聯網主動的傳播者、作者和生產者。

到目前爲止,關於Web2.0並沒有清晰的定義。業內普遍的一種說法是,微內容是Web2.0的一個關鍵詞。其中,微內容包括個人所形成的任何數據:比如一則網誌、一個評論、一幅圖片、收藏的書籤、喜好的音樂列表、想結交的朋友等等。這些微內容,充斥在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方方面面。而Web2.0重點要解決的正是對這些微內容的重新發現和利用。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現象,只要是和微內容相關的技術和架構,都是以Web2.0爲名義的。

也有人這麼界定,Web2.0是相對Web1.0的新的一類互聯網應用的統稱。並且由此斷言,由Web1.0單純通過網絡瀏覽器瀏覽html網頁模式向內容更豐富、聯繫性更強、工具性更強的Web2.0互聯網模式的發展已經成爲互聯網新的發展趨勢。就目前的發展情況而言,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網站爲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應用爲核心,依據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現的互聯網新一代模式。

無論怎樣的註腳,我們都不難發現,這個Web2.0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從技術創新角度出發的,或者說與技術沒有很大的相關性。如果從應用的角度看,Web2.0或許更好理解一些,它就像一個帶着光芒的大筐,凡是於以往集中式互聯網不同的模式或者技術,都可以框在其中。

Web1.0到Web2.0的轉變,具體的說,從模式上是從讀向寫、信息共同創造的一個改變;從基本結構上說,則是是由網頁向發表/展示工具演變;從工具上,是由互聯網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運行機制上,則是自“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的轉變;由此,互聯網內容的締造者也由專業人士向普通用戶拓展。說白了,Web2.0的精髓就是以人爲本,提升用戶使用互聯網的體驗。這樣遠大的理想,這樣龐大的範疇,也難怪新銳們凡是都要以Web2.0爲名義了。
參考資料:http://column.chinabyte.com/407/2043907.shtml

六、BI  商務智能

BI是架構在ERP之上的,而決策支持是在BI基礎上的再擴展。也就是說,新的架構體系使行業用戶能夠在現有企業數據倉庫之上再創建一個“虛擬”企業,這意味着什麼呢?

如何只用一句話就能使商業信息(Business Information 簡稱BI)、決策支持等新架構體系對用戶產生新的誘惑力呢?BI是架構在ERP之上的,而決策支持是在BI基礎上的再擴展。也就是說,新的架構體系使行業用戶能夠在現有企業數據倉庫之上再創建一個“虛擬”企業,這意味着什麼呢?

簡單的說,就是行業用戶可將現有的數據倉庫資源整合到一個分佈式的BI網絡環境當中。像ERP一樣,它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透視方法。它能提高行業用戶相關商業目標的執行潛力,並允許用戶重組一種更精準的部門級操作流程;然後創建出整個公司目標執行的實時監視體系。
發佈了23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 · 訪問量 15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