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要求说明书

 1 引言

  1.1编写目的

  说明编写这份数据要求说明书的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

  1.2背景

  说明:
  a.待开发软件系统的名称;
  b.列出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以及将运行该项软件的

计算站(中心)或计算机网络系统。

  1.3定义

  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外文首字母组词的原词组。

  1.4参考资料

  列出有关的参考资料,如:

  a.本项目的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上级机关的批文;

  b.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文件;

  c.本文件中各处引用的文件、资料,包括所要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

。列出这些文件的标题、文件编号、发表日期和出版单位。说明能够得

到这些文件资料的来源。

  2 数据的逻辑描述

  对数据进行逻辑描述时可把数据分为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所谓静

态数据,指在运行过程中主要作 为参考的数据,它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

内不会变化,一般不随运行而改变。所谓动态数据.包括所有在运 行中

要发生变化的数据以及在运行中要输入、输出的数据。进行描述时应把

各数据元素逻辑地分成若干 组,列如函数、源数据或对于其应用更为恰

当的逻辑分组。给出每一数据元的名称(包括缩写和代码)、定 义(或

物理意义)度量单位、值域、格式和类型等有关信息。

  2.1静态数据

  列出所有作为控制或参考用的静态数据元素。

  2.2动态输人数据

  列出动态输入数据元素(包括在常规运行中或联机操作中要改变的

数据)。

  2.3动态输出数据

  列出动态输出数据元素(包括在常规运行中或联机操作中要改变的

数据)。

  2.4内部生成数据

  列出向用户或开发单位中的维护调试人员提供的内部生成数据。

  2.5数据约定

  说明对数据要求的制约。逐条列出对进一步扩充或使用方面的考虑

而提出的对数据要求的限制(容 量、文卷、记录和数据元的个数的最大

值)。对于在设计和开发中确定是临界性的限制更要明确指出。

  3 数据的采集

  3.1要求和范围

  按数据元的逻辑分组来说明数据采集的要求和范围,指明数据的采

集方法,说明数据采集工作的承担者是用户还是开发者。具体的内容包

括:

  a.输入数据的来源,例如是单个操作员、数据输入站,专业的数据

输入公司或它们的一个分组;

  b.数据输入(指把数据输入处理系统内部)所用的媒体和硬设备。

如果只有指定的输入点的输入才是合法的,则必须对此加以说明;

  c.接受者说明输出数据的接受者;

  d.输出数据的形式和设备列出输出数据的形式和硬设备。无论接受

者将接收到的数据是打印输出,还是CRT上的一组字符、一帧图形,或一

声警铃,或向开关线圈提供的一个电脉冲,或常用介质如磁盘、磁带、

穿孔卡片等,均应具体说明;

  e.数据值的范围给出每一个数据元的合法值的范围;

  f.量纲给出数字的度量单位、增量的步长、零点的定标等。在数据

是非数字量的情况下,要给出每一种合法值的形式和含意;

  g.更新和处理的频度给出预定的对输入数据的更新和处理的频度。

如果数据的输入是随机的,应给出更新处理的频度的平均值,或变化情

况的某种其他度量。

  3.2输人的承担者

  说明预定的对数据输入工作的承担者。如果输入数据同某一接口软

件有关,还应说明该接口软件的来源。

  3.3预处理

  对数据的采集和预处理过程提出专门的规定,包括适合应用的数据

格式、预定的数据通信媒体和对输入的时间要求等。对于需经模拟转换

或数字转换处理的数据量,要给出转换方法和转换因子等有关信息,以

便软件系统使用这些数据。

  3.4 影响

  说明这些数据要求对于设备、软件、用户、开发单位所可能产生的

影响,例如要求用户单位增设某个机构等。

 
发布了40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1 · 访问量 6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