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青年文摘】切中時弊,不可多得

align="center"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http://www.koreabuddy.net/xl/468-60.html" frameborder="0" width="468" scrolling="no" height="60"> align="center"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http://www.koreabuddy.net/xl/468-15.html" frameborder="0" width="468" scrolling="no" height="60">
中國人不能永遠這麼便宜
一個普遍貧困的國家,是不可能崛起爲真正的世界大國的。過去20年,中國一直遵循着貧困國家的發展戰略:利用自己勞動力價格低的優勢,在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中,靠低廉的價格打敗對手,佔領世界市場。如今“中國製造”遍佈全球,正是這一戰略成功的明證。 然而,當中國發展成一個小康社會後,這樣的戰略就會失誤。在未來幾十年,如果中國的勞動力還是這麼便宜,就說明中國的大部分人並沒有從經濟發展中獲益,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將制約中國的發展。一個窮國要崛起成一個世界大國,就是像跑一場馬拉松。如果只看眼前的便宜,拼命快跑,而完全不考慮後半程的戰術,到時就會精疲力竭,被迫退出競爭。常識告訴我們,一個馬拉松運動員的後半程戰略,絕對不應該建立在其前半程的身體狀態透支之上。中國小康後的發展戰略,也絕不能以中國人便宜爲前提。相反,我們從現在起,就應該想想中國人“貴”起來以後怎麼辦。不錯,美國的勞動力價值確實高,但是,高工資帶來的,並不僅僅是高消費,而且還有高投資。個人的小規模投資,常常比企業大規模的投資更有效率,就像企業的投資常常比更大規模的國家投資更有效率一樣。且不說一半美國人手中持有股票,成爲“投資階層”,高工資還使美國人能夠對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進行教育投資。幹粗活的父母,能夠培養自己的孩子上常青藤。結果,幹粗活的美國人越來越少,從事高技術、高智能產業的人越來越多。我們這裏呢?我們給工人的工資僅僅夠他們維持生存,他們很難對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進行投資。 勞動力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經濟資源。要有效地開發這一寶貴資源,第一是要對人進行投資,第二要保證這樣的投資是自由的、非計劃的(既不能由國家來計劃,也不能由企業來計劃)。日本明治維新以後,一直靠壓低工人的工資來完成初期的資本積累,結果雖然迅速崛起,卻是“脫亞”而不“入歐”,在經濟上一直沒有達到主要西方工業國家的水平。二戰後日本再度以廉價的勞動力崛起,但到了20世紀60年代初,及時完成了小康社會的戰略轉型,把高工資、高生產力作爲未來發展的目標,終於改變了戰前“跑得完工業化的前半程,跑不完後半程”的局面,一舉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再看印度,在教育投資、法治、高技術產業等方面,比中國有相當大的優勢,但是由於貧富差距太大,占人口大多數的窮人沒有資源對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進行投資,所以發展的動力一直趕不上中國。中國在崛起過程中,哪怕前半程跑慢些、少吸引點投資,也要保證勞動階層的基本權利和生活水平,使他們有足夠的資源對自己投資、向上發展。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人力資源是一種再生的資源,保證我們的“後半程”有足夠的動力。
沃爾瑪的例子
《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一家給沃爾瑪提供小電器的企業,10年前出廠批發價爲7美元的產品,如今被砍到4美元(在美國銷售價則是15~40美元),如此低的價格使企業幾乎無法生存。
所以,中國的出口雖然看起來轟轟烈烈,但利潤大部分都是這樣被別人賺去,中國社會從中獲益十分有限。最近,美國政府和國會企圖迫使中國升值人民幣。但《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一反常態,相繼站出來爲中國辯護。《華爾街日報》一語道破天機:我們與中國的貿易,是天下最好的買賣。中國爲我們生產我們覺得沒有賺頭的產品,而且價格奇低,利潤大部分也被美國公司賺走,我們則得到了長時段的高增長中的低通貨膨脹率,能夠集中精力提升產業的層次和勞動生產率。現在的問題不是擔心便宜的中國貨,而是要操心這樣的好買賣能持續多久。
站在中國人的立場,我們的問題則是:難道中國人要永遠像這樣爲世界打工? 沃爾瑪之所以能夠如此上下其手,無限壓低價格,在於它抓住了中國的幾個弱點。 首先,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健全,虧損企業無法被淘汰,優異企業無法脫穎而出。經濟起飛十幾年,經濟規模在世界上舉足輕重,但仍然沒有索尼、東芝、尼桑、豐田乃至現代、三星這樣的名牌。我們除了東西便宜、勞動力便宜外,沒有任何砝碼。 其次,勞動力便宜,國內的購買力就低。內需不足,只好依靠出口,於是沃爾瑪就成了衣食父母。我們自然也就永遠擡不起頭來。 中國目前的經濟與社會,很像20世紀60年代初的日本,正處於一個戰略性的十字路口。 我們不能因爲有13億還很窮困的人口,就認定中國人可以永遠這樣便宜下去。我們必須對這13億人進行投資,使他們逐漸“貴”起來。這樣,他們不僅有足夠的技能從事高層次的生產活動,本身也具有相當的購買力。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提高國民的教育水平,扶植中產階級的成長。同時,應該迅速健全市場經濟體系。這包括獨立、高效率的司法制度,自由的信息流動,高度透明的政府行爲等等。因爲真正國際級的大企業,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才能夠成長。
中國經濟的出路
中國必須提高產業層次,中國的政經界並非沒有意識。聯想以17.5億美元的天價買下IBM的PC系統,在國際上被認爲是一個大手筆。這筆交易,把人們的目光轉向了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英國《金融時報》最近發表的文章,稱中國的一些大企業,如華爲、ZTE、海爾、TCL等等,競相到海外收購、兼併、聯營,試圖創造中國的世界級跨國公司。 實際上,這些大企業的行爲,有極大的風險。企業兼併,並非是在國際競爭中成功的必由之路。相反,野心過大的兼併,最終常常製造“白象工程”。耗資甚巨,高成本壓低了盈利,甚至使企業長期負債,最後吃不了兜着走。真正的企業成功,在於提供領先的技術,而不在於規模的大小。像當年的索尼,並不是現在這樣的龐然大物,但在電器市場上幾乎處處領先。現在的豐田,也比如今的通用汽車規模小,但總是能夠比美國的汽車製造商早走半步。相比之下,中國的企業,在技術上沒有一處領先,全處於跟跑的狀態。海外收購,一個主要原因是自己沒有技術,創不出名牌,於是希望通過收購一些知名的大企業,獲得人家的技術和品牌。但是,借來的拳頭打不了人。真正技術領先的企業,一般不會讓外人染指的。能夠收購的,大多是一些垂垂老矣、在技術和品牌上已經喪失了競爭力、並有許多不良債務的企業。如上海的汽車製造商,就收購了這樣一家英國汽車公司。這樣花大價錢把昔日的名牌買到手,就像是斥巨資請現在已經快走不動的馬拉多納來爲我們踢球一樣,最後可能輸得更慘。 更糟糕的是,這些能夠走向世界,斥巨資兼併、收購、聯營的大企業,大多是國有或有着國有背景。它們目前的成功,往往不是靠市場上充分的競爭,而是靠自己所佔有的優惠性或壟斷性的地位。它們的企業行爲,常常傾向於好大喜功、不計成本。如果它們算計不精,經營不善,又不能及時受到真正的市場競爭的懲罰,那麼盲目擴張的結果,可能會製造一些負債累累的碩大病夫。 實際上,大企業的行爲,已經使中國的經濟充滿危機。比如汽車業,由於大家一擁而上,生產能力已經有過剩的危機。有些人預測,中國的汽車業如果不能在2010年大規模佔領世界市場,國內就會充斥着賣不出去的車。但是,在幾年之間我們有能力大規模佔領世界市場嗎?事實上,大企業的行爲,常常是追隨式、從衆式的,看見人家造汽車自己也造汽車,看人家做電腦自己也做電腦。有創造性的個人,則能夠在一些人們想不到的地方異軍突起。當年的蘋果電腦,如今的Google,都是這樣誕生的。 中國的經濟要更新,不應該僅僅從大處做起,還應該從小處做起。國家的責任,是保證個人的經濟自由,保證小人物的基本權利。中國的經濟要長久繁榮,首先要等民工拿得到體面的工錢。他們有了基本的經濟資源,才能夠提高自身的素質,創立自己的產業。一大批小企業才能夠迅速地崛起。 align="center"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http://www.koreabuddy.net/xl/468-15.html" frameborder="0" width="468" scrolling="no" height="60">
中國人不能永遠這麼便宜
一個普遍貧困的國家,是不可能崛起爲真正的世界大國的。過去20年,中國一直遵循着貧困國家的發展戰略:利用自己勞動力價格低的優勢,在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中,靠低廉的價格打敗對手,佔領世界市場。如今“中國製造”遍佈全球,正是這一戰略成功的明證。 然而,當中國發展成一個小康社會後,這樣的戰略就會失誤。在未來幾十年,如果中國的勞動力還是這麼便宜,就說明中國的大部分人並沒有從經濟發展中獲益,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將制約中國的發展。一個窮國要崛起成一個世界大國,就是像跑一場馬拉松。如果只看眼前的便宜,拼命快跑,而完全不考慮後半程的戰術,到時就會精疲力竭,被迫退出競爭。常識告訴我們,一個馬拉松運動員的後半程戰略,絕對不應該建立在其前半程的身體狀態透支之上。中國小康後的發展戰略,也絕不能以中國人便宜爲前提。相反,我們從現在起,就應該想想中國人“貴”起來以後怎麼辦。不錯,美國的勞動力價值確實高,但是,高工資帶來的,並不僅僅是高消費,而且還有高投資。個人的小規模投資,常常比企業大規模的投資更有效率,就像企業的投資常常比更大規模的國家投資更有效率一樣。且不說一半美國人手中持有股票,成爲“投資階層”,高工資還使美國人能夠對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進行教育投資。幹粗活的父母,能夠培養自己的孩子上常青藤。結果,幹粗活的美國人越來越少,從事高技術、高智能產業的人越來越多。我們這裏呢?我們給工人的工資僅僅夠他們維持生存,他們很難對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進行投資。 勞動力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經濟資源。要有效地開發這一寶貴資源,第一是要對人進行投資,第二要保證這樣的投資是自由的、非計劃的(既不能由國家來計劃,也不能由企業來計劃)。日本明治維新以後,一直靠壓低工人的工資來完成初期的資本積累,結果雖然迅速崛起,卻是“脫亞”而不“入歐”,在經濟上一直沒有達到主要西方工業國家的水平。二戰後日本再度以廉價的勞動力崛起,但到了20世紀60年代初,及時完成了小康社會的戰略轉型,把高工資、高生產力作爲未來發展的目標,終於改變了戰前“跑得完工業化的前半程,跑不完後半程”的局面,一舉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再看印度,在教育投資、法治、高技術產業等方面,比中國有相當大的優勢,但是由於貧富差距太大,占人口大多數的窮人沒有資源對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進行投資,所以發展的動力一直趕不上中國。中國在崛起過程中,哪怕前半程跑慢些、少吸引點投資,也要保證勞動階層的基本權利和生活水平,使他們有足夠的資源對自己投資、向上發展。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人力資源是一種再生的資源,保證我們的“後半程”有足夠的動力。
沃爾瑪的例子
《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一家給沃爾瑪提供小電器的企業,10年前出廠批發價爲7美元的產品,如今被砍到4美元(在美國銷售價則是15~40美元),如此低的價格使企業幾乎無法生存。
所以,中國的出口雖然看起來轟轟烈烈,但利潤大部分都是這樣被別人賺去,中國社會從中獲益十分有限。最近,美國政府和國會企圖迫使中國升值人民幣。但《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一反常態,相繼站出來爲中國辯護。《華爾街日報》一語道破天機:我們與中國的貿易,是天下最好的買賣。中國爲我們生產我們覺得沒有賺頭的產品,而且價格奇低,利潤大部分也被美國公司賺走,我們則得到了長時段的高增長中的低通貨膨脹率,能夠集中精力提升產業的層次和勞動生產率。現在的問題不是擔心便宜的中國貨,而是要操心這樣的好買賣能持續多久。
站在中國人的立場,我們的問題則是:難道中國人要永遠像這樣爲世界打工? 沃爾瑪之所以能夠如此上下其手,無限壓低價格,在於它抓住了中國的幾個弱點。 首先,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健全,虧損企業無法被淘汰,優異企業無法脫穎而出。經濟起飛十幾年,經濟規模在世界上舉足輕重,但仍然沒有索尼、東芝、尼桑、豐田乃至現代、三星這樣的名牌。我們除了東西便宜、勞動力便宜外,沒有任何砝碼。 其次,勞動力便宜,國內的購買力就低。內需不足,只好依靠出口,於是沃爾瑪就成了衣食父母。我們自然也就永遠擡不起頭來。 中國目前的經濟與社會,很像20世紀60年代初的日本,正處於一個戰略性的十字路口。 我們不能因爲有13億還很窮困的人口,就認定中國人可以永遠這樣便宜下去。我們必須對這13億人進行投資,使他們逐漸“貴”起來。這樣,他們不僅有足夠的技能從事高層次的生產活動,本身也具有相當的購買力。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提高國民的教育水平,扶植中產階級的成長。同時,應該迅速健全市場經濟體系。這包括獨立、高效率的司法制度,自由的信息流動,高度透明的政府行爲等等。因爲真正國際級的大企業,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才能夠成長。
中國經濟的出路
中國必須提高產業層次,中國的政經界並非沒有意識。聯想以17.5億美元的天價買下IBM的PC系統,在國際上被認爲是一個大手筆。這筆交易,把人們的目光轉向了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英國《金融時報》最近發表的文章,稱中國的一些大企業,如華爲、ZTE、海爾、TCL等等,競相到海外收購、兼併、聯營,試圖創造中國的世界級跨國公司。 實際上,這些大企業的行爲,有極大的風險。企業兼併,並非是在國際競爭中成功的必由之路。相反,野心過大的兼併,最終常常製造“白象工程”。耗資甚巨,高成本壓低了盈利,甚至使企業長期負債,最後吃不了兜着走。真正的企業成功,在於提供領先的技術,而不在於規模的大小。像當年的索尼,並不是現在這樣的龐然大物,但在電器市場上幾乎處處領先。現在的豐田,也比如今的通用汽車規模小,但總是能夠比美國的汽車製造商早走半步。相比之下,中國的企業,在技術上沒有一處領先,全處於跟跑的狀態。海外收購,一個主要原因是自己沒有技術,創不出名牌,於是希望通過收購一些知名的大企業,獲得人家的技術和品牌。但是,借來的拳頭打不了人。真正技術領先的企業,一般不會讓外人染指的。能夠收購的,大多是一些垂垂老矣、在技術和品牌上已經喪失了競爭力、並有許多不良債務的企業。如上海的汽車製造商,就收購了這樣一家英國汽車公司。這樣花大價錢把昔日的名牌買到手,就像是斥巨資請現在已經快走不動的馬拉多納來爲我們踢球一樣,最後可能輸得更慘。 更糟糕的是,這些能夠走向世界,斥巨資兼併、收購、聯營的大企業,大多是國有或有着國有背景。它們目前的成功,往往不是靠市場上充分的競爭,而是靠自己所佔有的優惠性或壟斷性的地位。它們的企業行爲,常常傾向於好大喜功、不計成本。如果它們算計不精,經營不善,又不能及時受到真正的市場競爭的懲罰,那麼盲目擴張的結果,可能會製造一些負債累累的碩大病夫。 實際上,大企業的行爲,已經使中國的經濟充滿危機。比如汽車業,由於大家一擁而上,生產能力已經有過剩的危機。有些人預測,中國的汽車業如果不能在2010年大規模佔領世界市場,國內就會充斥着賣不出去的車。但是,在幾年之間我們有能力大規模佔領世界市場嗎?事實上,大企業的行爲,常常是追隨式、從衆式的,看見人家造汽車自己也造汽車,看人家做電腦自己也做電腦。有創造性的個人,則能夠在一些人們想不到的地方異軍突起。當年的蘋果電腦,如今的Google,都是這樣誕生的。 中國的經濟要更新,不應該僅僅從大處做起,還應該從小處做起。國家的責任,是保證個人的經濟自由,保證小人物的基本權利。中國的經濟要長久繁榮,首先要等民工拿得到體面的工錢。他們有了基本的經濟資源,才能夠提高自身的素質,創立自己的產業。一大批小企業才能夠迅速地崛起。 個人富了,纔會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勞動力貴了,纔會逼着企業提高經營水平和技術成分。靠肆無忌憚地壓低自己員工的工資來競爭,等於把企業越慣越懶,越來越固步自封,最後使中國經濟走入死局。
中國人不能永遠這麼便宜
一個普遍貧困的國家,是不可能崛起爲真正的世界大國的。過去20年,中國一直遵循着貧困國家的發展戰略:利用自己勞動力價格低的優勢,在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中,靠低廉的價格打敗對手,佔領世界市場。如今“中國製造”遍佈全球,正是這一戰略成功的明證。 然而,當中國發展成一個小康社會後,這樣的戰略就會失誤。在未來幾十年,如果中國的勞動力還是這麼便宜,就說明中國的大部分人並沒有從經濟發展中獲益,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將制約中國的發展。一個窮國要崛起成一個世界大國,就是像跑一場馬拉松。如果只看眼前的便宜,拼命快跑,而完全不考慮後半程的戰術,到時就會精疲力竭,被迫退出競爭。常識告訴我們,一個馬拉松運動員的後半程戰略,絕對不應該建立在其前半程的身體狀態透支之上。中國小康後的發展戰略,也絕不能以中國人便宜爲前提。相反,我們從現在起,就應該想想中國人“貴”起來以後怎麼辦。不錯,美國的勞動力價值確實高,但是,高工資帶來的,並不僅僅是高消費,而且還有高投資。個人的小規模投資,常常比企業大規模的投資更有效率,就像企業的投資常常比更大規模的國家投資更有效率一樣。且不說一半美國人手中持有股票,成爲“投資階層”,高工資還使美國人能夠對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進行教育投資。幹粗活的父母,能夠培養自己的孩子上常青藤。結果,幹粗活的美國人越來越少,從事高技術、高智能產業的人越來越多。我們這裏呢?我們給工人的工資僅僅夠他們維持生存,他們很難對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進行投資。 勞動力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經濟資源。要有效地開發這一寶貴資源,第一是要對人進行投資,第二要保證這樣的投資是自由的、非計劃的(既不能由國家來計劃,也不能由企業來計劃)。日本明治維新以後,一直靠壓低工人的工資來完成初期的資本積累,結果雖然迅速崛起,卻是“脫亞”而不“入歐”,在經濟上一直沒有達到主要西方工業國家的水平。二戰後日本再度以廉價的勞動力崛起,但到了20世紀60年代初,及時完成了小康社會的戰略轉型,把高工資、高生產力作爲未來發展的目標,終於改變了戰前“跑得完工業化的前半程,跑不完後半程”的局面,一舉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再看印度,在教育投資、法治、高技術產業等方面,比中國有相當大的優勢,但是由於貧富差距太大,占人口大多數的窮人沒有資源對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進行投資,所以發展的動力一直趕不上中國。 align="center"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http://www.koreabuddy.net/xl/468-60.html" frameborder="0" width="468" scrolling="no" height="60">中國在崛起過程中,哪怕前半程跑慢些、少吸引點投資,也要保證勞動階層的基本權利和生活水平,使他們有足夠的資源對自己投資、向上發展。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人力資源是一種再生的資源,保證我們的“後半程”有足夠的動力。
沃爾瑪的例子
《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一家給沃爾瑪提供小電器的企業,10年前出廠批發價爲7美元的產品,如今被砍到4美元(在美國銷售價則是15~40美元),如此低的價格使企業幾乎無法生存。
所以,中國的出口雖然看起來轟轟烈烈,但利潤大部分都是這樣被別人賺去,中國社會從中獲益十分有限。最近,美國政府和國會企圖迫使中國升值人民幣。但《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一反常態,相繼站出來爲中國辯護。《華爾街日報》一語道破天機:我們與中國的貿易,是天下最好的買賣。中國爲我們生產我們覺得沒有賺頭的產品,而且價格奇低,利潤大部分也被美國公司賺走,我們則得到了長時段的高增長中的低通貨膨脹率,能夠集中精力提升產業的層次和勞動生產率。現在的問題不是擔心便宜的中國貨,而是要操心這樣的好買賣能持續多久。
站在中國人的立場,我們的問題則是:難道中國人要永遠像這樣爲世界打工? 沃爾瑪之所以能夠如此上下其手,無限壓低價格,在於它抓住了中國的幾個弱點。 首先,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健全,虧損企業無法被淘汰,優異企業無法脫穎而出。經濟起飛十幾年,經濟規模在世界上舉足輕重,但仍然沒有索尼、東芝、尼桑、豐田乃至現代、三星這樣的名牌。我們除了東西便宜、勞動力便宜外,沒有任何砝碼。 其次,勞動力便宜,國內的購買力就低。內需不足,只好依靠出口,於是沃爾瑪就成了衣食父母。我們自然也就永遠擡不起頭來。 中國目前的經濟與社會,很像20世紀60年代初的日本,正處於一個戰略性的十字路口。 我們不能因爲有13億還很窮困的人口,就認定中國人可以永遠這樣便宜下去。我們必須對這13億人進行投資,使他們逐漸“貴”起來。這樣,他們不僅有足夠的技能從事高層次的生產活動,本身也具有相當的購買力。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提高國民的教育水平,扶植中產階級的成長。同時,應該迅速健全市場經濟體系。這包括獨立、高效率的司法制度,自由的信息流動,高度透明的政府行爲等等。因爲真正國際級的大企業,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才能夠成長。
中國經濟的出路
中國必須提高產業層次,中國的政經界並非沒有意識。聯想以17.5億美元的天價買下IBM的PC系統,在國際上被認爲是一個大手筆。這筆交易,把人們的目光轉向了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英國《金融時報》最近發表的文章,稱中國的一些大企業,如華爲、ZTE、海爾、TCL等等,競相到海外收購、兼併、聯營,試圖創造中國的世界級跨國公司。 實際上,這些大企業的行爲,有極大的風險。企業兼併,並非是在國際競爭中成功的必由之路。相反,野心過大的兼併,最終常常製造“白象工程”。耗資甚巨,高成本壓低了盈利,甚至使企業長期負債,最後吃不了兜着走。真正的企業成功,在於提供領先的技術,而不在於規模的大小。像當年的索尼,並不是現在這樣的龐然大物,但在電器市場上幾乎處處領先。現在的豐田,也比如今的通用汽車規模小,但總是能夠比美國的汽車製造商早走半步。相比之下,中國的企業,在技術上沒有一處領先,全處於跟跑的狀態。海外收購,一個主要原因是自己沒有技術,創不出名牌,於是希望通過收購一些知名的大企業,獲得人家的技術和品牌。但是,借來的拳頭打不了人。真正技術領先的企業,一般不會讓外人染指的。能夠收購的,大多是一些垂垂老矣、在技術和品牌上已經喪失了競爭力、並有許多不良債務的企業。如上海的汽車製造商,就收購了這樣一家英國汽車公司。這樣花大價錢把昔日的名牌買到手,就像是斥巨資請現在已經快走不動的馬拉多納來爲我們踢球一樣,最後可能輸得更慘。 更糟糕的是,這些能夠走向世界,斥巨資兼併、收購、聯營的大企業,大多是國有或有着國有背景。它們目前的成功,往往不是靠市場上充分的競爭,而是靠自己所佔有的優惠性或壟斷性的地位。它們的企業行爲,常常傾向於好大喜功、不計成本。如果它們算計不精,經營不善,又不能及時受到真正的市場競爭的懲罰,那麼盲目擴張的結果,可能會製造一些負債累累的碩大病夫。 實際上,大企業的行爲,已經使中國的經濟充滿危機。比如汽車業,由於大家一擁而上,生產能力已經有過剩的危機。有些人預測,中國的汽車業如果不能在2010年大規模佔領世界市場,國內就會充斥着賣不出去的車。但是,在幾年之間我們有能力大規模佔領世界市場嗎?事實上,大企業的行爲,常常是追隨式、從衆式的,看見人家造汽車自己也造汽車,看人家做電腦自己也做電腦。有創造性的個人,則能夠在一些人們想不到的地方異軍突起。當年的蘋果電腦,如今的Google,都是這樣誕生的。 中國的經濟要更新,不應該僅僅從大處做起,還應該從小處做起。國家的責任,是保證個人的經濟自由,保證小人物的基本權利。中國的經濟要長久繁榮,首先要等民工拿得到體面的工錢。他們有了基本的經濟資源,才能夠提高自身的素質,創立自己的產業。一大批小企業才能夠迅速地崛起。 個人富了,纔會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勞動力貴了,纔會逼着企業提高經營水平和技術成分。靠肆無忌憚地壓低自己員工的工資來競爭,等於把企業越慣越懶,越來越固步自封,最後使中國經濟走入死局。

星島環球網援引美國《華盛頓時報》文章,如果嚇人的標題和報紙以及無知的政治家令你擔心美國貿易赤字和外國所有權,請放鬆,別擔心。以下爲原因。一個鮮爲人知的事實:中國進口的棉花約佔世界貿易棉的40%,而美國出口約40%的世界貿易棉。這樣,當你去沃爾瑪買條標有“中國製造”的棉褲,那些棉褲上的棉花很可能產自美國。

如果你在沃爾瑪買這條棉褲花了十五美金,當中一些錢可能落入一名田納西棉花農、一家美國棉花中介、一家棉花出口商、一家挪威船運公司以及一家中國紡織品公司手中。

如果沃爾瑪是直接從中國公司那裏購買的,它肯定要付錢給國際船運公司,把棉褲帶到美國,付錢給它自己在美國的分銷商和卡車司機,把棉褲收入倉庫,然後付錢給店員,讓他們展示和出售貨物;此外,要支付庫房和店鋪費用、辦公室管理費、卡車等等。但這還不是全部;中國的稅務當局和美國聯邦、國家及地方稅務當局都會從你支付的十五美金中分一杯羹。因此,中國紡織品公司收棉花、準備布料和縫製棉褲的工作可能分不到當中的五美金。

假定沃爾瑪給中國公司五美元來買這條褲子,而中國公司需要給美國的棉花供應商兩美元來支付棉花費用。中國公司然後把剩下的三美元拿到中國的銀行,以獲得中國貨幣支付工人和當地費用。

那樣中國的銀行就有三美元。一美元可能用來購買美國政府的證券。另外一美元可能是給中國一家航空公司購買波音737的貸款。而且最後的一美元可能貸給中國一家酒店公司,幫助他們購買和翻新邁阿密沙灘的一座美國酒店。最終,美元基本上用來購買美國商品和服務,或者用於投資美國。

中國的銀行用美國政府的證券來備份,或者變成自己的貨幣儲備。中國如今擁有大約四千二百億美元的美國公債,佔8%。日本持有12%。所有其他國家加起來持有另有的20%。美國個人和機構持有剩下的60%。

許多美國公司、機構和個人持有大量別國的債務,事實上,許多國家自己的外債比它們持有美國的債務高得多。

跟一些妖言惑衆的言辭相反,中國人不會突然拋售他們持有的美國政府債券,因爲這些債券提供了許多銀行儲備。如果他們忙於大宗拋售,他們只會壓低債券的價格,這樣會摧毀他們自己的銀行系統——他們很清楚這點。當中國人購買美國債券,美國投資者可以把更多資金投入美國更高回報率的生產性投資,因爲他們不需要資助那麼多美國政府債務。這樣,中國持有美國政府債券對中國和美國都有利。

中國人還是美國商業一個非常大的消費者,而且當他們購買產品,例如波音飛機,他們給美國人創造了許多高薪崗位(往往比那些丟失的紡織工人崗位要高)。中國人還是美國大的直接投資者。而且當他們做些像升級一家舊的邁阿密酒店等事情,他們爲美國建築和酒店業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而且讓美國有了更好的酒店,對消費者對收稅員對所有人都有好處。

儘管有些政治煽動性妖言,但千萬美國人(無論是田納西的棉花農,波音的工人,邁阿密的酒店和建築工人,或者可以獲得較低成本押款的美國購房者)因那些在中國辛勤工作的人而過得更好。沒錯,一些美國紡織業工人丟掉了工作,但美國人花十五美元就買到了原本要二十五美元的棉褲,多出來的十美元用來支付餐飲或其他商品和服務,創造的工作崗位比失去的多。

美國現在已經接近充分就業,而且實際工資在上漲——證明了經濟學家在兩百多年前就已經知道的事情:更自由的貿易和投資創造更多和更高新崗位,同時降低商品和服務的成本。中國贏了,美國贏了,世界贏了——因此,別擔心。(作者 Richard W. Rahn)


個人富了,纔會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勞動力貴了,纔會逼着企業提高經營水平和技術成分。靠肆無忌憚地壓低自己員工的工資來競爭,等於把企業越慣越懶,越來越固步自封,最後使中國經濟走入死局。
星島環球網援引美國《華盛頓時報》文章,如果嚇人的標題和報紙以及無知的政治家令你擔心美國貿易赤字和外國所有權,請放鬆,別擔心。以下爲原因。一個鮮爲人知的事實:中國進口的棉花約佔世界貿易棉的40%,而美國出口約40%的世界貿易棉。這樣,當你去沃爾瑪買條標有“中國製造”的棉褲,那些棉褲上的棉花很可能產自美國。

如果你在沃爾瑪買這條棉褲花了十五美金,當中一些錢可能落入一名田納西棉花農、一家美國棉花中介、一家棉花出口商、一家挪威船運公司以及一家中國紡織品公司手中。

如果沃爾瑪是直接從中國公司那裏購買的,它肯定要付錢給國際船運公司,把棉褲帶到美國,付錢給它自己在美國的分銷商和卡車司機,把棉褲收入倉庫,然後付錢給店員,讓他們展示和出售貨物;此外,要支付庫房和店鋪費用、辦公室管理費、卡車等等。但這還不是全部;中國的稅務當局和美國聯邦、國家及地方稅務當局都會從你支付的十五美金中分一杯羹。因此,中國紡織品公司收棉花、準備布料和縫製棉褲的工作可能分不到當中的五美金。

假定沃爾瑪給中國公司五美元來買這條褲子,而中國公司需要給美國的棉花供應商兩美元來支付棉花費用。中國公司然後把剩下的三美元拿到中國的銀行,以獲得中國貨幣支付工人和當地費用。

那樣中國的銀行就有三美元。一美元可能用來購買美國政府的證券。另外一美元可能是給中國一家航空公司購買波音737的貸款。而且最後的一美元可能貸給中國一家酒店公司,幫助他們購買和翻新邁阿密沙灘的一座美國酒店。最終,美元基本上用來購買美國商品和服務,或者用於投資美國。

中國的銀行用美國政府的證券來備份,或者變成自己的貨幣儲備。中國如今擁有大約四千二百億美元的美國公債,佔8%。日本持有12%。所有其他國家加起來持有另有的20%。美國個人和機構持有剩下的60%。

許多美國公司、機構和個人持有大量別國的債務,事實上,許多國家自己的外債比它們持有美國的債務高得多。

跟一些妖言惑衆的言辭相反,中國人不會突然拋售他們持有的美國政府債券,因爲這些債券提供了許多銀行儲備。如果他們忙於大宗拋售,他們只會壓低債券的價格,這樣會摧毀他們自己的銀行系統——他們很清楚這點。當中國人購買美國債券,美國投資者可以把更多資金投入美國更高回報率的生產性投資,因爲他們不需要資助那麼多美國政府債務。這樣,中國持有美國政府債券對中國和美國都有利。

中國人還是美國商業一個非常大的消費者,而且當他們購買產品,例如波音飛機,他們給美國人創造了許多高薪崗位(往往比那些丟失的紡織工人崗位要高)。中國人還是美國大的直接投資者。而且當他們做些像升級一家舊的邁阿密酒店等事情,他們爲美國建築和酒店業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而且讓美國有了更好的酒店,對消費者對收稅員對所有人都有好處。

儘管有些政治煽動性妖言,但千萬美國人(無論是田納西的棉花農,波音的工人,邁阿密的酒店和建築工人,或者可以獲得較低成本押款的美國購房者)因那些在中國辛勤工作的人而過得更好。沒錯,一些美國紡織業工人丟掉了工作,但美國人花十五美元就買到了原本要二十五美元的棉褲,多出來的十美元用來支付餐飲或其他商品和服務,創造的工作崗位比失去的多。

美國現在已經接近充分就業,而且實際工資在上漲——證明了經濟學家在兩百多年前就已經知道的事情:更自由的貿易和投資創造更多和更高新崗位,同時降低商品和服務的成本。中國贏了,美國贏了,世界贏了——因此,別擔心。(作者 Richard W. Rahn)


 
發佈了78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 · 訪問量 15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