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結原理和對三極管反向偏置能導通的思考

前言

最近看完PN結和三極管的科普視頻,有一件事沒想通。對於NPN型三極管,工作在放大狀態時,發射結正偏,集電結反偏。那麼問題來了,集電結反偏時,爲什麼還會產生集電結->發射結的電流?

爲了搞清楚這個問題,在網上查了一些資料,並綜合自己的理解寫下了這篇博客,以備自己以後查閱,同時分享給有同樣疑問的人,如果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歡迎指正。

本徵半導體

本徵半導體(intrinsic semiconductor)是完全不含雜質且無晶格缺陷的純淨半導體稱爲本徵半導體。主要常見代表有硅、鍺這兩種元素的單晶體結構。

硅原子最外層有4個電子,爲了達到最外層8個電子的穩定結構,每個硅原子與相鄰的硅原子共享它們最外層的4個電子,組成共價鍵。處於穩定結構的原子不可自由移動。img1

本徵激發

一般來說,半導體中的價電子不完全像絕緣體中價電子所受束縛那樣強,如果能從外界獲得一定的能量(如光照、溫升、電磁場激發等),一些價電子就可能掙脫共價鍵的束縛而成爲近似自由的電子(同時產生出一個空穴),這就是本徵激發。這是一種熱學本徵激發,所需要的平均能量就是禁帶寬度。

本徵激發還有其它一些形式。如果是光照使得價電子獲得足夠的能量、掙脫共價鍵而成爲自由電子,這是光學本徵激發(豎直躍遷);這種本徵激發所需要的平均能量要大於熱學本徵激發的能量——禁帶寬度。如果是電場加速作用使得價電子受到高能量電子的碰撞、發生電離而成爲自由電子,這是碰撞電離本徵激發;這種本徵激發所需要的平均能量大約爲禁帶寬度的1.5倍。

價電子通過本徵激發成爲一個自由電子後形成一個帶正電的空位,稱爲空穴(hole),導帶中的電子和價帶中的空穴合稱爲電子-空穴對。上述產生的電子和空穴均能自由移動,成爲自由載流子(free carrier),它們在外電場作用下產生定向運動而形成宏觀電流,分別稱爲電子導電和空穴導電。在本徵半導體中,這兩種載流子的濃度是相等的。隨着溫度的升高,其濃度基本上是按指數規律增長的。

img2

複合

導帶中的電子會落入空穴,使電子-空穴對消失,稱爲複合(recombination)。複合時產生的能量以電磁輻射(發射光子photon)或晶格熱振動(發射聲子phonon)的形式釋放。在一定溫度下,電子-空穴對的產生和複合同時存在並達到動態平衡,此時本徵半導體具有一定的載流子濃度,從而具有一定的電導率。加熱或光照會使半導體發生熱激發或光激發,從而產生更多的電子-空穴對,這時載流子濃度增加,電導率增加。半導體熱敏電阻和光敏電阻等半導體器件就是根據此原理製成的。常溫下本徵半導體的電導率較小,載流子濃度對溫度變化敏感,所以很難對半導體特性進行控制,因此實際應用不多。

雜質半導體

在本徵半導體中摻入某些微量的雜質,就會使半導體的導電性能發生顯著變化。其原因是摻雜半導體的某種載流子濃度大大增加。使自由電子濃度大大增加的雜質半導體稱爲N型半導體(電子半導體),使空穴濃度大大增加的雜質半導體稱爲P型半導體(空穴半導體)。

N型半導體

在硅或鍺晶體中摻入少量的五價元素磷(或銻),晶體點陣中的某些半導體原子被雜質取代,磷原子的最外層有五個價電子,其中四個與相鄰的半導體原子形成共價鍵,必定多出一個電子,這個電子幾乎不受束縛,很容易被激發而成爲自由電子,這樣磷原子就成了不能移動的帶正電的離子。每個磷原子給出一個電子,稱爲施主原子。

在N型半導體中,自由電子的濃度遠大於空穴的濃度,因此自由電子稱爲多數載流子(簡稱多子),而其中空穴稱爲少數載流子(簡稱少子)。N型半導體主要靠自由電子導電,摻入的雜質越多,自由電子的濃度就越高,導電性能也就越強。

image3

P型半導體

在硅或鍺晶體中摻入少量的三價元素,如硼(或銦),晶體點陣中的某些半導體原子被雜質取代,硼原子的最外層有三個價電子,與相鄰的半導體原子形成共價鍵時,產生一個空穴。這個空穴可能吸引束縛電子來填補,使得硼原子成爲不能移動的帶負電的離子。由於硼原子接受電子,所以稱爲受主原子。

在P型半導體中,空穴的濃度遠大於自由電子的濃度,因此空穴稱爲多數載流子(簡稱多子),而其中自由電子稱爲少數載流子(簡稱少子)。P型半導體主要靠空穴導電,摻入的雜質越多,空穴的濃度就越高,導電性能也就越強。

img4

在雜質半導體中,多數載流子的濃度由摻入的雜質濃度決定;少數載流子的濃度主要取決於溫度的影響。對於雜質半導體來說,無論是N型還是P型半導體,從總體上看,仍然保持着電中性。

PN結

上一節說到雜質半導體分爲N型半導體和P型半導體,它們的成分如下:

  • N型半導體包含:自由電子(屬於多子,少數由本徵激發而來,多數由磷原子提供)、空穴(屬於少子,由本徵激發而來)、帶正電的陽離子(不能移動,磷原子失去一個電子後形成),自由電子數量 = 空穴數量 + 陽離子數量,整體呈現電中性。

  • P型半導體包含:自由電子(屬於少子,由本徵激發而來)、空穴(屬於多子,少數由本徵激發而來,多數由硼原子提供)、帶負電的陰離子(不能移動,硼原子空穴得到一個電子後形成),自由電子數量 + 陰離子數量 = 空穴數量,整體呈現電中性。

PN結的形成

PN結是由一個N型半導體和一個P型半導體緊密接觸所構成的,其接觸界面稱爲冶金結界面。

在一塊完整的硅片上,用不同的摻雜工藝使其一邊形成N型半導體,另一邊形成P型半導體,我們稱兩種半導體的交界面附近的區域爲PN結。

在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結合後,由於交界處出現自由電子和空穴濃度差的原因,有一些電子從N型區向P型區擴散,也有一些空穴要從P型區向N型區擴散。電子和空穴相向擴散時相遇,從而進行復合,電子-空穴對消失。

它們擴散的結果就使P區一邊失去空穴,留下了帶負電的雜質離子,N區一邊失去電子,留下了帶正電的雜質離子。這些不能移動的帶電粒子在P和N區交界面附近,形成了一個空間電荷區。

在空間電荷區形成後,由於正負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空間電荷區形成了內電場,其方向是從帶正電的N區指向帶負電的P區。顯然,這個電場的方向與載流子擴散運動的方向相反,阻止多子擴散。

另一方面,這個電場將使N區的少數載流子空穴向P區漂移,使P區的少數載流子電子向N區漂移,漂移運動的方向正好與擴散運動的方向相反。從N區漂移到P區的空穴補充了原來交界面上P區所失去的空穴,從P區漂移到N區的電子補充了原來交界面上N區所失去的電子,這就使空間電荷減少,內電場減弱。因此,漂移運動的結果是使空間電荷區變窄,擴散運動加強。

最後,多子的擴散和少子的漂移達到動態平衡。在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的結合面兩側,留下離子薄層,這個離子薄層形成的空間電荷區稱爲PN結。PN結的內電場方向由N區指向P區。在空間電荷區,由於缺少多子,所以也稱耗盡層。

image5

PN結的正向偏置

PN結P極接正,N極接負,這就是所謂的正向偏置,很顯然正向偏置時外電場與內電場方向相反,正向偏置將加強多子的擴散運動,阻止少子的漂移運動。

PN結的反向偏置

PN結P極接負,N極接正,這就是所謂的反向偏置,反向偏置時外電場與內電場方向相同,反向偏置將加強少子的漂移運動,阻止多子的擴散運動。

二極管

二極管就是由一個PN結組成,正向偏置時多子參與導電,所以電流很大;反向偏置時少子參與導電,所以電流很小(漏電流)。

三極管

三極管由兩個背靠背的PN結組成,可以是NPN組合,也可以是PNP組合。三極管有三個區:

  • 集電區C:集電區與發射區爲同一性質的摻雜半導體,但集電區的摻雜濃度要低,面積要大,便於收集電子。

  • 基區B:基區尺度很薄:3~30μm,摻雜濃度低。

  • 發射區E:發射區高摻雜,爲了便於發射結髮射電子,發射區半導體摻濃度高於基區的摻雜濃度,且發射結的面積較小。

image6

三極管有三種工作狀態:

  • 截止狀態

  • 放大狀態

  • 飽和導通

三極管的放大狀態

以NPN型三極管爲例,當發射結正向偏置並導通,集電結反向偏置時,三極管工作於放大狀態,發射極電流Ie=基極電流Ib + 集電極電流Ic。

結論

前面鋪墊了那麼多,終於進入今天的主題了,三極管處於放大狀態時,發射結處於正向偏置,這時候發射結導通,產生基極到發射極的電流Ib,這一步沒問題,正向偏置導通是PN結的特性。那麼集電結反向偏置時,爲什麼還會有大量電流通過呢?這不是有違PN結特性嗎?

個人理解是這樣的:發射結正偏時,由多子擴散運動參與導電,大量E區的電子(多子)擴散進入B區,進入B區的電子一小部分流過B極產生電流Ib。

此時由於集電結爲反偏,集電結外部電場與內部電場一致,並且由集電區C指向基區B,強大的電場將進入B區的電子吸引進集電區C,從而形成電流Ic。

所以對於二極管和三極管來說,同樣是反向偏置,二極管不能導通,三極管集電結卻可以導通的原因就是二極管P區只有少量的電子可以飄移到N區,從而形成漏電流;三極管基區(NPN的P型半導體)卻被注入了大量的電子,這些電子飄移到集電區(NPN的N型半導體)從而形成大電流Ic。


公衆號二維碼

發佈了6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0 · 訪問量 3010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