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誕行爲學2-非理性的積極力量》讀書筆記


工作方面:

1、爲什麼鉅額資金帶不來高業績?

        激勵值與表現值之間呈“倒U型關係”。(即先增後減,當激勵超過某個值時,表現值開始遞減)

        損失厭惡:人們失去自認爲是屬於自己的東西時會產生痛苦——比如錢——而這一痛苦要大於得到同樣數量的錢所產生的愉悅感。

        發放高額獎金對簡單的機械操作類工作可以提高業績,如果需要人們動腦子則可能適得其反。如果獎金金額太高,會使人過度關注獎勵,從而分散他們的精力,造成壓力,到頭來反而可能降低他們的業績。

        在NBA比賽的決勝時刻,MVP球員的命中率並不比一般球員高,只是頻繁地增加了投球次數。

        引發自我表現的過度激勵可能來自電擊、高額薪酬或者社會壓力,在所有的狀況下,人類與非人類在事關根本利益力求超常表現時,他們的實際表現似乎都比沒有壓力的狀態下表現得差。

         解決方法:第一種方法:每次發放僱員資金少一些,但發放次數多一些。第二種方法:按照某一段時間的平均值,而不是僅公按上一年度的水平確定資金。


2、工作的意義:從樂高遊戲中,我們可以學到些什麼?

        “反寄生”:動物寧願自己去尋找食物,而不願意吃身邊盤子裏放着的、現成的相同食物。

        如果你是一個經理,成心想破壞僱員的積極性,只要毀掉他們的勞動成果就夠了,或者對他們的勞動不聞不問。相反,你想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和你齊心協力,那麼你必須重視他們、他們的工作和勞動成果。

        在馬克思看來,被異化的勞動者與他自己的生產活動、勞動目標以及生產過程相分離。這就使工作成爲非自發性的活動,因此勞動者就無法對勞動產生認同或者領略到勞動的意義。高度的勞動分工會使僱員失去顧全大局的責任心和目標感,以及成就感。(例如讓一個員工每天都在擰螺絲,但是他卻不知道自己要製造什麼,爲什麼要這樣做)

        解決方法:給工作賦予意義,讓員工更有成就感,最重要的可能不是加重工作的意義,而是要注意不要破壞工作的過程和環節。


3、宜家效應:爲什麼我們會高估自己的勞動成果?

        我們更喜歡買需要自己動手組裝的宜家家居,更願意購買高價的定製產品。

        烤爐裏的訣竅和70/30烹飪法則:70%的半成品+30%自己的加工。

        宜家效應:把勞動(自己組裝)引起對價值的高估,投入勞動會產生依戀。

        投入勞動越多,凝聚的價值越高,感情就越深。

        有過程,更要有結果,我們只有把作品完成纔會高估它的價值。

        解決方法:使員工有事可做,並且做事是有意義的,有成果的,勞動的享受是體驗休閒時光的最好方法。


4、自我偏見:爲什麼“我”的點子比“你”的要好?

        “孩子是自己的好”法則:如果不適我發明的,那就沒有什麼價值。(例如在團隊當中,大家都按照你的思路去做,你會更加的給力)

        如果你理解在工作和思想上投入了時間和精力可以引發專屬感和自豪感,你就能鼓勵自己和他人懷着更大的興趣投身到目前的工作中。

        只給某人提出一些引導性的問題,讓他們覺得創意是他們想出來的,他們就可能全心全意地採納。

        解決方法:這種非理性是無法避免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它經常能夠激勵我們,不好的一面可能是我們可以利用其來誤導人們。


5、報復的本能:爲什麼我們尋求正義和公平的對待?

        懲罰別人的決定與快感有關聯,即使需要付出代價也要報復,這種行爲能獲得快感。

        即使相對輕微的侵害也可能引發人們報復的本能。

        我們並不在意要懲罰的是誰——我們只是想讓某人付出代價,而不管他是代理還是主體。

        1份怒氣+1份道歉=0份怒氣(道歉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去消除怨念)

        報復是痛苦而非愉悅。(報復換來的只是短暫的快感,但之後將變得痛苦)

        解決方法:對於被報復者,因爲報復是人類的本性,這是無法改變的,所以我們要勇於說對不起,(1份怒氣+1份道歉=0份怒氣);對於報復者,除了壓制我們的報復情緒,或許我們還可以想出別的方法使怒氣得到發泄,又不至於引起負面後果。


生活方面:

6、適應的法則:如何提高我們的幸福生活指數?

        溫水煮青蛙:一切動物、包括人類,經過一定時間就幾乎可以適應一切。

        快感適應:情緒上的逐漸穩固現象——原有的正面感覺淡化,負面感覺也減弱。

        從長遠來看,我們遇到了好事,最終不會想原來料想的那麼幸福;發生了壞事,我們也不會像原來料想的那麼悲傷。

        “時間會醫治一切創傷”,此話千真萬確,因爲隨着時光流逝,你會部分地適應你的狀態和環境。

        中斷厭惡感的體驗過程是有害的,而中斷愉悅感的體驗過程是有益的。前者說明長痛不如短痛,面對枯燥無聊的工作最好一鼓作氣幹完爲止。後者說明沿着漸進的道路前進纔會感受到更大的幸福。

        解決方法:正面關聯,新鮮感,當幸福的時候適當中斷享受,當痛苦的時候要一鼓作氣堅持到最後。總而言之,我們的任務是弄清楚適應性如何在我們身上起作用,因而可以利用有利的一面,防止不利的一面。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測量水的溫度。如果水太熱了,我們必須跳出來,尋找一個清涼的池塘,找到並且享受生活的樂趣。引用偉大的哲學家柯密特的話就是:“(青蛙)只要有蟲吃就是好日子!”


7、美麗的標準:你會選擇誰做你的終身伴侶?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同徵擇偶”:美女與俊男約會,美貌比其他有點更容易決定一個人在社交金字塔中的位置與同徵擇偶的潛力。

        不甚漂亮的人們都很清楚自己的魅力水平,這不會影響他們對別人漂亮與否的判斷,但會對他們如何選擇約會對象的決策產生影響。

        解決方法:改變審美觀念(錯誤),重新考慮側重條件(正確),拒絕適應(錯誤),記住每個人都有幸福的機會。


8、市場的失靈:爲什麼在線約會比不上媒妁之言?

        在線約會網站最基本的問題是他們把用戶當成可以搜索的商品,例如數碼相機,可以用幾個特徵(像數大小、鏡頭尺寸、儲存量)加以充分描述。但是在現實中,即使戀愛對象可以作爲“產品”來考慮,也只能接近於經濟學家所說的“體驗商品”。就像就餐體驗、香水和藝術品一樣,不能採取這些網站認爲的那種方式,把人簡單地、有效地分解歸類。

        解決方法:在線約會市場的失敗對於其他市場的失敗現象還意味着什麼?從根本上來說,在線約會的失敗在於產品設計,我們只有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以消費體驗爲最終目標的產品設計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記住改善產品與服務的機會比比皆是,無處不在。


9、感情的偏好:爲什麼我們選擇幫助某個人卻漠視許多人的痛苦?

        一個人的死亡是個悲劇,但是100萬人的死亡不過是個統計數字。(例如我們會因爲學校裏面某個人的不幸遭遇而心存惻隱並奉獻愛心,但對於非洲因饑荒而餓死成千上萬的人沒有太多的感覺)

        “可識別受害者效應”:我們一旦看到一張面孔、一幅照片、一個人的具體情況,我們感同身受,隨之而來的就是行動——捐款。但是,如果信息沒有具體到個人細節,我們就不會有很強烈的同情心,結果就很難採取行動。

        幫助取決於3種因素:1.與受害者接近(密切度);2.生動感;3.“杯水車薪效應”,例如全球變暖。

        解決方法:不要用理性來思考人們會對不涉及到自身利益的事情作出決策,我們更應該使模糊的一件事情具體化,感情化,要使得人們產生感同身受的效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接受他。著名的醫生和研究人員艾伯特喬爾基說過:“如果我看到一個人在受苦受難,會深受感動,不惜犧性自己去拯救他。如果談論到我們這個大城市毀滅的可能,有上億人死亡,我所持的態度是就事論事。我無法把一個人的苦難放大一億倍。”


10、短期情緒的長期效應:爲什麼我們常常感情用事?

        我們的行爲都會被情緒左右。       

        自我羊羣效應:跟隨重複我們自身過去的行爲。

        解決方法:最初的情緒會長期地影響我們日後的行爲,不管是划船還是在現實生活中,先冷靜下來,再決定採取何種行動對我們纔是有利的。否則,我們的決定將來一定會碰壁。最後,如果你有意和我一樣計劃給別人補課,一定記住我那一次是怎樣決定作出反應的。我並不是說我以後還會這樣做,不過,人一旦被情緒控制,誰能說得準呢?


11、非理性的教訓:爲什麼一切決策都需要檢驗?

        解決方法:作出利益攸關、改變生活的真正重大決定是非常困難的,因爲我們都容易受到形形色色、難以克服的一系列決策偏見的影響。這些偏見比我們知道的多得多,同時光顧我們的機會也比我們意識到的多得多。


兩大教訓:

1、我們擁有多種非理性傾向;

2、我們經常意識不到這些非理性因素如何影響我們,也就是說,我們並不完全瞭解行爲的原動力。


一個結論:多多質疑自己多問幾個爲什麼用實驗的方法來證明一件事或自己的決策是否正確有效。


發佈了106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31 · 訪問量 41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