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Lean UX:我們到底該怎麼設計?

傳統的UX和產品設計講究的是分工和專業性,但隨着移動化的推進,設計成功與否不再是由產品經理、設計師決定,也不是死板地按照設計需求清單來,而是直接由用戶決定。設計需要持續迭代改善,也需要用戶的參與。在CMDN俱樂部第28期活動中,ThoughtWorks前端工程師張玳以“精益式用戶體驗設計(Lean UX)”爲演講主題,將精益創業與用戶體驗設計相結合,詳解UX精益之道。


圖:ThoughtWorks前端工程師 張玳

以下爲ThoughtWorks前端工程師 張玳的演講實錄:

大家好!首先我先簡單地介紹我的演講內容。今天我的演講主題爲“精益式用戶體驗設計”,內容主要分爲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結合設計定義用戶體驗,第二部分是傳統的用戶體驗,第三部分是精益創業法,最後,將精益與用戶體驗相結合,解決傳統設計方法中存在的問題。

什麼是用戶體驗?

無論是體驗還是用戶體驗,都是非常籠統的概念。但首先,我們必須要將概念定義一下。企業用戶在接觸產品的整個流程中所得到的感覺是分多步驟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一個餐館的例子非常明晰地將用戶體驗步驟進行劃分。

用戶體驗五部曲:

  • 第一步驟:知曉——從電視上看到一個咖啡館。
  • 第二步驟:注意——聽說它要舉辦一個活動,或者聽朋友在談論這個咖啡館。
  • 第三步驟:瞭解——來到這個咖啡館,看到它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 第四步驟:服務——進入咖啡館,點了吃的,享受他們的服務。
  • 第五步驟:售後——離開咖啡館,服務員歡迎我下次光臨。

這整個過程稱之爲體驗,但我們可以看到,從第三步驟開始,我進入這個咖啡館,才真正成爲它的客戶或用戶。所以說,前面的步驟主要是市場宣傳及環境選擇,後面關於使用和服務的步驟,纔是產品設計。

也由此可以得出,在一個用戶接觸到你的產品,成爲了你的用戶,這就是用戶體驗。

那麼用戶體驗有哪些組成部分呢?首先是信息架構,就是把你的產品信息的模型和用戶的思維模型對應起來的一個過程。還有內容策略,負責的是我們如何把想要傳達的信息以最快、最及時的方式傳遞給用戶。然後還有視覺感官,包括功能、狀態、樣子、風格等均是視覺上的感官。最後是服務支持,萬一用戶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會提供什麼樣的服務?這個東西上線之後怎麼做維護?然後我們把所有的東西串起來,這纔是完整的用戶體驗。但要想成功地將所有東西串聯起來,就必須要有一個方法論。

傳統設計方法的弊端

傳統的設計方法存在諸多弊端。首先是交接。交接是個非常耗時費力並且讓人痛苦不堪的過程,不停地交流,不停地開會,有時候太過複雜了,還需要文檔,但即使是這樣,有些時候還是不穩定,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時間都浪費掉了。

第二個問題是溝通不暢。溝通不暢會造成很多疆界,兩個人需要去猜對方想要什麼、能不能做這個東西,但他們又沒在一起工作。因爲沒有很好地交流,所以每個人的預熱都沒有辦法發揮。爲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每個人除了專業以外,都有其他技能,對設計可以提出想法,但因爲交接的疆界,所以沒有辦法對互相提出意見,然後各自預熱,剩餘的能量就浪費掉了。

第三點是交付。我們只管像快遞一樣把東西送到就行,但到底這個東西有沒有用、能不能達到效果,就不關我們的事了,別人把所有的分析做好,而自己拿到的就像是一個嚼碎的食物。

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又該如何解決?

精益創業的特點

精益創業有一個特點,首先就是從問題入手。因爲精益是一種創業方法,在創業的時候大多數人既沒錢又沒時間,既然沒錢沒時間,就一定要注意不能浪費,包括你任何的資源都不能浪費。但究竟該怎麼辦呢?

我們必須把風險控制在可控的範圍之內,在解決一個問題時,問題的變動是最小的,而解決方式是最大的,這樣說有點抽象。舉個例子,比如我面前有一條河,我現在要過河,過河就是問題,但是解決方案有無數種,可以跳過去,可以坐船、過橋等,什麼方法都可以用。解決方案非常大,但是問題是相同的,就是過河,所以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

第二點是信息公開。爲什麼要信息公開?信息公開了以後,就避免了我們去解釋、去交接、去澄清。

第三點是協同合作。我們必須把所有人的潛力都調動起來,把每一個人的能量都調集起來,讓所有人打破職業疆界,除了本職工作以外的事情,能參與的就參與。此外協同合作還能夠解決信息沒有公開的問題,因爲大家公開工作,信息必然是公開的,一起工作,一起了解,把工作摸透了,也就不需要去做交接。

還有一點是驗證假設。精益是科學的方法,提出假設、設計試驗、驗證假設。在創業過程中,除了要有直覺性思維以外,還要有分析性思維,客觀地把所有的熱情設爲假設,然後客觀的用試驗去驗證。

最後一點是循序改進。我們知道,如果創業時你沒有資源,就很難做得很大。所以要一步一個腳印,逐步循環地改進產品,增加功能,這樣纔是最優的結果。這就是精益的特點,那麼,如何將精益的特點運用到用戶體驗中呢?

當精益創業與用戶體驗設計相結合

精益創業與用戶體驗設計相結合是什麼樣子?首先是基於成效的設計,有着很強烈的對比。第一次拿到的是功能列表,非常詳細,第二次就是要達到一個什麼效果,老闆把效果給開發團隊,這樣就給了他們足夠的自由來開發好的方案。

第二個是轉變透明的信息和流程。當所有信息都是公開時,我就不需要再去用郵件這樣封閉的方法去交流,而新人也能很快得到這些信息。

第三點是協作式設計。只有當設計人員、開發人員大家坐在一起搞設計時,才能把所有人的所有反饋儘快地傳達給其他人。所有的迷惑與誤解在大家協作過程中提出來,然後進行解決。

還有一點是最簡可行產品。在第一次設計完成之後,就進入到了非常細節的部分,第二次出一個數據圖,馬上做數據驗證,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爲我們的目的是最終的體驗,一定要把體驗模擬出來,馬上投放測試。對於其最終效果有話語權的不是設計人員也不是開發人員,而是用戶。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有了一個東西以後,就馬上讓用戶參與到設計當中來,不斷地提出反饋,然後根據反饋再決定產品設計的走向。

觀衆:作爲基層員工,如何讓管理者或老闆接受精益創業這個概念?

張玳:精益推崇的是從下至上、由內而外的管理方式,是很顛覆性的,對於管理者來說就是要放權,將決策權大量下放,必須相信自己的團隊,但前提是對自己的團隊很瞭解才行。無論如何,這對於很多傳統企業來說是個非常大的挑戰,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是人心的問題,通用的方法並不能解決,要因地制宜。

觀衆:傳統的產品,特別是已經成形的產品,如何去做精益式設計?

張玳:傳統的產品如果要在中途轉化爲精益式設計的話,你通過這個理念,可以把用戶參與進來,讓用戶做決定,全部由用戶來拉動,而不是根據上層的要求推動。此外,工作的方式可以有一定的轉變,把所有事宜公開化,打破心理的一道防線,不要覺得我教會了,你就會搶我的飯碗。要鼓勵大家多交流,形成團隊的凝聚力,這樣可以讓一個團隊逐漸朝另一個方向發展。但是中途來做的話,肯定比一開始進行精益式設計要難一點,但是也是可行的。

觀衆:在產品向用戶推廣時,會出現很多不同的聲音,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纔不會被用戶理解成矇蔽?

張玳:精益式設計和傳統體驗式設計有一個非常不同的地方就是,做決定的人不在公司內部,因爲公司內部不是產品最終的用戶,我們的產品永遠是投放市場的,所以,市場上的人才是我們的用戶。精益式設計推崇的是快速、簡潔出一個成果,這個成果不一定是真正的完整的產品,只要能夠達到效果就可以了。

第二個點是樣本的量要多大?在UX研究領域有一句話,只需要三個用戶,我就能找出系統中80%的問題,後面兩萬用戶只能找出20%的問題。這一點非常關鍵的問題,不用關注量多大。不用完全用戶說什麼我們就聽什麼,我們要聽取他們的反饋,但是也要加入自己的想法,這就是設計師專業的工作,用專業的眼光來做評判,當然,用戶的反饋也非常重要。

(文/唐小引 責編/張寧)

發佈了6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7 · 訪問量 22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