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的武學論文

 太極又叫作陰陽,是中國遠在三千多年以前的西周末期就已經創立的一種理論學說。它把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歸納爲陰陽兩大類,用雙魚符號來表示。此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爭鬥,相互轉化,循環不息。  

"陽”代表了肯定、積極、雄性、實際、明亮、白晝、熱量等;而"陰”則恰恰相反,它代表了否定、柔軟、雌性、脆弱、黑暗、夜晚、寒冷等。太極的理論基礎是,世上萬物沒有一成不變、保持永久的。換而言之,當事物發展到鼎盛期後,就會由盛轉衰,此時的衰即是"陰”,而衰到極端的時候則轉入盛,此爲"陽”,盛是引起衰的因由,反之亦然。而整個的過程則是盛衰交替重複的過程。  

由此可以看出兩種力量,雖然它們表現出的是一種矛盾的兩方面,而事實上卻是相互依賴。換個角度講,是統一不可分的。在武術中陰陽的運用原則體現在和諧統一的韻律中,它要陳述的一點就是萬事協調而非彼此對抗,並非是對抗的力量和動作。  

凡事發乎自然,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絕不刻意或竭力而爲。  

當對手A發力,即"陽”於對手B,B不必再以力來抗擊他們,也就是說不以"陽”克"陽”,而是以柔克剛,以陰制陽,將對手力量轉卸到別的方向。當A的力量即將用盡之際,"陽”即開始轉爲"陰”,B則在其力道將竭之際,發動力量(陽)來反擊對手。所有的過程純系發乎自然而非竭力之爲。B以其和諧、連貫的動作來擊破對手。  

協調定律及自然的法則告訴習武之人應該忘掉自己,並將自己融於對手的發勢、變勢的動作中,不要先發制人,而是隨着對手的動作而相應地動作。戰勝對手的基本觀點就是因循利導,借力發力。這也是爲什麼習武人不首先出手,暴露自己攻擊目標的根本所在。  

面臨攻擊,首先並非對抗,而是盡力控制對手的攻擊。這也說明了非抵抗及非暴力的原則,如同厚雪積壓下的松柏,雖然面臨壓力,但仍然能夠以柔克剛。這也正是柔的價值所在。  

與日常人們所想恰恰相反,"陰”即柔順,"法”則更關乎於人的生命與自救。因爲屈服,所以生存,與之相反的陽法則表現了一種強硬和悍氣,這往往使一個人在某種壓力下突然崩潰,此即所謂至剛則易折。功夫中移動的方式與頭腦的反應一致。事實上,是頭腦在支配身體動作的方向感,身形隨意念而動。爲了更好地演練功夫中的每招每勢,必須要放鬆動作,在放鬆形體之前應首先使意念及精神放鬆下來。爲了達到這一點,習武之人必須能夠保持一種靜謐與平和,即掌握好"非意念”原則。這並不是說大腦要一片空白,而是講它包含了所有的情感,這並非簡單的心境平和。  

習武人的意識就像自己的一面鏡子,它一無所有,但又包羅萬象;它接納一切,但又一無保留;無爲無慾,卻又隨時準備接納,以無意識用以支配整個意識。就像我們用眼睛去看東西,有時爲了歇歇眼睛,雖然眼睛並沒有閉上而是盯着某個物體在看,但是實際上卻是視而不見,眼中無物的狀態。  

因此,功夫中的注意力集中並非是通常的集中全部精力在某件事物上,而僅僅是對外界隨時可能發生的事件發生之前一種保持靜態的警覺性。這種精力的集中就好像觀看一場足球賽,你並沒有關注某個控制着球的隊員,而是在關注整場比賽發展的動勢。  

在格鬥中,功夫高手都在忘記自己的存在而隨着對手動作而動。他放棄了所有的自我反抗意念,而採取了一種柔順的態度。他將意念放鬆,使動作也解除了包袱。而一旦意隨念生,動作也會隨之啓動,立即展開對敵人的攻擊。  

這個世界上人熙來攘往,並且註定了他會是誰,會有什麼樣的麻煩。他們力爭上游,以圖出人頭地。這種抱負對於習武之人來講並不適用。習武者應拋棄所有個人獨斷專行的強烈競爭心理。  

習武者,如果他很優秀,他根本不會有驕傲自滿的情緒。驕傲會使人產生一種優越感,並且會輕視別人。驕傲還會產生恐懼和不安全感,因爲當他的目標定得很高並且達到了這種高目標時,他會不知不覺地產生一種害怕失去目前這種高高在上的地位的心理恐懼,於是如何保護現有的地位會成爲其最重要的需求,這會使之緊張不安。  

當我們知道功夫的目標在於自我教化時,便會瞭解到"內在的自我”纔是一個人真正的自我。因此爲實現真實的自我,習武者並不讓自己生活在別人的觀點支持下,他們追求於不斷地自我充實和提升中。  

功夫大師們與初學乍練的後生小輩們不同,他們強於自制,保持平和與謙遜,沒有一絲一毫慾望的流露。通過不斷的磨練,他們在精神上最大程度地放鬆了自我,變得更加自由。對於他們而言,榮譽及地位被棄之如糞土。轉自《中國太極拳網 》

注:李小龍生於美國舊金山,成長於香港。自幼學習家傳陳式太極拳,長大後博採衆長,創立截拳道,風靡西方至今。
拍攝電影六部:《精武門》《唐山大兄》《龍爭虎鬥》《猛龍過江》《死亡遊戲》《死亡塔》(半部用替身)
發佈了120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3 · 訪問量 29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