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信息論壇上的兩則回覆

平時在論壇上我都是潛水居多,突然心血來潮回覆了兩篇,姑且轉載一下,至少在這裏,永遠不會沉底。

 

新手求助:如何才能快速學好dicom

 

對於初學者,先看DICOM第一章,瞭解DICOM的內容。其實在現實世界中,DICOM真正落地以後,主要就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協議,因此,你首先要弄清楚這幾個方面分別是在DICOM的哪些章節裏面描述的。

- 文件格式
- 網絡通信協議
- 圖像顯示方式

然後熟悉一下DICOM文件格式:在網上順便找幾個DICOM文件,用ultraedit等二進制編輯工具打開,同時打開DICOM標準的文檔,對照着看。搞清楚一些常用的概念和技術,如隱式顯式,大頭小頭,壓縮不壓縮,字符編碼等。通過具體的實例對DICOM的數據結構建立感性認識的以後,可以看看第三章裏面的對象模型,尤其是Patient/Study/Series/Instance之間的關係,是DICOM對象模型的核心。

DICOM文件格式,或者準確地說,DICOM信息對象的數據格式,是學習DICOM網絡通信和圖像顯示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對於網絡通信和圖像顯示的學習可以並行進行,如果你有一個團隊,可以分別讓不同的人去做。

關於網絡通信協議:找一些可以進行DICOM通信的服務端和客戶端程序,如果你們自己有PACS,就更好。然後,找一些比較方便易用的DICOM SDK,用你自己熟悉的編程語言,自己做一個簡單的客戶端和服務端程序,跟你們自己的PACS裏面的服務端和客戶端通信,從而獲得一個直觀的認識。必要的話,還可以用網絡抓包工具,看看二進制層面的通信過程,當然也是對照着DICOM標準的文檔,一起看。剛開始可以從比較簡單的通信過程如echo,store開始,搞清楚一些常用的概念和技術,如SCU/SCP,抽象語法,傳輸語法,服務類等,有了這些基礎,你就可以慢慢學習一些常用的但可能稍微複雜一些的通信過程,如查詢檢索,存儲確認,worklist/mpps,WADO等。

關於圖像顯示方式,或者說把DICOM文件中的像素編碼解碼成GUI上的像素的過程:你首先要有一些數字圖像的基礎。拿最常見的灰度圖象來說,你要知道像素深度,窗寬,窗位,LUT等概念,如果你們自己的PACS工作站支持直方圖調節(好像Photoshop裏也有)的話,對於這些概念可能會有一些更加直觀的認識。網上也可以找到很多代碼,能夠把DICOM像素解碼成8位的Bitmap,或者反之,你可以找來看看。不過這個只是個開始,後面還有很多醫生常用的圖像瀏覽和處理技術,比如測距,縮放,CT定位線,顯示狀態,關鍵對象,懸掛協議,GSDF和一致性顯示等,就要你慢慢去摸索了。

 

[討論]在醫院級別使用的集成平臺有哪些呢?表現如何?

 

贊同wholx的觀點,我們的確應該從業務需求出發來考慮集成平臺的問題。

首先看看醫院的業務。

我想我們這些搞醫療IT的,如果平時工作中到醫院去機會比較少,至少自己去看病的時候可以多留心一下。當然最好的情況是,懷揣一顆敏感的心,親自到醫院去體驗一段時間。雖然沒有這麼好的機會,但至少我自己去醫院看病的時候,所看到的情況是,樓道里,走廊上,到處都是拿着各種各樣的單據穿梭着的病人,各種病原體也隨着這些單據到處飄散。想想看,如果集成做得好,會不會出現這種狀況?

好了,就算有一天,病人不再需要懷揣一大堆單據,但是他們還是得在各個科室各個樓層之間到處穿梭啊?包括很多行動不便的病人。對於這種狀況,我們的確無能爲力,這是那些建築師應該考慮的問題。但集成至少是第一步,集成給病人帶來的價值遠不至減輕手上的那一點點負擔而已,它帶來的是更好的醫療服務:醫生可以依據你詳盡的病史,爲你設計最適合你的體質的治療方案,或者根據你家庭成員情況,爲全家設計家庭保健計劃;如果你在互信的醫院做過檢查,不就再需要接受更多的輻射或者獻出不必要的鮮血;彙總的醫療記錄還可以提供某些公共衛生狀況的警示,在全院或者社區範圍內定位流行病狀況和趨勢。。

我們看看以上這些集成能夠帶來的好處,多半都是跟病人直接相關的,有哪條能讓醫院直接賺到錢啦?你病人拿着髒兮兮的單據來又怎麼拉,我可以用手套接着;你病人多做一次檢查又怎麼啦,我還可以多賺錢。。但人這一輩子,誰能說他沒有當上病人的那一天呢。。

前幾天在公交車上看到政府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辦醫院,我舉雙手贊成,的確應該殺殺這些公立醫院的威風了,要不醫療改革措施再多,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但是,作爲普通老百姓,誰又敢用自己的健康做賭注去嘗試那些私立醫院呢,中國的騙子不要太多了。看來還是需要有很多配套的,切實可行的監管啊。。

不管怎麼樣,稍微有點良知的人,都渴望實現全民共有的,高質量的醫療服務,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集成。


再看看醫療IT廠商的業務。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商務上的技巧永遠比技術上的技巧更容易讓公司取得成功,尤其在一個不成熟的市場裏面。很遺憾,我們(技術人員)還是把責任推給了一個幾乎沒有人能掌控的東西,比如不成熟的市場、不成熟的社會、不成熟的GOV等等等。。

但是,每個真正懂得信息系統的工程師,都會明白,世界上絕對沒有一個all-in-one的系統,你想用一個開發部門級業務系統的方式去開發一個醫院級業務系統,是絕對不可能的。這幾年很多人,包括HIS業內人士,都在討論HIS的概念和範疇,還有按照SOA的原則來重新組織各個部門業務系統,這裏我就不多說了。我只是想提醒大家,一個定義良好的集成平臺,不僅是醫院信息科理清各個部門業務系統之間的關係,從而實現更好的業務流程的切入點,更是醫療IT廠商理清自己的產品和產品線規劃,從而滿足各種個性化的解決方案需求的切入點。

另外,tyq提到標準的問題。不管是院內的標準,還是行業的標準,我們都需要把握一點,我們必須學會駕馭標準,而不是被標準駕馭。尤其是對於集成平臺廠商,不管在員工面前,還是在客戶面前,過分地強調標準,都是愚蠢的。否則,你就只能跟這標準的屁股跑,而意識不到這些標準(尤其是行業標準)其實都是其他(制定這些標準)廠家已經炒過的冷飯。更加糟糕的是,這些行業標準大多都是業務相關的,而且業務本身也不斷的發展和變化,大家還會不斷地把這個冷飯炒下去,你就永遠沒有跟得上的那一天。當然,我們並不鼓勵每個廠商都自己搞一個標準,而是鼓勵這些廠商積極地參加到這些標準中來。先進的廠商可以根據自己對行業的理解,在標準中加入自己的東西,爲別人設立一些門檻,也爲了建立行業經驗共享和發展的良性循環;後進的廠商可以通過這些標準儘快地理解這個行業的核心業務,因爲如果換成軟件工程的術語,這些標準給你提供的可是一套很好的領域模型啊。

企業信息化領域的EAI和SOA搞了很多年,也爲我們積累了很多經驗和教訓,其中《SOA實踐指南——分佈式系統設計的藝術》一書讓人受益匪淺。正是因爲醫院的業務需要堅固需要靈活,公司的產品需要模塊化需要互操作,行業的標準需要改進需要優化,才使得集成和集成平臺更加有價值。

而這一切最終還是爲了老百姓(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健康——就算是因爲我自己被洗腦了也罷,就讓我們這些工程師保持一些純潔的理想吧。

最後簡單回答一下Paullee的問題:

1、你需要瓶頸嗎?等到私立醫院靠物美價廉的服務取得成功的時候吧。
2、業務上的不同可以從IHE TF ITI中帶cross的IP(包括很多在討論之中的IP)中看出來,技術上嘛,主要就是基於互聯網這個平臺的各種新東西了。
3、個人的理解不一定準確,總之看到國外不少原來做集成引擎起家的廠商,把他們的集成引擎/平臺產品稍微延展一下,比如加上一個集中存儲、一個病人ID管理、一個門戶等,就變成一個簡單的電子病歷了。
4、這個不太清楚,請大家指教,總之作爲電子病歷,存儲需求應該是:長期/可靠/海量。
5、雖然這方面經驗不多,但不太贊成或不太理解這個觀點。信息系統的一步步發展的確要有一個規劃,以充分考慮到資金狀況、用戶接受的過程等。但是在一個好的架構下面,應該沒有任何一個部件是必須先上的,如果是這樣的話,用分佈式領域的術語就是單點故障,這對於要求高可用性的醫療系統,是不可理喻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