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飛:向美國人民學習什麼

 這次訪美我們重在學習管理,學習一個小公司向規模化轉變,是怎麼走出渾沌的

  文/任正非

  前赴後繼的創業精神與浪起雲涌的創新機制

  我去過美國很多次,美國人民的創機制與創新精神留給我很深的印象。他們連玩也大膽創新,一代代人的薰陶、傳遞,一批又一批的移民不同文化的衝擊、平衡與優化,構成了美國的創新文化。

  越來越多的科技英雄的涌現與消亡,都對推動美國的科技進步做出了貢獻。美國佔據了世 界60%的電子市場,信息潮的變幻莫測,快速的演變,使一批一批的大企業陷入困境,以至消亡;一批一批的小企業,成長爲撐天大樹,大樹又遭雷劈。不斷地 生,不斷地亡,這是信息產業的特點。華爲由於幼稚不幸進入了信息產業,後退就是死亡,被逼上了不歸路,創業者及繼承者都在消蝕健康,爲企業生存與發展而頑 強奮鬥。

  縱觀美國信息產業的興亡史,令人膽戰心驚。五百年春秋戰國如果縮到一天內進行,誰是 英雄?巨大的信息潮,潮起潮落,隨着網絡技術與處理技術的進步,新陳代謝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因此很難再有蓋棺論定的英雄,任何過路的豪傑都會對信息業的發 展給以推動。我們應尊重他們,學習他們,批判地繼承他們。

  IBM是昔日信息世界的巨無霸,卻讓一些小公司“捉弄”得幾乎無法生存,以至 1992年差點解體。爲了解除困境,勵精圖志,IBM重新走上改革之路,同時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曾經受聯合國工作人員致敬的王安公司,從年銷售35億美 元,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創立個人電腦的蘋果公司,幾經風雨飄搖,我們還能否吃到下世紀的蘋果?……。再這麼發展下去,發展中國家還有多少人敢進入信息 產業。美國在這種創新機制推動下,幾起雲涌、層出不窮的高科技企業叱吒風雲,企業不論誰死誰亡,都是在美國的土地上,資產與人才仍然在美國,破產只是拴住 了法人,員工又可投入新的奮鬥。這種從國家立場上來講的宏觀力量,永恆地代表美國的綜合國力。由於信息產業的進步與多變,必須規模化,才能縮短新產品的投 入時間,而幾萬人的公司又易官僚化。美國在科技管理上的先進也是逼出來的。發展中國家無論從人力、物力以及風險投資的心理素質來說,都難以勝任。如果發展 中國家不敢投入信息產業的奮鬥,並逐步轉換成實力,那麼美國的市場佔有率就將從60%提升到70%、80%……它佔得越多,你就越沒有希望。

  優良的企業管理

  我們在IBM整整聽了一天管理介紹,對他的管理模型十分欣賞,從早上一直聽到傍晚,一點不覺累,聽得津津有味。後來我發現朗訊也是這麼管理的,都源自美國哈佛大學等著名大學的一些管理著述。

  聖誕節美國處處萬家燈火,我們卻關在硅谷的一家小旅館裏,點燃壁爐,三天沒有出門, 開了一個工作會議,消化了我們訪問的筆記,整理出一厚疊簡報準備帶回國內傳達。我們只有認真向這些大公司學習,纔會使自己少走彎路,少交學費。IBM是付 出數十億美元直接代價總結出來的,他們經歷的痛苦是人類的寶貴財富。

  IBM作爲巨無霸一直處在優越的產業地位,由於個人電腦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嚴重地打 擊了他賴以生存的大型機市場。20世紀80年代初期IBM處在盈利的頂峯,他的股票市值超過前西德股票之和。也成爲世界上有史以來盈利最大的公司。經過 13年後,它發現自己危機重重,才痛下決心,實行改革,在1992年開始大裁員,付出了80億美元的行政改革費用。由於長期處於勝利狀態,造成的冗員,官 僚主義,使之困難重重。管理的混亂,幾乎令IBM解體。華爲會不會盲目樂觀,也導致困難重重呢?這是我們訪美的目的。

  聽了一天的管理介紹,我們對IBM這樣的大公司,管理制度的規範、靈活、響應速度不 慢有了新的認識。對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的有效管理有了瞭解。對我們的成長少走彎路,有了新的啓發。華爲的官僚化雖還不重,但是苗頭已經不少。企業縮小規模就 會推動競爭力,擴大規模,不能有效管理,又面臨死亡,管理是內部因素,是可以努力的。規模小,面對的都是外部因素,是客觀規模,是難以以人的意志爲轉移 的,它必然抗不住風暴。因此,我們只有加強管理與服務,在這條不歸路上,纔有生存的基礎。這就是華爲要走規模化、搞活內部動力機制、加強管理與服務的戰略 出發點。在擴張的過程中,管理不善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華爲一直想了解世界大公司是如何管理的,有幸IBM給了我們真誠的介紹。

  機會是企業擴張的動力

  IBM明確是技術領先戰略,貝爾實驗室更是如此。所有美國高科技公司的宗旨無不如 此,沒有一個公司提出跟在別人後面,模仿的戰略是不會長久的。我們有幸參觀了貝爾實驗室,中午還與貝爾實驗室的曾院士共進了午餐。我青年時代就十分崇拜貝 爾實驗室,仰慕之心超越愛情。後來有幸成了競爭對手(指部分產品領域)。今天有機會親自訪問,十分高興。貝爾實驗室對人類有着偉大貢獻,這裏產生過七位諾 貝爾獎金獲得者。貝爾實驗室原來屬AT&T,由國家壟斷經營電信業務獲得的巨大利潤,支持其每年達20億-30億美元的研究經費。因此,他們出了 非常多的發明,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我青年時聽說他們每天產生一項專利,現在是每天產生4項專利。貝爾實驗室現在歸屬朗訊,科研與預研明顯的已往產品方向 轉移。但其科研能力在整個世界仍然十分超前。

  我們參觀了他們1997年的重大突破波分複用,和以波分複用爲基礎的光路由器,現在 可實現幾十段波長複用,以後還更多。光交換不是基於空分交換,而是波長交換。刻在一個6英寸硅片的光路由器,具有幾十萬門的交換能力,這意味着十年之內交 換與傳輸將有重大的突破。我開玩笑說,以後一個郵電部長口袋中揣一個交換機,我就去失業保障局了。

  在貝爾實驗室,我們首先聽取了資深技術主管瑪丁的報告,與之討論預測問題,華爲在戰略管理與項目管理上一直矛盾重重,理不順,理又亂。瑪丁開玩笑講了幾項著名的預測。

  “電話作爲一種通信工具,有許多缺陷,對此應加認真考慮。這種設備沒有價值。”——西歐聯盟(1876)

  “我認爲世界市場上有可能售出五臺計算機。”——托馬斯·沃特森(IBM主席,1943)

  “未來計算機的重量可能不會超過1.5噸。”——大衆機械雜誌(1949)

  “無論對誰來說,640K內存都足夠了。”——蓋茨(1981)

  瑪丁介紹了一系列重要的對未來的預測,例如,到2010年,0.07微米芯片會實用化,達到硅的可能達到的最高極限。其單芯片容量可達到40億隻晶體管。2005年無線接入的環路成本將低於有線接入。

  當然也許後人也會將此預測納入笑料。

  貝爾實驗室亞洲人佔11%,其中華人爲多數。有許多人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們訪問 的所有公司都十分重視研發,而且研發要對行銷、技術支援、成本與質量負責任,與我國的研發人員僅注意研發有較大的區別。IBM每年約投入60億美元的研發 經費。各個大公司的研發經費都在銷售額的10%左右,以此創造機會。我國在這方面比較落後,對機會的認識往往在機會已經出現以後,做出了正確判斷,抓住機 會,形成了成功,華爲就是這樣的。而已經走到前面的世界著名公司,他們是靠研發創造出機會,引導消費。他們在短時間席捲了“機會窗”的利潤,又投入創造更 大的機會,這是他們比我們發展快的根本原因。華爲1998年的研發經費將超過8億人民幣,並正在開始搞戰略預研與起步進行基礎研究,由於不懂,也造成了內 部的混亂,因此,這次訪美我們重在學習管理。學習一個小公司向規模化轉變,是怎麼走出渾沌的。要真正培養一批人,需要數十年理論與基礎的探索,至少在心理 素質上就關山重重,任重道遠。還不知有無人願意在這如火如荼的時代甘坐十年冷板凳,並且要冒一生心血不成功的“懊悔”。即使成功不爲人們理解,除內心痛苦 之外,還有可能在大裁員時,把他也像IBM把發明光變相法的利文森錯裁了一樣,使IBM失去了在高精細芯片加工的技術領先與壟斷地位。

  科學的入口真正是地獄的入口處,進去了的人才真正體會得到。基礎研究的痛苦是成功了 沒人理解,甚至被曲解、被誤解。像餓死的梵高一樣,死後畫賣到幾千萬美元一幅。當我看到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的實驗室密如蛛網,混亂不堪,不由得對這些勇士 肅然起敬。華爲不知是否會產生這樣的勇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