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犯錯“,應試教育的死穴



    每個人都想成功,其中有99.9%的人害怕失敗。然而,想不經歷失敗徑直走向成功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一個小小

的成果也是經過無數個"跟頭"爭取到的。勇於試錯、敢於犯錯是人類不斷學習、進步的前提,但是令人痛心的是應試

教育的死穴恰恰在於它沒有給孩子留下“犯錯”的空間。



   束縛於條條框框,每天都規規矩矩的生活,不會犯大錯,但是也不會有大的成就。一切創新活動都是從一種”玩

耍“的好奇心開始的,各種奇思妙想纔是創新思維的源泉。然而從古代的科舉制度到今天的中考、高考、考研考博等

等,每一階段都給學生鋪好了"學途",並給定了檢驗的標準,符合這個制度的爲好學生,而想法獨特、個性鮮明的

學生往往會被親朋好友視爲不學無術甚至被嘲笑孤立。假如我說1+1=2,大家都會很自然的接受。但是我說1+1=10很

多人肯定以爲我瘋了。



    我們可以發現,身邊的小孩子他們總是在不斷地問一些奇怪的問題,甚至有時候我們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但是

上小學後,他們停止了問問題,再長大一些他們開始用從課堂和書本上學到的一些成語來跟你"炫耀",但是經常會因

爲理解不當而張冠李戴,造成笑話。45分鐘課程,讓他們很快發現比起挑釁性的問題,老師或者家長更重視正確答

案。只要把課本上的詩詞成語背的滾瓜爛熟就可以考100分並得到大家的誇獎。於是,在校園這個大環境下慢慢的他

們開始適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兒時的好奇心也就慢慢的被扼殺消失殆盡了。



    侷限於書本的條條框框,因此應試教育下的學生被冠以另外一個稱呼:書呆子。離開校園,離開書本,我們就像

一個迷路的孩子,害怕迷茫,無所適從。這是正在發生而且會持續發生的一種非常可怕的現象。



    在互聯網時代,重要的不再是你知道什麼,而是你能用你所知道的創造什麼。所有成功的創新者,都能在解決自

己問題的過程中,用新的方法去運用這個知識。在這一新的方法是突破現狀的束縛,經過無數次大膽的想象、嘗試、

失敗的經驗總結出來的。成功只屬於少數人,而創新又是少數人中的很小的一部分。



    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去嘗試和冒險,只有在反覆的失敗中總結經驗,尋找靈感,才能掌握成功的技巧。鼓勵學生從

失敗中學習而不是懲罰他們的失敗,把試錯或失敗看做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要記住,是99個失敗最終鑄

一個成功,因此沒有失敗那麼成功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