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Web2.0到Enterprise 2.0(二)

現在人類還沒學會和蝴蝶效應打交道,評估一個事件在遍及全球的Web2.0網絡產生的影響,如同預測一個四處亂跑的男孩的行爲。Web2.0蘊含巨大的改變世界的力量,但對於一個特定的企業來說過於強大,這種力量難於控制,充滿不確定性。

      到目前爲止,企業的經營還需依靠一些線性的邏輯和數字來管理,但所有企業又都感覺到了外界的不確定性帶來的壓力。能不能把Web2.0這個潘多拉放在企業的內部,既利用它,又可以將它的影響控制在企業範圍內哪?

     這就是Enterprise 2.0(Enterprise Web 2.0)出現的背景,Enterprise 2.0的概念可以簡單理解爲,將Web 2.0用於企業的內部管理。比如,企業Blog,已成爲很多技術公司一種提高理念傳播的手段,Wiki幫助企業建立了知識共享平臺,企業播客慢慢可以取代每季度一次的員工大會。在那些傳統的會議室,辦公桌,年度銷售會議,述職報告之外,企業內部的員工可以有一個知識共享的平臺。更爲重要的是,企業內部的人與人之間,增進了理解。只需回憶一下這個現象,自從有了MSN以後,企業內部人和人的關係就變得更人性化了,電話,Email還只是人類左腦之間的信息交換,而MSN總是充滿表情,我們的右腦總是會被調動起來,感情線偶爾也會驚喜一下。MSN的那隻蝴蝶,就是隱喻了即時通信對人類溝通的蝴蝶效應。可以說,企業內部的MSN,就是Enterprise 2.0的最早的應用。

      可以預測,更多Enterprise 2.0應用就像現在的MSN一樣,可以模糊同事與朋友的界限,工作與交往的界限,義務與娛樂的界限,左腦與右腦的界限。命令式的,自上而下式的,分立的任務逐漸開始被解釋似的,討論式的,共享式的信息共享模式所取代。企業管理中的種種危機,外界突變給企業帶來的種種挑戰,可以在一種非正式的氛圍下被暴露出來,企業的管理者不必四處打聽,看看自己博客上的匿名留言,就知道那些壞消息是怎麼回事了。

      Enterprise 2.0

Enterprise 2.0的理論基礎來源於一種理念,即傳統的知識管理體系歸根到底是相信少數專家的行爲。Web2.0是相信集體智慧的哲學,因爲天才在人類社會裏是平均分佈的,傳統的教堂模式沒有辦法利用和發掘這些草根智慧。由於個人的智慧太過單薄,發明Enterprise 2.0理念的哈佛是希望通過一些COI(Community of Interest)來發展這種智慧。Community of Interest的例子可以用天涯網的社區來比喻,比如喜好電影和音樂的社區,就是一個Community of Interest的社區,社區和個人的區別在於,社區是可以生長的,可以將個人的想法進行匯聚和梳理,從而生成一些相對穩定的觀點,這種方式可能就是一種生成原創思維的工業化辦法。

哪一類工作需要這種不斷生成原創思維的機制哪?我們需要從麥肯錫的一種分類來開始。按照麥肯錫的社會工作分類法,工作分成Transactional,Transformational,Tacit Interaction 三種類型,Transactional 行業的代表是貿易,銀行,電信的交易,Transformational 主要指製造業,含義是將實物通過轉換變成產品,比如,造紙行業,就是將木材最終變成紙張,化工行業是將石油變成尼龍等各種工業製品。Tacit Interaction是一種隱含式的工作,這類工作的代表是科技行業的銷售,銷售必須要根據客戶的需求和公司現在的產品狀況作出複雜的決策,這種工作隱含了大量的行業經驗。技術公司的產品經理也是典型的Tacit Interaction工作者,他不要不斷地針對市場和公司內部策略的變化來做出決定,整個一條產品線的人其實都在通過一個流動的信息鏈來進行工作,這類工作的經驗稱爲隱含式的,因爲他們的工作更多地用了隱式的經驗,好的銷售是不可能批量訓練出來的。

   在美國,已經有80%的僱員屬於第三種Tacit Interaction類的知識僱員,因爲重複類的勞動很多都被外包到印度和中國來了。麥肯錫認爲正是這些知識僱員,纔是Enterprise 2.0的主要對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