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與CMMI對比

CMM與CMMI對比
來源:Worthy Tech

CMMI:
CMMI全稱是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 即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模型,是由美國國防部與卡內基-梅隆大學和美國國防工業協會共同開發和研製的。CMMI是一套融合多學科的、可擴充的產品集合,其研製的初步動機是爲了利用兩個或多個單一學科的模型實現一個組織的集成化過程改進。CMMI可以解決現有不同CMM模型的重複性、複雜性,並減少由此引起的成本、縮短改進過程,它將軟件CMM2.0版草案(SW-CWW)、EIA過渡標準731(系統工程CMM)及IPD-CMM集成爲一體,同時還與 ISO15504相兼容。 CMMI是有效過程元素的集合,目前有如下模型:
CMMI是有效過程元素的集合,目前有如下模型:
CMMI-SE/SW/IPPD/SS,V1.1
CMMI-SE/SW/IPPD V1.1
CMMI-SE/SW V1.1
CMMI-SW V1.1

CMMI自推出以來,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廣泛的推廣與接受。在日本、歐洲、臺灣、印度等地都有很多企業在推廣與應用CMMI模型。尤其在印度CMMI的應用甚至超過了美國。

CMMI階段式的基本結構從CMM演變而來,但是CMMI的結構更加的形式化和精緻,也更加的複雜,尤其爲了保證連續式和階段式的同一性,更加增加了結構的理解難度。

CMMI強調了對需求的管理,有兩個過程域說明對需求的控制:需求管理REQM、需求開發RD。而在CMM中只有一個關鍵過程域需求管理RM以及軟件產品工程SPE中的一個實踐來說明對需求的管理和控制。

CMMI加強了對工程過程的重視,提供了更加細緻的要求和指導,而CMM中卻只有一個SPE關鍵過程來進行要求和指導CMMI強調了度量,並且從項目的早期就已經進行了度量,在階段式中CMMI二級由一個過程域度量和分析;而在CMM中沒有專門的要求和指導。

CMMI對比CMM更加強調了對風險的管理,在CMM中風險只“是項目策劃”SPP中的一個活動,而在CMMI中風險管理作爲一個單獨的過程域。 

CMM:
CMM作爲較早推出的軟件過程改進標準,目前已在世界範圍被廣泛地推廣和應用。不可否認,CMM在建立有效的開發系統、控制軟件產品開發過程式、降低軟件企業內外部故障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CMM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CMM中的一個關鍵過程域“組間協調”IC在CMMI中地位下降,只是作爲“集成化項目管理”IPM中的一個目標。


CMM中的關鍵過程域“同行評審”PR,在CMMI中得到了更高的抽象;對應CMMI的“驗證”VER,說明了對產品進行相應的QC活動。(同行評審本身就是一種QC活動)。

CMMI的公共特性中,沒有了測量(ME),這些度量內容被組織起來形成了一個支持過程“度量和分析”。具體理由如下:
度量和分析本身應用的複雜性和它執行的高成本在原來的CMM中每個KPA均有單獨的測量要求,容易造成“過度測量”,也沒有形成對組織級的、統一的度量體系的指導和要求,造成實施中的困難。例如在CMM中如果一個組織達到了CMM三級,由於各個KPA均要求了測量(ME),實際上已經建立了全組織過程的測量,這和CMM的等級劃分思想是有着衝突的。

總結:
CMMI改進了這個方面,要求組織從組織級的統一要求出發建立度量體系。這樣的想法也符合過程改進理論的思想;這樣組織在實施過程中可以選擇必要的過程進行測量,而不是全部過程的測量,從這個意義上,CMMI對比CMM降低了對度量的要求和實施難度,但是更加具有全局性和可實施性。

CMM是作爲評估標準出現的,所以是“必要”的才能保證評估的標準。

CMMI是作爲改進模型出現的,羅列了較多的最佳實踐,利於過程的改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