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國商業智能(BI)市場發展研究報告

從全球範圍來看,商業智能(BI)已經成爲最具有前景的信息化領域。從國內來看,商業智能是企業信息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市場統計,2007年中國大陸地區(不含港、澳、臺)的BI市場份額約爲20億元人民幣,同比2006年增長35%,其中BI產品許可證約爲9億元人民幣;BI系統集成(不包括許可證)約爲11億元人民幣。現有BI廠商包括產品提供商、集成商、分銷商、服務商等有近500家,包括各行業從業人員在內約爲8萬人。在未來幾年內商業智能市場需求旺盛,市場規模增長迅速。

 

    技術術語

 

    商業智能(BI)是通常被理解爲將企業中現有的數據轉化爲知識,幫助企業做出明智決策的軟件解決方案。它包含以下技術:

 

    數據集市(Data Mart)和數據倉庫(Data Warehouse, DW);

 

    用戶查詢和報表(Query & Reports);

 

    聯機分析處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OLAP),也稱爲多維分析;

 

    數據挖掘(Data Mining);

 

    關鍵績效指標(KPI);

 

    分析型應用(Analytic Application)。

 

    國外BI技術發展趨勢分析

 

    據觀察,在2007年商業智能的技術走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企業級BI(Enterprise BI)、操作型BI(Operational BI)、數據挖掘、主數據管理(Master Data Management)。目前隨着BI技術的在部門級的應用日益成熟,企業級數據中心和企業級BI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操作型BI是將BI嵌入到業務操作流程的細節中,可以藉助它自動進行日常業務決策,開創了BI的新領域。目前數據挖掘尤其是預測分析方面已經有很多成熟的解決方案,今後將會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應用。由於主數據管理能較好地解決企業數據倉庫中數據不準確的難題,越來越多的企業集團將主數據管理列入開發日程。由於全球領先的BI公司紛紛被收購,今後將會有更多的小公司在BI領域進行創新力求改變市場格局,經過市場選擇將會出現新的領導者。

 

    國內技術領先的公司

 

    廣州尚南經過九年奮鬥,累積點點滴滴經驗,由2001年推出BlueQuery2.6產品的基本多維分析服務,到最新2005年推出BlueQueryEnterpriseV產品的企業多維分析服務,加強並完善多種功能,其中包括安全、彙總、實時查詢等等,榮獲“2007年中國最佳報表工具供應商、中國最佳商業智能平臺供應商”,獲此殊榮在於產品功能多、齊、全。

 

    上海天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的主要產品包括馬克威分析系統、馬克威網絡挖掘系統、馬克威智能報表、馬克威信息化測評軟件等。其中,馬克威分析系統是中國第一套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中文大型統計分析和數據挖掘軟件,榮獲“2007年中國商業智能優秀產品”,公司創始人黃暉博士榮獲“2007年中國商業智能領軍人物”。

 

    漢端科技成功完成200餘個大中型項目實施,在金融、航天、零售、政府等行業推出了成熟BI多層次的解決方案,對這些客戶的核心管理和生產流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已成爲國內企業級決策支持系統領域中的倡導者。漢端BI榮獲“2007年中國商業智能優秀解決方案”。

 

    北京奧威智動科技有限公司通過不斷地知識創新、積累與傳播,快速成長成爲中小企業信息化最有價值的夥伴。Power-BI企業決策分析系統是第一套無需實施,安裝即可用的BI套件。Power-BI被評爲“2007年中國商業智能優秀產品”。

 

    BI業務模式

 

    BI公司的主要資產是軟件產權,主要的經營成本是人力的支出和其他固定經營成本,行業利潤來源主要是軟件產品許可、系統集成、軟件分銷等,諮詢、培訓佔據很小市場分額。BI行業進入的壁壘主要是技術,其次是資金。對比整個管理軟件行業,BI領域處於高端,價格較貴,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業,供不應求,目前還無法滿足中小企業的市場需求。

 

    BI競爭態勢

 

    2007年是BI的併購年,比較大的併購有ORACLE 以33億美元收購 Hyperion Solutions,SAP 以 68億美元收購Business Objects,IBM以 50億美元收購Cognos。另外,Teradata從NCR獨立,HP對BI事業部的也日益看重。2007年之前,純BI廠商是全球市場的主導者,但是2007年一系列的併購改變了市場格局,今後的BI軟件市場將由IBM、Oracle、SAP、Microsoft統治,除此之外SAS、Informatica、Microstrategy等專業BI廠商對BI發展的引領作用將越來越明顯。目前國內BI廠商佔據中國BI市場分額的36%,其中國內BI許可證的銷售金額只佔全部BI許可證的6%。

 

    國際廠商盈利模式、競爭優勢分析

 

    國際廠商主要盈利來自於產品銷售、技術服務和大項目系統集成,尤其是在數據倉庫、數據挖掘、ETL領域佔據絕對優勢,在報表和OLAP領域佔據較大優勢。在金融、電信、保險、能源等行業應用的大項目中佔據很大優勢。

 

    國內廠商盈利模式、競爭優勢分析

 

    國內廠商主要盈利來自於系統集成和產品銷售。其中在金融、電信領域國內集成商佔據系統集成的半壁江山,以客戶爲主導是集成商和分銷商盈利的關鍵。國內的BI產品廠商在2007年獲得較大進步,尤其是報表領域出現了“北潤乾,南尚南”的典型,產品廠商的進步源於自己的核心技術,但是盈利的關鍵在於獲得集成商和分銷商的合作支持。

 

    行業需求規模、增長率

 

    在2007年,金融、電信、保險領域有20%左右的市場增長率,能源、製造、政府等行業將保持30%以上的市場增長率。大企業實施企業級BI的環境逐步成熟,在未來3年是關鍵時期,是BI市場分額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型企業是BI的主要增長點,出於發展階段,三年內達到成熟階段;小型企業目前處於起步階段,將在未來幾年左右快速發展,5年左右達到成熟階段。

 

    BI軟件實施在大型企業相對比較獨立,但是BI在中小型企業對ERP、CRM等管理軟件具有一定依賴性。預計今後將有更多的BI產品嵌入到ERP、CRM等管理軟件中,形成優勢互補。出於長遠考慮,BI廠商應重點關注操作型BI前瞻性投入。

 

    行業需求的特點和變化週期

 

    BI已經在各行各業深入人心,普及的最大制約因素是價格高昂和人力資源匱乏。BI行業對於金融、電信、保險、能源、電力等行業的依賴度較大,其他行業相對來說在BI領域投資較小。BI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將導致整體價格水平的逐步調低,許可證的銷售數量增長很快,但是銷售總額增長幅度不大。BI價格對於用戶來說仍然不透明,市場有待進一步成熟和規範。

 

    BI是信息化領域的高端領域,其技術目前無法替代,而且BI技術的發展還在繼續,企業級BI、操作型BI、預測分析等將會給BI領域帶來新的機遇。其他管理軟件ERP、CRM、SCM中也將會融入更多的BI技術。國內對BI產品的需求將在5年內高速發展達到高峯,市場份額將達到50億元人民幣,之後還有3年成熟期的延續。

 

    細分市場需求分析

 

    BI應用中對各種產品的需求將隨時間發展變化,2007年各種產品的市場表現如下:

 

    報表和OLAP產品:報表是BI領域的基本組成部分,任何應用都離不開報表展現,OLAP多維分析是BI的特色,報表和OLAP約佔BI市場的45%,但是報表和OLAP領域競爭激烈,國外廠商佔據80%的市場份額,國內廠商佔20%的市場份額。

 

    數據倉庫產品:數據倉庫和數據集市產品是BI項目的基石,約佔BI市場的40%,國外廠商產品佔據絕對市場優勢。

 

    ETL和數據集成工具:ETL和數據集成的工作量佔BI項目的40%,但是ETL工具約佔BI市場的9%,其中很多應用是採用手工編碼方式,ETL工具仍有待普及。

 

    數據挖掘:數據挖掘目前技術已經成熟,但是缺乏技術專家阻礙了它的發展,目前約佔BI市場份額的3%。

 

    其他如績效管理、KPI、元數據等產品約佔3%的市場份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