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及其历史读书摘要(201305)

chap7解析几何
7.3代数曲线
在这段话中,笛卡尔定义了我们现在所谓的代数曲线。
笛卡尔拒绝超越方程是短视之举,因微积分很快就提供了研究它们的级数;但无论如何,集中关注代数曲线是有益的。特别地,次数的概念有利于反应曲线的复杂性。一次曲线可能是最简单的,即直线;二次曲线次简单,它们是圆锥曲线。在三次曲线的情形,我们看到了新的现象:拐折、二重点和尖点。众所周知,拐点和尖点分别出现在y=x^3和y^2=x^3中;我们在蔓叶线上也看到了尖点(2.5节)。有二重点的三次曲线的经典例子是笛卡尔的叶形线(folium,1638):x^3+y^3=3axy。“叶”是二重点右边的闭合部分;笛卡尔忽略负座标,因而并不了解曲线的其余部分。叶形线的真实形状首先由惠更斯给出(1692)。图7.1是惠更斯画的,画中还显示了该曲线的渐近线。

chap11数论的复兴
11.2费马小定理
真正由费马证明的最著名的定理就是众所周知的他的“小”定理——之所以如此称呼这个定理,是为了把它和费马“最后”定理,或费马“大”定理(见下节)区分开来。费马小定理叙述如下:
如p是素数,n与p互素,则n^(p-1)≡1(mod p)。
为避免使用费马时代尚不知道的“同余mod p”这种语言,这个结论可等价表述为n^(p-1)-1被p整除或n^p-n被p整除。后者成立是因为n^p-n=n(n^(p-1)-1),那么,由于p是素数,又不能整除n,所以仅当p能整除n^(p-1)-1时才有p整除n^p-n。
费马小定理现在已成为应用数学的某些领域,诸如密码学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发人深思的是,这个定理起源于数学中最少应用性的问题,即构造完全数问题。正如我们在3.2节见到的,它依赖于形如2^m-1的素数的构造。这是最初使费马对2^m-1是否有因子的条件感兴趣的缘由。在同一时期(17世纪30年代中期),他研究了二项式系数。这两种兴趣的综合很可能导致他发现了n=2时的小定理。
至此,我们还只证明了n=2时的费马小定理。韦伊(1984)据此提出了证明一般的费马小定理的两种途径。一种是重复使用二项式定理,这是属于欧拉的第一个发表的费马定理的证明(1736);另一种是直接应用多项式定理,这实际上是人们最早知道的证明方法,它见于17世纪60年代晚期莱布尼茨未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参见韦伊(1984),56页]。

11.5亏格为0的三次曲线上的有理点
例如,在1.3节中,在圆x^2+y^2=1上的作图给出了它的参数化
x=(1-t^2)/(1+t^2),y=2t/(1+t^2)(图11.2)。
亏格为0的曲线可以定义为容许用有理函数实现参数化的曲线。我现在要证明:一些三次曲线的亏格也为0,办法是应用与笛卡尔的叶形线很相似的作图。
叶形线在7.3节定义为其方程是x^3+y^3=3axy----(1)的曲线。原点O是叶形线上明显的有理点;从图11.3可进一步清楚地看出O是该曲线的二重点。
图11.3叶形线的参数化
x=3at/(1+t^3),及y=3at^2/(1+t^3)。
类似的作图可用于任一个有二重点的三次曲线上,或者更一般地用到有n重点的n+1次曲线上,因此所有这些曲线的亏格皆为0。
11.6亏格为1的三次曲线上的有理点
我们还不能给出亏格1的精确定义,但亏格为1的情况太多了,所有亏格不为0的三次曲线都具有亏格1。从11.5节我们知道亏格为1的三次曲线不能有二重点,实际上它也不能有尖点,因为这两种情况都会导出有理参数化(尖点的一种情形,见习题7.4.1)。我们要讲的是可以将亏格为1的三次曲线参数化的函数。这样的函数就是椭圆函数——它们到19世纪才被定义,克莱布施(A.Clebsch)(1864)首次将它们应用于三次曲线的参数化。

chap15复数和复曲线
15.1根与交点
代数曲线的交点和多项式的根有密切联系;对这种联系的研究,可远溯至梅克缪斯通过抛物线与双曲线之交来完成2^(1/3)(即x^3=2的一个根)的作图(2.4节)。
y=x^2和y=0的交点(图15.1)可以被认为是两个重合的点。----2重根与2重交点
贝祖定理是这方面的一个最优美的成果:m次曲线C_m与n次曲线C_n相交于mn个点。
15.2复射影直线
自从人们在复分析研究中也想通过这种方法为C加上点∞从而使C完备化以来,从C过渡到CP^1的做法在几何与分析研究中都用上了。高斯似乎是看到关于C的C∪∞的优越性的第一人,因此在分析中常常称CP^1为高斯球面。[不幸的是,高斯关于这个题目的工作仅存若干未出版、也未标明日期的残篇;参见高斯(1819)。]代数几何学家称CP^1为(复)射影直线,因为它形式上等价于实直线,尽管它从拓扑观点看是个曲面。类似地,复曲线在拓扑上是一个曲面,即分析学家熟知的黎曼面,虽然代数几何学家喜欢称它为“曲线”。
15.3分支点
理解复曲线p(x,y)=0的拓扑形式的关键在于它的分支点α,牛顿-皮瑟关于y的在分支点的展开式就是从(x-α)的分数次幂开始的(参见10.5节)。分支点的性质首先为黎曼(1851)所描述,成为复函数革命性的新几何理论的一部分。
15.5人物小传:黎曼
狄利克雷的特长是在纯数学中、特别是在数论中使用分析方法;黎曼在广义上也被分类在分析学家之列。然而,他并不是今天那样的分析学专家。他的研究领域囊括了从分析观点出发所能看到的全部数学。他关注可以使用分析来阐释的所有数学,从数论到几何无所不包;同时,他也关注分析本身需要从外部加以阐释的地方。黎曼面的概念,特别是亏格这一拓扑概念,使得许多原来很难被发现的分析方面的结果几乎立刻变得一目了然。黎曼对椭圆函数双周期性的说明,就是利用拓扑来阐释分析理论的生动例证,我们将在第16.4节一睹为快。
----讲19世纪的数学史,不讲椭圆函数这一19世纪的中心课题,就只能讲个皮毛。本书作者就列了专章讲椭圆函数,这是当初本人非常感兴趣的地方。
人们说,阿贝尔留下的遗产足够数学家忙碌500年,黎曼的情形也可以这么说。至今,黎曼已去世130年[147年],纯数学中的一个重大的未决问题就是所谓的黎曼假设——黎曼在他的一篇有关素数分布的文章(1859)中提出的猜想。

chap19群论
19.1群的概念
这些公理是从研究特殊的群开始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才成型的,其间它们的基本面貌逐渐地浮现了出来。
也许最早使用逆元的非平凡例子出现在“模p乘法”的运算中——欧拉(1758)(他之前可能还有费马)用它给出了费马小定理的、本质上属于群论的证明。欧拉在他的证明中并未定义一个群,但对我们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很容易(重述欧拉的证明见习题)。该群的元素是mod p的非零剩余类:
1modp={…,-p+1,1,p+1,2p+1,…},
2modp={…,-p+2,2,p+2,2p+2,…},
3modp={…,-p+3,3,p+3,2p+3,…},
……
(p-1)modp={…,-1,p-1,2p-1,3p-1,…},
此时的乘法定义为
(amodp)(bmodp)=(ab)modp。
前面的例子说明了几何与数论对群概念的影响。更具决定性的影响来自方程论,下节我们会简要地谈到它。
19.2置换与方程论
我们从11.1节知道,早在1321年莱维·本·热尔松就发现了n件东西有n!种置换方式。这些置换都是可逆函数,它们构成一个群S_n[n次对称群],其中乘法是合成。然而,它们在合成下的性态在18世纪以前从未被考虑过。直到范德蒙德(1771)和拉格朗日(1771)将置换的思想应用到多项式方程的根上,才首次发现了置换的群论性质。同时,范德蒙德和拉格朗日还发现,这是理解方程有无根式解的关键。
19.3置换群
伽罗瓦理解的“群”就是有限集合的置换群。
从历史上看,几何是无限群最重要的来源,我们将在19.5节中阐述它。
19.4多面体群

十二面体和二十面体之间的对偶关系表明了它们具有相同的对称群,原来这个群就是A_5[5次交错群],即S_5中偶置换的子群。
19.5群和几何
19.6组合群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