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惢客創業日記》2020.01.09(週四)磨刀不誤砍柴工

  今天早晨,我坐在上班的公交車上,用訊飛語記寫下了這篇日記的草稿,當然,也是我思考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昨天下午六點左右,涼粉兒給我發了一個APP的截屏,在這個截屏上,有一個類似美團的搜附近的界面,通過詢問得知,這是高德地圖的一個界面。涼粉兒想表達的意思也非常的簡單,你看高德地圖,人家是做地圖導航的,而美團的功能是後期拓展出來的,也就是每一個APP都先有一個別人離不開的核心功能,然後到後期基於這個功能再去延伸出一個生態,而惢客讓人離不開的核心功能是什麼?第一個應用場景在哪裏?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很多投資人最關心的問題,不過,對於目前階段的惢客來說,還不能清晰且明確的給出答案,如果非要回答的話,我覺得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展開。

  第一個角度就是產品的屬性。

  大致上分爲兩種,一種是靶向類產品,另一種是工具類產品。靶向類產品把細分場景作爲切入點,走小而美的路線,場景一般比較單一,比如,滴滴打車、摩拜單車、美團外賣和智聯招聘等等,像這些產品,一開始的定位就是某一個具體應用場景的痛點,因此,這樣的產品很容易給別人講明白,起步也快,但其不足之處就是天花板比較低,未來的跑道比較窄,用我們老百姓能理解的話語叫太薄、不厚,通常很難做大。就好比高德地圖導航,雖然,在導航細分領域做到全國的前幾名,但是,當導航領域的市場趨於飽和之後,很難再縱向發展,只能開始橫向拓展。但如果想橫向拓展到類似美團的本地化生活服務前景並不樂觀,也許採取合作的方式,可能更爲理想,因爲,這是由剛開始定位後的天花板所決定的。

  而工具類的產品則更趨向於圍繞此工具,打造出一個生態,他不是在自己定義應用場景,而是讓用戶通過使用這個工具來發掘應用場景,比如微信,他是一個建立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工具,通過這個工具建立起一個溝通生態,給了人們無限的想象力,你可以通過它來談生意,談戀愛,也可以通過它來轉賬、發紅包,或者可以通過它來分享照片和視頻,當然,也可以把它作爲一個客服工具,總之就是給用戶的使用場景一個無限的可能性。工具類產品的優勢是天花板比較高,而且跑道也比較寬,但其不足之處是啓動較慢,耗資較大,而且定位相對寬泛、不夠精準。而惢客就是一個“給靠譜定標準”的工具,這個工具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適用於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因爲工具的核心屬性是一套方法論,而不是侷限於某一領域或某一個應用場景。

  當然,即使是工具,即使要做生態,也肯定需要第一個應用場景,這就引出了第二個思考角度,就是商品的時間節點角度。做生態工具,首先要有一個基本盤,也就是基礎模型,有了基本盤纔會有場景,而且,有了基本盤之後,會有無限的應用場景來發掘。但是,基本盤卻需要經歷一段多元化功能的打磨,這種打磨不是某一個應用場景,而是一套方法論。而在基本盤之後,不是去一次次回答別人的質問:“你的第一個應用場景在哪裏?”更不是“閉門造車”的紙上談兵,而是帶着方法論去一個一個的找目標用戶碰場景。很多人喜歡打口水仗,其實就是想“贏得辯論”,而不是想贏。而對於創業者來說,追求的是“贏”,不是說服投資人,而是要說服用戶。而且,還要依託“精益創業”的思路打造出成本最小化的MVP模型。

  最後,分享今天日記的感悟:“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想贏,一種想贏得辯論。”

  好了,今天的日記就寫到這裏,《惢客創業日記》咱們明天繼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