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APP“看聽模式”:“AI主播”借道信息流全面落地?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聽新聞”的勢頭正在崛起,除了傳統以“有聲”爲特色的APP,一個內容量級頗高的玩家加入進來——信息流。

在百度APP裏,“看聽模式”支持向用戶提供AI高度擬真化的聲音自動播報新聞,這意味着移動互聯網的內容大戶“信息流”不再只能“看”,還可以由“聽”的方式向用戶輸出信息。

無獨有偶,不久前,Google也宣佈爲旗下語音助手打造專屬的音頻新聞信息流。

事實上,在喜馬拉雅、Eotu、樊登讀書等APP上,“聽新聞”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只不過是由真人朗讀,有一定的但不算特別寬的受衆羣體。

而在AI方面,科大訊飛也出過輔助用戶將文字內容播報出來的工具產品,但一方面,朗讀的“機械感”揮之不去,另一方面,內容池也沒有系統的建設,AI“聽新聞”一直沒有成爲內容賽道上關注的主流。

現在,信息流加入進來,技術大拿們也進行了技術革新,屬於“聽新聞”的時代可能就要到來,而它的意義也不僅僅只是用“聽”的方式獲取內容這麼簡單。

看聽模式:迴歸資訊現實需求的信息流革新

在bilibili站上很火的法學教授羅翔,其“人性”觀廣受好評,即法律不應該生搬教條,而應該從社會公義、當事人情境去思考法律的意義。

羅翔的觀點,放到狂奔突襲好幾年的信息流這裏也很適用。

用戶最常使用信息流是什麼時候?上下班通勤、日常休息間隔、一天忙碌後的閒適期……碎片化的閱讀成爲信息流的主要使用方式,在各種間隙獲取新聞資訊是多數人的習慣。

從紙媒、傳統PC互聯網時代,“看新聞”一直是主要方式,到了手機信息流時代,我們似乎習慣了還得用“看”的方式,但其實,信息流用戶在這些場景中往往是最追求舒適的,解放雙手、雙眼,尤其白領一族用眼過度,選擇“聽新聞”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需求,這纔是信息流產品應該體現的“人性”。

事實也證明了這個論斷:用戶使用百度信息流看聽模式的TOP5場景分別爲空閒休息、做家務、工作學習間隙、睡前、走路,有聲閱讀對於這些場景時段有不言而喻的價值,看聽模式的用戶穩步增長。

在全球範圍內,“聽新聞”也成爲一種趨勢。

在國外,NPR和Edison Research的一項研究顯示,2014到2019年這5年間,美國用戶收聽語言類音頻的平均時長增加了20%,2019年,他們平均每天會花1小時收聽語言類音頻節目,包括新聞、體育和談話類節目等內容;

圖片1.png

在國內,根據《艾媒報告|2019-2020年中國在線音頻專題研究報告》,新聞資訊已經成爲僅次於音樂電臺、有聲閱讀之後2019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音頻類型偏好的第三位。

圖片2.png

這也就不難理解,在百度2018年佈局看聽模式後,Google隨後也進行的像是爲看聽模式“背書”的類似佈局。

而在根本上,“看聽模式”仍然屬於百度“AI主播”在信息流領域的一種體現,這些年,百度AI與央視合作的虛擬主持人,與澎湃新聞合作的早晚播報新聞,都是以AI“播”的形式做新聞,只不過那些還有與圖像技術方面的擬合。

“AI主播”真正落地,還有離不開的“三大件”

通過信息流的看聽模式,“AI主播”現在有了更快、更廣泛的落地方式,但要真正讓用戶認可,並不是簡單上線一個功能這麼簡單,它還有三個方面的門檻。

1、技術:以自然化的表達拒絕“噱頭”

生硬、冷冰冰的語音播報是之前不少“聽新聞”APP或工具下,用戶的主要感覺,這顯然無法獲得長期認同,只能“圖個新鮮”。

百度、Google等巨頭的加入,改變了這一情況。

實測,在百度APP的看聽模式中,除了朗讀節奏流暢、與真人說話幾乎無異,用戶還可以基於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音色,成熟、磁性、深情、活力、可愛……

圖片3.png

而這種擬真化,來自於百度打造的世界上第一個能在雲端提供大規模並行WaveRNN等實時語音合成技術的解決方案,簡單說,即能成句、成片合成音節,而不是像傳統技術那樣單個音頻點拼湊起來(所以顯得生硬、冷冰冰)。

它的背後,是AI技術的深度積累和海量數據資源優勢,通過分析新聞的詞彙、句法、人物和事件等信息,完成高度擬人、流暢自然的語音合成。

2、內容:優質內容支撐才能讓AI技術更有發揮餘地

沒有優質內容支撐的看聽模式是無緣之木。

即便有一天AI語音播報可以實現央視播音員的水平(這並非沒有可能),如果內容本身質量不佳,所謂“聽新聞”其實還是僞命題。

百度看聽模式,一定只能是其長期內容耕耘的結果,在信息流層面,百度多年來持續優化創作者環境,尤其是不斷加大力度引入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優質內容源,已經使得百度信息流成爲權威新聞的發佈平臺之一,某種程度上並不輸各種新聞APP。

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的看聽模式,就有了深厚的根基。

更進一步看,以信息和知識爲主要傳播對象的百度移動生態,“聽新聞”轉化到“聽知識”(例如醫學權威健康知識的碎片化學習),也不是不可能,過去的積累其實爲百度移動生態埋下了更多商業可能。

3、認知:“祕書式”服務更能體現“聽”的價值

從產品的角度看,“聽新聞”有點像爲用戶定製了一個“祕書”,把有需要的新聞“念”給用戶聽,用戶以一種舒適的心態完成APP上的新聞資訊獲取。

在這個背景下,百度APP看聽模式的一個亮點功能——朗讀時用戶可以選擇通篇朗讀或者提取資訊中的核心進行播報——就更好理解了。

在用戶選擇後,看聽模式可以對每一篇資訊的要點進行抓取並生成摘要,AI只會將摘要部分朗讀出來,而不會全篇閱讀,這很像“祕書”般的簡報服務。

這種能力,來源於NLP技術的深耕,使得AI具有某種對新聞的認知能力,會分析文章裏的詞彙、句法、人物和事件等信息,自動識別關鍵部分,最終形成方便閱讀或傾聽的簡訊內容讓AI播報出來。

毫無疑問,這將更大程度滿足快節奏生活的需要,而多樣化的選擇本身也是贏得客戶好感的過程,只不過這種多樣化十分依賴AI技術來完成,不是隻有一個idea就行。

“AI主播”下的“聽新聞”帶來的還有三重閉環價值?

除了幫助用戶以更輕鬆、更沉浸的方式閱覽新聞本身,“聽新聞”對於信息流、APP體驗以及AI都還有各自的深度閉環價值。

1、信息流:AI創作+分發+輸出的閉環

AI應用於信息流分發是各個信息流平臺都在不斷深挖的事,這方面不斷強調AI能力的百度有客觀上的優勢。

“看聽模式”的出現和完善,其實標誌着信息流打法的一個改變:不僅PK內容質量和誰能推薦更精準的內容,還PK誰能把內容更好、更快地生產出來,以及以更好的方式輸出給用戶。

不久前,百度的智能視頻合成平臺VidPress成爲內容行業的焦點,新聞圖文內容鏈接可以自動化轉化成視頻,這解決了很多創作者的視頻創作問題。而一直在完善的看聽模式,則從用戶端解決內容輸出方式問題,百度的信息流正嘗試進行“創作+分發+輸出”的閉環。

未來的信息流競爭,將是誰更閉環的競爭。

2、移動生態:補足“聽”,讓AI帶來的體驗閉環

從移動生態來看,AI帶來的體驗遠不止一個看聽模式。

在百度APP這裏,語音搜索、圖像搜索、AR、VR的應用已經成了日常應用。作爲一個客觀上一直強調AI能力的應用,百度APP這些年不斷強化自己“像人一樣思考和理解用戶要找的內容”的能力,在文字、圖像、語音、視頻等方面不斷融合AI能力,AI帶來的體驗走向更多樣化,但這些可能大多數還停留在看、說的層面。

“聽新聞”的出現,本質上是這個過程的延續,百度在完成一個由AI支撐的移動生態體驗全版圖。

3、AI落地:乘信息流的東風,實現“AI主播”場景最大程度的落地

剛剛舉辦的2020百度移動生態大會上,百度方面宣佈百度App日活用戶已經突破2.3億。

圖片4_編輯_編輯.png

信息流成爲百度用戶數量和質量的主要來源之一,我們一直在談論的AI全面落地,從現實角度,更應該依靠這樣的互聯網能量。

看聽模式成爲每一個網民觸手可及的AI應用,“聽新聞”讓AI主播走向更廣泛的落地,也在幫助AI更快地實現全場景落地,畢竟,內容賽道一直是AI的技術和商業化關鍵區域,信息流又是其中粘性最強的產品。

更進一步看,百度提出“用科技讓複雜的世界更簡單”的企業使命,“聽新聞”的方式無疑能加速AI改變社會生活方式的進程,反過來也是百度這種企業使命的必然。

總而言之,信息流的體驗需要和AI能力的不斷提升,催生了“AI主播”下的“聽新聞”打法,百度APP“看聽模式”一方面代表信息流競爭的升維,另一方面也是AI全面落地的必然。在可預見的未來,信息流的行業競爭方式將更加多樣,而AI也將藉助更多兼具數量與質量用戶的產品,實現更快落地。

*此內容爲【科技向令說】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多家創投、科技網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中國經營報》《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報刊、雜誌特約評論員;

5鈦媒體、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聞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爲“自媒體”,成爲一個行業;

7騰訊全媒派榮譽導師、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