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武门》的回忆

第一次看《精武门》的时候,应该是95或96年,那时我刚上高中,每天晚上在学校上晚自习到十点才回家,但是偶然有一天我因为有事早回家,发现我爸爸在津津有味地看着一个武打电视剧,男主角不太帅但长得很特别,功夫极好,尤其擅长使腿。一部电视剧能从中途把我抓住的情况还真不多,从此我就天天晚上从学校“溜号”跑回家看电视,后来我发现其他同学也有这么做的,这部电视剧当时很火。随着时间的流逝,剧情啊,场景啊,都已经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模糊了,可是有一样我是永远忘不了的,就是剧中的“陈真”怒视敌人时那倔强的眼神。
这部电视剧让我认识了甄子丹,但惭愧地说,我当时并没有记住这个名字,在那之后的很多年里,我对他的印象就是“陈真”。直到《英雄》上映的时候,一个大学同学去看了首映式,回来激动万分地给我们描述星光灿烂的场面时,我还傻乎乎地问:“甄子丹,没怎么听说啊?”“哎呀,你不知道他?他老演那些武打片。。就是《精武门》里的陈真!”“哦!就是他呀!”就冲这个,我就去看了《英雄》,于是又见到那双倔强犀利的眼睛。
我后来发现,许多人都和当初的我一样,对“甄子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当然现在这个情况大概好很多了),但只要一提到“精武门”,提到“陈真”,他们多半就眼睛一亮,这两个词揭开了他们心中的一段难忘的记忆。
我真正把这部电视剧完整地看了一遍的时候是在我在国外留学期间。我想很多出过国朋友都会有这个感受:在异国他乡才会体会到自己是多么热爱祖国。虽然我们在国内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可很多时候都是形式主义,甚至在某些时候某些场合变成稍显过时或生硬的东西,而到了国外,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在异域生活、学习、工作,其间所体验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他乡生活的酸甜苦辣,才令我真正感受到“中国人”三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当陈真慷慨赴死前对罗探长说“我念书少你别骗我”时,我的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这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替古人担忧”。俗话说“仗义多为屠狗辈。”回想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每每处于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多是平时毫不起眼的小人物,而这些人才真正是中国的脊梁。即使一个衣杉褴褛、目不识丁的穷苦汉子,也可以是一个堂堂的中国男儿,可惜,在现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又有多少人有这份“匹夫不可夺其志”的气概呢?
该剧有很多经典台词和桥段,比如浮木与巨浪的比喻,比如对武术精神的探讨,都令人回味,但有一个片段却最引起我的共鸣,就是陈真要与石井英明决斗前,张大帅说,你明天一定要赢,不要给我们中国人丢面子。陈真冷冷地说了一句“中国人的面子是自己丢的,与日本人无关!”
的确我们的民族有很多优点,也有辉煌的过去,但我们过于爱面子,习惯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粉饰太平。为了一个“面子”我们做了多少无谓甚至愚蠢的事?由于有“面子”做掩护我们经常不能正视自己。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坦诚地面对自己的一切,才能不断反省,不断进步。
我个人更喜欢《精武门》的前半部分:淳朴的陈氏兄妹从乡下来到鱼龙混杂、危机四伏的上海,遍尝人间冷暖和谋生的艰辛。陈十三不愧为鬼才编剧,他巧妙地通过一些戏剧性的场面,把中国国民的一些劣根性——愚昧、自私、麻木、懦弱、欺软怕硬——一一展现。而陈真一个大字不识的乡下青年,从备受欺凌到误入青帮,然后迷途知返,其中的挣扎和迷茫,遭遇的种种不公,在当前这个物质丰富而贫富重又悬殊的时代看来是如此的有现实意义。这一部分的情节和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而到后半部分,具体来说是霍元甲死后,全剧风格陡然一变。正如甄子丹所说,此前他演的是陈真,此后他演的是李小龙。而中日民族矛盾和政治冲突也成为主题,尽管处理得比较得当,毕竟是悲壮的成分多一些,让我不忍过多回顾。
虽然当初看这部电视剧时,很为其中的武打场面所震撼——我从来没看过这么凌厉的动作,也从来没感受这么个性十足的功夫——但是后来我发觉,单论武打场面而言,这并不是甄子丹最好的表现——毕竟是电视剧,由于时间、经费的限制,比电影要差一些。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观众认识甄子丹就是通过这部电视剧。可以说“陈真”这个角色成就了甄子丹,而甄子丹的出色演绎也使这个原本虚构的人物丰满起来。由于这是几个版本的精武门中对陈真一生的最完整的描述,甄子丹得以通过丰满的剧情充分展现他对武术的理解及他的武者气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