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成長 【7001】量化建模語言在敏捷開發中的應用

今天有幸參加了一個沙龍,其中一個主題是《從願景到用戶故事》-量化建模語言在敏捷開發中的應用

一說到這個,我興致就來了,首先感覺這是作爲PO應該瞭解的知識

量化, 建模語言, 敏捷開發,這些關鍵詞都是我的興趣點 

好吧, 興致勃勃的來到了會場,哇塞, 只有一個縫隙的空檔, 塞着坐了進去, 悶熱的氣流(好像沒有氣流),有點喘不上氣的感覺 , 開始吧,希望我不要睡着 ~~

還是要特別感謝 火星人 -陳勇老師 ,聽後感---非常棒的課程!




量化什麼?怎麼個量化? 帶着這些疑問開始了~~~~

1.首先是一個角色業務描述(業務同學比較擅長於做這個)

我的理解就是什麼人做了什麼事情,偶是程序員的思維,一想就又跑到用例圖上了,趕快拽回來 ,看,角色業務圖是這個樣子的 ,這張圖的核心就是列出核心業務,側重價值分析,老師已經點的很清楚了





2..由角色業務描述,畫出ER實體關係圖 

這個在我理解,就是誰對什麼對象做了什麼動作,誰和這個對象,都可以抽出是實際存在的,理解爲實體, 做了什麼動作,理解爲操作或動作,也是他們之間的關係 

剛纔的角色業務圖,是誰做了什麼,理解爲只有兩層關係

而實體關係圖, 是誰對什麼對象做了什麼,拆分出三層關係,個人覺得這套業務轉化爲實體的思路非常值得學習, 詳細可見PPT



隨着角色和對象轉化爲實體, 動作轉化爲關係,一個簡單的實體關係圖就呈現了




3.根據ER實體圖,畫出UCF圖(理解爲帶甬道的用例圖),這個時候關鍵的概念引入了: 1×角色-業務圖=1× 實體-狀態圖, 1×實體=1×用例-流程圖=4~9個用例

看,沒錯吧,帶甬道的用例圖,他有啥作用呢?往下看,就知道了,量化的概念馬上就出來了 



對一個實體的操作,體現到系統上, 一般有增、刪、查、改, 這是基本的四個操作,如果再加上批處理,申請,審覈等等, 就是這句話:  1×實體=1×用例-流程圖=4~9個用例

看下圖,便知: 



好吧,上面的圖,已經非常清清晰了, 老師這個時候說出了一組數字,應該是有科學評估過吧

 一個實體模塊是35人日(4-5個用例  例如增,刪,改,查)

一個用例是4.3人日 

 

這樣,量化的數據就出來了

如果用實體量化來估算, 實體模塊: 2×35人日= 70 人日 

如果用用例量化來估算, 用例: 4.3(個實例)×7+  4.3(個實例)×7= 60.2 人日 

 

可以看出,使用一種簡單的建模語言,在項目初期可以快速將業務需求轉化爲技術需求

在立項,預算與招標時, 僅用極少量的分析工作, 即可獲得工作量,工期及價格等全方位的信息



一個小時的分享,量化什麼,怎麼量化,盡收眼底 

量化什麼? 量化的是實體,量化的是用例

怎麼量化? 從用戶-業務圖轉化爲ER實體關係圖, 對實體的量化就已經出來了,ER實體關係圖,轉化爲用例-流程圖, OK, 對用例的量化也就出來了

 

需要記住的數字: 

7×功能點(單獨計算):一個功能點僅從開發工時來說,一般是7人日
35×功能點(含所有操作):一個功能點從業務需求分析,到立項,設計,開發,測試,上線,平均35人日
4.3×用例:等同於一個用戶故事,對一個用例從需求到上線,平均4.3人日

 

偶覺得受益匪淺,也希望這篇能給大家帶真的帶來些分享~~

 

最後其實我還有兩個疑問,大家一起探討吧

  1. 對這個量化數據,不知道哪裏出來的,能不能直接在正式場合使用,有待考證啊,希望能從火星人那裏獲得 
  2. 對於這個量化的方法, 是業務人員使用,還是產品開發人員使用? 可能沒有爭吵聲,一起使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