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真的會悲劇嗎

課堂回顧:
你好,昨天我們講到了“公地的悲劇”的概念,但是我們留了一個問題:公地真的會產生經濟學教科書所預言的那些悲劇嗎?
我今天給你講一個故事。一個不算是經濟學家的經濟學家,她就是不信邪,她就是要在理論上面較真,最後拿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故事。所以今天的課,你不僅能學到經濟學,你還能學到逆向思維的重要性,還有實事求是是多麼的重要。
1. 三種“公地的悲劇”模型
在經濟學裏面通常有三個不同的模型,來刻畫“公地的悲劇”這種現象。
你還記得嗎?亞當·斯密的名言是,我們不需要關注公衆的利益,當我們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時候,就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能夠在無形當中推動公共利益,每個人只要求自己的生活過得好就行了,這時候公共利益就能夠得到保障了。這是亞當·斯密的名言。
他通常既不打算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麼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象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着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也並不因爲事非出於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亞當.斯密著,郭大力、王亞南譯,《國富論》第四篇第二章《論限制從外國輸入國內能生產的貨物》)
經濟學裏面有三個基本的模型跟他的論斷相反,也就是說,當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時候,公衆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損害。第一個模型就是昨天我們介紹的“公地的悲劇”。除了這個模型以外,還常見的是博弈論裏面的“囚徒困境”。
有兩個嫌疑犯被警察捉起來了,分別接受審訊。在博弈論裏面構造的一種情境是說,如果兩個人同時都保持沉默,不把對方供出來,他們就只會被判一個月的監禁。但如果當中有一位把對方供出來,那麼他就可以將功贖罪,無罪釋放,當然另外一個人就得坐整整一年的牢。
從外人來看,如果兩個人都保持理智,兩個人都保持沉默,結局會是最好的。但實際上因爲他們兩個人各自都在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想着怎麼樣才能夠無罪釋放,所以都背叛了對方,把對方供出來了。
結果由於兩個人都被供出來了,最後法庭判他們兩個人都要入獄三個月,這個結局當然遠遠不如兩個人都維持着攻守同盟那麼好。
所以這個博弈論模型,也是刻畫這麼一種情況,就是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時候,共同的利益受到了損害。
第三個類似的模型是所謂“集體行動的邏輯”,是由著名的經濟學家曼瑟·奧爾森(Mancur Olson,1932—1998),在1965年出版的名著《集體行動的邏輯(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中提出來的。
他說,一羣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追求一個共同的目標,大家都應該出力,但是當中要是有誰偷懶,在整體的效果上看不會有什麼損耗。比方說工人要求罷工,大家都出去罷工了,你躺在家裏面睡覺好像是賺了,因爲別人罷工成功了,漲工資了也有你一份,但是每個工人都這麼想的話,就沒人出去罷工了。
你看,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時候,集體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所以一個集體要保持有效性,就不能讓這種自由主義的思想氾濫,不能讓每個人都在追求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一個組織成功它有好多祕訣。比方說經濟學裏面還有一個分支叫宗教經濟學,它研究的是宗教組織怎麼能夠維持下去。
你看許多宗教有很多的清規戒律,什麼時候要齋戒,什麼時候要禱告,非常繁瑣。你會想宗教的目的不是要招攬人嗎?這門檻不是降得越低越好嗎?他爲什麼要搞那麼多的清規戒律?如果沒有清規戒律,進來的人不是更多嗎?
其實所有這些清規戒律,是要把那些不虔誠的人、搭順風車的人,把他篩選出去。只有這樣這個組織纔有凝聚力,才能夠維持下去。這是曼瑟·奧爾森的名著《集體行動的邏輯》的中心思想。
不管怎麼樣,我們有三個常見的模型都講一個事:每個人在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時候集體利益會受損。
2. 挑戰“公地悲劇”理論的女經濟學家
但是就有這麼一位學者,她說現實不是這樣的,那就是200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 1933-2012 ),一位女經濟學家。
這位女經濟學家在經濟學界並不出名,很多人都不認識她,那年她得獎的時候我記得很多人問,她是誰呀?在“羅輯思維”這裏賣得非常好的一本書,《魔鬼經濟學》它的作者史蒂芬·列維特(Steven Levitt ),他就公開說:“我就不認識埃莉諾·奧斯特羅姆是誰。”
而我自己剛好認識她是誰。因爲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和她的丈夫文森特·奧斯特羅姆(Vincent A. Ostrom,1919-2012 ),兩位學者都是非常關心另外一個經濟學的分支,叫公共選擇學派的,埃莉諾·奧斯特羅姆還當過公共選擇學會的會長。有一年我還見過他們夫婦,有過一段短暫的交談。
奧斯特羅姆夫婦他們就不信邪,他們說一份公共資源,無論是一片森林、一片湖泊或者一片草地,每個人都可以使用,所以它就會遭受公地悲劇的結局。但是人不僅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動物,而且他們也會追求損失最小化,他們見到這個資源的價值在耗散的時候,他們就會想辦法組織起來形成一些規則,阻止這些資源的價值進一步耗散。
3. 公地並不一定悲劇
他們從此就樹立了一個堅定的信念,他們花了很長時間持續地做workshop(工作坊),請世界各地的人來給他們講故事,講那些公共資源實際上是怎麼管理的,是怎麼樣避免公地的悲劇的。
你聽他們介紹的故事那是非常精彩。比方說在牧羊的地方,草不能喫得太低,如果你把那個草吃盡了,這個草第二年就不能長出來了。這草看上去是公共資源,但是牧民互相之間是認識的,祖祖輩輩是認識的,他們之間就形成了一個規矩,草喫到什麼地方他們就要換地兒,從而保證這草每年都能夠長出來。
他們還考察了日本的農民組織,他們發現日本也有所謂的公共資源。農地是屬於大家的,都可以耕作,但是它裏面有非常明確的規矩。所有的資產都是以組,由幾個家庭組成的組,而不是以家庭爲基本的單位。到收割的時候每家派一個人,一字排開,以相同的節奏揮舞鐮刀收割。收割完了以後莊稼捆成一捆一捆的,大小都一樣,最後每家人抽籤決定誰拿哪一捆。
就是通過這樣持續的研究,奧斯特羅姆夫婦糾正了經濟學界一個普遍的誤解,那就是公地是一定會產生悲劇的。我們來看看,諾獎評審委員會做的公告。
Elinor Ostrom has challenged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that common property is poorly managed and should be either regulated by central authorities or privatized. Based on numerous studies of user-managed fish stocks, pastures, woods, lakes, and groundwater basins, Ostrom concludes that the outcomes are, more often than not, better than predicted by standard theories.
這個公告是說,奧斯特羅姆挑戰了傳統的思維,這種傳統的思維認爲公地一定是管理很差的,而它們應該被徹底地私有化或者完全交給中央集權來管理。奧斯特羅姆找到了無數的研究,這些研究都是以用者自我管理爲基礎的,這些案例包括了魚塘、森林、牧場、湖泊,還有地下水資源等等。奧斯特羅姆得出結論,現實中的情況往往要比經濟學教科書所預測的更好。
4. 張五常的原創貢獻被忽視了
最後我想說一點題外話,我認識奧斯特羅姆夫婦,他們拿獎當然應該恭賀他們。
但是我覺得這裏面有一點遺憾,就是他們的思想,特別是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的思想,那就是“人們不僅僅是會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當見到持續損失的時候也會自發地組織起來形成一些規則,減少資源的耗散”,這樣的思想,在更早的文獻裏面就曾經有過清楚的陳述。
我指的是張五常在1974年所寫的重要的經濟學論文,《一種價格管制的理論(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 )》,裏面寫得非常清楚。
這篇論文我們在前面講解價格管制現象的時候,就曾經專門介紹過。2009年奧斯特羅姆獲獎的時候,我就寫過一篇博客文章,題目叫《2009年諾獎忽略了張五常的原創貢獻》http://xuezhaofeng.com/blog/?p=945。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反轉了昨天所講的內容,指出公地不一定會產生悲劇,因爲人會組織起來形成規則,減少損失。
課後思考
今天留給你的思考題是,你能不能再舉出一個現實的例子,說明公有資源在好的規則下面,也仍然能夠存活下去,發揮它的價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