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債券後回報率上升就是虧錢

課堂回顧:
你好,今天我要從利息理論的角度,解釋一種非常常見的金融產品——債券。政府可以發債券,公司也可以發債券。
1.債券的含義
債券是一種投資者憑着它定期獲得利息,到了到期日還能獲取本金的證書。這是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的。
倒過來從發行債券的人角度來看,它是一種期票,也就是他答應投資人,在未來的某一天——也就是債券的到期日,他會還本,可能還會加上利息。這是一種對未來付款的承諾。
所以我們從利息理論的角度去理解債券,就是舉債的人承諾了一個期票,一張票據,說未來哪天哪天——有不同的時點——他答應還你多少錢。記得,這些錢都是未來的錢。我們說過,無論是貨物還是錢,在不同時點上不能直接進行比較,我們要把它換算成同一個時點才能夠比較。
人家舉債人現在答應你的,是在未來每一個時點上給你多少錢,這筆錢值多少錢呢?要根據利息率或者貼現率折算回來,看今天的現值是多少。這就是整個債券的概念。
2.利息率決定債券面值(期值)
舉債人答應在未來的一系列時點,給你固定金額的支付,這些都是期貨,未來的東西。你今天用多少錢,來換取這種未來的承諾,你今天給他的,就是他借到的債。
債券一般可以在市場上自由流通、自由轉讓,它是一個未來收益的憑證,大家互相可以買賣。這個憑證大家互相買賣的時候,它今天值多少錢呢?它是怎麼算的呢?這取決於當前市場利息率的變化。
你看,舉債人先答應未來還你一筆錢,這筆錢是固定的;而且他也指明瞭,這份債券所依據的利息率是多少,這個利息率是不變的,是規定了的。
根據這個利息率,你能算出這份債券今天值多少錢。
你要牢牢記住一個要點,舉債人答應的是一個期值,是一個未來的金額,然後他根據他指明的利息率,來算出這份債券今天的價值。
這個利息率是期貨跟現貨之間進行折算的一個比率,利息率越高,一份固定期值的現值就越低。因爲利息率越高意味着人們對未來看得越輕、越沒有耐心,你必須給更高的回報,人們才願意推遲消費。所以利息率越高,未來的一份固定金額的期貨在今天看來它的現值就越低。

3.市場利率越高債券越不值錢
接下來有意思的問題是,當你購買了一份債券以後,市場的利息率發生了變動,你買的這份債券,到底是賺了還是虧了呢?
如果市場的利息率——一般人所說的市場回報率——下降,也就是說人們對未來的看法變得更有耐心了,所以舉債人所答應的那份期貨,在今天所有其他人看來比原來更值錢了,人們願意以更高的現價來購買這份期貨了,那就意味着,你可以把你手上的債券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去。這時候你賺錢了。
我們強調一遍,當你購買了一份債券以後,如果市場的回報率下降,你手上的這份期貨就變得更值錢了,所以你賺錢了。
我們倒過來再說一遍。如果你購買了一份債券以後,市場的利率上升了,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市場的回報率上升了,利率上升、回報率上升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人們的耐心減少了,期貨的現值下降了。
這時候你買的這份期貨,按原來的價格賣不出去了,因爲大家的耐心都減少了,他們覺得這份期貨現在沒那麼值錢了,除非你打個折再賣出去。所以當你買了債券以後,市場的利率或者回報率上升,那就意味着你虧錢了。
這個道理你一定要記得,因爲在經濟學界有時候也會鬧笑話,有時候甚至是經濟學家,他一個不小心,也會說出“市場的回報率上升了,我們中國買了好多美國的債券,所以我們中國賺錢了”這樣的話。
這個原理非常簡單。受過訓練的人一定明白,但有時候一個不小心就會犯錯。這就是從利息理論的角度出發,我們對債券所必須掌握的最基礎的知識。
4.政府舉債與李嘉圖等價理論
關於政府的債券,經濟學家長期有一個熱烈的爭論,那就是政府高額舉債到底是不是個問題?經濟學家也不是鐵板一塊的,他們吵了好幾十年也沒吵出個答案來。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最早的是200年前的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 1772年4月18日—1823年9月11日 ),他提出了一個“李嘉圖等價理論(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 )”。
他說:政府需要開銷,錢不夠從哪兒來呢?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徵稅,一個是借錢。
政府選擇了借錢,那麼借的錢越多,徵的稅就越少。借了錢以後,政府會花到每個老百姓身上,讓老百姓覺得日子過得挺好的。但是借的錢總要還的,今天政府借了錢,老百姓交的稅少了,得到的享受多了。
但是,老百姓只要是有理性,他們就會明白,到明天政府總要增加稅收,來還他當年承諾的這些債務,這時候稅收就增加了。
今天借錢明天要還,那麼政府舉債跟政府徵稅,在原則上就沒有區別,唯一的不同,是如果政府今天徵稅,那麼被強迫交錢的是納稅人;如果今天政府決定舉債——賣債券,那麼今天買債券的人、今天借錢給政府的人是自願的。
但是到明天,政府要還錢、要還債的時候,明天的人、下一代人,他們就被迫要交稅了。也就是說,政府發債和政府徵稅唯一的不同,是政府強迫以後的人納稅還是強迫今天的人納稅而已。
所以經濟學家就發生分歧了。

5.政府是否應該高額舉債
有一派經濟學家就說,政府舉債沒問題,我們只是欠自己的。政府從我們身上借的錢用在我們身上,將來又向我們自己徵稅,又還給自己。自己欠自己的,政府舉債債務再大也沒問題。
這是一派的觀點。前幾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在《紐約時報》長期寫專欄的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R. Krugman ),他就持這樣的觀點。
當然,還有另外一派經濟學家老早就批判這種想法,說這種想法太愚蠢了、太不合常理了。比方說更早得諾貝爾獎的,1986年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他在1958年就發表了一本重要的著作,叫《公共債務的公共原理》,他就駁斥了這種“李嘉圖等價理論”。
他說,從宏觀經濟學家的角度看,這種說法可能是對的,因爲宏觀經濟學家關心的只是加總的數據,今天借的等於明天還的,最後是相等的。宏觀經濟學者不關心具體的人,他們可以這麼說。
但是你仔細看一下社會,每個人在做出判斷的時候,是根據他自己的感受來做判斷的。今天政府借錢,借了錢以後,把錢掏出去的人少了消費,而政府手上拿了錢,它可以增加它的消費。
今天借錢的人和今天用錢的人,不是同一個人;到明天、到下一代要還錢的時候,被迫納稅的人是一批人;而收錢的又是另外一批人。這四種人都不是同一個人,沒有人會覺得這是一樣的事情。哪怕是一個家庭,只涉及幾個人,他們借債也會出現有些人得益、有些人受損的情況。
所以“李嘉圖對等理論”從宏觀上來說,從加總的意義上來說可能說得通,但是從每一個人的感受來說是不一樣的。
但克魯格曼說,政府借債打仗是值得的,今天不打仗後代人會受損。
所以我覺得,這纔是經濟學家應該爭論的核心問題,就是政府借債本身不能說明它是對還是錯,問題在於政府借的債、做的事情到底值得不值得。政府有多少場仗是值得打的,政府有多少路是值得修的,政府有多少大工廠是值得建的,是這個問題。
跟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遇到的問題其實都是一樣的。
借債本身不一定是壞事,我們說投資是時間維度上的平衡消費。我明明已經考上哈佛商學院了,再過兩年畢業出來就有高薪的工作等着我了,我爲什麼現在不可以借點錢先花一下,平衡一下消費呢?
所以最後的核心問題是,你到底有沒有做到真正的平衡消費?你舉的債是不是用在合適的地方?當然,政府高額舉債出現了一個不可避免的結局,就是人與人之間財富的大量轉移。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講了債券的基本原理,它是舉債人承諾的一種期票、一種期貨。然後我們還講了買債券之後回報率上升其實就是虧錢的道理。最後我們還討論了政府應不應該高額舉債的問題。
課後思考
假設我們有兩個社會:一個社會是每個人的手,都放在自己的口袋裏面花錢;另外一個社會,是每個人的手,都放在別人的口袋裏面花錢。這兩個社會發展下去會有什麼不同?你認爲哪個好?爲什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