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悟得真諦,就一定要遠離世俗生活?


說到修煉自己,或許很多人便會想到某個偏僻的山洞,或是隱居在與世隔絕的鄉村裏。總之,要悟到某些道理,最好要遠離塵世。也正因如此,很多人會覺得要想開悟,就得出家。

曾近的我也有同樣的感覺,覺得在紛繁的世俗事務中很難求真,唯有閉關修煉纔行。但現在突然意識到,其實世俗生活也是一個很好的修煉場。

/

先講一個關於瑜伽的例子。

阿斯湯加是一門古老傳統的瑜伽派別,這門瑜伽只有六個序列,每一個序列都比前一個難度更大。

記得曾經看到過一個短視頻,講的是阿斯湯加的“第七序列”。那時就感到好奇,何來的第七序列呢?看完後才知道,原來第七序列就是家庭生活!

這個視頻也十分觸動人,講的是阿斯湯加練習者的育兒日常。下面摘抄出其中的一些精彩語句:

阿斯湯加有六個序列,
每一個序列都比之前更難。
但我們通常叫家庭生活爲第7序列,
因爲家庭生活可能比任何體式練習都有更高要求。
就像其他幾個序列一樣,
**你也可以來印度重新體驗一下第7序列有多麼不容易。
**當你有了孩子,你就對日常生活的最基本的規律失去了控制。
……
不管你對你的體式、調息和冥想練習有多麼鄭重的承諾,
你的練習都會在育兒的繁重活動中迷失。
即使這樣,家庭生活還是意味着這就是瑜伽的自然延伸。
有愛和關注就是代表瑜伽覺知和意識的昇華,
它可以喚醒一種接近於神性一般的親密感 ……
瑜伽不是讓身體凹成變態形狀的通常印象,
而是當我們的幻夢被打擾,
或是我們面對一個新的生命的現實的時候,
那些仍然駐留在我們心中的東西,
是我們能顧無條件地去愛的能力終被喚醒
……

讓人幾乎淚目。

那一瞬間,猛然明白到,走下瑜伽墊的生活,纔是真正的習練啊!如果墊子外的生活、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得一塌糊塗,就算墊子上潛心修煉的動作多麼牛逼,又有什麼用呢?

//

的確,退隱靜修的確更容易悟道,因爲少了很多幹擾,這種情況下保持內心的平靜十分簡單。但事實上,世俗生活是一個更好的操練場。對比起某個安靜的山洞或小村莊,世俗生活的考驗無疑更多。

在《權力的遊戲》第一季裏,Bran和父親Ned有一段很經典的對話:

“一個人如果害怕,還能勇敢麼?”
人只有在害怕的時候纔會變勇敢。”

同樣地,人只有在混亂的情況下才能體現出穩定,只有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才體現出平和。

更何況,開悟的狀態是超越一切的,這裏面當然也包含世俗生活在內。而只有從分地體味和感受生活,瞭解世間百態,纔有可能有全面的認識,從而超越。要想往更高緯度的認知去攀登,需要多接觸生活的方方面面,逃避只會導致無知與盲目。

所以,我們既要出世,也要入世。兩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出世有助於更好地入世,入世也可以作爲出世的輔助。

另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入世也可以接觸、影響和幫助到更多的人,之前在文章《對獨處的新思考》中就提到,比獨立更高的境界是互賴,比獨善其身更高的境界是影響別人。把自己心中的愛與智慧揮灑出去,讓更多的人受益,才更有意義和價值。這也是爲什麼很多宗教都提倡要入世、薩古魯要在全世界各地設立isha機構。

///

因此,更好的、或是說更適合多數人的做法是出世與入世相結合。那具體是怎樣的呢?

出世,指對超越世俗事務的智慧的追求,對隱藏在變化背後的某種不變性的追求,指與存在、靈魂、純意識的觸碰。

出世一般對應獨處,因爲很多的思考和靈感都是通過獨處時悟到的。例如閱讀、冥想、靜修。所以一定的獨處是必須的。

入世,指從事社交、經商、組建家庭、教育等世俗活動。

所有的入世活動都是要涉及到與人的相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人際交往的技巧,學習愛,培養好的品格;學習理性分析,培養邏輯思維;同時也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播撒自己的愛和智慧,幫助、祝福和影響更多的人。

並且,所有的入世活動都可以作爲一座橋樑——通往永恆智慧的橋樑。例如我們可以通過世俗的愛情中得到鍛鍊,彼此鼓勵,更好地昇華到對存在和合一的感知中;可以通過家庭的瑣事、與至親的人相處過程中培養耐心,學會真正的無條件的愛。

總的一句,入世對應“行在”,出世對應“存在”。入世可以作爲出世的橋樑。

/ End /

出世,並不意味着遺世獨立,我們完全可以在處理好世俗事務、履行必要責任的同時獲得超越一切的智慧。

所以,練瑜伽可以,但別忘了走下墊子,去擁抱真正的習練場; 閱讀可以,但別忘了走出門外,實踐與分享你所學到的; 閉眼冥想可以,但別忘了睜開眼,體驗真正的當下。

而與此同時,賺錢、成家、旅遊、做愛、社交……做一切你喜歡做的事情都可以,但別把自己過分認同於這些外界的事物,而忘了這所有活動的最終目的以及自己最本質的身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