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买买买”的冷思考


最近看完了一本讲消费的书《爆买帝国》,加上一篇名为《“我月薪5000,背65000的爱马仕”:那些被“仪式感”榨干的年轻人》的文章,让我再次想起消费的问题。

关于消费,之前也写过几篇文章:

把每次消费都看成投资吧!
也说“消费升级”
谈谈“省钱”
「终极品牌」论

今天再来谈谈这个问题,主要包括对消费的思考以及八点建议。

—— 01 ——

毫无疑问,消费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信仰:商家不断鼓吹买买买,一些节日也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购物节;并且把消费与身份、地位、仪式感、情怀、品位等挂上了钩,给人一种要获得那些东西就需要通过高额消费来换取的错觉。

于是乎,人们的欲望也就不断地被放大,总觉得自己的东西还不够多,衣服还不够齐全;发工资后第一件事就是消费,生活,就是发工资和消费的不断循环。

人们也过度把物品看成自己身份的体现,看成自己的一部分。买一件物品,不再仅仅是因为我需要,而是因为这是自己身份的一部分。

消费主义下的女性

对于女性来说尤其如此:刚刚从父权社会的压制下渐渐苏醒,转身又不小心掉入了另一个名叫“消费主义”的陷阱。

这个陷阱里,有两个主要特征。

其一,让人堕落。

每天都有无数的信息提醒着她,消费的时候买回来的不仅仅是物品,还象征着自己的品位和气质——换句话说,如果想要获得某种气质、想要变得“光芒四射”,不需要那么辛苦去奋斗去学习去修炼,而只需要通过消费就可以了。正如波伏娃那句话“女人的不幸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

其二,加重自身的被物化

之前在文章《谈谈打扮这件事》和《女权主义?》说过,“爱美是女人的天性”纯粹是瞎扯。女性所谓的“爱美”,只是一种焦虑的体现,是被社会塑造出来的,因为她被社会看作了被观看审视的对象,她的身上贴满了眼睛。她的价值往往只能通过外表来得以体现,并且这种标准外表往往都是单一化的、为了满足男性审美而存在的。虽然很多女人自身都意识不到这一点。

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在与广告上宣扬的标准外表与自身的差距之下,她们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完美,包包衣服还不够多,化妆品还不够丰富,皮肤身材还不够紧致(与大部分男性的不修边幅并且对外表满不在乎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女性的收入有相当一部分会被投入到形象消费中。并且,这一切背后都是有机会成本的。花在形象上的时间和钱多了,花在内在提升上的精力就会变少,思考能力也就难以得到提高。

消费的好处

当然,消费也是有好处的,这也是《爆买帝国》一书带给我的启发。

其一,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给予我们生活的期盼和动力。例如计划今年要买一台手机,挣钱时可能也会变得积极主动。

其二,新物品的涌入,带给人新鲜感,以及生活品质的提高,促进人们发现生活的美好,更加热爱生活。

其三,物品也可以成为回忆和情感的载体。经由物品背后的意义,我们或许能提升觉知力,更好地学会与物品相处,感受“良质”。

从宏观层面上, 消费当然也对社会的发展有好处。

—— 02 ——

所以,对于个人来说,不是不消费,而是要理性地消费。下面提出几点对于更好地消费的看法。

1. 做好规划,适度消费

这是经常听到的道理了。

做好财务规划的确十分重要:每个月把钱大概分成日常支出、储蓄投资、目标基金三份,养成记账的习惯。不买超越自己消费能力的东西。

对于超前消费,大部分情况下还是最好避免。当且仅当确定那一笔不是消费而是投资时才考虑超前消费,即那笔花出去的钱未来是有收益的,无论是金钱上、精力上还是认知上。不过绝大部分情况,之所以超前消费,还只是因为欲望吧!与其超前消费,还不如每个月规律地攒钱,最后买下心仪的物品,将其看作是对自己努力奋斗的奖赏,这样也会更有意义。

2. 让消费变成投资

很久前写过一篇文章叫《把每次消费都看成投资吧》,提出“投资式消费”的说法,就是指把每次消费都看成是对未来的投资,对于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思考其长久的价值是什么。当这次消费所带来的收益价值超过它目前的价格时,才考虑把钱花出去。

所谓的收益回报,除了金钱上,还可以体现在健康上、生活品质上、幸福感上、工作效率上、认知上等等。例如为了获得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而办的健身卡、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买的手机电脑、为了自我提升买的课程、为了提高生活品质买的收纳盒、为了改善睡眠质量买的枕头、为了保护眼睛买的台灯……这些都可以算是投资。

“投资式消费”往往都有少而精的特点——要么不买,买就要买尽量好的。而好的东西,一般价格都不低。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成立的。

3. 警惕免费陷阱

免费的东西一般都是需要付出时间或者精力作为代价,例如集赞XX个、需要排队等XX时间才能获得优惠券。事实上,精力贵于时间,时间贵于金钱,所以有时候,免费的东西才是最贵的,背后有着很高的机会成本。最好不要为了省那么一点钱而不惜耗费时间精力,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当然,也并不是说所有免费的东西都不好,只是要注意到背后可能隐藏着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当收益>成本时,才去接受。

4. 花钱买时间/精力

既然精力贵于时间、时间贵于金钱。所以花钱买精力或时间是一件十分划算的事情

例如花钱请钟点工打扫卫生、请专业人士帮助自己理财、请私人教练指导自己健身,也包括为了节省通勤时间和挤公交地铁带来的精力损耗而花高价在公司附近租的房子。

另外,对于一些自己并不擅长或不打算在其中深耕的领域也同样如此。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苦苦钻研,还不如花钱让专业的人士帮助我们完成。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5. 思考自己究竟需要什么?

购物前三思,这真的需要吗?自己真正想要获得的功能是什么?买回去会不会闲置?

这里有一条很实用的公式:物品真正的价钱 = 购买时的价格 ÷ 使用次数

因此,要是使用次数低,那么再便宜的物品也不值得去购买;如果价格很高,但是使用次数也极其高,并且可以提升生活品质,那么算下来其实十分划算。所以不要单凭当下的价格来判断这间物品的价值。

一个好的tips是将其放入购物车,过一两天再购买,让自己有个缓冲期,稍微恢复理性后再下决定。

6. 警惕“专注点幻觉”,少消费物品,多消费体验和经历

这是看《清醒思考的策略》这本书时给我带来的启发。这本书讲到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思维误区。

里面说到“专注点幻觉”的问题:将某个因素看得过重,以至于忽略了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个例子是假如我们是亿万富翁,其实我们的生活也不会比现在幸福太多,财富的效力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

沃伦·巴菲特是世界上十分富有的人,他曾将自己的生活同平民百姓的生活做过对比,结果发现自己的生活和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多不同。巴菲特也会像你我一样,在一张普通的床垫上度过人生1/3的时光;巴菲特也是从货架上挑选衣物,他买的衣服并不比我们的贵;他最喜欢的饮料是可口可乐……

唯一一点微小的区别是:巴菲特有一架私人飞机,而我们却要挤经济舱。但本章已经告诉我们,狭隘的思维绝对比狭窄的飞机座椅糟糕得多,因为我们最多只会在飞机中度过千分之一的生命时光。

我们购物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这个问题,例如看到让自己心动的一辆车,往往只会倾向于想到自己当下消费后获得这辆车时的兴奋感,而忽略了日后维护时所要付出的辛劳。同样换了新发型、住了新房子,也会容易出现“专注点幻觉”的问题,这些调整对生活带来的改变比我们想象的少得多,因为这些只是构成生活的一个极小部分而已。

'专注点幻觉'并非仅仅适用于汽车,你买过的任何商品为你带来的快乐都会被“专注点幻觉”影响。当想到某个东西时,我们往往会倾向于无限度地高估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但另外,作者说到,有一类商品,并不会受到专注点幻觉的影响,那就是“经历”。

当你经历令人快乐的事情时,你所有的思维、全部的内心都会浸在其中。所以,请提升自己对经历的投资,而不是对具体物品的投资。总而言之,我们高估了商品给幸福带来的影响,却低估了经历的影响。

所以,少消费物品,多消费经历,例如一次旅游、一次好的用餐体验、一场spa、与朋友的一次桌游,对幸福感的提升更有帮助,而且往往比物品花费更少。

7. 断舍离:不仅要会买买买,还要会扔扔扔

消费,不仅仅是关于买,怎么扔东西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生活品质不是靠一大堆物品堆砌出来的。对生活的安全感也不是靠囤积物品获得的。

那怎么扔东西呢?主要原则就是要“活在当下”:只留下当下需要用到的。对于一些一直放着却从来没用到的、或是一些别人送的却从来都用不到的礼物,就大胆地丢弃吧。任何东西只要当下的你发生关系的时候才有价值,未来才有可能发生关系的,那就未来才拥有吧。为了那一点点的不确定性而牺牲自己当下的生活空间和品质,不值得。

具体的做法可以是“One in, one out”: 买一个品类东西,就扔掉另一个同样品类的。限制空间里的物品数量,学会留白。堆满物品的柜子也容易给人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吧。

只有扔掉无用的旧东西,才可以为迎接未来那个全新的自己留下空间。

8. 消费带来的快乐是虚幻的,仪式感不是用金钱铺出来的

大多数时候,消费的确能给人带来快乐,哪怕只是一瞬间。但其实这种快乐都是虚幻的,转瞬即逝的,因为我们的快乐与安全感永远无法通过外在事物而获得。所以,别太当物品当成一回事,无需过分认同于物品。往稍微长远的角度想——当死亡来临的时候,这一切都真的是浮云。唯有构筑在内在的喜悦才是坚不可摧的。

并且要注意,所谓的仪式感与消费没有太大关系。消费所带来的所谓仪式感,更多地只是一种虚荣,只是为了在社交软件上的晒图,只是为了迎合世俗定义的所谓仪式感而仪式感。

真正的仪式感,是出于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感受,是对生活美的觉知力,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就像要提升自己的气质,单靠穿搭是不够的,还要修炼自己的内在。

所以,要想有所谓的仪式感,请先从内在入手,提升觉知。而不是盲目地买买买。

—— End ——

我们不可能逃避消费主义,我们能做的就只有以一种更加合适的方式去看待消费。

对于消费,一句话概括便是:消费只是途径,而不是目的。它只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的辅助品。

放开目光,生活中除了买买买,还有很多其他更有价值但是或许并不需要花钱的东西。其实,只有你会由衷地为路上小鸟的叫声感到欢快,为草木背后的灵性所感叹时,才有可能拥有真正的快乐,拥有真正的“仪式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