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學既不是唯物主義,也不是唯心主義

我認爲佛學可以作兩個方面去解讀,一方面是一種哲學,它解釋的是這是世界的本質和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也就是本體論和認識論。另一方面是一種實踐的智慧,它給出了一條超越現象追尋根本的實踐指南。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佛學解釋了這個世界的構成,比如三界、六道、輪迴等等,這些不在這裏詳細闡釋。但我認爲這不是佛學作爲一門哲學的最重要部分,更加重要的是是認識論的部分,也就是人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如何體驗各種現象的。

簡單地說,佛學認爲人經歷的現象是通過六種根器——也就是我們的五官再加上思維——與外界接觸之後產生的。我們所看到的樹、白雲和花花草草都不是完全客觀的,因爲每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比如說,色盲的人看到一朵花的顏色就和非色盲的人不一樣。但是佛學認爲這些現象也不完全是主觀產生。這一點我們中國人都很容易理解,你說你看到了一朵花,難道你沒有看到它別人就不能看到它嗎?不是的。那麼爲什麼很多人會認爲佛學是唯心主義呢?因爲很多人卻把佛學中的“萬物皆唯心所造”的”心“理解錯了,其實佛學裏的“心”指的並不是人的思維,思維在佛學裏只是心的一個部分或者一個層次(是唯識學裏八識中的第六識),而佛學這裏的心——用我個人可能不正確的方式來解釋的話——指的是宇宙意識。

因此佛學在解釋我們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的時候,既不是唯物主義,也不是唯心主義,那它的核心是什麼呢?

是任何現象都沒有實體性。就是說任何現象都要依賴其它現象,相互關聯,相互攀緣。關於這一點,我不能詳細解釋,有興趣的可以去喜馬拉雅上聽《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大師的解釋會更清晰透徹。

那麼既然這個世界上存在的現象都是沒有實體性的,但我們一般人卻誤以爲這些都是真實不虛的,所以我們人是沉淪到這個世界裏的,因爲我們認爲真實可靠的東西不真實可靠。那麼是如何沉淪的呢?因爲“無明”和“因果”。(這是我個人的總結,因爲我對佛學的瞭解很淺,與佛經可能有出入,敬請見諒。)

無明就是不清楚,對世界沒有正確的認識(沒有根本智,或者說沒有正等正覺)。那麼因果是這個世界的法則,有因就有果。佛學把這些因果劃分爲12種——十二因緣,它們環環相套、前因導出後果、後果又再成爲前因導出下一個果,一共有12個環節。那麼無明是這十二環節之首,也就是說無明是因果鏈條中的第一環,它引發了後面的種種行爲、感受等環節,一共形成了我們世界中的現象。所以說“無明”和“因果”導致了人對世界錯誤的認識,錯誤的認識產生了苦海。

那請問施主如何回頭?從無明開始回頭,因爲根據十二因緣,如果沒有了“無明”這個首因,那麼後面的因緣鏈條也會一一解鎖,最終因果鏈條被打散,人從現象中脫離了苦海。當然在佛學中脫離苦海是有過程的,因爲之前的因果導致的“業力”還是一個問題,但是我們先不討論這些枝節,回到核心的地方:問題首先是,如何解決無明?

針對這個,佛學提供了一種指南,而且是一條實踐的道路。

(未完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